在《守望的距离》中,周国平老师对一些难题,包括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与苦难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我在人生感到困惑、迷茫时读了《守望的距离》,周国平老师的思考恰好给困顿中的我提供了些许指引和精神的力量。
周国平散文和随笔平装系列,共11本
《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集,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 录
作者的话 001
初版序 003
二版序 005
第一辑 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002
幸福的悖论 005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014
自我二重奏 022
失去的岁月 031
探究存在之谜 037
永远未完成 045
第二辑 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着、超脱 051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057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074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085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 099
父亲的死 104
第三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108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110
没有目的的旅行 115
等的滋味 119
天才的命运 124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130
回归简单的生活 136
第四辑 绚烂归于平淡
人性、爱情和天才 140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148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153
平淡的境界 156
“沉默学”导言 160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163
我的家园在理论和学术之外
——答《中国青年》杂志 167
第五辑 智者的心灵
人生贵在行胸臆 171
哲人隐语 178
智慧的诞生 183
孔子的洒脱 193
智者的最后弱点 196
第六辑 淡泊中的追求
困惑与坦然 201
在义与利之外 203
寻求智慧的人生 206
平静的心 209
玩物也可养志 211
习惯于失去 214
理想主义的绝唱
——读吴宓《文学与人生》 217
康德、胡塞尔和职称 229
第七辑 守望的距离
旅+游=旅游? 233
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 236
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239
何必温馨 246
消费=享受? 249
何尝失落 252
救世和自救 255
为了把这一页翻过去 259
第八辑 书与人生
人与书之间 262
哲学的魅力
——《诗人哲学家》前言 266
哲学与随感录 272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
——写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出版之际 275
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281
爱书家的乐趣 289
自己的读者 296
第九辑 爱的智慧
女性拯救人类 300
性爱五题 303
艺术·技术·魔术 309
现代:女性美的误区 313
论怕老婆 315
家 318
女人和哲学 321
男人眼中的女人 324
调侃婚姻 333
宽松的婚姻 336
爱情不风流 340
心疼这个家 343
爱还是被爱? 346
第十辑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350
第十一辑 随便走走
南游印象 370
街头即景 382
重游庐山散记 385
车窗外 391
第十二辑 对话和独白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蓝蓝《人间情书》序 394
怀念:今日的方舟
——舒可文诗集《氏族树》序 399
有这么一本书 401
生命的自娱和祝福 403
外行的感想
——欧阳卫民《儒家文化与中国经济》序 407
《人与永恒》自序 410
世上并无格言家
——《人与永恒》再版感言 412
《今天我活着》自序 414
不是我写的 416
《迷者的悟》自序 418
发表《永恒的女儿》小引 420
真正的学术要有恒久性和世界性
——《博士论丛》总序 422
抚慰学术的寂寞 424
《断肠人在天涯》后记 426
第十三辑 格言的本色
比成功更宝贵的 429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432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436
对理想的思索 440
沉默的价值 444
论嫉妒 447
格言的本色 453
第十四辑 读元曲随想
读元曲随想 459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属于前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而苏格拉底自己则堪为后者的典范,他也许是哲学史上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英勇献身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学家了。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发现,直接用政治的分野来判断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往往不得要领。苏格拉底诚然是在雅典民主派当权期间被处死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站在贵族派一边。事实上,无论在民主政体还是贵族政体下,他都曾经甘冒杀身之祸,独自一人与民众大会或寡头政府相对抗,以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还有比当时奴隶主两派的政治更高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绝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商务印书馆最近相继出版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中译本,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前者有把苏格拉底理想化的倾向,后者更符合历史真实。我倒觉得,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比作为军人的色诺芬,更能理解他们的这位哲学家老师。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更像一位哲学家。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显得有些平庸。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美德,这在柏拉图笔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锻造和心灵的自我享受,在色诺芬笔下则往往把美德归结为节制,又把节制归结为获取最大快乐的手段。又如,苏格拉底之所以从容就义,色诺芬举出两点非常实际的考虑: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后的声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以他特有的机智方式做一番推论: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者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他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
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哲学做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其实,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绝对为背景的,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以绝对为背景对人生意义做出说明。赫拉克利特说,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在于认识一,即绝对和永恒。苏格拉底却把智慧与知识等同起来,又把知识与美德等同起来,尽管他强调的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样把对于绝对的渴望从灵魂中排除出去,视为无用无谓之事,那么,灵魂就不成其为灵魂,而智慧也降为一种道德知识和处世之道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又是某种退步。不过,尽管如此,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仍不失为至理名言,是一个真诚的哲学家应有的信念,只是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年10月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守望的距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瞬间就让我联想到许多画面:也许是某种情感上的疏离,但又带着深切的关注;又或许是物理空间上的遥远,但心灵却紧密相连。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描绘复杂人际关系、探讨情感微妙之处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它有可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不知道书中的故事是否会围绕着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恋展开,还是关于亲人之间那种既亲近又疏远的牵挂?“守望”二字,透着一种默默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的深情,而“距离”又暗示着一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或是刻意的保持。这种矛盾感,往往是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期待书中能有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够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或许,它会像一部缓缓流淌的溪水,润物无声,却又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距离”的,它是由什么造成的?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人为的选择?书中的人物,他们是否在这“守望的距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还是在这份距离中饱受煎熬?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封面设计很别致。那种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也一定不会是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封面上似乎有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在一起却能引发无限的遐想。我喜欢这种留白的空间,就像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一样。我试着去猜测,封面上的元素是否与书中的情节、人物的命运有着某种象征性的联系。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文字本身,也在于它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从封面到内容,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它能否带给我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忘却现实世界的喧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喜欢那种能够挖掘人性深处、探讨生命意义的作品,它们往往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让我反复咀嚼,甚至在读完很久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其中的某个场景、某句台词。我期待着它能够成为一本让我愿意反复阅读,并且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的经典之作。
评分每次逛书店,我都会被那些名字特别的书吸引。这次,《守望的距离》就是这样一本。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在遥远的星空中,某个星球默默地注视着另一个星球,却永远无法靠近。这种感觉,既有浪漫的想象,又带着一丝现实的无奈。我不知道书中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但我可以想象,它一定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也许是关于亲人之间无声的关爱,也许是关于朋友之间虽然疏远却依然牵挂的心。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它们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惊喜,让我发现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情感连接和人生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守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感悟。我期待着它能像一杯温热的茶,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慢慢地温暖我的心。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书,一本能够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书。当我在书店看到《守望的距离》时,我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透着一丝坚韧,就像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许多情感一样。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和守候的故事,也许是关于一场漫长的暗恋,也许是关于一段无法实现的承诺。我一直对那种虽然无法触及,但依然深情的故事很着迷。不知道书中的人物是否会因为这种“距离”而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考验。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力量。我也希望它能够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让我在这里找到慰藉,也找到力量。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不是什么书都能打动我。我更偏爱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守望的距离》,听起来就有一种诗意和哲学意味,这很容易引起我的兴趣。我常常会思考,在人与人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这样一种“距离”,它让我们保持着独立,但也可能让我们感到孤单。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失去的故事,那些曾经拥有却又不得不放手的遗憾,以及那些在远方默默的思念。我喜欢那些能够展现人性复杂性的作品,那些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选择的普通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动机,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喜悦。或许,它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让我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也很好奇,书中的“守望”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是默默的陪伴,还是遥远的祝福?而“距离”又带来了什么?是成长,还是伤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生命、关于情感的深刻思考,让我能够带着这些思考,继续前行。
评分挺不错的商品,小伙伴很喜欢。
评分买了还没看,但是书是正版的
评分618囤书,够看一段时间了。
评分平装版的书,价格比较便宜,内容和情况是一样的,值得购买
评分包装精致,本人感觉不错!
评分运输过种中碰到包装。一个角起翘了
评分给孩子买的
评分好看
评分买给读高一的儿子的,书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