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礼足征 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古礼足征 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崇文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礼制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史
  • 历史人类学
  • 足征
  • 古礼
  • 仪式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46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4
字数:6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书将考古与文献有机结合,研究了礼制的起源、三代和秦汉时期的礼制,阐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礼制文化特征,方法科学,结论有说服力,且在若干学术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如对神权、祖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的分析,三代礼制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融合和统一,而且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和统一”的见解的提出等,体现了作者比较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献功底。

内容简介

  书稿为专题性论集,是高崇文教授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它分为四个部分: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中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研究;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考古学礼制文化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特别是夏商西周直至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的重点,且这一研究课题内容非常丰富。

作者简介

  高崇文,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古代货币研究、古代青铜器研究。代表论著有:《当阳赵家湖楚墓》(主要执笔人。文物出版社,1992年)、《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第2期)。

目录

序言…………………………………………………………………………………… (i )
前言…………………………………………………………………………………… (i)
壹 礼制文明篇
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考古学观察…………………………………………………… (3 )
江汉地区青铜礼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8 )
商周礼制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反映…………………………………………………… (60 )
贰 都城礼制篇
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 (71)
东周列国都城的礼制文化…………………………………………………………… (82)
古代北京城规划中的礼制文化……………………………………………………… (114)
叁 丧葬礼制篇
殷周时期殉葬与祭祖仪式的变迁…………………………………………………… (127)
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 (141)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发展…………………………………………………………… (164)
试论周代棺椁构筑程序及相关葬仪………………………………………………… (171)
浅谈楚墓中的棺束…………………………………………………………………… (181)
楚“镇墓兽”为“祖重”解……………………………………………………………(191)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 (201)
再论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 (209)
西汉长沙王墓和南越王墓葬制初探………………………………………………… (217)
西汉“黄肠题凑”葬制再研究…………………………………………………… (225)
释“便椁”、“便房”与“便殿” …………………………………………………(233)
论西汉时期的祭奠之礼……………………………………………………………… (242)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探讨……………………………………………………………… (255)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大墓的发掘与研究……………………………………………… (281)
肆 青铜礼器篇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 (307)
试论晋南地区东周铜器墓的分期与年代…………………………………………… (365)
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 (386)
楚器使用礼制考……………………………………………………………………… (408)
伍 江汉地区古文化与楚文化研究篇
长江中游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三苗传说……………………………………………… (417)
从夏商时期江汉两大文化因素的源流谈楚文化起源……………………………… (427)
楚文化渊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34)
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42)
清华简《楚居》所载楚早期居地辨析……………………………………………… (447)
从考古发现谈战国时期秦楚关系…………………………………………………… (455)
春秋楚墓特征及其形成诸因素初探………………………………………………… (463)
楚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472)

好的,以下为您构建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的相关信息: --- 《失落的文明回响:新石器时代社会结构与宇宙观的重建》 图书简介 引言:溯源与视角的转换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群的深度考古学研究,重构彼时社会复杂的组织形态、精神信仰体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模式。不同于传统上侧重于陶器类型学或单一遗址的断代研究,《失落的文明回响》试图建立一个跨区域、跨文化层面的综合分析框架,聚焦于聚落布局、墓葬制度的演变,以及作为社会凝聚力核心的“宇宙观”如何在物质遗存中留下印记。我们相信,理解早期文明的“内在逻辑”,是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聚落形态与社会层级:空间中的权力痕迹 本卷深入剖析了以红山文化晚期、石峁文化及陶寺文化早期为代表的几处关键遗址的聚落结构。通过高精度三维测绘与地层学分析,我们揭示了大型中心聚落与周边卫星聚落之间形成的不均衡关系。 中心聚落的规划性与等级制: 重点探讨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群的选址逻辑。这些建筑不仅在体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其内部空间划分也暗示着严格的社会层级。分析集中于建筑基址的夯土技术差异、随葬品数量与质量的悬殊对比,以及权力核心区域与普通居住区的空间隔离程度。我们首次提出了“多重权力中心模型”,用以解释在单一中心聚落内部可能存在的权力制衡或更迭现象。 防御体系的象征意义: 对石峁遗址等地的石城墙遗迹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些庞大的防御工程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其修建的艰巨性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证明。我们对比了城墙内外出土遗物的差异,探讨了防御工事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合法性方面所扮演的意识形态角色。 聚落环境适应性研究: 结合古环境学数据,分析了各文化群落如何根据水资源、土地肥力及地理屏障来优化其聚落布局,揭示了环境压力对社会组织形态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死亡的叙事:丧葬仪式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丧葬考古是理解史前社会个体地位与群体价值取向的直接窗口。本书将注意力投向墓葬的空间排列、随葬品组合及其变异性,以期重构当时的身份认同体系。 墓葬的群体区位与祭祀场域: 考察了不同墓地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逻辑。例如,一些重要的家族墓地往往被置于面向特定山脉或河流的制高点,这暗示着地理空间与精神世界的关联。我们特别关注了祭祀坑与墓葬群的共存关系,探讨了公共祭祀活动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玉器与陶器的“语言”: 对玉器(特别是猪龙、璧形器)和特殊纹饰陶器的出土情况进行了细致统计。玉器的分布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其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呈正相关。通过对陶器纹饰的符号学分析,我们试图破译那些被重复使用的图案(如“涡纹”、“联珠纹”)在不同文化间传播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个体生命周期与仪式: 关注成人墓与儿童墓的比例、合葬与独葬的比例变化。通过对特定墓葬中工具、武器、食物残骸的分析,重建了早期社会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与仪式节点。 第三部分:物质与彼岸:宇宙观的考古学解码 本卷是本书最具理论探索性的部分,致力于将前两部分积累的社会结构信息,与彼时人群对世界的理解——即宇宙观——联系起来。 “天圆地方”的具象表达: 分析了大型建筑或祭祀遗址中圆形与方形结构的并置现象,并将其与同时期陶器上描绘的日月星辰图案进行交叉比对。我们提出,早期的宇宙模型并非抽象理论,而是通过具象的、可操作的建筑和礼器得到固化和实践的。 人与自然界的“中介”: 探讨了动物形象在早期信仰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与权力相关的动物(如猛禽、鹿群)形象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以不同意义。通过对动物骨骼被特意处理(如焚烧、断肢)的痕迹分析,推断出这些动物在与“神祇”或“祖先”进行沟通的中介角色。 时间观念的物质化: 考察了与农事周期、天文观测相关的考古遗存,如观测台遗址的定位、特定日期(如冬至、夏至)祭祀遗迹的集中出现。这表明早期社会的“时间”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并被制度化的仪式所规范。 结论:从区域性发展到中华文明的早期整合 《失落的文明回响》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精细解读,描绘了一幅复杂而动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图景。它揭示了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会组织、物质生产与精神信仰是如何相互作用,逐步孕育出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本书不仅为考古学界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更为历史学、人类学领域研究早期社会复杂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回响,依然在塑造着我们对自身文明起源的认知。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礼制文化溯源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精妙拿捏。它不像很多学术专著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考古现场。开篇的引人入胜,绝非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几个极具张力的历史悬念切入,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随后,论证的展开层次分明,逻辑链条严丝合缝。特别是对某一特定礼仪形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演变脉络梳理,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去追踪那些微小的变化,并准确判断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动因。这种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对考古学背景知识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中国礼制文化那种内在的韧性与变迁的张力。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考证工作,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它绝不仅仅满足于描述“是什么”和“怎么样”,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文化机制。我尤其赞赏其中对礼制与早期国家形态构建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礼制如何从一种维护群体秩序的工具,逐渐演化为中央集权合法性的基石。这种宏观的理论建构,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锚定在翔实的考古发现之上。例如,书中对于特定礼器组合的“功能主义”解读,不仅解释了其在仪式上的用途,更揭示了它在社会阶层固化中的潜台词。这种由物及制,再由制及政的分析路径,为理解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它让读者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社会在维持稳定与应对变革时,所依赖的那套无形却强大的内在秩序。

评分

这部新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古代礼制,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细致剖析,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它跳出了传统史学过于依赖文献的窠臼,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器物、建筑的布局乃至墓葬的形制。比如,书中对特定青铜器铭文与祭祀礼仪之间联系的探讨,就为我们理解早期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信仰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种“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匠心。那些原本冰冷的考古报告数据,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触摸到周代贵族的生活细节。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抽象文献记载与具体物质证据的桥梁,使得“礼”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起居、生老病死每一个环节的实在存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部作品在展示礼制文化“实践性”方面的突破。许多关于礼仪的探讨常常停留在文本的阐释层面,但这部书将焦点明确地对准了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作者对不同仪式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体姿态、空间站位、乃至时间节律的细致描摹,构筑了一个立体的“礼仪剧场”。这不仅让我们明白了古人“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为何如此做”的内在心理动因。譬如,书中对丧葬礼仪中“等级位序”在空间布局上的物化体现的分析,展现了权力关系如何在无声的仪式中被反复确认和强化。这种对“身体政治”与“空间礼仪”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研究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现场气息。它将礼制从抽象的规范,还原为一套活生生的、需要通过身体力行来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此书时,我曾担心其内容会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然而,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令人惊喜的亲和力与叙事张力。文字精准有力,摒弃了不必要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使在论述复杂的礼仪变迁时,也能保证清晰流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或证据不足的领域时,表现出高度的学术审慎。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同时保持着对其他可能性的尊重。这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愉悦感。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一块块坚硬的玉料,打磨得温润可人,既保留了材质的本真,又散发出引人亲近的光泽。对于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与进阶之作。

评分

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

评分

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

评分

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京东活动买的,很实惠。

评分

研究扎实,学习古代礼仪文化的必读书。

评分

一直放在购物车,一次买齐了,接下来慢慢学习

评分

是一本论文集,值得阅读,内容充实

评分

学习使我快乐我爱学习

评分

一直放在购物车,一次买齐了,接下来慢慢学习

评分

品相稍差了点,现在京东的书都是一个塑料袋装一下,很容易破损,这个也有一点,无伤大碍,算了,希望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