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共包括10本,分别配色设计方法与应用、展示设计入门与提高、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设计师必学的心理学、产品设计手绘技法、人机工学与设计应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与应用、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二版)、现代图案创意与设计、运动图形设计初步,可供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师生使用。本丛书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设计思维。本书从思维引导出发,将创意灵感激发及捕捉与图解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将在头脑中的思维物化、比较,得到合理的设计成果这个完整设计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摆脱原有同类书中精细化的、制式化的绘图方法,寻求思维与表达的高度统一,真正做到笔由心生,绘我所思。
本书内容详细、清晰、新颖、实用,适合从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士及爱好者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陈雯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任专职教师至今。人累了景观设计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科研方面自工作起共主持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课余一直从事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范围包括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浙南新农村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等。
第 1 章 设计思维总论001
1.1 设计的含义001
1.2 思维的本质003
1.3 设计思维009
第 2 章 设计的快速表达形式023
2.1 设计与表达023
2.2 常用的快速表达形式027
第 3 章 问题的定义与表达033
3.1 定义问题0343.2 信息的筛选与综合050
第 4 章 灵感获取与表达057
4.1 灵感来源057
4.2 激发灵感的元素067
4.3 设计思维的创意发想078
第 5 章 功能语言与构思表达089
5.1 图解语言概述089
5.2 功能图解的重要性092
5.3 功能图解的方法094
第 6 章 设计的物化与比较研究099
6.1 物化的语言100
6.2 物化的方法115
6.3 方案的比较研究122
第 7 章 快速思维与设计表达案例129
7.1 太庙遗址公园纪念性景观设计129
7.2 环保海报设计135
7.3 中国画的现代视觉设计转译137
7.4 车用吸尘器设计145
7.5 手摇式螺丝刀设计147
7.6 女性主义视觉设计151
参考文献154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设计资料库时,发现有些书籍虽然内容信息量爆炸,但阅读体验却是一场灾难,而这本书恰恰是反例。它在逻辑构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路径,知识点的引入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层层递进,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我注意到,每当引入一个复杂的新概念时,它总会立刻跟进一个简短的、具象化的案例分析,这种“提出问题—解释理论—展示应用”的结构,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挑战”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总结,更像是对读者思维的一次小小的敲打,促使我们跳出书本的框架,去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与我们自身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对接起来。这种注重“内化”而非“记忆”的编排方式,是许多技术类书籍所缺乏的宝贵特质。
评分我留意到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们几乎都避开了那些已经被翻烂了的国际大厂的“标杆案例”。相反,它收录了大量来自中小型创新项目、非营利组织甚至个人独立开发的作品。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的思路和快速的验证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小而美”的真实案例,对我们这些资源受限的实践者来说,参考价值要高得多。它们证明了,伟大的设计理念并不一定需要巨额的预算支撑,更依赖于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这些案例的展示方式也十分直观,清晰地标注了“初始假设”、“快速原型”、“关键洞察”和“最终方案”的对比,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思维是如何一步步落地并产生实际效果的,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有力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接地气,完全没有一般设计理论书籍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感。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愿意分享的资深前辈面对面交流。例如,在讨论“用户旅程图”的绘制技巧时,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学术定义,而是用了一个生活化的场景——“规划一次周末旅行”,将复杂的节点拆解为“出发前的期待”、“旅途中的小插曲”和“到达后的满足感”,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抓住了。这种运用日常经验进行类比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门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设计领域的热忱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是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的。它不是在教你“做什么”,而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价值传递,远比任何工具指南都来得重要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工业设计的典范,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磨过的作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主标题“艺术设计新视点”的字体粗细对比强烈,既现代又不失力量感,副标题的间距调整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具巧思,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即使在灯光不足的环境下,文字的清晰度依然保持得很好。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上的留白处理,这种克制的设计语言,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就像是为每一部分知识点设置了一个深呼吸的间歇。从整体的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设计品,它本身就在无声地诠释着“设计”的价值和美学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启发性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期待。它成功地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设计流程”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一套固定的、线性的方法论,但事实是,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灵活应变的“心法”。特别是其中关于“迭代中的容错机制”的讨论,让我对项目后期的修改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没有将错误视为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信息收集的宝贵环节,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在实际工作中追求“一步到位”的焦虑感。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草稿和方案中预留出“故意留白”的空间,以便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正和优化。这种从“追求完美”到“拥抱变化”的心态转变,是我阅读本书后获得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