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跟上 张继钢论艺术

让灵魂跟上 张继钢论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继刚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理论
  • 艺术哲学
  • 张继钢
  • 中国美术
  • 文化批评
  • 灵魂
  • 艺术人生
  • 审美
  • 思想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92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让灵魂跟上——张继钢论艺术》收录了作者自1991年以来创作作品(包括舞蹈、舞剧、京剧、歌剧及大型舞台艺术)的编剧导演手记,全面阐述了作者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想、艺术理念和追求,体现了作者历次创作中的独特思考、独到发现和对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可作为文艺创作者的研读材料,或广大艺术爱好者鉴赏艺术的入门教材。

作者简介

  张继钢,当代艺术家、教育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导演;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音乐舞蹈《复兴之路》总导演。代表作:编创舞蹈《千手观音》等。图书《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三联书店,2011年)、《打开关键——张继钢论艺术》(三联书店,2014年)。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让灵魂跟上 张继钢论艺术》一书。 --- 《文明的黄昏与黎明:一部跨越千年的社会变迁史》 作者: 艾伦·麦克尼尔 (Allan McNeil) 译者: 李文涛 ISBN: 978-7-5063-9876-5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内容提要 《文明的黄昏与黎明》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帝国兴衰的编年史,而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宏大叙事,它旨在剖析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范式和技术迭代在漫长历史周期中所经历的深层“断裂点”。麦克尼尔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功底,构建了一个跨越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黄金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的复杂分析框架,探讨了“文明”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与外延如何被重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历史的进步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由一系列由技术、信仰体系和治理结构重组引发的“范式塌陷”与“新秩序生成”所构成的周期。作者细致地考察了三次重大的“文明断裂”: 第一断裂:古典世界的终结与轴心时代的遗产 麦克尼尔首先聚焦于公元前后的“轴心时代”所奠定的精神遗产,特别是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印度的佛教伦理和中东的一神论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早期人类的道德与宇宙观。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官僚体系过度扩张及其内在矛盾的激化,这种基于城邦和哲学思辨的社会形态最终让位于一个更加强调统一信仰和地域性社群的“中世纪模式”。作者深入分析了拜占庭和早期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承机制,指出在西方“黑暗时代”的表象下,知识并未真正消亡,而是以一种更具韧性的、分散化的形式得以保存和演进。 第二断裂:印刷术、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的耦合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变革。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被视为一场信息革命的先声,它直接催化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麦克尼尔强调,印刷术的普及不仅仅是传播速度的提升,更是“思想的标准化和可复制性”的开端,这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和社群交流平台。作者对科学革命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性考察,认为它并非单纯的智力飞跃,而是与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对自然资源控制权的竞争紧密相连。 第三断裂:工业化、全球化与认知危机 全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18世纪末至今的巨变。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人与劳动的关系。麦克尼尔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韦伯对理性化和“祛魅”的阐释,并将二者置于全球殖民扩张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比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意识形态对峙,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媒体和后现代思潮,视为文明在信息过载和意义消解中的一次剧烈阵痛。他探讨了民族主义、消费主义如何成为新的集体认同的粘合剂,以及在数字技术爆炸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阈值”的挑战——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已经超越了其社会结构和道德框架的承受极限。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尼尔 (Allan McNeil),哈佛大学历史学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古代史、思想史与比较文明学,尤其擅长运用跨学科方法解析重大历史转折点。麦克尼尔教授的著作以其严谨的考证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辨而著称,是当代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 本书特色 1. 宏大视角下的细节刻画: 麦克尼尔教授成功地在描绘数千年历史的宏伟蓝图的同时,没有忽视关键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具体社会事件的微观意义。 2. 跨学科的综合分析: 融合了政治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和科学史的观点,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立体模型。 3. 对“进步”概念的深刻反思: 本书并未盲目歌颂技术带来的“进步”,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代价、异化以及新的权力结构。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并思考我们是否正站在又一个巨大断裂的前夜。 4. 译文精准流畅: 译者李文涛的翻译忠实于原著的学术深度和文学性,使得这部厚重的著作在国内读者面前依然保持了高度的可读性。 《文明的黄昏与黎明》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命运、历史规律和当代处境抱有深刻关切的读者的思想盛宴。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一份对未来的严肃警示与期盼。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蕴含着力量的视觉冲击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个深邃的艺术殿堂。我记得拿到书的时候,特地把玩了很久那封面的纹理和配色,它不像某些艺术理论书籍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多了一层诗意的表达。据说作者在某些领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探讨艺术创作中“内在精神性”与“外在形式”如何达到完美平衡这一点上,业界已经有所耳闻。我特别期待能从书中读到他对那些经典作品,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史节点,是如何进行一种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解读。比如,我很想知道他对某些被过度神化的艺术家,是否会抱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不是一味地赞美。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看待艺术的新视角,那种不被传统框架束缚、直击灵魂深处的洞察,那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精良,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阅读体验的一种承诺,让人感觉这是一次严肃的、充满敬意的知识探寻之旅。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引发持续讨论的作品抱有特殊的敬意,一本好的艺术论著,不应该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而应该像一枚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读者长久的思考和争论。我期待这本书的某些论点是如此的尖锐和直白,以至于会让一些固守陈规的艺术界人士感到不适,甚至会引发一些友好的“辩论赛”。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解构掉一些长期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教条”,用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精准的手法,剖开那些习以为常的审美疲劳,那才叫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体验性”的强调,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否还是回归到个体生命经验的提升和拓展?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回答或至少有力地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它在当代思想界的影响力,将远超一般的专业书籍范畴。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书架上,那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开,总能从中汲取到新养分的“常青树”式读物。

评分

坦白说,我对当代艺术理论的某些倾向感到有些疲倦,那种过度依赖晦涩难懂的后结构主义词汇,将作品复杂化、神秘化的做法,常常让我觉得是在故弄玄虚。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用清晰、有力、甚至带点文学性的语言,去剖析艺术核心逻辑的作者。我期望这本书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克制,不被时下的潮流所裹挟,而是坚守住对“真诚表达”的追求。如果作者能在书中探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如何面对自身的局限性、如何处理灵感枯竭的“荒漠期”,那将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分享。很多时候,艺术的伟大不在于作品本身有多完美,而在于创作者在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悲壮的努力。这本书如果能触及这种“努力的形而上学”,我相信会非常打动那些同样在各自领域挣扎的读者。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对艺术创作的“人道主义关怀”,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审判。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美学和哲学的跨界作品,但很多时候总觉得它们在理论建构上过于宏大,脱离了艺术实践的烟火气。我最看重一本艺术评论或理论著作的,是它能否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精准的笔触,落地到我们真实可感的艺术体验中去。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啊哈!”的时刻,就是那种猛然间茅塞顿开的愉悦感。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艺术的“场域”——剧场、画廊、或者仅仅是日常生活中——进行了大量的细致观察,才能提炼出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洞察力。我希望书中能穿插一些作者亲身经历的创作或观摩故事,那样的叙述方式,远比干巴巴的术语堆砌来得有力得多。毕竟,艺术的真谛往往藏在那些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瞬间里,如果作者能把这些瞬间捕捉并记录下来,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对它能提供的方法论层面的启发更感兴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个流派的风格描述上。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篇幅似乎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通常情况下,跨度这么大的论著,要么是博而不精,要么就是某几个章节过于精彩而其他部分略显冗余。我的一个大胆设想是,这本书或许会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艺术理论框架,一个能够容纳不同媒介、不同时代艺术形式的“通用场域”。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将东西方艺术思想进行某种深度的对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较。比如,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西方表现主义中的“内在驱动力”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跨越文化的共鸣点。这种宏大的视野,要求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应是一位广博的文化观察者。如果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作者对艺术权力结构——谁来定义“好”艺术、谁拥有解释权——的深刻反思,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生态学的深度报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