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

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宏 著
图书标签:
  • 对外宣传
  • 翻译研究
  • 国际传播
  • 国家形象
  • 文化交流
  • 公共外交
  • 传播学
  • 语言学
  • 中国形象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0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0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介绍叙事学认为文本建构和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以叙事建构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学、传播学、修辞学的有关成果,深入系统地分析译者应当如何重新建构外宣文本,以保证赢得目标受众的心理认同。

作者简介

  许宏,女,出生于1972年,博士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TI笔译方向导师。研究方向:外宣翻译、翻译伦理、翻译教学。出版专著:《翻译存异伦理研究》(获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译著:《总统之恋》(1999年)、《经验与教育》(2012年)、《美国军事史》(2014年)等,系合作翻译。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应用翻译伦理研究》《外宣说话要讲门道》《典故翻译的注释原则》《衔接手段与汉译英译文质量》。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家形象及外宣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外宣
二、外宣与翻译
第四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从叙事学视角看对外宣传
第一节 外宣文本是一种叙事
一、选择性采用(selective appropriations)
二、时间性(temporality)
三、复现的故事情节(recurring storylines)
四、体裁及常规(genre)
五、起框定作用的角度(framing effect of point of view)
第二节 外宣文本:叙事与建构
一、口径
二、可信度

第三章 双语外宣杂志英译文抽样调查
第一节 抽样
第二节 归纳

第四章 文本建构与形象建构
第一节 建构外宣文本要考虑的语言外因素
一、文化/历史背景
二、价值观
三、国家利益与立场
四、信息需求
第二节 建构外宣文本要考虑的文本规范
一、修辞
二、连贯

第五章 从外宣翻译流程入手优化国际形象建构
第一节 译前处理: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
一、适合文本与不适文本
二、适合文本与“复现的故事情节”
三、政策性文本与非政策性文本
四、平面文本与立体文本
第二节 译中操作: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一、宏观层面的思考与操作
二、微观层面的思考与操作
第三节 译后程序:整理反思与效果跟踪
一、译者个人整理和反思
二、宣传效果跟踪
三、语言资产维护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建构良好国际形象的综合思考
第一节 外宣是对话
第二节 外宣的文本建构行为中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余论:外宣的内容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1:“辽宁号”报道2则
附录2:当兵的是咱自家人
附录3:问卷调查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然而国际上仍会不时听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部分国外民众和政府仍对中国抱有一定程度的戒备、疑虑,乃至误解,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国家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与国家的良好形象互为影响,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何营造对我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已经成为时代课题。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示:“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建构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是时代性的课题。

第一节选题缘起

2006年1月BBC曾展开一项民意调查,其结论显示:39个国家中有20个国家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在上升,只有13个国家认为美国的软实力有所上升。如果问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反馈大多是正面的,而一旦问及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情况立即改变:“17个国家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带来的是消极而非积极影响。”Nye,Jesoph(et�盿l�保㏕he Rise of China�餾 Soft Power[EB/OL]�保�2013-04-06]. http://www�眏op�県arvard�眅du/��

这样的总体状况迄今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同时,我国的国际形象却未必能够符合我们自己的期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固然,出于国家利益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海外媒体对我们的报道会存在抱有偏见的情况,可是,我们自己的对外宣传工作是否到位?外宣工作还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国家形象及外宣

国际形象,也称国家形象,是指某行为主体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就是国际社会对该行为主体的一个普遍性、概括性的认识。国家形象不是纯然客观的存在,不是照片,却有点类似于人们看照片的感受:同一张照片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国家形象“是国家间进行交往互动的产物”,“渗透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倾向”(董青岭、李爱华,2006:70)。对某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离不开国家利益和政治背景等因素,国家形象往往是国家间博弈结果的体现(丁磊,2009:74—75)。

从整体看,当前国内学界对国家形象展开研究的较多,但对其中一个特定范畴——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展开研究的相对要少。由于笔者本人的研究兴趣,本书主要研究军事外宣领域,书中所用译例也大多来自中国军队的外宣刊物或网站。本书的主题包括,讨论如何通过外宣翻译优化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建构。但本书并不局限于军事二字,书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及操作流程等,对国家形象的积极建构也具有同样充分的相关性。

军队形象是“军队的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转引自王守福,2001:30),该定义是指一支军队在国内的形象。套用这个定义,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就是:中国军队的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国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

国际民众对中国军队有什么样的印象,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内在的,包括其固有的态度、立场、风俗、利益等,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呈现的形象不仅在于中国军队做了什么、能够做到什么,而且还在于我们对外介绍了什么,又是怎么介绍的。国家形象的形成和建构往往通过两种途径:直接交往和大众传媒(丁磊,2009),军队国际形象的形成和建构亦然。中国军队要建构良好的国际形象,离不开对外宣传,离不开合宜的外宣文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总则第七条规定,要“塑造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文明、威武、胜利之师也正是中国军队理想的国际形象。“文明、威武、胜利之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分解为:和平正义、开放合作;英勇善战、训练有素;亲民爱民、文明礼貌(李剑、王永昌,2008)。军队的整体形象又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形成离不开军人个体的形象,也离不开一支支部队的形象。中国军队的每一位军人、每一支队伍在仪容风度、行为举止、战斗力等方面的外在表现,以及在道德修养、履职尽责等方面的内在追求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汇总、抽象为中国军队的整体形象。因此,表现并宣传了某位军人个人,或是某支部队在上述方面的良好表现和追求的,并且成功地让受众认同了文本所宣传的观点的,就是好的宣传文本;成功地让国外受众认同了文本所宣传的观点的,就是好的外宣文本。

然而,由于宣传对象发生了变化,很多情况下“好的宣传文本”并不等同于“好的外宣文本”,而外宣文本的质量直接关涉国外受众对中国军队形象的解读,关涉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建构问题。外宣文本如何书写,直接关涉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建构是否符合事实,也关涉建构出的是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国际形象。

本书致力于从外宣文本的建构入手,研究国际形象的建构问题。本书主要察看外宣文本在语言转换——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翻译——环节中,有哪些因素需要关注,以及应当怎样处理这些因素以便更好地赢取国外受众的认同。

第三节文献综述一、外宣对外宣传简称“外宣”,指“针对国外境外对象所进行的跨文化、跨语言宣传活动”(吴杰明,2010,24)。其目的是“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以便“促进中外友好关系,赢得国际同情和支持,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的实现”(段连城,2004:58)。为了避免“宣传”一词可能引发的负面联想,业界学界也曾使用过“对外传播”等术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概念辨析(段连城,2004;杨雪莲,2010等),在当前的研究界,有不少人同意使用“外宣”这一术语。

我国对外宣传研究的奠基之作是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初版于1988年,以下简称《初探》。本书引用的是2004年的修订版)和沈苏儒的《对外传播学概要》(1999年初版,后修订为《对外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从事对外书刊宣传,如果能把这两本书研究透,基本要领也就掌握了”(黄友义,2000:12)。段连城在《初探》中写道:国际形象对对外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来华外国人能起到“舆论先导”的作用,做好与他们的“公共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自己的外文传播媒介更要主动发挥作用,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布局适当的外文传播体系”(2004:45—53)。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期刊中开始出现外宣研究方面的论文,不过集中性的研究出现在2004年以后,不仅期刊论文数量增多、探讨加深,而且以此为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学术专著都开始出现。

外宣不完全等同于广义的汉译外……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古韵新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当代演绎》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并系统梳理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不同于以往仅聚焦于乐理或历史的单一视角,本书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考察框架,将传统音乐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探讨其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实现“古韵新声”的蜕变。 第一部分:寻根溯源——传统音乐的结构与哲学基础 本部分将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源头追溯,详细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哲学。我们将聚焦于雅乐、民间音乐(如戏曲、说唱、器乐小曲)的分类体系,而非笼统地概括。 音律体系的独特性: 书中会详细对比五声音阶与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差异,重点解析中国传统音乐中“调式”而非“和声”的主导地位,并探讨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在文化象征意义上的内涵。例如,如何通过不同调式表达“庄重”、“哀婉”或“欢快”的情绪,这与西方音乐中通过和弦进行叙事的方式截然不同。 器乐的象征意义: 我们将深入剖析核心乐器如古琴、琵琶、二胡、笛箫的形制、发声原理及历史沿革。以古琴为例,不仅描述其七弦的定音,更会阐释“减字谱”的记录方式及其蕴含的道家“虚静”思想。琵琶的演奏技法中,如“扫”、“轮”、“撮”等,如何模拟自然景象或叙述史诗故事。 乐与礼的结合: 重点分析周代“礼乐制度”对后世音乐形态的影响。音乐在古代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载体。本书将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解读,说明“中正平和”的音乐审美标准是如何被确立并沿袭千年的。 第二部分:表演艺术的交融——戏曲、说唱与仪式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与表演艺术的紧密结合中。本章将聚焦于这些“综合艺术”的内部机制。 戏曲声腔的地域性: 选取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代表性剧种,对比其唱腔的韵味、板式结构与角色行当的划分。例如,昆曲的“水磨腔”如何体现其婉约细腻的审美,与京剧的“锣鼓经”所营造的紧张感形成对比。此外,还会探讨戏曲中“念白”与“音乐”之间模糊的界限,它们共同构成了叙事的核心。 民间曲艺的口头传承: 评书、鼓词、大鼓等曲艺形式,其音乐性体现在的说唱节奏与即兴发挥上。本部分将分析这些形式中“说、学、逗、唱”的转换技巧,以及它们作为民间历史记录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祭祀与世俗音乐的张力: 探讨宫廷祭祀音乐(如太庙祭祀)的庄严性,与市井生活中的“时令小调”之间的张力与相互渗透,揭示音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功能差异。 第三部分:当代语境下的重生——创新、保护与跨界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探讨领域,着重于当代实践。 现代编曲与配器: 考察当代音乐家如何将传统乐器融入交响乐团、爵士乐乃至电子音乐中。例如,使用传统乐器演奏巴赫或探戈的作品,探讨这种融合中的“文化张力”——如何保持传统乐器的音色特性,同时适应新的和声结构。本书将引用具体案例,分析成功案例与失败尝试的技法差异。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探讨高保真录音技术、三维声场模拟等技术手段,如何帮助抢救濒危的音乐片段和濒临失传的演奏技艺。分析数字档案库的建立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在重现古代音乐场景中的潜力。 文化符号的重塑: 分析当代流行音乐界如何借用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五声音阶旋律、古筝琶音等)来构建新的“东方美学”标签。这不仅关乎商业成功,更关乎文化符号的纯粹性与市场消费之间的平衡。书中将提出审慎的观点:创新应当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非肤浅的模仿。 教育体系的反思: 评估当前音乐学院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传统音乐的教授现状,探讨如何从“知识传授”转向“体验式学习”,培养新一代既能理解传统精髓,又具备当代视野的音乐人才。 结论: 本书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未来不在于复古,而在于激活其内在的哲学生命力,使其能够在当代多元的文化对话中,继续发出独具魅力的“新声”。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在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价值,它并非只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中空谈。书中的许多论述都结合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具体情境和案例进行剖析,使得理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应用的工具。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发布的策略分析,那几段文字的细致程度和操作性建议,简直可以作为一份实用的工作手册来参考。作者似乎深谙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总能精准地把握如何在宏大叙事和微观操作之间找到平衡点。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当前复杂信息环境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盲目应对,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去指导行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起来毫无晦涩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稳的逻辑性,每一个论断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撑,很少出现那种悬浮在空中的说教式语言。它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几段精妙的措辞,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文字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完全忘记了时间。这种行文功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后必然是深厚的学识积累和长期的文字锤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具匠心,仿佛是精心编织的一张网,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高级议题的探讨,过渡得极为自然平滑,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自己的认知边界都在被悄然拓宽。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子话题时,所采用的切入角度常常出人意料,总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打破了以往对该领域刻板的印象。例如,在解析某个经典案例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动因,这种穿透性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整体来看,本书的框架设计不仅逻辑自洽,更充满了探索的趣味性,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章会揭示怎样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采用了淡雅的米色调,搭配醒目的深蓝色字体,整体感觉既专业又不失格调。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清晰明了,章节划分合理,目录结构一目了然,让人在需要查找特定内容时能迅速定位。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拿到手时,那股淡淡的书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让人有种沉浸其中的期待感。尤其是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整齐光滑,这在一些平价出版物中是很少见的,看得出是对细节品质的严格把控。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既有厚重感,又不至于过于笨拙。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注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和规范,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我特地翻阅了末尾的注释,发现引用的资料来源广泛,涵盖了多个语种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这为书中的论点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支撑。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简直是无价之宝,它直接指明了继续学习的方向和路径。而且,作者在引用时并非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论述之中,使之成为支撑观点的有力臂膀,而非累赘的装饰。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和对知识源头的追溯,使得全书的论证力量倍增,让人不得不信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