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判决

黄铜判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康奈利 著,李杨 译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魔法
  • 蒸汽朋克
  • 悬疑
  • 调查
  • 黄铜城
  • 机械
  • 犯罪
  • 维多利亚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8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241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林肯律师”迈克尔·哈勒再度出山,与警探哈里·博斯首度联手
  这是一个关于事实真相、法庭游戏规则与街头生存法则碰撞的故事
  法庭激辩精彩纷呈,可收入哈佛法学院教科书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会说谎。
  警察会说谎。律师会说谎。证人会说谎。受害者也会说谎。
  庭审就是一场说谎比赛。法庭里的人都清楚这一点。法官清楚。陪审团也清楚。他们走进法院的时候就知道即将听到连篇的谎话;他们在陪审席坐下,就表示他们已经同意听取谎言了。
  对于辩方来说,关键在于保持耐心。要静静等待机会。不是对方说什么胡话你都照单全收。要抓住对方谎言中的漏洞,像打铁那样将它铸成一把尖刀,然后用它剖开案件的表象,将真相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我就是干这个的:铸刀,磨利,出击。在这个人人都说谎的地方,我就是真相。

作者简介

  迈克尔·康奈利,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摇滚米克·贾格尔等人最喜欢的侦探小说家,他也被称为世界上很好的警探小说作家。他的小说迄今为止销售了700万册,被翻译成31种文字,并年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非常赏识康奈利的作品,还特为他的《诗人》一书作序。
  自出道以来,康奈利获奖无数,其中包括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尼罗·伍尔美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以及法国的。38Caliber、GrandPrix及意大利的PremioBancarella等奖项。他还曾担任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MWA)主席一职。
  迈克尔·康奈利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在《洛杉矶时报》担任犯罪新闻记者,丰富的体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康奈利创作了以洛杉矶警探哈里·博斯为主角的小说《黑色回声》,获得当年爱伦·坡奖的优佳处女作奖。截止2006年,他一共写了十一部“哈里·博斯系列”小说,为洛杉矶市创造了一个保护者的形象。
  除“哈里·博斯系列”外,康奈利还有《诗人》、《血型拼图》等作品,也同样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目前康奈利和他的家人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目录

第一部 伺机而动 一九九二年
第二部 行李箱之城 二○○七年
第三部 实话实说
第四部 灵魂切片
第五部 保持沉默
第六部 最后裁决

精彩书摘

  市中心。刑事法庭大楼一○九号厅。我等到那句能帮我剖解整个案件的谎言时已经是庭审的第四天了。我的当事人巴尼特?伍德森被控双重谋杀,此时的他已经离圣昆丁①那个执行注射死刑的铁灰色屋子越来越近。
  伍德森现年二十七岁,是个家住康普顿的毒贩。他被控抢劫并杀害了两名西木区的大学生。那两个学生本来想从他那儿买可卡因,但是伍德森收完钱就用一支截短枪管的猎枪把他们给杀了——至少检方是这么说的。这种是非分明的犯罪情节本来就对伍德森很不利——何况案发离那场震动全城的暴动②只有四个月时间。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凶手为了掩盖罪行,将尸体附上重物后沉入了好莱坞水库。两具尸体在水下待了四天之后浮出了水面,就像两只扔进水桶里的苹果。更准确地说,是烂苹果。好莱坞水库是洛杉矶市的首要饮用水源,因此水库里飘着两具腐尸的消息令全城百姓都恶心不已。警方根据通话录音顺藤摸瓜逮捕伍德森之后,公众对他的愤怒溢于言表。地区检察官办公室立即宣布要求对伍德森判处死刑。
  不过,针对伍德森的指控并非无懈可击。检方的指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通话录音这样的间接证据以及其他罪犯的证词。罗纳德?托兰斯是检方最重要的证人。他声称,伍德森对他坦白了杀人的事实。
  托兰斯和伍德森同被关押在男子中心监狱隔离拘押区,是住在同一层的狱友。隔离拘押区分为两层,共有十六间牢房,中间是活动室。当时那里关押的全部十六名囚犯都是黑人——这种根据种族和帮派将犯人分开的做法叫作“安全隔离”,旨在防止犯人之间发生暴力冲突,虽然不尽合理但也实行了多年。托兰斯因暴动期间趁火打劫而被控抢劫和严重伤害,正在候审。隔离拘押区的犯人每天早六点到晚六点之间可以在活动室里吃东西、打牌,或者在狱警的监视下从事其他活动。托兰斯声称,我的当事人就是坐在活动室的桌子前向他坦白了杀害那两个男孩的经过。
  陪审团里只有三个黑人。检方为了让陪审团接受托兰斯、相信他说的话,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伍德森一案庭审第四天,托兰斯出庭时几乎变了一个人:不仅刮了胡子,原来的玉米辫也剪成了短发,还穿了一身淡蓝色的正装,只是没系领带。在直接质询环节,托兰斯在检察官杰里?文森特的引导下描述了某天上午他与伍德森在餐桌边的对话。根据托兰斯的说法,伍德森不仅承认人是他杀的,还讲述了许多作案时的具体细节。检方要明确告诉陪审团的就是:这些细节只有真凶才会知道。
  质询中,文森特一直将托兰斯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而他长篇大论的提问就是为了保证托兰斯给出简短的答案。他的问题信息量太大了,几乎已经到了诱导性提问的程度。康帕尼奥尼法官扬着眉毛看了我一眼,摆明是希望我打断文森特的提问。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准备提出反对,因为我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我要陪审团好好欣赏检方的表演。等到我提问的时候,我会让托兰斯舒舒服服地把他准备好的答案背出来,我自己则冷眼旁观,等待那把致命尖刀的出现。
  文森特一直问到上午十一点,法官问我是否要先吃午饭再开始交叉质询。我说,不必了,我不需要休息也不想休息。我说这话带着厌恶的口吻,就好像我恨不得马上就冲上去质问那个坐在证人席上的男人,根本等不了一个小时一样。我站起身,抄起一只厚厚的文件夹和一个拍纸簿走上质询提问台。
  “托兰斯先生,我叫迈克尔?哈勒,是公共辩护办公室指派给巴尼特?伍德森先生的辩护律师。我们之前见过面吗?”
  “没见过,先生。”
  “我想也是。不过你和被告伍德森先生是老朋友了,对吗?”
  托兰斯听了这话腼腆地一笑。我此前已经做足了功课,很清楚我要对付的是个怎样的人。托兰斯现年三十二岁,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看守所或者监狱度过的。他小学四年级开始旷课,发现父母似乎并不介意,从此便再没上过学。根据加州的“三振出局法”,被控抢劫并殴打一位投币式自助洗衣店女经理的托兰斯一旦获罪就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他这次犯案正值洛杉矶暴动期间——事情开始于黑人驾驶员罗德尼?金因为超速行驶而被四名警员拦住痛打,之后法院宣判打人警员无罪释放,暴力骚乱随即蔓延全城。总之,对于托兰斯来说,帮警方搞掉巴尼特?伍德森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呃,我们俩刚认识几个月,”托兰斯说,“在隔离牢房。”
  “你刚才说什么堂?”我故意装傻,“你说的是教堂还是某个宗教组织?”
  “都不是,我说的是隔离牢房。县里的。”
  “你说的是监狱啊?”
  “没错。”
  “那就是说你在那之前根本不认识巴尼特?伍德森喽?”
  我问这话时显得好像很惊讶。
  “对。我们是在监狱里认识的。”
  我在拍纸簿上写了几笔,好像这句话有多重要似的。
  “那咱们现在算算吧,托兰斯先生。巴尼特?伍德森今年九月五号被移送到隔离牢房的时候,你已经在那儿住着了。你还记得吧?”
  “嗯,记得。”
  “那请问你是因为什么住进隔离牢房的?”
  文森特起身表示反对,说我的问题他刚才已经问过了。我解释说,我只是想深入了解一下托兰斯入狱的原因。法官准许了我的请求,要求托兰斯回答我的问题。
  “我说过了,因为袭击和抢劫。”
  “并且你被控犯下的罪行发生在洛杉矶暴动期间,对吗?”
  我知道洛杉矶的少数族裔群体早在暴动发生前就对警察抱有敌对情绪,所以在选定陪审团人选的过程中,我使出浑身解数就是要多选几个棕色和黑色人种的陪审员。但对于检方已经放进陪审团的五个白人,我也要尽力争取。我要让陪审团明白,托兰斯,这个被检方寄予厚望的男人,就是五月份亲手制造了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惨状的暴徒之一。
  “对,当时我在场,跟别人一样,”托兰斯回答道,“不过要我说,洛杉矶警察作孽也不少,却总能不受惩罚。”
  我点点头,似乎在表示赞同。
  “为了回应罗德尼?金一案的不公正裁决,你就跑到大街上抢劫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太太,然后用一只铁质的垃圾箱把她打晕?对吗,托兰斯先生?”
  托兰斯朝检方的坐席看了一眼,又望了望坐在文森特身后听审席第一排的他的私人律师。不管他们之前是不是帮他准备过这个问题,现在谁也帮不了他。他只能靠自己了。
  “那不是我干的。”他最终回答说。
  “那就是说警察冤枉你了?”
  “是的。”
  “那你参与打劫了吗?暴动期间你有任何犯罪行为吗?”
  托兰斯沉默片刻,又瞟了一眼他的律师,才开口说:“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如我所料。之后我又问了托兰斯一系列尴尬的问题,他如果不想自证有罪,就得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①拒绝回答。如此反复六次,法官厌倦了我揪住一点不放,指示我将重点重新放到眼下的案子上。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好吧,关于你的个人情况我们就谈到这儿,托兰斯先生,”我说,“咱们接着说你和伍德森先生之间的关系。你在牢里遇到伍德森先生之前,知道这起双重谋杀案的细节吗?”
  “不,我不知道。”
  “真的?这个案子当时可是轰动一时啊。”
  “可是我那时在监狱里啊,兄弟。”
  “监狱里没有电视或者报纸吗?”
  “我从来不看报纸,而且我们那儿的电视自打我进去之后就一直用不了。我们跟狱警反映了,他们说会来修,结果根本就他妈没人管。”
  法官警告托兰斯注意语言文明,托兰斯道了歉。我接着提问。
  “从监狱的记录来看,伍德森先生是九月五日晚上住进隔离牢房的,而根据州检方开示的证据,你十月二号向检方汇报了伍德森对你坦白的内容。你觉得这听起来合理吗?”
  “我觉得挺合理的啊。”
  “我可不这么认为,托兰斯先生。您觉得一个被控双重谋杀并可能面临死刑的人会向一个他刚刚认识不到四周的人坦白自己的罪行吗?”
  托兰斯说话之前先耸了耸肩。
  “可确实是这么回事啊。”
  “那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如果伍德森先生被判有罪,你能从检方得到什么好处?”
  “哪有什么好处。没人跟我许诺过什么。”
  “结合你的前科以及你目前面临的指控,如果你被判有罪就得关十五年以上对吧?”
  “这个我不清楚。”
  “你真的不清楚吗?”
  “我真的不清楚,先生。我把这案子交给我的律师了。”
  “你的律师难道没有跟你讲你必须采取点行动,否则就得在牢里待很长很长时间吗?”
  “他一点儿都没跟我提过。”
  “原来是这样。你同意作证时向检方提过什么条件?”
  “没有条件。我什么也不想要。”
  “那就是说你在这儿作证完全是为了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对吗?”
  我冷嘲热讽的语气是个人就听得出来。
  “没错。”托兰斯气鼓鼓地说。
  我从询问台上抄起那只文件夹,向托兰斯展示了一下。
  “托兰斯先生,你认识这只文件夹吗?”
  “不认识。没见过。”
  “你确定没在伍德森先生的单间里见过这东西?”
  “我根本就没去过他的房间。”
  “你是否曾经趁伍德森先生在活动室、去洗澡或者参加庭审的时候偷偷潜入他的房间,翻看他的证据开示案卷?”
  “我没有。”
  “我的当事人房间里有很多与此案有关的证据材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你作证时提到的细节。你不觉得这很可疑吗?”
  托兰斯摇摇头。
  “这有什么可疑的。我只知道他坐在桌边跟我一五一十地全说了。他当时感觉很糟,所以才跟我倾诉。别人找我倾诉总不是我的错吧。”
  我点点头,似乎完全理解托兰斯作为一个倾诉对象所承受的压力——何况对方倾诉的是一起双重谋杀案。
  “当然不是你的错,托兰斯先生。那你能不能一字一句地给陪审团复述一下那天他跟你说的话呢?请你别像回答文森特先生提问时那样概括。我想听听我的当事人那天到底是怎么跟你说的。请给我们复述一下他的原话。”
  托兰斯停了一下,似乎在搜肠刮肚、整理思路。
  “唔,”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当时就我们俩,他突然说自己很后悔做了那样的事情。我说你干了什么,他就跟我说了他那天晚上杀了那两个小孩儿的事,说他感觉很不好。”
  真话一句不嫌短,谎话千言也枉然。文森特提问时尽量让托兰斯以短句回答,而我就是要让托兰斯大段大段地讲话。犯人之间的相互告发其实与骗子行骗很相似。告密者试图插科打诨混淆视听,将骗局隐藏起来。他们把谎言包在棉花里。但即便他们设下重重迷雾,总还是会露出致命的破绽。
  文森特再次提出反对,他说证人此前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没有必要揪住这点不放。
  “法官大人,”我回答道,“这名证人在捏造我的当事人从没说过的话。辩方认为,这是这起案件的关键所在。对于这样具有破坏性的证言,如果法庭不允许我详细地探究其内容和背景,那将是法庭的严重失职。”
  我还没说完,康帕尼奥尼法官就点头表示同意。他驳回了文森特的抗议,告诉我可以继续。我重新将注意力转回证人身上,语气中开始带着一丝不耐烦。
  “托兰斯先生,你还是在概括。你声称伍德森先生向你坦白了他杀人的事实。那你就应该告诉陪审团他当时到底是怎么跟你说的。换句话说,他跟你交底的时候,到底说了些什么?”
  托兰斯点了点头,好像刚刚明白我的问题。
  “一上来他说:‘伙计,我感觉糟透了。’然后我就说:‘怎么了,兄弟?’他说他一直忘不了那两个孩子。我当时完全没听懂他在说什么,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之前根本没听说过这个案子。我就问他:‘两个孩子?’然后他说:‘就是我扔进水库里的那两个黑鬼。’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就跟我说了他是如何用一把短把子毙了那两人,然后用细铁丝网把尸体包好。他说:‘我早知道就拿刀给他俩来个大开膛了,那样尸体也就不会浮上来了。’他当时就说了这些。”
  托兰斯的回答很长,说到一半的时候我的余光就看到文森特脸色一变。原因我心知肚明。我小心翼翼地掏出了那把尖刀。
  “伍德森先生真的用了那个词吗?他管那两个受害者叫‘黑鬼’?”
  “是啊,他就是那么说的。”
  我稍稍犹豫了一下,思考着下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措辞。我知道自己一旦说错,文森特马上就会提出反对,绝不能给他可乘之机。我既不能让托兰斯给我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也不能用“为什么”这个词来询问伍德森的用意或者动机。那些都会给文森特反对的理由。
  “托兰斯先生,‘黑鬼’这个词在黑人群体里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是吧?”
  “差不多。”
  “是还是不是?”
  “是。”
  “被告是个非洲裔美国人,对吧?”
  托兰斯笑了。
  “我觉得是啊。”
  “你也是非洲裔美国人,对吧?”
  托兰斯又开始笑。
  “打娘胎里就是。”他说。
  法官敲了一下法槌,看了我一眼。
  “哈勒先生,有必要问这样的问题吗?”
  “抱歉,法官大人。”
  “请继续。”
  “托兰斯先生,当伍德森先生如你所说冒出了那个词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很吃惊?”
  托兰斯摸着下巴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
  “其实还真没有。”
  “为什么你没感到吃惊呢,托兰斯先生?”
  “可能是因为我每天都听到那个词吧,哥们儿。”
  “从其他黑人那儿?”
  “是啊。白人也这么说。”
  “唔,如果一个黑人用那个词,就像你称呼伍德森先生那样,那他可能在指谁呢?”
  文森特提出反对,他说不能要求托兰斯解释别人的话。康帕尼奥尼支持了文森特的要求,我不得不又花了点时间重新考虑我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好吧,托兰斯先生,”我最后说,“那咱们就只说你,行吧?你会偶尔使用那个词吗?”
  “我应该用过。”
  “很好,那么你使用那个词的时候,一般说的是谁呢?”
  托兰斯耸了耸肩。
  “别的兄弟。”
  “其他黑人男子?”
  “是啊。”
  “那你有没有用‘黑鬼’这个词称呼过白人男子呢?”
  托兰斯摇了摇头。
  “没有。”
  “好,那你觉得为什么巴尼特?伍德森要用‘黑鬼’这个词来称呼他扔进水库里的那两个人呢?”
  文森特在座位上挪动了一下。他的身体语言好像是要提出反对,但嘴上却一言未发。他肯定知道就算他反对也已经没用了。托兰斯已经上钩,现在我想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
  托兰斯回答了我的问题。
  “肯定是因为他杀的那两个都是黑人呗。”
  听了这话,文森特的肢体语言又变了。他身体一沉,因为他知道,他这招“狱友告发”的棋已经没有胜算了。
  我抬头看了看康帕尼奥尼法官。他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
  “法官大人,我可以接近证人讲话吗?”
  “可以。”法官说。
  我起身走到证人席边,将那只文件夹放在托兰斯面前。这个与标准法律用纸①一样大小的文件夹有些破旧,是淡橙色的——州立监狱的狱警用这个颜色代表囚犯可以保存的私人法律文件。
  “托兰斯先生,我放在你面前的这个文件夹是伍德森先生在狱中用的,律师交给他的开示文件他都保存在这个夹子里。我再问一遍:你认识这个夹子吗?”
  “我在号子里见过不少橙色的夹子,但不代表我就一定见过这个。”
  “你是说你从来没见过巴尼特先生看这个文件夹里面的材料?”
  “我不记得我见过。”
  “托兰斯先生,你和巴尼特先生在隔离牢房一起住了三十二天。你作证说他十分信赖你,对你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情。你竟然从没见过他拿着这个文件夹?”
  托兰斯并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我已经把他逼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死角。我静静地等着。如果他仍然坚持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个文件夹,那么陪审团就会质疑伍德森是不是真的向他坦白过。如果他最后让步,说他看着这个文件夹眼熟,那就给我留下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我的意思是,我见过他拿着这个夹子,但是我没看过里面是什么东西。”
  果然。他中计了。
  “那请你打开这个夹子,看看里面的东西。”证人照我说的,翻开文件夹看了起来。我走回询问席,顺便扫了一眼文森特。他双眼低垂,面色苍白。
  “托兰斯先生,请问你打开文件夹之后看到了什么?”
  “一面是好几张照片,拍的是地上躺着的两具死尸。都是钉在上面的——我是说照片是钉在文件夹上的。另外一面是一沓文件啊,报告啊什么的。”
  “你可以给我们念一下右手边的第一份文件吗?只读摘要的第一行就可以。”
  “不行啊,我不认字。”
  “一个字都不认识?”
  “差不多。我没怎么上过学。”
  “摘要部分的顶端有几个打钩的方框,方框边上的单词有你认识的吗?”
  托兰斯盯着文件夹仔细看,眉头紧锁可见其聚精会神。我知道他上次入狱时参加过文化水平测试,最终成绩仅属于最后一档——比二年级的小学生还差。
  “没戏,”他说,“一个词也不认识。”
  我快步走回辩方席,从我的公文包中又取出一只文件夹和一支夏比①记号笔。我回到讲台边,快速地在文件夹封面上写下“CAUCASIAN”②几个大写字母,然后把夹子举起来,让托兰斯和陪审团都能看清。
  “托兰斯先生,这个词是摘要部分打了钩的其中一项。你认识这个词吗?”
  话音刚落文森特就站了起来,但托兰斯已经在不停地摇头,看起来满面羞惭。文森特指责我擅自展示刚才那张字条,康帕尼奥尼法官表示支持。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不过我对陪审团的攻势才刚刚开始,而且我确定刚才大多数陪审员都看到证人摇头了。
  “好,托兰斯先生,”我说,“现在咱们来看看文件夹的另一面。请你能描述一下照片中的尸体。”
  “呃,是两个男的。身上貌似盖着细铁丝网和帆布,两人都躺在地上。一帮警察在调查、照相什么的。”
  “帆布上的男子都是什么人种?”
  “都是黑人。”
  “你之前见过这些照片吗,托兰斯先生?”
  文森特起身反对我再次提出一个证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但他已经回天乏术了。法官严词命令他落座。这就等于告诉这位检察官:接下来的时间你只能坐以待毙,谁让你找了个骗子出庭作证,他完蛋了你也好不了。
  “你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托兰斯先生,”我说,这时文森特已经坐下了,“你之前见过那些照片吗?”
  “没有,先生,刚才是第一次。”
  “你是否同意这些照片印证了你此前对我们所说的,也就是被杀的是两个黑人男子?”
  “相片上照的就是那样。不过我之前可没见过那些照片,我说的都是从他那儿听来的。”
  “你确定吗?”
  “这样的事情我不会忘的。”
  “你刚才说伍德森先生向你坦白自己杀了两个黑人,但是我们今天要审的是他杀死两个白人的案子。看来他根本就没跟你说实话啊,你觉得呢?”
  “不可能,他亲口跟我说的。他说那两个人就是他杀的。”
  我扭头面对法官。
  “法官大人,辩方请求将托兰斯先生面前的文件夹作为辩方一号物证列为本案证据。”
  文森特抗议根据不足,但是被康帕尼奥尼法官驳回。
  “法庭准许辩方请求。至于托兰斯先生是否看过文件夹中的照片和其他内容,陪审团将做出最终裁决。”
  我方势如破竹,现在需要乘胜追击。
  “谢谢您,”我说,“法官大人,或许检方也应该让他们的证人再熟悉一下作伪证要面临怎样的惩罚了。”
  我说这话就是故意要给陪审团留下印象。我本想继续猛攻托兰斯,用他自己的谎言把他彻底击垮。但是文森特这时起立要求法官休庭,他说他想和辩方律师进行交涉。
  这就意味着巴尼特?伍德森已无性命之虞。
  “辩方无异议。”我对法官说。
  ……

前言/序言

 
《黄铜判决》——当正义蒙上金属的冷光 一座古老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传奇,也埋藏了数不尽的秘密。在这个繁华与阴影并存的世界里,权力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而法律,有时不过是强者手中的玩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律师。她出身寒门,却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不屈的意志,在这个充斥着腐败与特权的领域里艰难前行。她的眼中闪烁着对公平正义的炽热渴望,她的心中铭记着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辜者。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她的想象。每一次的辩护,都仿佛是在与一张无形而强大的网搏斗。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宗,记录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更是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裂痕。 在一桩牵涉甚广的案件中,艾莉亚遇到了她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围绕着权力、财富和隐藏真相的巨大博弈。案件的中心,是一位被指控谋杀的权贵子弟,而受害者,则是一个默默无闻、却掌握着某些惊人秘密的普通市民。 随着调查的深入,艾莉亚逐渐意识到,这起案件的背后,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她发现,证据链的断裂、证人的集体沉默,以及层出不穷的阻挠,都指向了一个更为庞大和危险的阴谋。那些本应维护正义的机构,却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操纵,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倾斜。 城市的最高权力象征,是一座宏伟的黄铜大厅,那里是法律的审判之地,也是权力的角斗场。人们称之为“黄铜判决”,因为在那里,每一项裁决都仿佛经过了金属的冷酷打磨,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却也可能隐藏着冰冷的铁腕。艾莉亚发现,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案件,更是这座城市司法体系深层结构的腐朽与扭曲。 她开始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搜寻线索。从阴暗的贫民窟到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从古老的图书馆到隐秘的地下通道,她像一位孤独的侦探,试图拼凑出真相的碎片。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在黑暗中保持良知的老者,有因恐惧而缄默的目击者,也有被利益蒙蔽双眼的官员。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为这个宏大的谜团增添了一抹色彩,也让艾莉亚更加坚定了追寻真相的决心。 随着线索的层层剥开,一个惊人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起案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牵扯到城市最核心的权力斗争。隐藏在幕后的操纵者,利用法律的漏洞和人性的弱点,制造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判决”,以巩固他们的统治,掩盖他们的罪行。而黄铜大厅,这座象征着正义的殿堂,却成为了他们操控舆论、蒙蔽民众的工具。 艾莉亚的调查触碰到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她成为了那些强大势力眼中的眼中钉。她开始收到威胁,生活也变得危机四伏。然而,她并没有退缩。她的手中,除了厚重的法律书籍,还有一颗坚守信念的心。她知道,如果连她这样的人都放弃了,那么这座城市真正的“黄铜判决”,将永远是冰冷而残酷的。 她找到了另一位同样心怀正义的盟友,一位在媒体界拥有影响力的记者。他们决定联手,将隐藏在幕后的真相公之于众,挑战那股强大的黑暗势力。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计划,一旦失败,他们将面临的不仅是身败名裂,更可能是生命的威胁。 故事的高潮,就发生在那座庄严的黄铜大厅。在庭审的关键时刻,艾莉亚拿出了她收集到的所有证据,她用清晰而有力的语言,揭露了案件背后的阴谋,指出了操纵审判的幕后黑手。她的声音在肃穆的法庭上回响,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词都直击人心。 然而,正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当真相被揭露时,那些权势滔天的人们并没有束手就擒,他们试图反扑,试图用更强大的力量来压制一切。城市的街道上,暗流涌动,一场无声的较量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展开。 《黄铜判决》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律师的奋斗史,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权力与正义的关系,探讨了在腐朽的环境中,个体的坚持与勇气是如何点燃希望的火苗。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去触碰那冰冷的“黄铜判决”,去寻求一丝温暖和光明。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这座古老城市的迷宫,感受其中的尔虞我诈,体会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让我们思考,真正的正义,是否真的只能由冰冷的金属来象征?又或者,它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不屈服于黑暗、坚持追求真理的心灵之中? 故事的结局,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美好的童话,因为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但它一定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记,关于在困境中不放弃的希望,关于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之光。它将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对“正义”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这座城市,它见证了无数次的“黄铜判决”,有的公正无私,有的却被阴影笼罩。而艾莉亚的出现,就像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她挑战了那些陈旧的规则,她用自己的方式,试图让这座城市的天空,重新变得明朗。 这是一场关于真相的追逐,一场关于良知的拷问,一场关于正义的捍卫。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这本书都将引发你对社会、对公平、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深刻反思。它让你看到,即使身处泥沼,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依然可以心怀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黄铜判决》——当正义之名,被赋予了金属的冷峻,当真相的揭露,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这是一个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每一个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不曾停歇的灵魂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的开篇就将我牢牢地抓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和宿命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故事的设定在一个充满了蒸汽朋克元素和工业革命余晖的城市里,空气中弥漫着煤灰和黄铜的气味,那种粗粝的质感通过文字跃然而出。主角的开场遭遇充满了戏剧性,一个看似简单的委托,却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将他卷入了权力斗争和古老阴谋的漩涡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打磨,无论是街头小贩的吆喝,还是贵族沙龙里那些虚伪的笑语,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更妙的是,书中对那些机械装置的描述,那些精密的齿轮、闪烁的蒸汽管道,不仅仅是背景烘托,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你甚至能感觉到那些黄铜部件在阳光下反射出的冰冷光芒。整个世界的构建非常扎实,让我这个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时代,为接下来的每一次抉择都捏了一把汗。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读到中期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那些配角,绝非简单的工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灰色地带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尤其是那位亦正亦邪的侦探角色,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危险气息,他与主角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试探和暗流涌动,每一次对话都像是高手过招,信息量巨大,但又滴水不漏。他们的合作,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一种互相利用下的脆弱平衡。随着谜团的层层剥开,我开始意识到,事情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复杂得多,所谓的“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猜测,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每一次的推翻和再确信,都让人对故事的走向充满了期待。这种高智商的博弈,让我一连熬了几个通宵才肯罢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暗示。这种阅读的快感,如同解开一个复杂的密码锁,每转动一格,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小说的节奏控制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并非一味地追求高速的动作场面,而是懂得何时该慢下来,描摹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环境的压抑感,何时又该骤然加速,用一连串紧凑的事件将读者推向高潮。在处理几场关键性的追逐戏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将不同角色的视角瞬间切换,营造出一种多维度的紧张感。你既能感受到主角在狭窄巷道中的狼狈逃窜,也能从空中飞艇上俯瞰整个城市的灯火阑珊,这种空间和视角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那场发生在旧城区机械钟楼内部的对决,光影、噪音、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那种感官上的冲击力是极其强烈的。它不仅仅是一场打斗,更像是一场对工业时代冰冷逻辑的反抗,充满了象征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我必须承认,结局的处理非常大胆且令人难忘。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圆满的答案,反而留下了一道深刻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的空白。那种胜利的滋味是苦涩的,带着巨大的牺牲和不确定性。就好像你花了巨大的力气推倒了一座钟楼,却发现时间的流逝并不会因此停止。作者没有选择迎合大众对“大团圆”的期待,而是坚持了故事内在逻辑的冷酷与真实。这种不妥协的艺术态度,让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升华。收尾的画面定格在那个被晨曦染红的天际线上,主角站在那里,身心俱疲,但眼中闪烁着一种全新的、更加清醒的光芒。这最后的场景,如同一个完美的休止符,让所有的喧嚣都沉淀下来,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叙事和复杂世界观的读者。

评分

这部作品的哲学思辨色彩也相当浓厚,绝非一部单纯的冒险故事。它探讨了关于自由意志与既定命运之间的永恒命题。在那个被高度集权和技术控制的社会里,个体的反抗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必要。书中几次关于“什么是人”的探讨,让我深思良久。那些被植入机械部件、被数据流操控的社会底层群体,他们的存在价值在哪里?主角的抗争,表面上是为了揭露一个阴谋,深层次上,却是对“被定义”命运的挑战。这种对社会结构和人性本质的深入挖掘,让这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提升了。它迫使我跳出故事本身,去反思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是否也有类似的“黄铜镣铐”在束缚着我们,读完之后,心头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重量感。

评分

不错,给个五星

评分

迈克尔·康奈利,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摇滚米克·贾格尔等人最喜欢的侦探小说家,他也被称为世界上很好的警探小说作家。他的小说迄今为止销售了700万册,被翻译成31种文字,并年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非常赏识康奈利的作品,还特为他的《诗人》一书作序。

评分

不错。。

评分

林肯律师迈克尔.哈勒和哈里博斯首度联手,迈克尔.康奈利两大经典硬汉强强联合

评分

早就看到这本书,买回来后真的是很值,包装很好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三大主角交汇在一起,值得推荐

评分

一直在收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系列,推理迷的福音,京东商城的活动也很给力,自己喜欢的书都会买来收藏,希望京东以后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类似的促销回馈广大客户,会一直支持京东的,谢谢。

评分

郁郁不得志的青年作家岛崎接到了一份新工作,为失踪的小松原淳写一本传记。淳的妈妈将岛崎迎进神秘的小松原公馆,打开尘封的档案柜,允许他翻阅记录着淳短暂一生的资料。岛崎循着资料中的文字,试图探寻淳的一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