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的“技”“乐”“意”(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钢琴音乐创作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技”“乐”“意”(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钢琴音乐创作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川 著
图书标签:
  • 钢琴音乐
  • 中国钢琴音乐
  • 音乐创作
  • 丁善德
  • 王建中
  • 赵晓生
  • 音乐分析
  • 20世纪音乐
  • 现代音乐
  • 音乐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3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7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字数: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钢琴音乐的“技”“乐”“意”(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钢琴音乐创作分析)》是对三位在中国钢琴创作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音乐人的理论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追求中西方典型技法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们几乎都以1980年前后为分界线,从前期传统风格的慢性音乐步入后期突破调性的现代风格,显示出。对西方现代技法积极的吸收态度;三度“技”艺的情有独钟是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一生总结,不亦“乐”乎的纵横相生是王建中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度概括,“意”定神闲的依心人生则是赵晓生钢琴音乐的追求目标;“技一乐一意”的学习探索与风格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钢琴音乐这五十余年创作之路的写照。

目录

前言 “技一乐一意”的钢琴人生
上篇 丁善德:中西结合的情结体现
第一章 调性音乐创作的前期(1945—1958)
春之旅组曲(op.1,1945)
E大调奏鸣曲(op.2,1946)
序曲三首(Op.3,1948)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Op.4,1948)
第一新疆舞曲(Op.6,1950)
儿童组曲Ⅸ快乐的节日》(Op.9,1953)
第二新疆舞曲(Op.11,1955)
托卡塔(Op.13,1958)
创作分析
第二章 突破调性范畴的后期创作(1987—1992)
儿童钢琴曲八首(Op.28,1987)
小序曲与赋格四首(Op.29,1988)
简易练习曲十六首(Op.31,1988)
小奏鸣曲(Op.32,1988)
回旋曲(Op.33,1988)
前奏曲六首(Op.34,1989)
谐谑曲(Op.35,1989)
中国民歌钢琴曲三首(Op.36,1992)
擀毡歌
创作分析
结语三度“技”艺的情有独钟

中篇 王建中:民族音响的瑰丽色彩
第一章 以改编曲为主的前期创作(1958—1976)
云南民歌五首(1958)
变奏曲(1961)
托卡塔(1966)
赤胆忠心(1972)
浏阳河(1972)
大路歌(1972)
陕北民歌四首(1973)
百鸟朝凤(1973)
梅花三弄(1973)
樱花(1974)
五木摇篮曲(1974)
蝶恋花(1976)
创作分析
第二章 以原创为主的后期创作(1981—1994)
小奏鸣曲(1981)
组曲(1983)
诙谐曲(1985)
情景(1994)
创作分析
结语纵横相生的不亦“乐”乎

下篇 赵晓生:中国意境的个性感悟
第一章 改编为主的调性创作前期(1980年之前)
《钢琴曲集(一)》(1973.3—1974.9)
(《钢琴曲集(二)》(1974.11—1975.11)
《音乐会练习曲六首》(1980.7版)
创作分析
第二章 张扬个性风格的后期(1980年之后)
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1985.12修订稿)
太极(1987.6版)
钢琴协奏曲((辽音》(1991.5稿)
《依心集——中国钢琴家赵晓生作品演奏专辑》
(CD,1999)
创作分析
结语 “意”定神闲的依心人生

参考文献
附录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宫调游移和五度关系功能逻辑
后记
钢琴演奏的艺术与技艺:一部全面探讨钢琴演奏技巧、音乐理解与表现力的专著 前言: 本册书籍致力于深入剖析钢琴演奏的多个核心维度,旨在为钢琴学习者、演奏者以及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综合指南。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到高级音乐诠释的复杂性,强调技术支撑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辩证统一。我们相信,真正的钢琴艺术,源于对乐谱的精准解读,升华于对音乐内涵的深刻体悟,最终呈现在指尖的精准与情感的流动之中。 第一部分:钢琴演奏的基石——技术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本部分专注于钢琴演奏技术领域的科学构建与精细打磨。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简单机械的“模仿式”训练,转而倡导建立一套基于人体工程学、物理学原理以及神经科学反馈的现代演奏技术体系。 第一章:触键的物理学与生理学 详细探讨了钢琴键盘的机械结构与演奏者手指、手腕、手臂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内容包括: 指尖的压力分布模型: 分析了不同力度下,手指与琴键接触点的压力精确度,区分了“砸键”与“嵌入”的物理差异。 重量传导与运用: 深入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身体的重量(而非单纯的手指力量)来产生饱满而持久的音色。讨论了手臂的“悬挂感”与手腕的“弹性支撑”在连奏和八度技巧中的关键作用。 高效能的指法设计: 针对复杂技巧(如快速音阶、琶音、双音)的指法选择,提出了基于“最小阻力原则”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大量古典和浪漫主义作品实例进行指法优化演示。 第二章:速度、清晰度与控制力的平衡 本章聚焦于提升演奏速度的同时,如何保持音符的清晰度和节奏的稳定性。 超高速演奏中的神经协调: 引入了“预先规划”与“即时反馈”的神经学概念,指导演奏者如何减少多余的肌肉紧张,实现更放松、更快速的换指。 颗粒性与通透性: 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触键时机的微调(早期离键或延迟离键)来控制音符的清晰度(颗粒感),尤其在复调作品中,如何确保高声部的“穿透力”。 节奏的精确性训练: 介绍了一系列非传统节拍器训练法,例如使用微小的节奏变异来强化对节奏框架的内化理解,防止速度提升带来的节奏涣散。 第三章:特殊技巧的深化解析 本部分是对钢琴演奏中那些被视为难点的特殊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解构与重建。 八度与和弦的“连接性”: 侧重于如何解决八度演奏中的“断裂感”,强调手腕在不同速度下的动态调整,以及如何通过“跳跃预测”来实现平滑的八度连接。 震音(Tremolo)与颤音(Trill)的原理: 将震音视为高频次的快速重复运动,分析了不同肌群的参与方式。对于颤音,则细致区分了巴洛克时期对等性颤音与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上行强下行弱”的差异化处理。 踏板的听觉科学: 深入探讨了延音踏板、保持踏板和柔音踏板在不同声学环境下的实际效果。提出“声音的边界”概念,指导演奏者如何在混响中实现音色的“融合而不模糊”。 第二部分:音乐的深度理解与情感的语言化 技术是手段,音乐诠释才是目的。本部分旨在引导演奏者超越机械演奏,进入到对作品精神内核的探索。 第四章:旋律线条的雕塑艺术 旋律被视为音乐的“呼吸”与“叙事线”。本章探讨如何赋予单线条旋律以生命力。 层次的构建与主导声部的突出: 针对复调作品(如巴赫的赋格或赋格性段落),提出了基于“听觉聚焦”的动态平衡原则,确保主旋律在复杂的织体中清晰浮现。 乐句的呼吸与张力弧线: 分析了如何通过速度的微小变化(Rubato的精妙运用)和力度的渐进/突变来塑造乐句的起伏,模仿人声的自然呼吸模式。 和声背景对旋律处理的影响: 探讨了根音、三音、七音等构成音在旋律线条中的不同作用,指导演奏者如何根据和声进行来调整旋律音的音色和力度。 第五章:结构意识与宏观把握 理解作品的宏观结构是进行有效诠释的前提。 曲式结构的视觉化: 引导读者将听觉经验转化为对作品形式(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的清晰认知,从而指导不同段落之间的情感连接与对比。 主题的变形与发展: 剖析了作曲家如何运用主题的节奏、音高或织体变化来推动音乐发展,并指导演奏者如何在这些变化中保持连贯性。 时间感知的艺术: 探讨了如何在慢板中拉伸时间以深化情感,以及如何在快板中紧缩时间以制造紧迫感,强调演奏者对“绝对时间”与“主观时间”的驾驭能力。 第六章:风格的辨识与还原 钢琴音乐跨越了数个世纪,不同时期的风格要求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巴洛克时期的清晰与逻辑: 强调对装饰音的精确执行、音色的独立性以及对巴赫时期“节奏的驱动力”的理解。 古典主义时期的平衡与清晰: 关注莫扎特和海顿作品中对清晰度、晶莹剔透的音色以及结构对称性的要求。 浪漫主义时期的激情与色彩: 探讨肖邦、舒曼等作曲家作品中对个性化音色(Coloration)的追求,以及情感的极大化表达与技术上的自由度之间的关系。 印象派与现代音乐的声响探索: 分析了德彪西、拉威尔作品中对踏板的革命性使用,以及如何模拟非传统音响效果,实现色彩的“模糊”与“漂移”。 结语:演奏家的自我修炼 最后,本书强调了练习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我们提供了从“问题识别”、“技术分解”、“慢速重建”到“音乐融入”的完整练习流程框架,鼓励演奏者将每一次练习都视为一次深度的音乐对话,最终实现技术与心灵的完美合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将“技”、“乐”、“意”三个层面融为一体,预示着作者将从多个维度对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三位作曲家的钢琴音乐进行深入的解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全面的分析视角,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技术难度的罗列,或是对旋律优美的赞叹。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或者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传播情况?作曲家们的创作理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他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回应社会的需求和艺术思潮的?如果书中能够梳理出他们各自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甚至是对后辈作曲家产生的深远影响,那将是对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技”“乐”“意”三个看似独立的层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呈现出更为完整和立体的作曲家形象。

评分

“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抽象但又极其重要的概念,将其置于钢琴音乐创作的分析之中,无疑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想知道,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三位作曲家是如何将中国的“意”融入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这种“意”可能体现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所描绘的意境,甚至是所传递的哲学思考。例如,他们的作品是否试图通过音乐来传达中国式的含蓄、留白、意境深远的美学追求?是否会描绘出壮丽的山河景色,或是抒发古今悠长的情感?在音乐的语言上,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或许作品中会借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或者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启发。我期待书中能够具体分析,他们在创作中是如何通过音乐的组织、情绪的铺陈,甚至是某种象征性的音符组合,来唤起听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达到一种“得意忘形”的艺术效果。这种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象的音乐表达,在我看来是极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独特魅力的部分。

评分

“乐”这个字,在音乐理论中是多么直观又多么难以把握。我非常期待这部作品能为我揭示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三位作曲家在“乐”方面的独到之处。这里的“乐”不仅仅指旋律的优美,更涵盖了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声色彩、织体安排以及音响效果等方方面面。例如,他们的作品在旋律创作上,是否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或者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在和声方面,是倾向于传统的西方调性,还是大胆地引入了更现代的色彩和声?三位作曲家在处理音乐的起承转合,构建乐曲的高潮和发展时,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手法?织体的运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倾向于厚重饱满的织体,还是追求轻盈灵动的音响?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音乐语汇的同时,又不失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书中或许会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阐释他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构建出既有民族性又不乏现代感的音乐世界。如果能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平衡传统与创新,在“乐”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独特的境界,那我将感到非常满足。

评分

读到这部作品的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东方韵味的旋律和意境。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这三位钢琴音乐巨匠,他们的创作无疑是中国钢琴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他们的作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他们的创作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西方音乐体系的框架内,成功地注入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故事,或者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感悟,让我们能够更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将“技”“乐”“意”三个核心概念,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那将是我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期待。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钢琴音乐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丁善德、王建中、赵晓生这三位名字,在许多钢琴学习者心中早已耳熟能详,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贡献,是理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脉络绕不开的关键词。从“技”的角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技术处理,比如在和声运用上的独特性,旋律线条的勾勒方式,节奏处理的巧妙之处,以及在触键、踏板等方面可能体现出的演奏指示。尤其是在借鉴西方钢琴技法的同时,如何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例如借鉴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装饰音,或是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我想书中或许会呈现一些具体的乐谱片段,并加以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作曲家在技术层面的匠心独运。更进一步,如果能将这些技术处理与作品的整体风格形成呼应,比如说某种特定的技术手段是如何服务于某个民族化的旋律,或者某种和声织体是如何营造出中国传统山水画般的意境,那将是更为令人惊喜的收获。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他们作品的“技”有多么细致入微的解读,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技巧,或者是他们对传统钢琴演奏技法的创新性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