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丸山昏迷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历史
  • 文化
  • 旅游
  • 城市
  • 首都
  • 中国
  • 地理
  • 风俗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0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32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资料罕见、全面,支持各个领域的民国北京文化研究。
  2.在华日本人独特的观察视角。
  3大量稀有珍贵的历史老照片。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由日本学者丸山昏迷著,卢茂君先生翻译。该书大致分为北京概况、旧皇城、东城、西城、北城、外城、近郊、远郊、北京风俗、北京的日本人、北京的耶稣教、文华殿读画记、大同石佛记、京剧、中国货币、中国的度量衡、中国旅行的注意事项、北京各机关以及近郊名胜十八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作者都采用了总述和分述的形式来阐述。书中资料调查详实,内容简明扼要,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当时的北京。

作者简介

  丸山昏迷(1895-1924),原名为丸山幸一郎,笔名昏迷生,1919年来到中国,先后任《新支那》、《北京周报》记者,1924年回日本。

  卢茂君,毕业于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

目录

一、北京概况 9
二、旧皇城 29
三、东城 43
四、西城 62
五、北城 85
六、外城 106
七、近郊 135
八、远郊 158
九、北京的风俗 183
十一、北京的耶稣教 244
十二、文华殿读画记 250
十三、大同石佛寺 262
十四、京剧 272
十五、中国货币 286
十六、中国的度量衡 291
十七、中国旅行的注意事项 304
十八、北京各机关以及近郊名胜 310

前言/序言


历史深处的低语:一部关于古蜀文明的探秘之旅 图书名称:失落的金沙 内容简介: 《失落的金沙》并非一部聚焦于当代都市风貌或近现代史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入地层、穿越时空的考古学与历史人类学交织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中国西南腹地——那片曾经被历史迷雾深深笼罩的古蜀文明的兴衰与辉煌。本书以迄今为止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深度挖掘与解读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关于三千年前高度发达却最终神秘消亡的文明的立体图景。 文明的初现与环境的塑造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描绘古蜀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带,作者细致地考证了全新世以来岷江、沱江水系的变迁,阐释了沃腴的成都平原如何为这一独特的内陆文明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我们探讨了早期古蜀人对水系的治理与依赖,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天府之国”的摇篮中,发展出与中原文化既有联系又保持显著差异的早期社会结构。这不是一个关于田园牧歌的描述,而是对一个在复杂地理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坚韧族群的考察。 权力的核心与神圣的祭祀 全书的重心在于对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的精细剖析。与同时期中原青铜文明的“礼器”体系不同,金沙遗址出土的祭祀用品——特别是那些体量巨大、造型奇特的太阳神鸟金饰与十层玉璋——揭示了一个以神权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结构。 作者不仅仅罗列文物,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器物的“语境”。金沙遗址的祭祀中心,被还原为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政治意图的公共空间。我们通过对祭祀坑中象牙、海贝、以及大量祭牲骨骼的分析,重建了古蜀王权如何通过掌控与神灵沟通的唯一渠道,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例如,对数以百计的玉器进行断代和工艺分析,揭示了它们并非本地玉石所制,这直接指向了古蜀人强大的贸易网络——他们与遥远的昆仑山脉或更远的西南边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对“他者资源”的控制,是解读古蜀王权运作机制的关键钥匙。 青铜的语言:技术与审美的交锋 本书的青铜器部分尤为精彩,它有力地反驳了古蜀文明长期以来“技术落后”的刻板印象。金沙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的残件,以及种类繁多的青铜容器,展示了一种极具颠覆性的审美取向。古蜀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但他们的造型语言却充满神秘的、流动的、甚至有些原始的张力。 作者引入了比较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青铜器上那些奇特的饕餮纹、蝉纹与蛇纹的演变。这些纹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古蜀人对宇宙观、生命观的独特表达。特别是对那件著名的“太阳神鸟”金饰的解读,我们将其视为古蜀人“日神崇拜”的核心符号,探讨了它如何超越纯粹的装饰,成为一种政治与信仰的图腾,或许也象征着他们对生命循环与永恒的追求。 城邦的终结与历史的真空 该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古蜀文明最为引人入胜的谜团——它的骤然衰落与最终的“失语”。金沙遗址在某个特定历史节点被集体掩埋与废弃,城市中心的功能性结构被大规模破坏,这并非自然灾害所能完全解释。 作者梳理了所有可能的假说,从气候突变、内部冲突到外力征服,但最终,本书更倾向于支持“系统性转型”的观点。古蜀文明在巴蜀地区内部的演化中,可能遭遇了其原有的神权政治体系无法解决的深刻矛盾。本书详尽地对比了金沙遗址废弃后,与后来的成都平原文化(如三星堆的后续影响)之间的断层与延续,试图描绘出新旧秩序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重塑。 结语:回响在现代的古老智慧 《失落的金沙》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过去事实的重构,更在于它如何启发我们思考一个内陆文明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适应能力与局限性。它是一部向金沙遗址考古工作者致敬的文本,也是一曲献给那个未曾留下完整文字记载,却用黄金、青铜和玉石,向我们诉说其荣耀与悲剧的伟大文明的挽歌。阅读本书,如同亲手拂去历史尘土,感受那穿越三千年的、来自成都平原深处的古老而强悍的心跳。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及其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北京》的文字,读起来就像是老舍笔下的京腔,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又带着一股子文人的清高劲儿。作者对这座古都的描摹,绝非那种旅游指南式的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了肌理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清晨胡同里炸豆腐的香气,能听到鸽哨划破天空的悠扬。书中对那些老物件、老规矩的细致刻画,让人不禁感叹,多少风华绝代的故事,都沉淀在了那些斑驳的砖墙和青灰色的瓦片之下。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季节的描绘,春天的柳絮飞舞,夏夜的蒲扇摇曳,秋日的登高望远,冬雪覆盖下的琉璃瓦……每一个场景都饱含深情,仿佛作者不是在记录,而是在追忆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将书中的画面与自己零星的北京记忆拼凑起来。它不是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情书,写给那个渐行渐远的、有血有肉的北京城。对于那些热爱生活、钟情于城市记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费脑”的,它更像是一部哲学思辨录,而非传统的文学作品。作者试图探讨的,是这座古老都城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其“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塑。文字密度极高,充斥着大量的概念性词汇和引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书中反复出现“符号”、“场域”、“时间错位”等术语,探讨的并非是北京的表象,而是支撑其存在的底层逻辑。它不是在描述“北京是什么样的”,而是在追问“北京的本质如何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之中”。对于习惯了轻松叙事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是一场煎熬,因为它不断地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框架。然而,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挑战,让这本书的价值凸显出来。它迫使你停下来,质疑你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固有定义。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勉强窥见其全貌的深奥之作,绝对是献给深度思考者的礼物。

评分

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近乎冷峻的疏离感。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精确性,描摹了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剧烈变迁。那种冷静,反而让我体会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凉。它不像许多歌颂性的作品那样光鲜亮丽,而是直面了现代都市进程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牺牲的个体。书中对于城市规划、社会结构变动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学功底。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城中村改造那一章节,那种强烈的对比——新与旧、快与慢、富裕与贫瘠——让人读后心头一紧。这不是一本让人读着舒服的书,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城市高速发展背后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对于想了解一个真实、立体、不加粉饰的“大都会”如何运行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文本。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赞美。

评分

我的天呐,这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到令人咋舌!我读得过程中,常常需要回过头来重新阅读某一段话,不是因为我没看懂,而是因为作者构造的意象实在太奇特、太富有冲击力了。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框架,更像是一场光怪陆离的梦境记录。比如,描述长安街上的人流时,他竟然用了“无形的河流在沥青的河床上奔涌,河床上开满了黑色的花朵”这样的句子。这种糅合了古典诗意和超现实主义的表达,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明确的故事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由无数碎片化的、感性的体验构成的网。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入一个新的房间,房间里的陈设和光线完全不同。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但对于那些追求文学实验性、喜欢在文字迷宫中探索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这奇特的句式和比喻“洗礼”了一遍,对世界的感知都变得更锐利了。

评分

坦白讲,最初拿起这本《北京》时,我带着一种知识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或者政治内幕。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聚焦于“人”与“空间”的关系,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细腻、近乎女性化的观察角度。作者似乎对“尺度”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一扇门的宽度、一个院落的进深、一盏路灯投下的阴影面积。这些微小的物理信息,被赋予了极强的心理暗示。通过对这些“微观尺度”的反复强调,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幽闭感和私密感,让我们得以窥见大人物和小人物在特定空间内的生存哲学。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宫廷建筑与民居建筑在“视线遮蔽”方面的对比分析,那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差异,更是权力结构和社交伦理的直观体现。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建筑物时,都会不自觉地去思考“谁能看到我?”“我能看到谁?”这种由书本引发的思考惯性,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评分

经典书目!!!经典书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