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龙哲,李社峰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修复
  • 污染土壤
  • 修复技术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重金属污染
  • 有机污染
  • 生物修复
  • 物理修复
  • 化学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0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在介绍土壤污染的特点和修复原理、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依次介绍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内容,编写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使本书内容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后一章介绍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土壤修复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从业者使用、参考。

作者简介

崔龙哲,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承担环境工程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课程,研究方向为高级氧化和生物吸附技术处理污染物,承担了国家环保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出国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环境保护部中韩共同研究项目、湖北省科技厅研究开发类项目、中南民族大学重点基金以及二十余项横向项目。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环境科学学报、化工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1章概论1
1.1土壤及其组成、性质和功能1
1.1.1土壤1
1.1.2土壤的组成1
1.1.3土壤的性质4
1.1.4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功能8
1.2土壤污染9
1.2.1土壤污染的定义与特点9
1.2.2土壤污染物10
1.2.3土壤污染物的来源13
1.2.4土壤污染典型事件16
1.2.5我国土壤污染概况19
1.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23
1.3.1土壤污染修复概述23
1.3.2土壤污染修复技术24
1.3.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26
1.3.4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32
参考文献33

第2章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35
2.1政策概况35
2.2土壤污染法律法规37
2.2.1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37
2.2.2国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37
2.2.3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40
2.3土壤质量相关标准45
2.3.1国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概况46
2.3.2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概况50
2.3.3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55
2.4我国土壤污染的导则与指南57
2.4.1污染场地术语57
2.4.2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65
2.4.3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66
参考文献67

第3章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68
3.1土壤污染调查68
3.1.1土壤调查概述68
3.1.2土壤环境监测71
3.1.3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77
3.1.4土壤调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79
3.2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79
3.2.1风险评价概述79
3.2.2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82
3.2.3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93
3.2.4国内外污染土壤风险评估进展102
3.3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104
3.3.1风险评价基本框架104
3.3.2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104
3.3.3生态风险评价107
3.3.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08
3.3.5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现状109
3.4有机物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以农药为例109
3.4.1风险评价基本框架109
3.4.2土壤农药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111
3.4.3生态风险评价113
3.4.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18
3.5污染土壤防范及国内外土壤管理119
3.5.1减少危害的防范措施119
3.5.2应急措施预案121
3.5.3国外污染土壤管理121
3.5.4对中国污染土壤管理的启示128
参考文献128

第4章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131
4.1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态131
4.1.1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131
4.1.2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形态133
4.1.3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134
4.1.4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137
4.2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141
4.2.1机械迁移141
4.2.2物理-化学迁移141
4.2.3生物迁移141
4.3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141
4.3.1物理转化141
4.3.2化学转化142
4.3.3生物转化142
4.4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143
4.4.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143
4.4.2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144
4.5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146
4.5.1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46
4.5.2砷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47
4.5.3铅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48
4.5.4镉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49
4.5.5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51
4.6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52
4.6.1有机氯农药152
4.6.2有机磷农药154
4.6.3多环芳烃156
4.6.4石油烃158
4.6.5多氯联苯158
参考文献161

第5章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163
5.1土壤气相抽提技术163
5.1.1基本原理163
5.1.2系统构成164
5.1.3影响因素165
5.1.4适用性168
5.1.5费用170
5.1.6应用概况与理论研究进展170
5.1.7气相抽提增强技术170
5.2土壤淋洗技术175
5.2.1基本原理175
5.2.2技术分类175
5.2.3影响因素178
5.2.4适用性181
5.3电动修复技术181
5.3.1基本原理181
5.3.2系统构成182
5.3.3影响因素184
5.3.4适用性187
5.3.5改进技术工艺187
5.4化学氧化技术190
5.4.1技术概要190
5.4.2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191
5.4.3影响因素192
5.4.4常用氧化剂193
5.4.5适用性195
5.5溶剂萃取技术195
5.5.1基本原理195
5.5.2系统构成197
5.5.3影响因素197
5.5.4适用性197
5.5.5工艺举例199
5.6固化/稳定化技术199
5.6.1基本原理200
5.6.2常用系统202
5.6.3影响因素204
5.6.4固化/稳定化工艺205
5.6.5技术应用206
5.6.6固化/稳定化优缺点209
5.7热脱附技术209
5.7.1基本原理210
5.7.2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212
5.7.3影响因素213
5.7.4适用性214
5.7.5热脱附技术的工程应用214
5.8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214
5.8.1基本原理214
5.8.2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215
5.8.3影响因素215
5.8.4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工艺216
5.8.5技术应用217
5.9其他物理化学修复技术217
5.9.1物理分离技术217
5.9.2阻隔填埋技术219
5.9.3可渗透反应墙技术220
参考文献221

第6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223
6.1 生物修复简介223
6.2 微生物修复225
6.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226
6.2.2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231
6.3植物修复241
6.3.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242
6.3.2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250
参考文献256

第7章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259
7.1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59
7.1.1修复工程实施的特点259
7.1.2修复工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60
7.2修复工程实施流程与工作内容261
7.2.1实施流程261
7.2.2工作内容263
7.3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筛选及方案制订278
7.3.1目的及意义278
7.3.2基本原则278
7.3.3工作程序和内容279
7.3.4确定修复策略及修复模式280
7.3.5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282
7.3.6形成修复技术备选方案与方案比选296
7.3.7制订环境管理计划309
7.3.8编制修复方案310
7.4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仪器设备311
7.4.1现场检测仪器设备311
7.4.2实验室仪器设备314
7.4.3工程修复设备322
7.5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药剂334
7.5.1稳定固化药剂334
7.5.2化学淋洗药剂335
7.5.3化学氧化还原药剂336
7.5.4生物修复药剂336
7.6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管理338
7.6.1项目组织结构338
7.6.2施工组织及过程管理338
7.6.3安全保障342
7.6.4二次污染控制342
7.6.5监理342
7.7典型案例——广州某工业退役地块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项目典型案例343
7.7.1项目基本情况343
7.7.2场地状况344
7.7.3治理修复346
7.7.4修复环境监理355
7.7.5修复验收358
7.7.6案例特色360
7.7.7案例总结362
参考文献362

第8章展望364
8.1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64
8.1.1土壤污染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摸清364
8.1.2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亟须完善364
8.1.3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究基础薄弱364
8.1.4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滞后365
8.1.5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资金不明确365
8.1.6土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365
8.1.7土壤环境保护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365
8.2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局限性365
8.3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发展趋势367
8.3.1向绿色与环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发展367
8.3.2从单项向协同、联合的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发展367
8.3.3从异位向原位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367
8.3.4基于环境功能修复材料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368
8.3.5基于设备化的快速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368
8.3.6从土壤修复向土壤�菜�体联合修复368
8.3.7从点源污染场地修复向流域生态修复发展368
8.3.8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后评估技术发展369
8.4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369
8.4.1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369
8.4.2几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369
8.5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代表性单位介绍371
8.5.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372
8.5.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72
8.5.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372
8.5.4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373
8.5.5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73
8.5.6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374
8.5.7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374
8.5.8上田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374
8.6我国土壤修复工作展望375

参考文献376

前言/序言

土壤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广泛、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是由植物和土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要素,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空气和土壤水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是90%污染物的终受体,比如大气污染造成的污染物沉降、污水的灌溉和下渗、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受害者”都是土壤。土壤污染源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近30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土壤污染点位在增加,污染范围在扩大,污染物种类在增多,出现了复合型、混合型的高风险区域,呈现出城郊向农村延伸、局部向流域及区域蔓延的趋势,形成了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工矿企业排放、肥药污染、种植养殖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叠加,多种污染物相互复合、混合的态势。土壤环境污染已对粮食及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区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健康、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土壤污染危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国内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以农业修复措施的研究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修复技术的研究(如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技术等)也逐渐展开。到了20世纪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在我国也迅速开展起来。总体而言,虽然我国在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修复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工程修复方面差距较大。
本书在编撰、审阅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同时,韩国全北大学校丁泰燮教授,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蔡俊雄教授、余江研究员,韩国西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申哲昊博士,韩国LG环境安洪逸博士等众多朋友和家人也给予了鼎力相助。编者在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产业化”(2013GH061656)、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2015年科技创新战略团队项目(鄂组办[2016]20号)、中国中冶“三五”重大科技专项(0012012010)、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2015070404010208)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致谢忱。我们编撰本书的初衷是将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及有关资料等通过综合归纳供同行朋友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了编写团队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参考了很多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专业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

中南民族大学 崔龙哲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社锋
2016年6月
华夏古建筑的生命哲学:传统营造技艺与可持续性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营造智慧,聚焦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精湛的物理技术体系,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同于侧重于具体技术操作手册或历史编年史的传统著作,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认知框架,解析中国古建筑如何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乃至环境适应性上,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至高境界。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选址、布局与精神意蕴 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工程实践,而是“礼”与“道”的物化体现。本部分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建筑美学与空间布局的深刻影响入手。 1.1 堪舆之学的现代解读:风水与环境生态的交织 我们摒弃将风水简单视为迷信的偏见,转而考察其作为一门基于古代地理学、气候学和人体工程学的实用科学。重点分析“龙脉”、“水系”和“朝向”在实际选址中的科学考量,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实现自然通风、采光和防洪。探讨不同地域(如北方宫殿群、江南园林、山区寺庙)在风水原则指导下的微调与适应性策略,强调其对微气候调节的积极作用。 1.2 建筑的序列与秩序:社会结构的隐喻 通过对宫殿、宗祠和民居的对比分析,剖析传统建筑中“中轴线”的核心地位。这种轴线不仅是空间序列的组织者,更是权力结构、宗族伦理和宇宙观的视觉投射。详细解读大屋顶的层级象征、开间数量的规制,以及“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原则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关系和空间功能。 1.3 精神的容器:空间意境的营造 本节聚焦于室内外空间的转换艺术,如园林中的“借景”、“框景”和“对景”,探讨这些手法如何通过有限的实体空间来暗示无限的自然境界。分析梁枋彩画、斗拱藻井上的纹饰符号,揭示它们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历史叙事、神话传说和道德教化功能,论证古建筑是如何成为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的“容器”。 第二部分:精湛的物理智慧——材料、结构与耐久性 本部分将技术层面的成就从“古老”的标签下剥离出来,用现代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1 木材的生命周期管理:选材、防腐与老化 详述中国古代对特定木材(如楠木、杉木、松木)的甄选标准、采伐时机和初期处理工艺(如干燥、浸泡)。重点分析传统防腐技术,如桐油、生漆的应用,以及这些天然材料在提高木材耐久性方面的机理。探讨木材在长期使用中发生的自然老化过程,及其与建筑结构稳定性的辩证关系。 2.2 柔性连接的力学奇迹:榫卯系统的精细解构 榫卯结构是木构架体系的核心。本书不再停留在展示各种榫卯类型,而是深入分析其在承受多向荷载(剪力、扭矩、垂直压力)时的力学优势。对比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刚性连接”,阐释榫卯体系的“柔性”和“自适应”特性——即在地震等突发外力作用下,通过节点的形变和能量耗散来避免整体性破坏的机理。 2.3 构件的预制与装配化:流水作业的雏形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中“材分制”的量化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出高度标准化的模数系统。分析这种模数系统如何实现了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异地预制和现场快速装配,这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时代,是极其高效的工业化组织模式。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再生——可持续性与现代转化 在资源日益紧张和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传统建筑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部分旨在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当代建筑实践。 3.1 绿色循环经济的范例:就地取材与低碳足迹 分析传统建筑对“就地取材”原则的极致运用,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能耗和材料浪费。探讨夯土、毛石砌筑、瓦片覆层等本土材料的低隐含能(Embodied Energy)特性。论证古代建筑在材料的生命周期结束时,其材料的循环利用率远高于现代工业建材。 3.2 适应性再利用与结构健康监测 研究传统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如湿度变化、极端温度)时的被动调控能力。分析其大屋顶的散热作用、天井的冷热空气对流效应等,这些无需外部能源的主动式气候适应策略,是现代建筑急需借鉴的“被动式设计”。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对古建筑的榫卯节点进行实时健康监测,以实现预防性维护,而非灾难性修复。 3.3 跨文化的技术对话:传统智慧与现代工程的融合 本书最后提出,中国古建筑技术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可以与现代工程技术进行对话的活水源头。例如,将仿生学原理应用于新型粘结剂研发,或将榫卯的柔性连接思维应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中。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传统工艺在提高建筑安全、提升居住舒适度和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巨大潜力。 结论:重拾建造的“匠人精神”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对古建筑外在形式的审美,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系统性思维和对“可持续生存”的深刻承诺,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一条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创新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工程应用的层面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我所在的团队近期正在为一个废弃的化工厂旧址进行土壤修复项目,面临着如何有效去除残留的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的问题。在阅读了这本书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管理”章节后,我们对项目的前期调查、风险评估、技术选择、施工监理以及后期监测等环节有了更加清晰和细致的规划。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包括其成本效益、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这为我们选择最适合现场条件的修复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特别是关于“固化/稳定化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提供了详细的固化剂选择、配比优化、施工工艺以及效果检测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处理高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环保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最新动态,这对于我们确保项目合规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之强,是我们在其他资料中很难找到的,它大大提升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土壤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的资料。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预期。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以一种严谨而系统的视角,剖析了当前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最新进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纳米材料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一章节的论述,它详细介绍了纳米零价铁、纳米氧化物等材料的制备方法、修复机理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并对纳米材料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进行了审慎的讨论,这体现了作者的全面性和前瞻性。此外,书中关于“多污染物协同修复策略”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打破了以往单一污染物修复的局限,提出了针对复合污染的综合治理思路,这对于应对现实中复杂多样的土壤污染问题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近期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并且对一些争议性技术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评价,这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还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行和学生,相信它能为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对土壤修复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然而,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我分享他的知识和见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每一个修复技术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解读。他探讨了土壤污染的成因,从历史遗留问题到当下工业活动的叠加影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在介绍各种修复技术时,他并没有回避其局限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面对不同类型污染时的适用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修复技术与生态系统重建的协同”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强调了修复不仅仅是清除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土壤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书中对“土壤健康评估与监测技术”的详尽阐述,也让我看到了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这本书让我对土壤修复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和人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修复我们曾经的“伤痕”的思考录。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对我们小区附近那片被工业污染过的土地耿耿于怀,每次路过都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怪味,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一直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但网上零散的信息看得我头昏脑胀。当我偶然翻到这本书,那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又可靠的气息。翻开目录,首先吸引我的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那一章,后面还跟着“有机污染物降解策略”等等,这些标题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经验丰富的行家。更重要的是,书中不是空泛地讲理论,而是结合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某个城市曾经的矿区污染,是如何通过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逐步得到改善的。书里对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理解其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物修复”的部分,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植物,比如向日葵和苜蓿,竟然在土壤净化方面有如此大的作用,这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了敬畏。这本书让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希望,让我相信被污染的土地是可以重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惊喜!我一直对环境保护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很多科学术语太晦涩难懂,看书的时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土壤修复技术娓娓道来。作者在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描述了土壤污染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然后,在讲解各种修复技术的时候,作者总是会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微生物比作“土壤的清洁工”,把植物比作“吸尘器”,这样我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也能很快理解其基本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壤修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讲技术,还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做修复,修复能带来哪些好处,这让我觉得这项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福祉息息相关。书中的插图也很丰富,很多都是示意图,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修复过程,让我不再感到枯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土壤污染和修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支持环境保护的决心。

评分

嗯叔非常自然,非常好,表现的非常全面,啊,这个非常难的,就是非常好

评分

嗯叔非常自然,非常好,表现的非常全面,啊,这个非常难的,就是非常好

评分

好书,正在读

评分

纸质不好 封面也有一些破损

评分

京东速度快,真货假货就不晓得了。

评分

挺好的书,印刷质量很好,相比于电子书,还是喜欢纸质书,看起来更有感觉。

评分

正版的

评分

好合算,一大箱呢,可以看好久了!

评分

介绍比较全面和系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