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發表於2024-12-28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北京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的佛學經典。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誌主編學誠法師的佛學經典。書中囊括瞭學誠法師數年來的佛學之道及修行法則,為眾生開示瞭一條智慧之道。
★一本助你主導命運、獲得福報的修行之書。
很多現下的上班族、學生都或多或少會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滿瞭睏惑和焦慮,很容易深陷在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中苦苦掙紮,找不到齣路。學誠法師主張:“修行不是等待來生,而是要創造今生。”旨在用佛法來開示大眾如何在無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從迷惑到清醒、從愚昧變智慧、棄煩惱尋本心的覺悟。幫助身心俱疲的大眾斬斷煩惱,脫離苦難,迴歸寜靜;指引努力奮鬥的青年釋放智慧,主導命運,獲得福報。
★歡脫逗趣的龍泉寺漫畫搭配高深的佛法,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參透佛法的精髓,治愈心靈。
學誠法師的佛學書與之同類的佛學書最大的不同在於,書中除瞭學誠法師的開示,還配有賢書、賢帆繪就的歡脫逗趣的漫畫,將深邃的佛傢思想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有趣的小片斷、溫馨的小故事、智慧的小哲理,讓更多的普通大眾能讀懂佛法的精髓,從中獲得身心的治愈。
"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是一本集心靈療愈漫畫與佛學經典開示語錄於一體的修行之書。書中從工作、生活、情感、理想等多方麵,嚮信眾開示如何在無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從迷惑到清醒、從愚昧變智慧、棄煩惱尋本心的覺悟。幫助身心俱疲的大眾斬斷煩惱,脫離苦難,迴歸寜靜;指引努力奮鬥的青年釋放智慧,主導命運,獲得福報。
"1966年齣生於福建仙遊。1982年於莆田廣化寺齣傢,於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和尚修學。1991年於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2007年被泰國硃拉隆功佛教大學授予教育行政學名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奬。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會授予“三藏大法師”稱號。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陝西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同時,學誠法師還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法音》雜誌主編等職。
"第1章 覺悟之道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從迷的思維模式逐步修到覺悟的思
維模式逐步修到覺悟的思維模式,讓內心的
整個思維模式完全變化。
第2章 真正的皈依
皈依本身就包含瞭“我們相信三寶能夠
救護我們”,皈依本身就錶示,我們許下瞭
諾言,就要照三寶的教授、教誡去行持。
第3章 念死門中勤修皈依
學習、工作、修行是一心的,修行、學
佛不妨礙工作,你把工作做得好的業,迴嚮
到無上正等正覺,迴嚮到成佛,你工作還是
會很好。
第4章 用智慧心觀照無常
我們修行、用功,就是要來認知我們凡夫
心起心動念的整個過程,以及它的狀態、它的
問題,同時要知道該怎麼辦,怎麼來對治。
第5章 調伏煩惱尋找本心
我們對物質世界有經驗之後,慢慢地要
讓自己對精神世界也有經驗;我們對凡人的
世界、生活有經驗之後,也要對聖者的世界
有經驗。
"
"
"用智慧心觀照無常
我們修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士道的目的,就是不墮落三惡道。一旦墮落到三惡道,就不容易聽到佛法瞭。所以隻有修好下士道,生生世世纔能夠有暇滿的人身來聽聞佛法。修中士道的目的,是因為我們在生死中輪迴,一直隨著業力在輪迴,不能自主。如果修好瞭中士道,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在生死中獲得自在。修上士道的目的,就是為瞭成佛,為瞭利益一切有情,為利眾生願成佛,然後來修行。所以三士道各有不同,一個是為瞭不墮惡道,一個是為瞭於生死中得自在,一個是為瞭利益有情,修道成佛。
一 天人的痛苦
六道——三惡道、三善道。惡道的眾生很苦。三善道——天、人、阿修羅。為什麼說天人也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呢?天人會有哪些痛苦,會有哪些問題?大傢請翻開《廣論》,看第168頁最後一段,一直到第169頁的倒數第2行,大傢念一下。
“思惟天苦分二:欲天三苦。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墮苦中有二。死歿苦者,如雲:‘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五死相者,即如彼雲:‘身色變為不可愛,不樂本座華鬘萎,衣服垢染身齣汗,是於先時所不齣。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墮下處苦者,如雲:‘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爭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齣其自宮。又如《資糧論》雲:‘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又雲:‘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為苦。又如《資糧論》雲:‘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如久然諸燈,刹那刹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彆諸苦,厭患生死意欲齣離,便當觀察其因,念雲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三界諸天都有種種的痛苦。天人在欲界天中有五衰:“身色變為不可愛,不樂本座華鬘(mán)萎,衣服垢染身齣汗。”這是欲界天的有情,在死亡的時候,有這樣五個特點。這裏的第三個特點“華鬘萎”,在其他經論裏是排在第一位的。“華鬘”就是天人戴的帽子,這種帽子是用花做的,這種花不是人間的花,而是非常莊嚴的。“花鬘萎”就是說當天人要死亡的時候,這些花就會凋謝,天人看到自己戴的帽子上的花不新鮮瞭,枯萎瞭,就知道自己的壽命差不多瞭。
第二個是“衣裳垢膩”,我們這裏寫的是“衣服垢染”,這在一般的經論裏也是第二個特點。天人穿的衣服不像人間的衣服穿瞭需要洗,天人的衣服永遠不沾染塵埃,不會髒。當天人業報盡的時候,快要死的時候,他就會齣現諸如衣服骯髒、衣服垢染的現象,這是第二衰。
第三個就是“身齣汗”,在一般的經論裏說的是“兩腋齣汗”“腋下齣汗”,他平時是不會像我們人一樣,天天身上會冒汗的,天人不齣汗,他一齣汗就說明要死瞭。
第四個是“身體臭穢”,在這裏是“身色變為不可愛”。當天人要死的時候,身上就有很不好的氣味。這種臭味齣來瞭,就說明他要死瞭。
第五個是“不樂本座”。本來天人天天都是在禪定中的,忽然有一天他就坐不住瞭,入不瞭定瞭,這就說明要死瞭。這些是六欲天的有情,欲界天的有情,天人的五衰。
色界天的有情,“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色界天有四禪,初禪天有火災,二禪天有水災,三禪天有風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這些都是災難,各種各樣的災難。火燒初禪就是說,在色界初禪天中,天人壽命將盡的時候,自己內在有無明、煩惱的火,這火不同於世間的火,慢慢就把自己燒死瞭。到二禪天的時候,就是發大水;三禪天的時候,就是風吹。這些都是天人的一些災難,使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種種的痛苦。
這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說天人也不是我們的皈依處,天人也不是究竟處,天人也一樣會死,也一樣會有種種的苦惱,總之是不究竟的。這樣我們對天人纔不會有一種嚮往之心。日常生活中,對於天上的有情,我們總是覺得他們離我們這個世界比較近,因此比較有興趣去瞭解。實際上,天上的眾生隻是造的善業比我們人要多,但他們要聽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在世間的一種禪定的狀態中。人道的眾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聽到佛法,聽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數的——聽到佛法之後,能夠很認真地去實踐,就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認真地去實踐,那是因為對生命的狀態,對輪迴的痛苦認識不清。
二 心是一種相續
我們常常講人的心是一種相續,就如同河流的水一樣相續,如同時間一樣相續:1號、2號、3號……一直到30號,1月、2月、3月……一直到12月,到瞭30又迴到初一,12月以後又是1月。人的心就像這一樣,也是相續的。所以說人的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物質的附屬品、副産品,它本身就是一種相續存在。你說相續是什麼?相續就是持續存在下去的狀態。
人都有死的時候,天人會死,人也會死。人要死的時候,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心識卻是相續的。我們的粗淺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前麵的這六識停止;但人的微細心——七識、八識,還是無始無終地相續下去,持續不斷地堅持下去。人的心中,再去投胎、再去轉世的微細心,就帶著前麵的業、前世的業。
我們從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種種的業,都會在我們的心中,在第八識中流傳,存在,一直帶到後世。後世的齣現,另外一期生命形態的齣現,也都是因為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的這些種子的成熟。我們死的時候,是善心還是惡心,是很重要的;是善念還是惡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死的時候是善心,我們就比較容易到善道;死的時候如果是惡心,就容易到惡道裏去。我們平時的用功,也就是培養我們這種善心的力量、善法的力量,就是為瞭在死的時候,自己做得瞭主,能夠有把握。人死的時候,要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中陰身一般有7天,最多49天,在這期間,人的心識一直處於遊蕩、飄蕩的過程中,他去尋找投胎的因緣。因緣具足瞭,他慢慢就會相續到另外一生。所以我們修行,修道次第,就是修心。我們現在人的身體好好的,神智比較清明,就開始修心,修我們的相續,知道自己是怎麼相續的,是怎麼持續的。我們在平時學習也好,工作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一切世間的部分,都能夠用來對照和認識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用來認識自己的本心,那麼我們的心就非常容易嚮外跑,跑到這些要做的事情上去,那效果剛好是相反瞭。
三 一切都在變化中
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健康、身體好,也不要以為外在的一切都是不會變化的、外在的一切都是很圓滿的。實際上外在的一切都是會改變的,都是會變化的,都是無常的。因為我們認為外在的東西不會變化,所以就無所謂,就不容易去用心。比如,我們在這裏共修,7天到瞭,你說“我要再修”,那是沒用的,已經沒得修瞭,時間到瞭就迴去瞭,過瞭7號就結束瞭。你可能在這裏念佛,你知道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但是這也是在變化的。可能一開始不適應,然後慢慢適應瞭,適應以後又結束瞭,你又要麵對一個新的境界。
世界是在變化中存在的。我們的知識、我們的能力、我們的心態,要能夠應對這些變化。人在變化——死瞭就是變化,生病瞭也是變化,人的情緒在變化,氣候也在變化,種種的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一旦有瞭常執,就不對瞭,就跟佛法不相應瞭。因為會變化,所以一個人窮不等於他永遠就是窮人,因為會變化;一個人富不等於他永遠是富人,因為會變化;你沒文化,通過學習能夠變得有文化,因為會變化,哪怕你現在文化水平再高,不學習,慢慢人也會退步。房子也會變化,5年、10年、20年,房子慢慢也會老化、齣危險,你要去修理。人的各種關係也是會變化的,但是我們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你總覺得自己對彆人怎麼好,彆人怎麼會這樣子來對自己呢?反過來,彆人也這麼想,第三個人也這麼想,第四個人也這麼想。實際上人的種種關係也是無常的,也是變化的,沒有不變的。因為人會變化,所以人纔會進步,人纔會有各種各樣的創意。
四 莫執著五蘊色身
我們都執著於自己的五蘊色身。什麼叫作“執著於自己的五蘊色身”呢?他不會認為,今天的我、昨天的我、明天的我,變化有多大,他覺得這看不齣來。看彆人也是一樣,看不齣來人的身體——色蘊有什麼變化。那麼人的感受——受蘊也一樣,他不太容易察覺到今天的感受、昨天的感受、明天的感受,或者說1個小時前的感受、現在的感受、5分鍾後的感受有什麼不同。對彆人也是一樣,彆人種種的感受、彆人種種的思想動態、彆人種種的思維、彆人種種的內心的信息,他不容易感受到——他不容易感受到彆人五蘊的變化。
如果你能夠感受到彆人五蘊身心的變化,那情況就會不同。你能夠感受到對方現在有苦受,知道他已經很難過瞭,你纔會想用什麼辦法能讓他不那麼苦。你能夠感受到對方現在處於一種快樂的狀態中,你纔知道應該怎麼做。你能夠感受到對方處於一種非苦非樂的狀態中,你纔知道應該怎麼去對待。你能夠感受到對方現在在想什麼,他的行蘊,他的造作,你纔有辦法跟他交流,跟他溝通。你不知道對方現在在想什麼,那你跟他說話,跟他交流,就變成打岔瞭。比如他現在剛好在思考問題,你非找他講話,那人傢就很反感,就起煩惱瞭。對於自己也一樣,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自己在背書,或者在思考,或者在念佛,非常清楚,然後也能夠清楚彆人在乾嗎,這樣我們纔能瞭知自己身心的狀態。
實際上,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自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狀態,是不瞭解的,對彆人的更是不瞭解。因為不瞭解,所以會引起很多的問題、很多的麻煩。因為人心裏所想的東西不同,心裏的種種感受不同,境界不同,那麼在溝通、交流中就很難相應,很難達到一個層次,很難達到一個平颱。
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認清自己的心,去淨除內心的種種業障。因為內心有障礙——過去造的業所留下來的影子,所以我們不能認清自心。我們淨除業障,就猶如在田地裏鋤草。要種莊稼,就要把雜草鋤掉,雜草不鋤掉,莊稼就沒辦法種。我們要認識本心,我們要修行,就要淨障——淨除業障。淨除業障還不夠,把這些雜草鋤完瞭,莊稼種下去瞭,你心發起來瞭,還要施肥,施肥就是要“積聚資糧”。如果沒有資糧,你要發心也是很難的。隻是施肥還不夠,還需要陽光、雨露、空氣等這些條件,這些都是佛菩薩、三寶的加持。隻有這些具足瞭,莊稼纔能夠長好,我們人修行纔能夠修好,我們內心纔有辦法清淨。所以這三點——淨罪、積資、祈求,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對治我們內心的問題的,而不是說我們天天在寺廟裏說說而已,它實際上是非常有用的。
五 讓內心專注、清淨、有力量
我們的心如果一直處在淨罪、積資、祈求的狀態中,內心就會非常容易專注、清淨、有力量。反之,我們內心就容易散亂,內心就沒有力量,就不能掃除自己的種種習氣、障礙。業的習氣去不掉,就會對我們的心理産生障礙,這就是業障。因為有業障,所以就對五蘊身心認識不清楚,對自己的、對彆人的五蘊身心認識不清楚。由此,對由五蘊身心所造作齣來的種種“事”跟“業”就更看不清楚。因為彆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是身心所透露齣來的氣息,所以對身心不瞭解,那對他做的事,對他說的話自然就不瞭解。不僅是對彆人不瞭解,對自己也不瞭解。很多人有時候話說過瞭,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都是糊裏糊塗的。糊裏糊塗就是煩惱、業在作祟——從最深的層次來講,就是煩惱、業在起作用。
我們如果執著於自己,對自己非常執著,就不容易去瞭解彆人。執著於自己的觀點,執著於自己的認識,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執著於自己的感受,乃至執著於自己的價值觀,自己何作何為,今天要乾嗎,明天要乾嗎,現在要乾嗎,然後讓彆人也如此。這樣的話,我們在思想上,在知識上,在平時的閤作共事上就容易齣問題。所以我們不能以固定的、固化的心態來對待人和事,而是要以無常的、變化的心態來對待人和事。
無常變化是要靠我們的智慧來觀照的。我們煮飯,生米能夠煮成熟飯,就是變化。這變化的整個過程,也是需要智慧的,要多少水,要多少米,要多大鍋,要煮多久,也是有講究的。變化是一種原理,在具體的事項方麵,需要經驗,需要知識。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去交流、去總結,然後纔能夠對我們內心的狀態,一層又一層、一步又一步地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彆人也是如此。這樣,我們就不會執著於一點,認為就這一點對,就這一點好。
六 一切都要用心
我們做事也好,平時讀書也好,常常說要用心——用心做事、用心讀書、用心聽、用心看,所以一切都要用心。那麼你用心看、用心聽、用心做,其中都要有心。你如果不用心,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做,那它是顯示不齣意義的。我們隻有用心去聽,纔能夠聽齣它的意義,聽齣它的意思;我們隻有用心去看,纔能夠看齣它的內涵;我們隻有用心去做,那這件事情本身纔能夠有價值。念經也好,打坐也好,參禪也好,都是如此,都離不開心。
我們如果僅僅用耳朵聽,用眼睛看,就聽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因為我們聽到的東西,或者看到的東西,僅僅是聲音,或者僅僅是顔色、僅僅是形狀。它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價值,有多大的作用,這是要由人的心來分辨的。我們煮飯,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哪些原料能搭配,哪些原料不能搭配,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煮飯的時候,5斤大米,倒兩斤鹽進去,你看看能吃嗎?肯定不能吃。煮豆角,如果豆角沒煮熟,吃瞭也有麻煩。有些菜不能炒得很熟,炒得很熟反而不好吃;有些菜你必須要把它炒熟,是不是?
光用眼睛是不行的,光用手也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還要有經驗,還要用心。因為無常變化隻有心纔能夠感覺齣來,眼睛是感覺不齣來的,耳朵也是感覺不齣來的。眼睛、耳朵怎麼能感覺到無常呢?它們隻能感受到外相。一旦感受到它的無常、它的變化、它的組閤,都是跟心有關係的,所以觀世音菩薩說“反聞聞自性”。禪宗參話頭,說話的源頭在什麼地方?它的齣處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人的心,是從人心發齣來的。做事也是從我們的心發齣來的,說話、聽話都跟我們的心有關係。
道次第,不僅僅是要我們瞭解道次第的知識,更關鍵的是要我們付諸實踐。付諸實踐,我們內心纔能夠産生深刻的感受。如果沒有付諸實踐,我們對道次第僅僅是知識的瞭解,就猶如看瞭一本小說或者看瞭一本地圖冊。社會上有些人覺得看小說也很有意思,他覺得那也是真的,把小說當作真的,所以他看得津津有味。那種感受跟你看佛經——如果不注意的話——是很難區分的,甚至可能你看佛經,還很難像他看小說一樣有那麼強烈的感受。這都跟人的心和智慧有關係。我們修行,包括遵循這些儀規,做這些宗教的活動,目的都是為瞭訓練我們的心。
有些人喜歡旅遊,有些人喜歡看電影、玩遊戲等,生活會有很多不同的層麵。比如一個人住在這個地方,他想到另一個地方去,到第三個地方去,到第四個地方去……實際上,他是對現有的空間不適應、不滿意。為什麼對現有的空間不適應、不滿意呢?因為在現有的這個空間的層麵,他很難去觀心,很難去修行,所以他住的時間長瞭,就要換一個地方。有些人一天不齣門就難受,在房間裏待一天,在辦公室裏坐一天,他受不瞭。所以我們山上辦公室很多,人很少。沒有在辦公室裏,也不在房間裏,到處亂跑,自己瞎忙一通,這就是煩惱。我們的法師說誰誰誰想要辦公室,我說要那麼多辦公室乾什麼,辦公室裏都沒人辦公。社會上的人也一樣,該辦公的時候不辦公,而去做彆的事情。該辦公的時候你應該好好辦公,去乾彆的事情,就說明你對現在做的事情不滿意。讓你去做彆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去乾另外一件事情,所以這人就非常奇怪。這就說明人對現實的人生不滿意。對現實的人生、實際的人生不滿意,他纔隨著自己的煩惱走,隨著我執、法執走,不斷承認和加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封麵設計非常有美感,內容應該也不錯!
評分很喜歡,很喜歡
評分評分
多次購買
評分新年送給朋友們的禮物,買瞭好多呢。
評分評分
一位真正的作傢永遠隻為內心寫作,隻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齣。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瞭自己也就瞭解瞭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瞭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齣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隻有寫作、不停地寫作纔能使內心敞開,纔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齣的光芒照亮瞭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
評分好好的書籍
評分好書,值得擁有一閱。
一切都還沒有注定:學誠法師開示人生無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