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是作者经过二十余年的文学修炼和酝酿,集中两年时间废寝忘食的写作而成的。将《红楼梦》中160余首诗词仔细研磨,调和成独具特色的《红楼梦》鉴赏大餐。从中,可以使读者通过解读诗词领略这部经典名著的情景美、意境美;体会书中至真至性、至情至爱、至痛至悲的心灵独白,深入了解这些诗词相关的人物的气质和他们的心灵秘密。读《红楼梦》,首先要读里面的诗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的诗词与小说思想主题的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是全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较难读通、读懂,以致许多读者一掠而过,未能真正理解其妙处和深意。《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收录《红楼梦》中的各篇诗词共160余首加以注释、翻译、鉴赏,不乏独到见解,且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尤其是对其中蕴含的典故予以解读,并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翻译、品评,读者既能从中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能借助诗词更深刻理解《红楼梦》小说本身。
何士明,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鞍山中学任教,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剧本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创办上海市医药学校,并正式调入该校至退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医药文献长达40余年。出版有《论语解读辞典》等作品。
修订说明
前言
第一回:七首
一、无才石头偈
二、题《石头记》
三、嘲甄士隐(癞头和尚)
四、对月咏怀二首(贾雨春)
五、好了歌(疯道人)
六、《好了歌》解(甄士隐)
第三回:二首
西江月二首
第四回:二首
一、回头诗
二、护官符(当地谚俗口碑)
第五回:三十一首
一、回头诗
二、春梦歌(警幻仙姑)
三、警幻仙姑赋
四、《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警幻仙姑)
晴雯
袭人
五、《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警幻仙姑)
英莲
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林黛玉、薛宝钗
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一:《红楼梦》引
其二:终身悟
其三:枉凝眉
八、《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元春
九、《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四:恨无常
十、《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探春
十一、《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五:分骨肉
十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史湘云
十三、《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六:乐中悲
十四、《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妙玉
十五、《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七:世难容
十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迎春
十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八:喜冤家
十八、《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惜春
十九、《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九:虚花悟
二十、《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王熙凤
二十一、《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聪明累
二十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巧姐
二十三、《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一:留余庆
二十四、《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李纨
二十五、《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二:晚韶华
二十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秦可卿
二十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三:好事终
二十八:《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
其十四:飞鸟各投林
第六回:一首
回头诗
第八回:一首
嘲顽石诗
第十七回:一首
回头诗:
……
第二十六回:一首
咏黛玉哭花魂(1)
颦叹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2)。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3)。
[注释]
(1)咏黛玉哭花魂:这天晚上黛玉来怡红院看望宝玉,她是好心来问问宝玉白天被贾政叫去,情况怎样,却吃了“闭门羹”,而且看到宝玉送宝钗从怡红院出来,这个误会非同小可。黛玉“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黛玉这一哭感动了花魂、鸟魂,曹雪芹作《咏黛玉哭花魂》纪之。
(3)“颦叹”二句:颦叹,即叹颦,赞叹黛玉(黛玉的别名叫颦儿)。“颦”与“频”谐音,对“颦叹”也可理解为“频频叹息”。独抱,独自怀着。幽芳,形容美好情怀(幽雅芬芳的情怀)。出绣闱,出了闺房门。
(3)“呜咽”二句:呜咽,低声哭泣(有很伤心的意思)。犹未了,还没有完。落花满地鸟惊飞,意谓花儿、鸟儿都受了感动,做出同情的反应。
[译文]
这位美人呀,才华和容貌确应是世间少见,刚才怀着幽雅芬芳的情怀从绣房门口出来,这会儿独自站在墙角边花荫下,顾影自怜频频叹息,叹息未完又悲伤地低声哭泣。她这一哭直感动得花落满地,鸟儿肝肠寸断徘徊向前。
[鉴赏]
黛玉好心来看望宝玉,却被晾在院门外;曹雪芹对她的爱和《咏黛玉哭花魂》的震撼力
前面说到,黛玉与宝玉闹误会、解误会是他们两个人情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闹一次误会都是一次精神折磨,而解开一次误会又都是一次情感的更加靠拢,情爱的更加提升。又说到,曹雪芹在对宝玉的大观园生活作提纲式交代时未提及,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这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宝玉的《春夜即事》诗意境的理解,一方面也可加深对宝玉、黛玉在以后发生误会时的心境的理解。自从宝玉与姐妹们搬进大观园居住,宝玉作《四时即事诗》,至黛玉在怡红院门前吃“闭门羹”,“哭花魂”,“葬花”,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宝玉与黛玉几番误会,又几番解开。对《咏黛玉哭花魂》,以及对下一回中黛玉吟咏“葬花辞”,我们就应该着重了解黛玉当时是处在怎样的情况下,即了解她与宝玉发生了什么误会,黛玉的心境如何,宝玉作《春夜即事》诗与这些情节的关系。
文学大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对自己笔下的具有绝代容貌、稀世才华的林黛玉的爱、同情和理解超过了贾宝玉,他为黛玉流的眼泪甚至比宝玉还要多,也比为大观园其他任何一位不幸女子流的眼泪都要多,但这还不足于表达他对黛玉的爱,对她的身世、所受的委屈和艰难处境表示的同情和理解,于是就动员起了花儿、鸟儿一齐来向黛玉表达这种情感,一起洒下满腔的热泪。这不但揭示了曹雪芹作《咏黛玉哭花魂》的用意,而且使这首诗具有了情景异常凄婉、意境异常深沉哀怨的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的感染力更为强烈。“花魂”,就是黛玉的魂;“哭花魂”,就是黛玉自己哭自己。人世间自己哭自己本来就是一件伤心痛苦之极的事,引起“落花满地鸟惊飞”,花儿、鸟儿一时都通了人性,悲黛玉所悲,痛黛玉所痛——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诗意境界!对读者产生的何止只是强烈的感染力,更是在心灵上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
产生于18世纪中叶、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高山。鲁迅先生对它有精辟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曹雪芹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其中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它们与小说思想主题的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是全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较难读通、读懂;就《红楼梦》诗词来说,在理解上还增加了一个难度:每一首或每一组诗词与小说的思想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存在怎样的关系。一般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不是把诗词跳过去,就是只看个大概,得到一些模糊的印象,这是非常可惜的!第一,阅读上的损失,对理解小说思想主题的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了折扣;第二,欣赏上的损失,未能欣赏领略《红楼梦》中许多诗词的妙处,特别是未能领略许多诗词所透露的人物至真至性的个性气质、各自的心灵秘密,以及精妙绝伦的诗意情景。
古典诗词较难读通、读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字障碍。就是生字、生词问题,虽然可以查字典、词典,但是汉字有不少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个词有多种解释更为普遍,在判别读音上、解释上有困难。如第六回“回头诗”中“朝叩富儿门”句,“朝叩”,一种读法“朝zhāo叩”,解释“早晨敲(贾府门)”,或“早晨叩拜(贾府)”;一种读法“朝cháo叩”,解释“虔诚拜访(贾府)”。又如第八十七回黛玉《琴词》中“思古人兮俾无尤”句,把“古人”解释成通“故人”(朋友),指的是宝钗;把“古人”解释为“原来(爱的)这个人”,指的是宝玉。两种解释大相径庭,涉及对整首《琴词》的理解都不一样了。
(二)典故障碍。为了表达丰富的内容,又使诗词显得高雅,古典诗词中运用典故乃是家常便饭。碰到运用典故的地方,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典故,或者在了解运用该典故的意思上有困难。如第六十四回黛玉《五美吟》中歌咏红拂的那一首诗,对第一句“长剑雄谈态自殊”的“长剑”一词,一般就想不到这是用典,甚至有人“考证”认为系“长揖”之误。实际上这是用了战国时“冯谖弹铗”的典故,将年轻李靖宏图未展时的“雄谈”,比作奇士冯谖大志未酬时的“弹铗而歌”(长剑即长铗)。
(三)词序错位障碍。格律诗词为了照顾平仄、对仗、押韵、音乐性,在遣词造句上不按作文常规、说话习惯,而发生词序错位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事,一般读者很难辨别出来,以致对句意的理解发生困难,甚至完全理解错了。如第四十五回黛玉《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耿耿秋灯秋夜长”句,词序错位了。“耿耿”不是用作“秋灯”的修饰词,理解为“明亮的秋灯”就错了;“耿耿”乃黛玉说自己有心事、怀愁思,对此句应理解为“秋灯下怀有愁思的人觉得秋夜长”。
(四)意思跳跃障碍。一首短短几十个字的格律诗,需要容纳一个完整内容、丰富的意思,意思势必有跳跃。如果诗词意思直白、没有跳跃,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打油诗”。格律诗词意思跳跃(新诗也有跳跃,不过程度上轻得多),阅读理解时必须把跳跃的意思准确“找齐”。就《红楼梦》诗词来说,“找齐”跳跃的意思,必须结合作者的用意、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该首或该组诗词的此情此景,甚至需要结合全书的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的脉络,这对一般读者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
以上就是我写作这部书稿的起因。我在年轻时就想写了,当时(20世纪60年代初)我求学于上海师范学院,学的是中国语言文学,讲授明清小说的教授在讲到《红楼梦》时,我首次产生翻译、解析《红楼梦》诗词的冲动。从那时起这个梦想始终存在,经过四十多年的文学功底和生活情感积累,我费时近两年,终于磨出了这把剑——《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动笔之前我经过反思,觉得在年轻时动笔以搁笔告终,主要是因为在文学功底、生活情感上缺少积累;尔后的两次动笔也以搁笔告终,重要的原因是考虑比较深了,但没有找到一把正确的钥匙打开《红楼梦》这座宝库的大门,以致勇气有余而信心不足。现在这些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特别是开启《红楼梦》这座宝库大门的正确钥匙找到了,宝库大门已经为我开启,一个硕大光彩夺目的“情”字矗立在我的眼前!原则有了,行文思路清晰了,这使我既有勇气又信心百倍。
所谓原则有了,行文思路清晰了,指的是无论翻译还是鉴赏,在准确性前提下,始终不忘一个“情”字,突出人性化。所谓准确性,指的是对一首或一组诗词的翻择、鉴赏,力求符合作者的用意、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该首或该组诗词的此情此景,力求符合全书思想主题表现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总的来说要做到:就全部诗词的翻译、鉴赏汇成的一条长河,这条长河的水流既与《红楼梦》全书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的水流保持一致,又要对全书故事情节发展所表现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塑造所形成的典型意义,给出有新意的诠释。至于写作风格,想尽可能做到:翻译文辞优美、雅致(有的尽可能散文诗化);鉴赏文章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侧重得当;文章格调平易、朴实。当然这些仅是我的想法和努力达到的目标。现在这把“剑”已经磨出来了,“产品”实际情况如何,请读者朋友检验、批评!
何士明
初遇红楼,惊鸿一瞥 我一直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那些诗词曲赋,尤其是那些看似点缀却又蕴含深意的片段,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翻阅过许多版本的《红楼梦》,也曾试图自己去理解,但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得其精髓。直到我无意间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版)》。初次拿到它,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设计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大观园的清幽雅致之中。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更是让我欣喜若狂。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也不是简单罗列诗句的工具书,而是真正将我带入了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宝玉的痴情,黛玉的敏感,宝钗的圆融,以及那些红楼女儿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剖析了诗词的情感基调、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隐晦典故的解读,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句子,在辞典的帮助下,变得豁然开朗。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红楼梦》那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
评分解语花开,情感共鸣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其说是辞藻的堆砌,不如说是人物情感的宣泄,是命运悲歌的序曲。我一直以为,只有真正沉浸在那个年代,才能体会到那些诗词背后深沉的情感。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惊喜地发现,即使身处现代,我也能与那些古老的诗句产生强烈的共鸣。它并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去分析,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去解读诗词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我记得在阅读关于史湘云的诗词赏析时,书中通过对她那些开朗豪放的诗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她表面下的坚强与不易,感受到了她作为一名孤女,在那个时代独自承受的压力。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在和书中的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辞典中对那些描写景物、抒发情怀的诗词,也做了十分细腻的描绘,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观园四季的美景,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觉得《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再是遥远的影像,而是鲜活的存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风骨,都通过诗词,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穿越古今,融会贯通 我对《红楼梦》的喜爱,更多的是源于其中那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但不可否认,那些贯穿其中的诗词,常常让我感到一丝距离感,总觉得它们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语言,难以完全融入我的理解。然而,这本《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版)》却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能够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品味和理解那些古老的诗句,并且能够将它们与现代的情感和生活联系起来。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诗词的浅层解释,而是着重于挖掘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诗词与人物的命运、与小说的情节、甚至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进行巧妙的连接。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晦涩的诗句,在经过辞典的解读后,竟然也能够引起我强烈的情感共鸣。它让我明白,诗词并非只是古人的遗物,而是跨越时空的生命表达。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拨云见日,洞察玄机 读《红楼梦》犹如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品时浓烈醇厚,细品时方觉回味悠长。然而,书中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诗词,常常像一层薄雾,笼罩在故事之上,让人捉摸不透。我曾多次因为某些诗词的晦涩难懂而感到沮丧,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对其中一些情节的深入理解。直到我偶然间购得了这本《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版)》。这本书的出现,犹如一道破晓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长久的迷雾。它不仅仅是对诗词的字面解释,更是对情感、意境、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那些看似随口而出的诗句,如何暗含人物的性格特征、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都有着极为细致的阐释。例如,书中对于“葬花吟”的解读,让我彻底理解了黛玉那孤傲清高的灵魂深处,隐藏着怎样的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悲哀。而对于那些在宴席上即兴而作的诗词,作者则能抽丝剥茧,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机锋与深意,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之间的微妙互动与情感流转。这本辞典,让我不再是《红楼梦》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参与其中,理解其中奥秘的读者。
评分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作为一名《红楼梦》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对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诗词片段充满了好奇。然而,要理解这些诗词的深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而且对于一些细微之处,总是难以把握。这本《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版)》,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那些散落在小说中的璀璨明珠,一一拾起,精心打磨,然后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给我。每一处解读,都显得那么严谨而周全。书中不仅对诗词的字面意思进行了清晰的注释,更对词牌、韵律、典故等进行了深入的考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诗句,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曹雪芹先生的过人才华。这本书的编纂,绝非一日之功,其中蕴含的学术功底和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足以令人钦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凝聚了心血和智慧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内容特别好,排版也不错,但纸质一般!
评分好书,一系列都不错,搞活动时抢购的。
评分这本书内容特别好,排版也不错,但纸质一般!
评分活动时间购买,加优惠券,及plus会员返利,物美价廉,推荐购买。
评分不错不错真不错
评分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版)
评分非常好 很喜欢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包装完整 字迹清晰 不错 送货上门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