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这样一个学科,它试图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是潜在存在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相互思考、影响与联系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心理机制和外显行为,描述和解释个体及群体在社会情境中认识人(包括自我、他人、群体、类别)与社会现象,接受社会影响,建立与他人、群体、类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联系,并对其进行建构和选择,继而影响人与社会这一双重过程的学科。
作者简介
杨宜音,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心理学和转型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边界与学科视角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术传统与发展简史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流派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二部分 个人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自我的构成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获得
第三节 自我的功能
第四节 自我的发展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定义与基本机制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1:印象与判断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2:归因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 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
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一般说服模型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五章 价值观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价值观的定义
第二节 价值观的内容分类
第三节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研究
第四节 价值观的变迁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三部分 人际的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沟通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模式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通道和种类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沟通
第四节 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七章 社会关系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社会交往
第二节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的关系与关系网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八章 助人行为与攻击行为
学习要点与要求
第一节 助人行为
第二节 攻击行为
思考题
拓展阅读
第四部分 群己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第五部分 群际和类别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第六部分 宏观与社会变迁社会心理学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精彩书摘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二)分心
分心是指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由于受到内外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现象。一般认为,适度分心有助于态度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情境中的某些“噪声”能够适当地分散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从而阻碍其集中精力去思考和组织反驳理由,由此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比如,为了提升实际说服效果,许多广告创意都在其针对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直接营销沟通中加入了适度的“噪声”——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幽默诙谐的广告情节及赏心悦目的镜头画面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背景“噪声”不能过大,否则就极有可能会淹没说服沟通的主旨,从而起不到实际的说服效果。
四、目标靶的特征与其态度改变
目标靶作为一个能动的复杂系统,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必定影响到说服沟通的实际效果。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卷入程度)
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对其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卷入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其是否接受劝说。依照社会判断理论来看,在遭人劝服之前,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就已围绕着自己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在内心建构起了一个可接受区间,并以此作为一种心理尺度来比照其所接收的信息,而后根据两者差距的大小决定是接纳,还是拒斥。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或自我卷入程度越高,其所建构的可接受区间就越狭窄,可接受区间与拒斥区间的边界也就越清晰而坚实。与此相应,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对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与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就越敏感,在认知反应上就越倾向于抵制。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一些态度自小便形成了,且已内化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态度,我们通常具有较高的信奉程度或自我卷入度,它们也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变性,很有可能会保持终生。
(二)预防注射
通俗而言,预防注射是指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原有的信念和观点是否与相反的信念和观点作过交锋,是否也因此发展起了相应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原有的信念和观点如若从未与相反的信念和观点有过接触和交锋,就易于被信息传递者劝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相反,他的信念和观点如果受过抨击,就有可能在应对这一抨击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防御机制,比如找到了更多的支持性论据或反驳理由,那么,它在以后与相反观点的论争中就具有较强的抗变性。
(三)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是指人们在一定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整体心理面貌。它作为目标靶或信息接收者所具有的独特心理面貌,必然会对信息传递者的说服沟通做出能动的反应。下面,就从自尊、智力及性别差异这3个方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1.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主观估定。研究发现,低自尊者较高自尊者更易被说服,因为前者不太相信自己,遇到压力时较易放弃自己的意见。与此相反,高自尊者往往很看重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遇到他人的说服或攻击时,常会将其视为对自身价值的挑战,故而加以抵制。
2.智力。智力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人们一般会认为,高智商者比低智商者更难以被说服(智商是由智力测验测得分数),但迄今为止,这一观点并未得到研究证实。更多的研究表明,高智商者与低智商者在被说服的难易程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值得一提的是,高智商者较少受缺少一致性和不合逻辑的论点的影响,这是因为高智商者思维能力强,他能侈相对较快地抓住信息传递者所提供论点中的纰漏而认为其不可信,而低智商者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3.性别。性别作为实际说服效果的一个影响因素,虽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但同样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文化意涵。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男女两性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换而言之,同一社会文化对两性有着不同的社会期待,对于任何个体而言,他或她都将受到基于性别社会期待的塑造,从而获具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在谁更容易被说服的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是与两性角色的专门化有关。比如在西方社会,从事金融、管理等工作的大多是男性,女性较少涉足这些领域,她们对与此相关的事务或问题往往缺少自信,故而较男性更易被说服。但在家务及孩子抚养上,女性较为自信,故而在与此相关的事务或问题上较男性更难以被说服(参见第十四章,社会性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在有关态度改变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相继提出了详尽可能性模型(ELM模型)、启发系统模型(HSM模型)、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等理论模型,由此进一步增进了人们对态度改变的了解。
……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Social Psycholog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Social Psychology]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