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伟祥,孙雪,董达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炭
  • 土壤改良
  • 环境科学
  • 土壤环境
  • 农业科技
  • 碳封存
  • 可持续农业
  • 污染物吸附
  • 土壤肥力
  • 生态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13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4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物质炭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研究和教学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对有机生物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阅读参考。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可供从事土壤学、环境科学、农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及所有对生物质炭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内容简介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以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多个角度对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生物质炭特性、生物质炭固碳效应、生物质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与土壤质量、生物质炭与土壤氮磷流失控制、生物质炭与土壤污染防治及生物质炭的潜在环境风险。本书有助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问题的读者了解生物质炭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及生物质炭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吴伟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07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从事应用和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在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方面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作为骨干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编著作2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生物质炭特性1
引言1
1.1生物质炭的定义2
1.2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3
1.2.1生物质炭的物理特性3
1.2.2生物质炭的化学特性7
1.2.3生物质炭的微观结构特性16
1.3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因素27
1.3.1制备原料对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27
1.3.2制备工艺类型对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30
1.3.3制备工艺参数对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31
1.4总结与展望35
参考文献37
第二章生物质炭固碳效应42
引言42
2.1土壤生态系统生物质炭固碳潜力42
2.1.1土壤生态系统的碳捕捉与封存42
2.1.2生物质炭的固碳潜力44
2.2土壤生物质炭稳定性机制46
2.2.1内在结构的稳定性46
2.2.2空间阻隔46
2.2.3有机碳与矿物质表面相互作用48
2.3生物质炭非生物氧化特性与生物氧化特性49
2.3.1生物质炭的非生物氧化特性49
2.3.2生物质炭的生物氧化特性51
2.4影响生物质炭稳定性的因素54
2.4.1生物质炭的特性55
2.4.2土壤特性57
2.4.3生物学因素63
2.4.4环境条件66
2.5生物质炭固碳效应的预测与评价70
2.5.1生物质炭稳定性评价指标71
2.5.2土壤生物质炭的定量方法73
2.5.3生物质炭固碳效应的预测模型78
2.6总结与展望81
参考文献83
第三章生物质炭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90
引言90
3.1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质炭91
3.1.1全球气候变化91
3.1.2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96
3.1.3生物质炭固碳减排特性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98
3.2生物质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效应的影响100
3.2.1整合分析(meta�瞐nalysis)方法100
3.2.2生物质炭特性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03
3.2.3土壤特性129
3.2.4人为因素134
3.3总结与展望143
参考文献145
第四章生物质炭与土壤碳循环151
引言151
4.1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机制152
4.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152
4.1.2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的直接贡献153
4.1.3生物质炭迁移转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57
4.1.4生物质炭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57
4.1.5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159
4.2生物质炭对土壤生物固碳作用的影响机制166
4.2.1生物质炭对植物固碳作用的影响166
4.2.2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固碳作用的影响168
4.2.3生物质炭对土壤动物的影响173
4.3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173
4.3.1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173
4.3.2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机制174
4.4生物质炭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180
4.4.1生物质炭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180
4.4.2生物质炭对土壤产甲烷的影响183
4.4.3生物质炭对土壤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188
4.4.4生物质炭对土壤甲烷传输的影响191
4.5总结与展望193
参考文献195
第五章生物质炭与土壤氮循环205
引言205
5.1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氮作用的影响机制205
5.1.1土壤固氮作用的影响因素205
5.1.2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氮作用的影响207
5.1.3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影响208
5.2生物质炭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机制213
5.2.1生物质炭对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机制213
5.2.2生物质炭对土壤亚硝酸氧化作用的影响机制222
5.3生物质炭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机制225
5.3.1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225
5.3.2生物质炭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227
5.3.3生物质炭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228
5.4生物质炭对土壤N2O减排效应的影响机制233
5.4.1生物质炭对土壤N2O排放量的影响233
5.4.2生物质炭对土壤N2O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233
5.5总结与展望239
参考文献240
第六章生物质炭与土壤质量246
引言246
6.1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47
6.1.1土壤物理特性与土壤质量247
6.1.2生物质炭对土壤容重的影响247
6.1.3生物质炭对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的影响247
6.1.4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水分的影响248
6.1.5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电磁物理特性的影响249
6.1.6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颜色和温度的影响250
6.1.7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251
6.2生物质炭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252
6.2.1土壤化学特性与土壤质量252
6.2.2生物质炭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252
6.2.3生物质炭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253
6.2.4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256
6.2.5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264
6.3生物质炭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269
6.3.1土壤生物学特性与土壤质量269
6.3.2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70
6.3.3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77
6.4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79
6.4.1生物质炭输入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279
6.4.2生物质炭输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80
6.4.3生物质炭添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282
6.5总结与展望287
参考文献289
第七章生物质炭与土壤氮磷流失控制298
引言298
7.1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的吸附作用299
7.1.1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性能的影响299
7.1.2生物质炭吸附特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99
7.2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物质转化的影响302
7.2.1生物质炭的养分含量303
7.2.2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元素转化的影响306
7.2.3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308
7.3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养分淋溶的影响316
7.3.1影响土壤养分淋溶的一般因素316
7.3.2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磷淋溶的内在因素318
7.3.3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磷淋溶的外在因素320
7.3.4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淋溶的潜在影响机制327
7.4炭基缓释肥与土壤氮磷流失控制328

7.4.1炭基缓释肥的制备及缓释效果329
7.4.2炭基缓释肥对作物产量的促进作用332
7.4.3炭基缓释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控制作用334
7.4.4炭基缓释肥的效益335
7.5总结与展望338
参考文献340
第八章生物质炭与土壤污染防治349
引言349
8.1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350
8.1.1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350
8.1.2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固定有机污染物的影响351
8.1.3老化过程对生物质炭吸附固定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356
8.1.4生物质炭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358
8.1.5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机制359
8.2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残留农药的影响361
8.2.1土壤残留农药现状361
8.2.2生物质炭对土壤残留农药环境归趋的影响362
8.2.3生物质炭对土壤残留农药归趋的影响因素367
8.2.4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残留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370
8.3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372
8.3.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372
8.3.2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372
8.3.3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376
8.3.4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384
8.3.5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的作用机制390
8.4总结与展望392
参考文献393
第九章生物质炭的潜在环境风险404
引言404
9.1生物质炭制备过程的潜在环境风险404
9.1.1生物质炭制备工艺类型及其潜在风险405
9.1.2生物质炭制备过程污染物的潜在环境风险406
9.2生物质炭施用过程的潜在环境风险419
9.2.1生物质炭施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419
9.2.2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潜在负面影响426
9.2.3生物质炭对水体环境的潜在风险444
9.3生物质炭经济性分析——以水稻秸秆生物质炭为例445
9.4总结与展望450
参考文献452

精彩书摘

第一章生物质炭特性
引言
生物质是指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利用大气、水、土壤等提供的各种元素通过光合作用等合成途径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有机物质。从狭义上讲,生物质可以指生物质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分布广泛且可再生,一直以来都是潜在的能源和资源。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农林畜牧业、农林产品与畜牧加工业及相关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我国18亿亩1亩≈667 m2耕地上种植的各类农作物,年产秸秆总量约7亿t,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秸秆在5亿t左右;我国年肉猪出栏量为6.61亿头,高速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畜牧业也产生大量的畜禽有机生物质废弃物。这些低端甚至废弃的生物质材料,处理不当往往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炭(biomass.derived black carbon或biochar)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热化学转化得到的固态产物(IBI,2013)。2006年以来许多学者相继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生物质炭能够切实锁定和降低大气CO2,生物质炭化还田可能成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呼吁加强对生物质炭人为输入的土壤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进行研究(Marris,2006;Lehmann,2007a;Woolf et al.,2010;Sohi,2012)。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施入土壤生态系统后,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土壤固碳作用的目的,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理化性状,具有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提升作物产量的作用。生物质炭应用于能源领域,可成为替代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环保能源。进一步特殊加工形成生物质炭产品还可应用于退化耕地、退化草原、退化果园及新垦土地等障碍用地的生态修复与重建,以及污水处理、水质净化、面源污染和废弃物处理等诸多领域。随着生物质炭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日趋体现。2013年4月18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2013年研究前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00个学科领域》报告,将“生物质炭施用技术及其效应”(biochar amendment techniques and effects)列入十大领先研究领域中的100大重要研究前沿之一。因此,炭化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成为低端有机生物质及其相关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的新技术途径,也成为土壤学、农学、地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大热点(Lehmann et al.,2011;Sohi,2012)。
物质与材料的特性决定它们的功能,生物质炭也不例外。生物质炭的特殊功能取决于其自身特殊的物理、化学和微观结构特性。较高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决定了生物质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养分物质和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固持能力;元素组成和养分特性则决定了生物质炭具有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的作用;芳香化结构决定了生物质炭的稳定性及其固碳减排效应;而表面活性官能团的特性则会影响生物质炭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影响土壤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因此,生物质炭特性的研究对生物质炭的推广应用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章主要对生物质炭的定义和生物质炭的物理、化学与微观结构学特征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制备原料、制备工艺和制备条件等因素对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并对未来生物质炭特性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生物质炭特性的深入研究和生物质炭产品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生物质炭的定义
生物质炭(biomass.derived black carbon或biochar)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热化学转化得到的固态产物(IBI,2013)。生物质炭是一个既新鲜又古老的名词。木炭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质炭类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作为生产和烧制木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木炭的使用记载,且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木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从农耕文明进入青铜文明,进而步入铁器文明的见证。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流传千古,正是反映我国古代使用生物质炭的盛况。最早木炭等生物质炭的应用主要与铜等金属冶炼相关,或者单纯作为取暖和供热用,很少与土壤环境联系在一起。而对生物质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报道最初见于对南美亚马孙流域黑土Terra Preta的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荷兰土壤学家Wim Sombroek在巴西亚马孙流域进行土壤考察时,发现该地区有一种富含黑色物质的土壤,其有机质和氮、磷、钙、锌、锰等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极其丰富,该类土壤被称为Terra Preta,意思为印第安人的黑土壤(Moss,1967)。研究表明,该类黑色物质就是生物质炭,它已在土壤中保存1000多年,在维持土壤生产能力和肥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物质炭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初期缺乏国际上统一的名称和标准,不同研究者对生物质炭的称呼不尽相同,如生物质炭、焦炭(char)、木炭(charcoal)、黑炭(black carbon)、生物炭、生物碳和生物质焦等。随着对生物质炭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规范统一对生物质炭的定义。国际生物质炭协会(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IBI)对生物质炭的定义作了如下表述:生物质炭(biochar)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热化学转化得到的固态产物,它可以单独或者作为添加剂使用,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或者避免特定的环境污染,以及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IBI,2013)。这一概念更侧重于在用途上区分生物质炭与其他炭化产物。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与工业生产中木炭的制备方法相似,但因应用目的不同,生物质炭制备温度多为300~700℃,主要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以实现土壤改良、碳固持为目的的一类热解产物,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最近几年有较快发展。而木炭的制备方式和使用更为宽泛,在金属冶炼、绘画、水处理、化工行业早已广泛应用。
对于涉及生物质炭的其他术语,也有其专属的含义。黑炭包含的范围最为广泛,包括一切经不完全燃烧或高温分解产生的固态残留物。这类物质碳含量高、化学组成复杂且以芳香化结构为主。黑炭的来源主要有3种:一是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二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三是岩石中石墨炭的自然风化。黑炭的形成主要通过燃烧直接产生固态产物,同时挥发分的凝聚也会形成高度石墨化组分。焦炭与木炭通常可以通用,但通常焦炭的炭化程度不及木炭,文献中研究野外生态系统中火灾所产生的固态产物较常采用焦炭的称呼。
生物质炭的土壤环境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人们已对生物质炭在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改良效应、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元素流失控制、生物质炭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及生物质炭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相关内容将在后续章节逐一展开论述。上述生物质炭的诸多功能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物质炭的特性。因此本章重点介绍生物质炭的物理、化学及微观结构等特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述。
1.2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
1.2.1生物质炭的物理特性生物质炭的物理特性相对较为直观,主要包括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机械强度、堆积密度等。生物质炭的土壤环境效应与其物理特性密切相关。矿物和有机质组成的差异构成了某种土壤独特的物理结构特性。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外源物质,其多孔性和颗粒结构对土壤物理结构特性有直接影响,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变还会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些影响最终都会累积作用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了解生物质炭的物理特性至关重要。
1. 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孔径小于2 nm的称为微孔,孔径大于50 nm的称为大孔,孔径为2~50 nm的称为介孔,也称中孔。生物质炭是一类孔隙发达的材料,孔径随原料和制备条件的不同呈现明显差异(图1.1)。如图1.2所示,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植物生理学导论》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基础知识的全面概述,内容丰富且详实: --- 《植物生理学导论》 图书简介 《植物生理学导论》是一部系统阐述植物生命活动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专著。本书聚焦于解析植物体内部发生的复杂生命过程,从分子层面直至整个植株的宏观响应,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植物科学知识框架。本书特别注重将经典理论与当前前沿研究成果相结合,以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植物如何感知环境、适应变化,并维持其独特的生命活动。 第一部分:植物的物质基础与能量驱动 本书伊始,详细探讨了植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首先,内容深入剖析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涵盖了细胞壁的生物化学构成、细胞膜的动态结构及其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详尽阐述了液泡在维持细胞膨压、物质储存与降解中的核心地位,并着重讨论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蛋白质与脂质的合成、修饰与定向运输中的协同机制。 随后,本书将核心焦点转移至植物的能量代谢,这是所有生命活动得以持续的根本驱动力。章节详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不仅涵盖了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光系统I和II的结构与功能,还细致解析了碳固定——即卡尔文-本森-巴汉循环的每一个关键酶促反应及其调控机制。针对环境因子(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如何影响光合效率,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模型分析。此外,我们还深入探讨了C4植物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为适应极端环境而演化出的光合途径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在能量输出方面,呼吸作用的解析同样详尽。本书完整描绘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Krebs Cycle)以及氧化磷酸化的各个步骤,重点阐释了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复合物的组装、功能及其与ATP合成的耦合效率。对光呼吸的生理意义和发生的分子机制,本书也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述,探讨了其在植物适应性演化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营养吸收、运输与平衡调控 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对环境中矿质元素的有效获取和精准调控。《植物生理学导论》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详细介绍了矿质元素的吸收机制,包括主动吸收的载体蛋白和离子通道的作用,以及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扩散与质量流运输过程。 氮、磷、钾等宏量元素和铁、锌、钼等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被系统梳理。例如,氮在氨基酸、核酸和叶绿素合成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磷酸根在能量货币ATP和磷脂膜结构中的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植物如何应对营养胁迫——无论是营养缺乏还是营养过剩——所采取的内在调节策略,如根系形态建成对养分有效性的反馈响应。 物质运输是贯穿全书的重要主题。本书全面介绍了水势的概念及其在植物体内的传播规律,重点解析了水分通过根、茎、叶的蒸腾拉力机制。同时,对韧皮部中的糖类运输(质流假说)和激素信号的远距离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解释了植物如何实现对不同器官间物质需求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生长发育与环境响应 植物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响应环境变化的过程,这主要依赖于内源激素的精妙调控。本书专门辟出一章,系统介绍了五大经典植物激素——生长素(Auxin)、赤霉素(Gibberellin, G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K)、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和乙烯(Ethylene)的发现历史、生物合成途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茎的极性伸长、种子萌发、开花诱导和果实成熟等过程中的具体调控作用。此外,对油菜素类固醇(BR)等新兴激素的作用也进行了补充介绍。 植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感知与反应是其生存的关键。《植物生理学导论》深入探讨了植物感光性,特别是对红光和远红光敏感的Phytochrome(光敏色素)系统如何调控植株的形态建成(如茎伸长和着色)。同时,对向光性、向地性等运动性反应的细胞力学基础和信号传导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最后,本书聚焦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生理机制。我们详细分析了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盐渍和极端温度胁迫。例如,在干旱条件下,ABA介导的气孔关闭机制、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的积累以及抗氧化酶系统的激活,都是本书重点剖析的防御策略。这些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总结,更融入了大量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证据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得全书内容既有深度又具前沿性。 目标读者 本书内容详实,逻辑严密,适合高等院校的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同时,对于从事农业科研、植物生物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员,本书也将是获取系统、扎实生理学基础知识的理想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的书,读起来格外引人入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壤的复杂性,从构成它的微小颗粒,到其中孕育的蓬勃生命,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土壤世界,能感受到水分子如何在土壤孔隙中流动,养分是如何被根系吸收,以及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书中对土壤结构形成过程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看似静态的土壤,实则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壤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支撑着陆地生物多样性。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是一次对地球最基础、最重要资源的深度理解和敬畏之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脚下的土地,认识到保护土壤健康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的重要性。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土壤的专业知识,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焦点放在了土壤作为一种“介质”所承载的巨大能量和潜力上。作者不厌其烦地梳理了土壤在地球碳循环中的核心地位,详细阐释了各种有机物质如何在土壤中转化、储存,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产生的连锁反应。从落叶的分解到古老地质时期形成的有机质堆积,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壤有机碳库”的讨论所吸引,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土壤为何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一宝贵碳库的潜在影响。作者还巧妙地引入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平衡的影响,比如森林、草原和农田,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的“固碳”能力,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优化这一过程。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它更是维系地球气候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调节器”。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以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启发。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土壤环境科学的著作,以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从基础的土壤组成与性质入手,层层深入地探讨了土壤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书中对土壤形成过程的详细剖析,让我得以窥见亿万年来地球地质演变与生命活动共同塑造地表岩石圈的奇妙历程。无论是风化作用、侵蚀搬运,还是生物活动带来的物质循环,作者都以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论据进行了阐述。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并未止步于对土壤基本原理的介绍,而是将其与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对土壤退化、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对土壤产生影响的分析,都充满了现实意义。作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对地球科学的全面学习,也是一次关于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谐共处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写作风格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他以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土壤科学中许多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书中充满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章节,作者描绘了一个微观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壤“生命王国”,从细菌、真菌到蚯蚓、昆虫,它们各自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共同维护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土壤中无数无名英雄的工作感到由衷的赞叹。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小传,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让我明白,科学知识可以如此引人入胜,并且能够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它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土壤在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书中深入分析了土壤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从提供食物和水,到净化环境和调节气候,每一个方面都被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翔实的证据进行了阐述。我尤为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科学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改善土壤健康来提升农业生产力,同时又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例如,书中关于土壤修复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解决土地退化和污染问题的希望。作者还积极探讨了利用土壤作为天然“过滤器”和“缓冲带”的潜力,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壤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支撑,其价值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

评分

等了很久才有货 不错的书

评分

OK

评分

书很好,厚厚的一本,应该是正版。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品

评分

正版专业书籍,送货快,好评!

评分

正版,很实用

评分

专业书籍,经常买,希望这本书有用!

评分

挺好的,11月份刚去杭州开了生物质炭会议,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回来就买了,书各方面都挺好的,希望自己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顺利毕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