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精装增订本/全2册

红楼梦新证/精装增订本/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汝昌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脂砚斋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清代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文学研究
  • 增订本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12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41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1
套装数量:2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红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大成之作,胡适、顾随、张伯驹一致赞赏的名著,红学研究者、红迷必备之书。本版系在中华书局2012年版基础上推出的布面精装本,原平装三册改为布面精装二册,以便利阅读,也更具收藏价值。除订正少量误植之处外,全书内容未作增删变动。

  二、本版为周汝昌先生生前定本,是迄今为止内容全、编校精的版本,集中呈现周汝昌先生重要的红学贡献:

  篇幅多、内容全

  1、从39万字增订到80万字。1953年棠棣出版社初版(包括近年出的影印版)为39万字;本书为增订版,篇幅翻倍,达80万字,不仅每章内容都得到了充实,而且还增补了“文物杂考”等内容。另有插图50幅。

  2、比之1976年人民文学版和1998年华艺版,本版在内容上也多有增订:周汝昌先生生前为本次新版撰写了自序;恢复1976版和1998年版删去的初版第七章“新索隐”;恢复1998年版删除的“写在卷头”和1985年本后记(2万字)。

  编校精准、插图清晰:

  在1976年增订版、1998年修订版基础上重予校订,插图重新搜寻扫描,弥补了1976年版、1998年版插图模糊的缺憾,另收有各版书影,以见版本历程。

内容简介

  

  周汝昌先生自1947年开始撰写《新证》,1950年定稿完成。1953年9月出版,10月重印,同年12月第三次印刷。全书分为八章,共39万字,由出版了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的棠棣出版社出版。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新证》增订本,此版在篇幅上大大多于第一版。除增加了第八章“文物杂考”外,每一章的内容都得到了充实。此版《新证》取消了王耳的代序,把它并入引论之中。迫于政治情势,卷首增加了李希凡、蓝翎的《评〈红楼梦新证〉》(原载1955年1月20日的《人民日报》),同时去掉了初版第七章“新索隐”。此版《新证》1985年重印,删去了李希凡、蓝翎的文章。

  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内中自然包括了《新证》。此版在1976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因为这套书有个“总序”,所以删掉了相当于序言的“写在卷头”。另亦删除了1985年本的后记和附录。

  中华书局之增订版,是在1976年人民文学增订版、1998年华艺修订版的基础上重予校订,遵照作者生前意见,恢复了“写在卷头”和1953年版的第七章“新索隐”,以及1985年本长达二万字的后记。作者生前为本版撰写了序言。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考证了曹雪芹的籍贯、出身、家世、生平等问题,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曹学”;本书征引详博,举凡通史、政书、档案、地方史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等史料无不包涵,以此使读者明了《红楼梦》成书之背景。二、结合“曹学”对《红楼梦》进行考释。三、对脂批、《红楼梦》各版本进行考证,对《红楼梦》流传过程中的读者接受给予评价。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天津人。曾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后任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职。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至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生前为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平生耽吟咏,研诗词、书法,尤擅红学。有多部学术论著问世,如《红楼梦新证》《书法艺术答问》《献芹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诗词赏会》等,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其中《红楼梦新证》是一部,也是代表作,也是红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部著作。

精彩书评

  

  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有成就的徒弟。他的《红楼梦新证》已三版,香港可买到……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书。

                                 ——现代学术大师 胡适


  《红楼梦新证》无可否认的是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极重要的著作。他挖掘史料之勤慎,论证史实之严密,都可令人敬佩。……汝昌在考证方面给红学奠立了许多基础工作,在讨论方面也引起了好些启迪性的头绪。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 周策纵


  对于《红楼梦》,我赞同周汝昌的看法。他考证得非常好,我认为在百年来《红楼梦》研究里,他是有成绩的。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

目录

自序

写在卷头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人物考

第一节 世系谱表

第二节 曹宜曹宣

第三节 过继关系

第四节 几门亲戚

第三章 籍贯出身

第一节 丰润县人

第二节 辽东俘虏

第四章 地点问题

第一节 南北东西

第二节 院宇图说

第三节 北京住宅

第四节 江宁织署

第五节 真州鹾院

第五章 雪芹生卒

第六章 红楼纪历

第七章 史事稽年

前期(明万历二十年——清顺治十八年)

中期(康熙元年——康熙五十一年)

末期(自康熙五十二年以次)

第八章 文物杂考

一 曹雪芹画像

附 雪芹小像辨

二 脂砚斋藏砚

三 “怡红”石印章

四 曹雪芹笔山

附 程伟元画扇

五 曹雪芹词曲家数

六 “红楼梦”解

第九章 脂砚斋批

第一节 脂批概况

第二节 脂砚何人

第三节 申著作权

第四节 议高续书

补说三篇

附 资料辑录三种

第十章 新索隐

附录编 本子与读者

一 戚蓼生考

二 刘铨福考

附 青士椿馀考

三 戚蓼生与戚本

四 清蒙古王府本

附 简介一部《红楼梦》新钞本

五 梦觉主人序本

附 钞本杂说

六 靖本传闻录

七 “惭愧当年石季伦”——最早的题《红》诗

八 “试磨奚墨为刊删”——最早的题《红》诗之二

九 “续貂词笔恨支离”——较晚的题《红》诗

十 “买椟还珠可胜慨!”——女诗人的题《红》诗

后记

附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红楼梦新证/精装增订本/全2册》内容的图书简介: --- 《帝国迷局:晚明士人的抉择与命运》 (精装典藏版,共三卷) 导言:时代的侧影与个体的挣扎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叙述,而是试图将目光聚焦于明末清初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通过剖析特定群体——晚明士人的群体生态、价值冲突与最终抉择,来折射整个帝国由盛转衰的深层肌理。我们深入探究了在“天崩地裂”的巨变面前,那些浸淫于儒家经典、承载着社会期望的知识分子阶层,如何在理想主义的坚守、现实利益的权衡与民族大义的拷问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第一卷:儒林的光影——士人的构建与内在矛盾 (约400字) 明代的士人阶层,是维护帝国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其身份的构建深受科举制度和理学思想的塑形。本卷首先梳理了晚明士人的社会结构,从翰林清贵到地方流员,描绘出这一群体在不同政治生态下的生存状态。我们详细考察了以“气节”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如何塑造了士人的自我认知,并探讨了这种高度理想化的自我要求与腐败的政治现实之间产生的巨大张力。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引入了晚明特殊的社会思潮——以王阳明心学余绪和公安派的性灵解放为代表的思潮,分析了这些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士人对“入世”与“出世”的理解。在严酷的党争与宦官专权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了“清谈”与“隐逸”作为抵抗世俗污浊的武器,但这本身也构成了对王朝责任的另一种逃避。本卷通过对大量私家年谱、尺牍的细致解读,还原了士人内心深处,那种既渴望救国济世,又深陷虚妄的矛盾情境。 第二卷:风暴中的航向——政治角力与文化坚守 (约550字) 明末的政治舞台,是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角力场。本卷将焦点集中于清军入关前后,士人面对“易代之变”时所采取的政治姿态。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降”与“不降”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派系士人做出选择的复杂动因。 对于选择“附清”的士人,我们力图揭示其背后的现实考量:是保全家族功业,还是“留得青山在,以待时变”的深层策略?我们考察了他们在新朝廷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担任地方治理的实职,还是在史馆中参与编纂,他们的行动如何被后世解读为“失节”或“权宜”。例如,对江南士人群体中“敦品”、“守制”的探讨,揭示了他们在文化上对汉族正统的某种执着,即使政治上已经妥协。 另一方面,对于“殉国殉难”的士人,我们详述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哲学支撑。这不仅是儒家“杀身成仁”的伦理实践,也是对自身士人身份认同的最终确认。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惨烈的牺牲,完成了对自身理想的献祭,并在文化上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道德标杆。书中特别增辟一章,探讨了“遗民文化”的形成,考察了那些在“南明”政权中辗转的士人,如何在流亡与失望中,构建起一套以怀旧和抵抗为核心的文化叙事。这群人在政治上或许失败了,但在文化建构上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第三卷:余绪与回响——士人精神在清代的延续 (约550字) 明亡并非知识分子的终结,而是其精神形态的深刻转变。本卷着眼于清代初期,探讨晚明士人精神如何被“消化”和“转化”。我们研究了那些在清朝初期获得重用的前明遗老,他们如何在新的统治体系下调整自己的言行,以及他们对“史笔”的运用——如何通过著述来影响后世对明清易代的定性。 此外,本书详细比较了晚明“心学”与清初“考据学”在士人认知结构中的更替。随着政治高压的加剧,“内转”的功夫——即对自身心性的探讨,逐渐让位于对外在实证的关注,这反映出知识分子在失去政治参与空间后,将精力转向文献和义理的辨析,以求在学术的象牙塔中寻求一种安全的价值寄托。 通过对晚明士人集体命运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视角,理解一个伟大王朝的衰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失败,更是其核心知识分子群体在价值取舍中的集体迷失与悲剧性定格。此书献给所有对历史转折点上人性抉择感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卷,我简直有些手足无措,作者的考据功夫之深,远超我的想象。原本以为只是对既有研究的一些梳理和补充,没想到这简直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那些以往被视为“定论”的争议点,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新的证据链条令人信服却又带着一丝颠覆性的震撼。特别是对于某几个核心人物的“本名”推断部分,我差点拍案叫绝,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学术著作时最令人着迷的时刻。这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跟风之作,而是真正下了苦功、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思考的结晶。我甚至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其他阅读材料,专心致志地去对照着以前的批注本,反复揣摩作者的论证过程。

评分

增订本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的更新与修正上。我特意比对了过去的版本(虽然手头没有原版,但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推测),能感觉到作者在沉淀了这些年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后,对原有论述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打磨。比如对某一处诗词的新的版本比对结果,或是对某一外围史料的进一步挖掘,都使得原本就坚实的论点更添光彩,不再留有遗憾的“待完善”空间。这让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修订都是一次对真理的更进一步的追逐。对于深度爱好者而言,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成果,其重要性不亚于初版的问世。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超越了简单的信息获取,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文化对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这部巨著的理解,甚至开始怀疑一些从小听来的“常识”。这种思维上的碰撞,才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我发现,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向读者发出挑战:“你真的看懂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试图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支撑或反驳的论据。这种高强度的思维参与,使得阅读过程虽然慢,但收获却极其丰富。它不仅是研究者的一面镜子,也是所有热爱这部古典文学的读者,提升自我认知和鉴赏水平的绝佳阶梯。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毕竟“新证”这个词汇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然而,一旦进入阅读状态,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叙述流畅,逻辑推进自然得像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尽管内核是极其严谨的考据。他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证据链条梳理得井井有条,用现代读者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那些陈旧的线索。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某些版本学细节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他的思路,体会到那种抽丝剥茧的乐趣。这种将高深学问大众化的能力,在红学研究中是极其稀缺的品质。这本书让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红学”研究,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功德无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花了心思的精品。封面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配上这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传统的致敬。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字体选择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要知道,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在这些“软实力”上往往有所妥协,但这本书显然没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我这个老读者倍感欣慰。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这个精装版本,心情都会跟着平静下来,期待着沉浸其中的文字世界。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追求物有所值的朋友来说,这个版本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值得珍藏。

评分

正版保障,装订精美,很好的一套书。红学泰斗的经典之作。

评分

拜读!为什么评价还要规定字数?

评分

在1976年增订版、1998年修订版基础上重予校订,插图重新搜寻扫描,弥补了1976年版、1998年版插图模糊的缺憾,另收有各版书影!

评分

红学研究的名著增订精装版本,喜欢红学的人可以收藏阅读,沉甸甸的有份量。

评分

京东很靠谱,发货送货都很及时,也比较优惠,书的印刷总体都很清晰,有几页有点模糊,不影响使用,懒得折腾了,总体满意,好评

评分

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扛鼎之作,值得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棒,大厚册精装名家经典,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