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迄今为止又全、又详尽的西安摇滚历史。
2、乐队备忘录:西安很早一支朋克乐队“妖蕊”,当年被称为西安金属乐队四大天王之一的“腐尸”,1998年左右组建至今仍在路上的“伍个火枪手,以及在后朋克乐队满天飞的今天,12年前那支起步就做到了哥特摇滚的教父级乐队包豪斯(Bauhaus)般简约的后朋克乐队“走了”。写他们,是希望不要忘记后朋克的根。这些乐队,有些曾经是中国某个领域的第1(如“腐尸”),有些现在依然是(如“伍个火枪手”)。
3、访谈:西安金属乐队四大天王之一称号的“黏液”,近几年红的发紫的马飞,同样用陕西话歌唱的王建房,以及经过了西安摇滚的年代,近几年展露头角的“TheFuzz”,还有在中国的实验音乐蜚声世界近十年后,近两年才在西安出现的一个专注于冷场音乐的厂牌“系统误差”……
4、一些大事件:十几年来摇滚乐手与城中村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十年前音乐节还未遍地开花的时候,西安乐队出省演出的不易。本土音乐节,黑撒出道,打架,演出现场砸设备,小心眼的演出主办方,傻气十足的乐队比赛……
5、唱片:从西安摇滚乐有据可查的一张唱片《中国西部大摇滚》到现在,80张左右的唱片目录及简评。
中国地域摇滚史,全书近40万字,200多支乐队,100多张照片,80多张唱片,近30副珍藏海报,全景再现西安摇滚近30年发展历程。
这是一种跌宕起伏的生活,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英雄梦想。
《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附赠西安摇滚纪录片《西摇记》,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在西安摇滚圈近十年的往事。他们把美好的时光和年华献给摇滚乐,把美好的青春留在这个城市。那是好的时光,好的时代,穷困,躁动,死不妥协,对这个厚重城墙包裹的城市来说,那是它摇滚乐的黄金时代。
西安摇滚书籍+纪录片,从未公开过的尘封影像,见证我们的青春。
锤子,超级马力乐队主唱,写作者,和周琦创办独立出版机构“不是出版基金The Atypical”。
著有诗集 Bad Time for Poetry:Mr Chui (诗歌的坏年代:我的名字叫锤子)、剧作集《性瘾》等。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最大的冲动是想找回一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现在的音乐太干净了,太流程化了,缺乏那种刺破耳膜的原始野性。我总觉得,真正的摇滚乐,它就应该生长在城市的那些不被关注的角落,在灯光昏暗的Live House里,用最粗糙的音色表达最精妙的内心挣扎。这本书如果能把那种“现场感”还原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拥挤的人群中,被汗水、噪音和肾上腺素共同淹没,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音乐人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艰难地维持着自己那份“不合时宜”的坚持。是靠着彼此间的默契和一场场义演?还是仅仅靠着一腔孤勇?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到那些幕后的挣扎、乐队成员间的裂痕与和解,那就超越了单纯的怀旧,变成了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与现实交火”的深刻寓言。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跨度,从九十年代初一直到相对近一点的2014年,这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处理这种时间的跨越感?九十年代的摇滚,带着强烈的反叛和探索意味,是“拓荒者”的姿态;而到了后来的十多年,摇滚乐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既要面对商业化的诱惑,又要抵抗圈层的固化。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种“变迁”的敏感捕捉。那些曾经的弄潮儿,后来是选择了回归体制,还是继续在边缘坚持?他们的音乐风格是否也随着年龄和阅历而悄然改变?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对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分析,比如城市化进程对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那就更具深度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明星传记集合,而是一幅由无数个体的奋斗、迷失和回归共同构筑起来的城市声景图谱。
评分从书名的结构来看,“废都摇滚记忆”本身就限定了地理和文化坐标。这个“废都”在哪儿,它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使得摇滚乐能够在那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希望作者在叙事中能把地域特色融入进去,让读者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关于摇滚乐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特定城市在特定时期,它的精神气质是如何被音乐所映射和定义的。是那种带着水汽的潮湿感,还是那种工业遗存的粗粝感?不同的城市背景,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情绪。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具体的地点符号——哪条街上的哪个地下室、哪家小酒馆、哪个被拆迁的剧场——是如何成为了这些音乐信仰的“圣地”。这本书如果能将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完美地重叠起来,那就为我们留存下了一份珍贵的、有温度的城市文化档案。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扑面而来的苍凉劲儿,那种“昨日不辞而别”的宿命感,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散落在时光缝隙里的喧嚣与落寞。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年代的城市记忆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迷恋,尤其是当“废都”和“摇滚”这两个词撞在一起的时候,那景象简直是自带BGM的。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但我能从文字里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和廉价啤酒的酸涩,感受到舞台边缘那些汗水淋漓、眼神却比任何人都坚定的面孔。这本书如果能精准捕捉到那种桀骜不驯又带着些许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不甘,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在地下通道里嘶吼的旋律,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被遗忘,又在谁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更像是一份对逝去青春的集体考古,挖掘出那些曾经热烈燃烧却最终化为灰烬的梦想碎片。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那个场景有着深刻的情感投入,才能写出那种“在废墟上开花”的生命力。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记忆”这个词。记忆总是带着滤镜的,尤其是在回忆一段充满激情和荷尔蒙的岁月时,很容易被美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诚实地展示那段历史的“灰度”。我期待读到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细节:演出砸锅的窘境、乐器卖了换房租的无奈、以及最重要的——那些最终没有走下去的朋友。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摇滚记忆往往是舞台上的高光时刻;但对于亲历者而言,更多的是深夜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在空荡荡的排练室里进行的无望练习。如果作者能把这种“失落感”和“幻灭感”写出来,让读者明白,每一次震耳欲聋的Solo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牺牲,那么这本书的厚重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评分非常给力,很好很好的东西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评价好像挺高的,看看
评分好书,特别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还没看
评分S负担越来越重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快递很给力哈哈很开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