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是這樣一個學科,它試圖解釋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是如何受到他人實際的、想象的或是潛在存在的影響的。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相互思考、影響與聯係的科學。社會心理學是通過研究心理機製和外顯行為,描述和解釋個體及群體在社會情境中認識人(包括自我、他人、群體、類彆)與社會現象,接受社會影響,建立與他人、群體、類彆和社會(曆史/文化)的心理聯係,並對其進行建構和選擇,繼而影響人與社會這一雙重過程的學科。
作者簡介
楊宜音,女,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2010-2014).《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社會心理學和轉型社會心理學,包括人際關係、群己關係與群際關係、社會心態、價值觀及其變遷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心理學報》《本土心理學研究》(颱北)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90餘篇。
目錄
第一部分 緒論
第一章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邊界與學科視角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傳統與發展簡史
第五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流派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二部分 個人的社會心理學
第二章 自我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自我的構成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獲得
第三節 自我的功能
第四節 自我的發展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三章 社會認知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社會認知的定義與基本機製
第二節 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1:印象與判斷
第三節 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2:歸因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四章 態度及其改變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態度概述
第二節 態度的測量
第三節 態度形成與改變理論
第四節 態度改變的一般說服模型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五章 價值觀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價值觀的定義
第二節 價值觀的內容分類
第三節 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研究
第四節 價值觀的變遷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三部分 人際的社會心理學
第六章 人際溝通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人際溝通的模式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通道和種類
第三節 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溝通
第四節 有效溝通的策略與技巧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七章 社會關係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社會交往
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
第三節 中國文化中的關係與關係網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八章 助人行為與攻擊行為
學習要點與要求
第一節 助人行為
第二節 攻擊行為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四部分 群己和群體的社會心理學
第五部分 群際和類彆關係的社會心理學
第六部分 宏觀與社會變遷社會心理學
後記
第二版後記
精彩書摘
《社會心理學(第二版)》:
(二)分心
分心是指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由於受到內外刺激的乾擾而分散注意力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現象。一般認為,適度分心有助於態度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情境中的某些“噪聲”能夠適當地分散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從而阻礙其集中精力去思考和組織反駁理由,由此産生更好的說服效果。比如,為瞭提升實際說服效果,許多廣告創意都在其針對目標消費者群體的直接營銷溝通中加入瞭適度的“噪聲”——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幽默詼諧的廣告情節及賞心悅目的鏡頭畫麵等。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背景“噪聲”不能過大,否則就極有可能會淹沒說服溝通的主旨,從而起不到實際的說服效果。
四、目標靶的特徵與其態度改變
目標靶作為一個能動的復雜係統,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徵也必定影響到說服溝通的實際效果。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對原有態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捲入程度)
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對其原有態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捲入程度,往往會影響到其是否接受勸說。依照社會判斷理論來看,在遭人勸服之前,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就已圍繞著自己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在內心建構起瞭一個可接受區間,並以此作為一種心理尺度來比照其所接收的信息,而後根據兩者差距的大小決定是接納,還是拒斥。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對原有態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捲入程度越高,其所建構的可接受區間就越狹窄,可接受區間與拒斥區間的邊界也就越清晰而堅實。與此相應,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對信息傳遞者所傳遞的信息與原有態度之間的差距就越敏感,在認知反應上就越傾嚮於抵製。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所持有的一些態度自小便形成瞭,且已內化成為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對於這些態度,我們通常具有較高的信奉程度或自我捲入度,它們也因此具有較強的抗變性,很有可能會保持終生。
(二)預防注射
通俗而言,預防注射是指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原有的信念和觀點是否與相反的信念和觀點作過交鋒,是否也因此發展起瞭相應的防禦機製。一個人原有的信念和觀點如若從未與相反的信念和觀點有過接觸和交鋒,就易於被信息傳遞者勸服而改變自己的態度。相反,他的信念和觀點如果受過抨擊,就有可能在應對這一抨擊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定的防禦機製,比如找到瞭更多的支持性論據或反駁理由,那麼,它在以後與相反觀點的論爭中就具有較強的抗變性。
(三)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是指人們在一定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後天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與其他人形成鮮明區彆的獨特而穩定的整體心理麵貌。它作為目標靶或信息接收者所具有的獨特心理麵貌,必然會對信息傳遞者的說服溝通做齣能動的反應。下麵,就從自尊、智力及性彆差異這3個方麵簡單地介紹一下。
1.自尊。自尊是指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估定。研究發現,低自尊者較高自尊者更易被說服,因為前者不太相信自己,遇到壓力時較易放棄自己的意見。與此相反,高自尊者往往很看重自己的觀點與態度,在遇到他人的說服或攻擊時,常會將其視為對自身價值的挑戰,故而加以抵製。
2.智力。智力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錶現齣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與實踐活動能力,其核心是思維能力。人們一般會認為,高智商者比低智商者更難以被說服(智商是由智力測驗測得分數),但迄今為止,這一觀點並未得到研究證實。更多的研究錶明,高智商者與低智商者在被說服的難易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值得一提的是,高智商者較少受缺少一緻性和不閤邏輯的論點的影響,這是因為高智商者思維能力強,他能侈相對較快地抓住信息傳遞者所提供論點中的紕漏而認為其不可信,而低智商者則很難做到這一點。
3.性彆。性彆作為實際說服效果的一個影響因素,雖是個體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徵,但同樣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産物,具有一定社會文化意涵。在不同社會的不同曆史時期,男女兩性各自被賦予瞭不同的角色,換而言之,同一社會文化對兩性有著不同的社會期待,對於任何個體而言,他或她都將受到基於性彆社會期待的塑造,從而獲具不同的社會心理特徵。研究錶明,男性與女性在誰更容易被說服的問題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其差異主要是與兩性角色的專門化有關。比如在西方社會,從事金融、管理等工作的大多是男性,女性較少涉足這些領域,她們對與此相關的事務或問題往往缺少自信,故而較男性更易被說服。但在傢務及孩子撫養上,女性較為自信,故而在與此相關的事務或問題上較男性更難以被說服(參見第十四章,社會性彆)。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心理學界在有關態度改變研究上又取得瞭新的進展,相繼提齣瞭詳盡可能性模型(ELM模型)、啓發係統模型(HSM模型)、態度改變的協同模型等理論模型,由此進一步增進瞭人們對態度改變的瞭解。
……
社會心理學(第二版) [Social Psychology]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社會心理學(第二版) [Social Psychology]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