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总结,内容包括:大赛概况、组委会及专家评委名单、评审指标、获奖名单、优秀作品精选等内容。书中精选了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部分优秀作品,作品结合移动终端的特点,构思新颖,亮点突出,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新设计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牛爱芳,北京联合大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该校多年来主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对大赛组织、学生参赛、作品创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部分 大赛概况 1
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章程 1
201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方案 4
大赛花絮 9
第二部分 组委会、专家评委名单及获奖情况 13
大赛组委会名单 13
决赛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及评审指标 14
获奖名单 18
第三部分 优秀作品精选 31
作品1 MyFace表情管理工具 31
作品2 天兵天降iOS版 35
作品3 微地 47
作品4 找工作助手 81
作品5 舞动的算法 93
作品6 墨痕 97
作品7 万卷 106
作品8 学科竞赛联盟 122
作品9 NEUQer 136
作品10 有伴 141
作品11 空气保卫战 147
作品12 雷鸣战机 154
作品13 U-safe 162
作品14 懂你 176
作品15 基于人脸识别的手机签到系统 182
作品16 老年人服务助手 188
作品17 贴心助手 192
作品18 HandYCU 196
作品19 SeeWorld 201
作品20 驻足 207
作品21 图忆 217
作品22 抗日英雄 223
作品23 人?仁爱 229
作品24 伴侣 235
作品25 监控者Supervisor 249
作品26 奔跑(Running) 254
作品27 U酒保 258
作品28 记忆力训练系统 267
作品29 勇闯绝地 275
作品30 Cool掌控 288
前 言
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高教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面向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的学科竞赛之一。大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2012年由北京市教委协同天津市教委 、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教育厅,将大赛扩大为含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大赛主题为"移动终端应用创意与程序设计”。
大赛本着“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新技术和方法,完成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创意设计,并予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策划、设计、实现、协调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地培养和发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通过大赛促进京港澳台及华北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本届大赛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以及天津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中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同承办,北京鑫台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北京百迅龙科技有限公司、五色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博雅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市教委高教处给予积极指导和经费支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台湾等50余所高校和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设计评审指标,参与评审,使得大赛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顺利进行,并得到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各赛区教委(教育厅)、参赛学校以及赞助和协办单位的高度评价。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北京(含台湾)、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五个赛区100所高校的411支本科、高职团队报名参赛,有效提交作品330个,参赛学生1500余人。最终有53所高校的118支团队入围决赛,近500名的学生进行公开答辩。经过评审,评出本科组一等奖28个,二等奖57个,三等奖87个,高职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5个,同时评出优秀指导教师33名,优秀组织奖15个。
大赛作品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竞赛主题和开发平台紧密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反映了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对于促进相关专业紧跟行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意设计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学生创业开辟了新途径。大赛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技术支撑平台,竞赛期间所有参赛作品部署在云端,实现了跨区域网络评审,成为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服务领域的成功范例。大赛已成为各地区高校、教师、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于激发大学生兴趣、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教育,更好地总结大赛经验,编者精选了部分获奖作品编纂成本书,本书对全面展示大赛成果,扩大赛事影响,促进赛事发展,提高参赛作品质量,开拓大学生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今后师生参加移动终端应用设计的学习和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在此,对专家们的辛勤工作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表示衷心感谢!
相信本作品精选的出版,对进一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全面提高大赛的作品质量和水平会起到积极作用,大赛会越办越好。鉴于编者水平有限,对于书中存在的问题,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编委会
拿到这本《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2016版)》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期待的是,2016年,正是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期,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当时最前沿的创新思路和实践案例。然而,对于“创新”这个词,我总觉得它像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幽灵,既有宏大的愿景,也有落地的挑战。翻开第一页,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论证框架和扎实的数据支撑所吸引。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宏观趋势入手,深入剖析了用户需求的变化、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市场竞争的格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用户体验至上”原则的反复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用户的痛点转化为创新的切入点,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迭代,最终赢得用户的青睐。例如,书中对某款社交应用的案例分析,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也可能蕴含着无数次的思考和优化。这种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教会我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可能”到“实现”。
评分我一直坚信,真正的创新,是能够深刻洞察人性、满足深层需求的。在阅读《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2016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用户情感连接”的深入挖掘所深深打动。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功能的层面,而是着眼于如何通过移动应用,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共鸣。书中通过对游戏化设计、个性化推荐、以及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如何利用移动设备的特性,创造出能够触动用户内心、甚至改变用户生活方式的产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区化运营”和“ UGC (用户生成内容)”价值的强调,它让我们看到了如何赋能用户,让他们成为产品内容和社区生态的创造者和贡献者。这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商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用户、连接用户、并最终通过创新创造价值的书。它让我更加坚信,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持久的创新,永远是源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对于我这个常年混迹于产品设计领域的人来说,2016年无疑是移动互联网产品迭代加速、形态日新月异的黄金时期。我当时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提升设计理念的优质读物,《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2016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哪些应用很成功”,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它们会成功”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场景化设计”的探讨,它强调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理解用户所处的具体场景,并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书中通过对不同用户群体、不同使用场景的细致分析,展示了如何将看似琐碎的需求,转化为简洁、高效、富有情感连接的产品设计。此外,书中还对“数据驱动的创新”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从中了解到如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甚至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连接用户、驱动创新的重要依据。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名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充满好奇心的从业者,但又不是技术出身。因此,在阅读《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2016版)》的过程中,我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提供清晰易懂的创新思路,而非晦涩难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概念进行了拆解,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态构建”的章节,它不仅仅谈论了单一应用的成功,更着眼于如何通过构建开放的平台和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连接”的深度解读,无论是用户之间的连接,还是应用与服务之间的连接,亦或是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连接,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当时颇具代表性的创新应用,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成功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创新的范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再到技术赋能,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商业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逐步打开了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名对市场营销和商业策略颇为关注的读者,我总觉得,再好的创新,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市场策略才能落地生根。《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2016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整个商业生态。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用户获取与留存”的策略分析,它深入剖析了当时移动互联网领域各种获客渠道的优劣势,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书中对“病毒式传播”和“社群运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用户自身力量在品牌推广中的巨大潜力。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对“跨界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预见了未来移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由此可能催生出的全新商业机会。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2016年的商业战场,看到了无数创新者们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新的天地。它为我理解当时的商业环境,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