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从堦,阮国岭 编
图书标签:
  • 海水淡化
  • 淡化技术
  • 海水处理
  • 工程应用
  • 膜技术
  • 蒸发技术
  • 海水资源化
  • 环境工程
  • 给水排水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8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7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9
字数:11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及研究机构从事膜技术及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从事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建造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
  1.内容全面——《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系统介绍了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海水淡化的基础知识、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  2.专业性强——《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的作者均在海水淡化领域工作多年,均来自国内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的知名单位,是行业内的专业专家,本书是在这些作者和单位研究成果的凝结和体现。  3.内容新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重点介绍海水淡化领域近十年的创新进展,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过程、新材料、新设备等。  4.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既提供了一手的工程数据也兼顾了理论基础和前沿,让读者能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技术与工程现状。

内容简介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多成果,凝结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既提供了一手的工程数据也兼顾了理论基础和前沿,全面呈现了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与工程现状。本书可供海水淡化领域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环境保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高从堦,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膜分离研究开发工作40多年,先后参加、组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重点项目十多项,包括国家和浙江省“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和973的部分项目及浙江省科研项目等。现任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学会和浙江省膜学会的名誉理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多项。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400多篇,合译专著一册,合著专著四册(其中三册为主编之一)。培养硕士和博士生40多名。
  阮国岭,研究员,现任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从事海水淡化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20余年,在海水淡化领域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项(第1发明人28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合著专著1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世界水资源和海水淡化1.1水资源概况11.1.1世界水资源概况11.1.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用水紧张状况21.2海水的组成和性质41.2.1海水组成41.2.2海水性质71.2.2.1海水氯度与盐度71.2.2.2海水密度和1980年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91.2.2.3海水恒压比热容111.2.2.4海水冰点111.2.2.5海水渗透压121.2.2.6海水蒸气压121.2.2.7海水沸点升高121.2.2.8海水黏度131.2.2.9海水绝对电导率131.2.2.10海水表面张力131.2.2.11海水中的溶解气体141.3海水淡化技术概述141.3.1海水淡化技术概况151.3.2海水淡化理论耗能量151.3.3海水淡化的简要发展历史171.3.4主要海水淡化方法简介181.3.4.1蒸馏法181.3.4.2反渗透法201.3.4.3电渗析法201.3.4.4冷冻法211.3.4.5水合物法211.3.4.6电容吸附法211.3.4.7嵌镶离子交换膜压渗析221.3.4.8溶剂萃取法221.3.4.9膜蒸馏221.3.4.10正渗透231.3.4.11海水淡化方法的集成241.3.5淡化技术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24参考文献25第2章海水淡化工程原水预处理技术2.1预处理的目的与内容262.2淡化工程原水采集方法272.2.1海水水源选择的几点要求282.2.2海水取水位置的选择282.2.3海水取水构筑物282.2.4海水取水构筑物形式与适用条件282.3预处理常用药剂312.3.1海水预处理药剂选用原则312.3.2海水预处理常用药剂的分类和应用312.4原水混凝沉降除浊技术312.4.1混凝原理与过程312.4.1.1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的稳定性312.4.1.2胶体微粒的脱稳322.4.1.3混凝过程322.4.2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332.4.3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适用条件和投加量332.4.4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配制、投加和混合3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贴近专业书籍的写作风格。 ---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探索未来产业核心驱动力 图书概述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当前全球前沿材料科学与高端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机械工程师、自动化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前瞻性的知识平台。在当前全球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新材料的突破是先进制造能力的基石,而先进制造技术则是实现新材料高性能化、功能化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路径。本书紧密围绕这一核心关联,构建了从微观结构调控到宏观成型工艺,再到系统集成与智能制造的完整技术链条。 全书内容涵盖了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深度解析、表面工程的前沿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智能制造(工业4.0)的整体框架中。我们不仅关注材料本身的理化特性,更注重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评估与工程化应用。 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解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余个核心章节,内容组织遵循“材料基础—工艺实现—系统集成”的逻辑主线。 第一部分:前沿功能材料的构筑与性能调控 (Fundamentals of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几类关键材料体系。 第一章:高性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与制备 深入探讨了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重点分析了界面设计对宏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抗疲劳性能的影响机制。阐述了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均匀分散技术,以及在航空航天结构件中的应用案例。 第二章:智能与响应性材料 本章集中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SMA)、压电陶瓷、磁致伸缩材料以及相变储能材料。详细分析了这些材料的物理机制,如马氏体相变、电场/磁场耦合效应等。讨论了如何通过材料组分和微观结构调控,实现对温度、应力、电磁场等外部刺激的精确响应,为传感器、执行器和智能结构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新能源与储能材料 关注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氢能存储材料(如金属氢化物、MOFs)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了电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设计策略,包括表面改性技术、电解质的界面兼容性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严苛工作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评估方法。 第二部分:增材制造技术——从原型到量产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系统梳理了目前主流的增材制造(AM)技术,并探讨了其工程化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金属增材制造的关键工艺流程 详细剖析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以及激光复合制造(LCM)的技术原理、设备结构与参数优化。深入探讨了熔池动力学、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如柱状晶生长、枝晶间偏析)及其对最终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消除缺陷(如未熔合、孔隙)的工艺控制策略。 第五章: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的增材制造 聚焦于光固化技术(SLA/DLP)和熔融沉积建模(FDM)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特别强调了光敏树脂的分子设计、交联密度控制与后处理固化工艺对力学性能和耐化学性的影响。在生物制造方面,讨论了水凝胶打印的可行性、细胞相容性评估及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中的应用。 第六章:增材制造的后处理与性能表征 AM零件的性能往往受热影响严重。本章详述了热等静压(HIP)、热处理(如应力消除、固溶及时效)对消除残余应力、优化微观结构和提高疲劳性能的关键作用。同时,介绍了针对增材制造件的无损检测(NDT)技术,如超声波C扫描、X射线CT成像等,以确保其可靠性。 第三部分:先进成型与表面工程 (Advanced Forming and Surface Technology)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先进的塑性加工和表面改性技术,赋予传统材料新的功能和更高的服役寿命。 第七章: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涵盖了超塑性成形(SPF)、搅拌摩擦焊(FSW)及其衍生技术。重点分析了极端塑性变形对晶粒细化(UFG/纳米晶)的促进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材料强韧化效应。讨论了FSW在连接异种材料(如铝/钢、钛合金)中的应用优势及其界面反应控制。 第八章:功能性表面涂层与改性 详细介绍了等离子喷涂、磁控溅射和离子注入等技术在制备耐磨、耐腐蚀、导电涂层中的应用。探讨了反应性溅射、多层膜设计策略,以实现梯度功能材料的构建。分析了激光熔覆技术在修复复杂结构件和引入强化相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智能传感与过程监测 (Smart Sensing and Process Monitoring) 本部分连接了材料与制造过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第九章:制造过程中的原位监测技术 介绍了如何利用光纤传感、声发射(AE)和高频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金属加工、焊接或AM过程进行实时、非侵入式监测。重点讨论了如何从采集的信号(如温度梯度、应力波形)中提取关键的工艺健康指标,从而实现闭环控制。 第十章:制造系统中的数据驱动优化 探讨了大数据、机器学习在优化制造参数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材料性能数据库与工艺参数数据库之间的关联模型,实现对产品性能的预测性控制,减少试错成本,提高首次合格率(FTY)。 第五部分:可靠性评估与服役行为 (Reliability and In-Service Behavior) 材料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长期可靠性上。 第十一章: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失效分析 分析了高温蠕变、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脆以及辐照损伤等复杂失效模式。结合先进的同步辐射表征技术和计算材料学模拟,揭示微观尺度的原子行为与宏观失效的内在联系。 第十二章: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评估方法 介绍了基于概率和统计学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如Weibull分析、蒙特卡洛模拟在预测结构件寿命中的应用。讨论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在役部件进行健康管理(PHM)。 适用对象 本书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适合从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高校教师以及相关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参考阅读。掌握本书内容,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并掌握支撑未来高端制造业的“硬核”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让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大门。我之前对海水淡化技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知道它能把海水变成饮用水,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哪些难题,我是一无所知的。《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我的需求,它承诺了深入的技术解析和工程层面的考量。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各种淡化方法的物理化学原理,比如膜的孔径分布、渗透压的计算,或者蒸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相变。而且,在工程应用方面,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设备材料选择、管道设计、泵的选型、能量回收系统的优化等内容。当然,实际建设过程中,环保评估、水质监测、废弃物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此有详尽的论述。这本书如果能帮我理清这些复杂的脉络,让我不再对海水淡化技术感到神秘莫测,而是能够对其有清晰的认知和科学的理解,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在如今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海水淡化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我看到《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这本书时,内心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一项技术的成熟与否,不仅体现在其理论的严谨性,更在于其工程实现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海水淡化工程方面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规范。例如,在大型海水淡化厂的设计中,如何平衡产能、能耗和占地面积?在设备运行中,如何有效防止膜的污染和结垢,延长设备寿命?在废水排放方面,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国际或国内海水淡化项目的案例,从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到运营,全过程的介绍,这样能让我对海水淡化工程的实际操作有一个更具象的了解。这本书如果能解答我关于“技术如何落地”的疑问,那我就非常满意了。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了!我一直对海洋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非常感兴趣,而海水淡化无疑是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一项关键技术。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系统,并且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海水淡化技术,比如反渗透、多效蒸馏、电渗析等等,希望能看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的场景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如何进行设备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维护,以及在成本控制、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技术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我个人认为,海水淡化技术不仅关乎到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项技术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甚至能够激发我对未来海水淡化领域创新研究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切实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技术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海水淡化绝对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的名字,让我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操指南。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面对不同的海水盐度、温度和污染程度时,应该如何选择最经济、最高效的淡化技术?书中关于反渗透膜技术的细节,比如膜的材料、制备工艺、运行参数对脱盐率和能耗的影响,我非常感兴趣。同时,作为一本涵盖“工程”的书籍,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海水淡化厂的系统集成,包括预处理、淡化单元、后处理以及能源回收部分的协同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建设和运营成本分析的框架,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海水淡化的整体成本,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明白,如何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转化为能为社会带来福祉的实际工程,那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

收到《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它在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中的关键作用。我一直在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等领域,而海水淡化技术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本书的题目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感觉,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各种海水淡化方法的原理,例如,对于反渗透技术,我希望能了解其膜组件的设计、运行压力、流速等关键参数如何影响其效率和能耗;对于热法淡化,我希望了解其能量回收机制和蒸发效率的优化方法。此外,作为一本关于“工程”的书籍,我更希望它能够提供关于海水淡化厂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方面的详实内容。比如,如何进行场址选择、设备选型、管道布置、自动化控制以及安全管理?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如不同规模淡化厂的建设周期、投资回报、运营维护成本等,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复杂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好!

评分

h

评分

很详细,内容丰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开始看,不知道有多少价值

评分

专业的东西,好与不好与写书有关

评分

非常好,新,特别新,书的内容也好,京东就是值得信赖

评分

还没开始看,不知道有多少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