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后,我们如何以梦疗愈自己?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
著名作家胡因梦诚挚推荐
你曾梦见逝去的亲人吗?
栩栩如生的梦境,究竟想传达什么意涵?
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
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
通过梦,丧亲者能暂时缓解悲伤,
化解未竟之事,联结失落的关系。
打开本书,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感动。
当我们认为梦是无价值与无意义时,梦是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唯有相信梦叙说了我们内在真实的声音与感受,梦才可能对我们说话。
如果你开始对自己的梦产生兴趣,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好好留意自己的梦,听听你究竟想对自己说什么。
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
丧恸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表达失落的悲伤。它不只是梦,更是丧亲者自我疗愈的珍贵力量。
本书使人理解丧恸梦的反思力量,体会梦如何疗愈一颗颗丧恸的心。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推荐序 梦的疗愈力量 曹中玮
推荐序 不能再见的丧恸因“梦见”而可能说再见 李玉婵
自 序 一份神秘的礼物,一段自愈的历程
第一章 生命经验的撼动
第二章 梦在说话
第三章 了解梦,了解悲伤,了解丧恸梦
第四章 丧恸梦与悲伤哀悼任务
第五章 丧恸梦与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 丧恸梦的情绪特性
第七章 梦境自我尝试解决问题
第八章 丧恸梦与关系的再联结
第九章 丧恸梦的自我疗愈力量
第十章 如何靠梦疗愈丧恸
在我三十一岁那年,我同时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失落,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理想,皆遇到挫折与重大失去。那一年,我对未来感到惶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人生不敢期待。那时的失落、悲伤并不亚于丧父的悲伤,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能活下去。
或许悲痛与哀伤勾起我对父亲的思念,怀念曾有父亲依靠的感觉,也怀念曾有一个人深爱我的感受。在我三十一岁生日当天的清晨,父亲再次出现在我梦里:
我刚参加完一个产品测试会,把开关锁交给主办单位,打算离去。我走进一个类似休息室的教室,隐约有几个人在里面,有人告诉我:“你爸爸来找你。”然后指向背对我坐着的一个人。
“爸爸来找我?”我太惊喜了。于是我冲向那个人,我不知道现在的他长什么样子。我有点儿期待又有点儿害怕,不知会看见怎样的爸爸。顾不得这么多,我大叫一声:“爸爸!”这人站起来转向我,我兴奋地一跃而上,整个人像孩提时般环抱住他。我紧紧抱住他,整个人紧紧抱住他。
然后,我们一起走出休息室,外面是手扶电梯,我们一起踏上手扶电梯。那一刻,我终于看清楚他了。他和过去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头发比较长,有一种潇洒的感觉,穿着一件鹅黄色外套(有连身帽)。他微笑说:“我刚刚在大叶高岛屋等你。”(大叶高岛屋是我最爱去的百货公司。)我望着他,好开心、好兴奋,好想马上跟他说什么。但一想到要说,整个情绪就悲伤起来。我一开口就想哭,一哭,就立刻哭醒了。
我发现我竟然什么都没说就醒过来了,回想刚刚在梦中见到的父亲的面容,我更泣不成声,懊恼极了,怎么什么都没说就哭醒了?我的心绞痛不已,身体也伸不直。我不明白为什么第一次梦见他时,来不及说什么就痛哭而醒,怎么隔了五年再次梦见他,好不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脸,却还是没说什么就哭醒?
……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也非常容易被一些触动内心的故事所打动。所以,当我在朋友的书单里看到《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去买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治愈。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你要开心起来”的鸡汤文,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细腻的方式,去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曾经以为,走出丧恸就意味着忘记,意味着一切如常。但这本书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丧恸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改变我们,但并不意味着摧毁我们。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丧恸比作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可能会感到疲惫,但只要我们继续前行,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情绪的流动性”的描述,作者指出,悲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汹涌澎湃,有时又悄无声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而不是对抗它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些失去,那些曾经让我痛彻心扉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让我明白,那些眼泪,那些痛苦,都是我们曾经爱过的证明,也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经历。这本书让我对“放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成全,一种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未来生命的期许。
评分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坎戈,而丧恸无疑是其中最艰难的一个。所以,当我看到《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阅读。我并没有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什么“灵丹妙药”,但这本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丧恸,而是用一种旁观者清,又身临其境的笔触,去描绘丧恸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时间”与“疗愈”关系的阐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时间会冲淡一切”,而是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动的参与和接纳是多么重要。他提到,时间本身并不能治愈伤痛,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时间中学会了什么,如何去重新构建我们的生活。我非常认同书中关于“重塑身份”的观点,当失去发生时,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人,更是失去了与那个人相关联的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身份。而走出丧恸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和定义自己,找到在没有那个人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是什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也非常合理,从对失去的认识,到对悲伤情绪的梳理,再到最终的如何带着爱继续前行,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自然和循序渐进。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给予我方向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能够触及人心的文字,不是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那些能够捕捉到我们内心最细微的情感的真实表达。《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标题就已经足够打动我,那种“缓缓放开”的姿态,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柔的力量,一种不忍,一种挣扎,一种最终的释然。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种真诚的笔触所吸引。作者没有试图扮演一个无所不知的“导师”,而是以一种陪伴者的姿态,分享他对丧恸的理解和感悟。我喜欢书中对“依恋”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亲子关系或伴侣关系,而是更广泛地涉及到我们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甚至地方之间的联系。这种依恋,是我们情感的根基,而当根基被动摇时,我们感到的痛苦是如此真实而深刻。书中有一段关于“怀念”的描写,作者提到,怀念并不是一种沉湎于过去,而是一种让过去的光芒照亮未来的方式。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来都以为怀念是一种负担,是一种无法摆脱的阴影,但作者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它的积极意义。它让我明白,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深厚的情感,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我们心中存在,并给予我们力量。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痛苦、挣扎,再到最终的接纳与前行。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仿佛作者是走在我前面,为我铺平了道路。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那些留白,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反而更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到共鸣。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时,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给我一种感觉,好像是在一个温柔的语境下,诉说着一种必然的告别,而这种告别,并不总是充满痛苦,反而可能蕴含着力量。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治愈”,并不是让我们回到失去之前的状态,而是让我们学会带着伤痛,继续前行,并且找到新的意义。这本书恰好契合了我的这种想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悲伤的痛苦,而是以一种非常写实、但又充满希望的笔触,去描绘丧恸的各个方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仪式感”的探讨。作者认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也更容易让我们在情感的宣泄中找到某种出口。例如,写一封告别信,或者在某个特殊的日子去祭拜,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慰藉。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意义的重塑”的论述。他指出,在失去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找到新的目标和动力,让生命在悲伤的阴影下,依然能够绽放光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沉静,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真挚的语言,触动人心。我喜欢作者在描写“接纳”时的那种平和,它不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一种更成熟、更宽广的心态。
评分我算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不太容易被一些过于情绪化的表达所打动。然而,《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让我陷入了沉思,并且深受触动。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如何走出悲伤”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探索,一次关于爱与失去的哲学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依恋与失落”的精准分析。他指出,我们对一个人、一个事物的依恋程度,往往决定了我们在失去它们时的痛苦程度。而这种失落,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具体的人,更是失去了一种曾经的存在,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命中的确定性。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悲伤的艺术”的描述。作者并没有将悲伤视为一种需要被“压制”或“克服”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生命体验,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过程。他鼓励读者,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悲伤,让它成为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理性的深度,又不乏情感的温度,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智慧感。我喜欢作者在描写“希望”时的那种克制,它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现实认知的,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初拿到《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学术理论的丧恸研究报告,毕竟“丧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学术色彩。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以一种非常平和、内敛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它没有说教,没有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及作者细腻入微的观察,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丧恸的复杂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阶段性”丧恸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悲伤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固定的阶段,而是强调了其非线性、个体化的特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打破了很多人对悲伤的刻板印象,也减轻了许多人因为“没有按照标准流程悲伤”而产生的焦虑。书中的一些比喻和类比也十分精妙,比如将丧恸比作一场暴风雨,它会席卷而来,但最终会过去,留下的是一片宁静,而这片宁静中,也孕育着新的生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落”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人,更是失去了一个未来,一段关系,一种身份,甚至是一种曾经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自己的感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理解周围同样经历着丧恸的人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理性的分析,又不乏情感的温度,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智慧感。它让我认识到,丧恸的经历,无论多么痛苦,都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契机,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爱与失去,更懂得珍惜眼前的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是那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是绝望,反而透着一丝治愈的光芒。我本身就对这类探讨人性深处情感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失去之后,内心深处总会渴望一些能够触碰灵魂的文字。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共鸣的灵魂。我并非是那种会轻易被煽情文字打动的人,但这本书的文字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失去时的那种细腻,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嚎啕大哭,而是那种瞬间的空虚,那种熟悉的场景突然变得陌生,那种曾经无比清晰的轮廓,在脑海中渐渐模糊,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如潮水般涌来。我反复思考,这种描述是多么的精准,它勾勒出了丧恸最真实的样貌,没有粉饰,也没有夸张,就是一种纯粹的、赤裸裸的体验。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如何走出悲伤”的答案,它更像是在陪伴,在理解,它告诉我,悲伤不是一个需要被“战胜”的东西,而是一个需要被“接纳”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仿佛作者的文字化作了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慰着我那些不为人知的伤口。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回忆的章节深深打动,那些曾经以为已经被时间冲淡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负担,而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爱留下的痕迹。我甚至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代入其中,仿佛作者就在讲述我的故事,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放手并不意味着遗忘,而是学会带着爱继续前行,去拥抱生命中新的可能。
评分老实说,我不太喜欢看那些过于沉重或煽情的书籍,但《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却意外地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原本以为“丧恸”这个话题会让我感到压抑,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不带批判的态度,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理解和接纳的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哀伤的个体差异性”的强调,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于悲伤的刻板认知,让我意识到,每个人表达哀伤的方式都是独特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诚与否。书中关于“具象化的悲伤”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悲伤,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情。例如,作者描述了在某个熟悉的角落,突然会涌上心头的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种曾经一起共享过的阳光,这些细节都极其真实,触动人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力量,它不像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朴实和真挚,仿佛作者是在和我促膝长谈,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最深刻的道理。我喜欢作者在描述“接受”时的那种平静,它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对生命现实的承认,是一种更成熟、更强大的表现。这本书让我明白,走出丧恸,并不是要变得无坚不摧,而是要学会带着伤痕,依旧勇敢地生活,去拥抱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一定来源于对生命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忘记”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带着爱,继续生活”的书。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丧恸的日常化”的描写。他并没有将丧恸描绘成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强调了它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何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涌上心头。这种描绘,让我觉得异常真实,因为它贴近了我曾经的经历,让我不再感到自己是一个“异类”。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意义的寻找”的论述。作者指出,在经历失去之后,我们有责任去寻找新的意义,去让生命在悲伤的阴影下,依然能够绽放出新的光彩。他鼓励读者,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连接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沉静,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真挚的语言,触动人心。我喜欢作者在描写“和解”时的那种释然,它不是一种强迫的遗忘,而是一种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宽恕。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生命中的一些重大变故后,对于情感的探索和理解变得更加迫切。《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丧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成长的书。我喜欢作者对“记忆”的解读,他没有将记忆简单地视为过去的遗留,而是强调了记忆在构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我们并非是遗忘,而是将那些美好的记忆内化,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滋养着我们继续前行。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社会支持”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丧恸,而是强调了在经历丧恸时,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孤军奋战,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有光亮照进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平静,它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温润如玉的方式,娓娓道来,却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人心。我喜欢作者在描写“放下”时的那种释然,它不是一种强迫的遗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告别,一种对逝去生命的温柔祝福。这本书让我明白,走出丧恸,并不是要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是要学会带着爱,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