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的名字能透露什麼特彆信息?鬧市中打手機是該堵耳朵還是捂嘴巴?曖昧真的能增加吸引力?相親最應該穿紅色是有科學道理的?為什麼在關鍵時刻掉鏈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記憶能否被移植?自由是否讓你更快樂?……
對身邊發生的種種常見現象,人們通常有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在心理學傢看來,其中卻蘊含另一番科學解釋。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麼,“我”知道!
精彩書評
★鄙人也是學心理學的。平時看慣瞭復雜的英文文獻,看這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絕對是種享受。感謝果殼心事鑒定組這幫可愛的人們,輕鬆幽默詼諧而不失詳實內容的文字給人帶來瞭很多知識和思考。雖然學心理學的人不知道此刻的你心裏在想什麼,但是學心理學、讀心理學的書能讓你更加懂自己,也懂你身邊的人。
——讀者阿蘭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這恐怕是心理學傢,至少是平常人眼中的心理學傢,最洋洋得意的一句自白。通常說話這麼自負的人隻有兩種情況,要麼的確有兩把刷子,要麼虛張聲勢用專業唬人,這本書無疑屬於前者。
——讀者坐等1900
★非常有趣,有時候有趣到令人瞠目結舌。我們知道讓科學成為普通人能使用的技術是有難度的,同樣,使心理學深入淺齣地讓普通人理解並喜愛也是有難度的。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讀者豐子餘
目錄
前言
Ⅰ 放空:認識真的自己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激情燃燒時,你已不用大腦?
你比自己想的更誠實
睡覺,抽動一下很正常
用心感受世界,不隻閉上眼睛
嘈雜環境中打電話,堵耳朵還是捂嘴巴?
你的錯誤,手指知道
適閤所有年齡的神奇外語學習法
重要時刻,大腦為何一片空白?
想要提高記憶力?做夢去吧!
要提高創造力:換個人稱代詞
逛街勿在下班後
關鍵時刻掉鏈子是為什麼
Ⅱ 他她:認識自己多一些
你愛的是他,還是你的心跳?
曖昧增加吸引力?
聊得投機,纔能情投意閤
相親記得穿紅色!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愛他
在心愛的女生麵前,該不該打那個架?
承諾是我說愛你的方式
為什麼你背著我勾搭彆人?
愛他,原諒他
Ⅲ 人際:認識自己還不夠
愛與恨本是同根生
在朋友眼中,你本來就很好
予人金錢,自己健康
對於你的幫助,我錶示壓力很大
奧斯卡詛咒:女人有瞭事業就失去傢庭?
“傷不起”是渴望被認同而咆哮的炫耀
又要震?易得性直覺在騙你
NBA中的心理學
信任不過一張皮
災難麵前聽誰的?
你的名字告訴瞭我什麼?
Ⅳ 盲區:認識不到的自己
似曾相識,在哪見過你?
記憶不靠譜,小心被種植
道歉真的有用嗎?
痛,是為瞭快樂著
上癮不全是毒品的錯
欲有灼見,必先自戀
就是忍不住聽你的電話
忘記一切,痛苦依舊
美味來自“死磕”?
中瞭頭彩和意外傷殘都不會改變你的快樂和痛苦
樂嘉的“性格色彩學”是個山寨版?
沒有難題,隻有抽象題
Ⅴ 抉擇:認識自己瞭再做
低價,纔能收買人心
天下沒有白做的廣告
決定掏錢前,你的大腦在乾嘛
花錢怎麼買快樂?
花錢給自己,不如送點禮
Ⅵ 自由:認識另一個自己
災難麵前,你是神還是獸?
見死不救也該被理解?
誰說“蛋疼”沒意義?
換一種方式,讓你說話更有分量
自由讓你不快樂
證人的沉默,無辜者的福音
懲罰有價,請慎用
精彩書摘
睡夢中,整條腿突然抽動瞭一下,對此你是不是也有深刻的印象?彆以為這是不健康的錶現,其實,大腦很聰明。研究錶明,睡眠中的抽搐可能起著幫助睡眠的作用,甚至和學習有關。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微博上有一個自詡為“經典心理學”的ID發瞭一個段子:你睡覺的時候,有沒有突然踹一下腿或抽搐瞭下?告訴你真相,這叫肌抽躍,常在睡覺時發生,睡覺時呼吸頻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腦會認為身體快要死亡瞭,所以它會發送一個脈衝使身體覺醒。常發生肌抽躍的人一定要注意,這錶明你這時的身體機能不是很好噢。
毫無疑問,這段話具有危言聳聽的氣質。既然肌抽躍在睡覺時經常發生,常發生肌抽躍的人身體可能不是很好,那麼意思豈不是暗示很多人都身體不好?這個錶達的確太過於含混瞭。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肌抽躍?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動,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雖然較嚴重的肌抽躍癥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癥,但生理性肌抽躍(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齣現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不時齣現,可以說與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瞭一下腿”,究竟是不是肌抽躍?
其實,對於“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瞭一下腿”,學術上通常稱為“入睡抽動”(hypnic jerk 或 hypnagogic jerk)。很多民間說法認為這種抽動是因為在長個兒,但這種說法根本是毫無依據的,且問你調查過姚明小時候踹塌很多麵牆嗎?
入睡抽動,指人在即將入睡時全身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動。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並很可能導緻驚醒。一般的入睡抽動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緻周期性肢體抽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變身成“抽搐男”或“抽搐女”,且陷入失眠的睏擾。
關於這種現象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理論認為,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會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隨之放鬆。網狀激活係統(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負責控製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激活係統數據齣錯時伴生的一種副作用。
另外一種更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瞭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齣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住什麼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突然收緊,引發入睡抽動。
事實上,除瞭眾所周知的“入睡抽動”,慢波睡眠第二階段齣現的“睡眠錠”(sleep spindle)也可能會導緻“肌肉顫搐”(muscle twitch)。
睡眠錠是多見於丘腦和大腦皮質的一種特殊的腦電波,具體錶現為腦電波突然齣現大幅劇烈震蕩,此時可能伴隨著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嬰兒身上更常見。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乾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該說法更能說明為什麼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另有研究發現,睡眠錠的齣現的確有助於將新信息與現有知識進行整閤,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瞭一些支持。
另外,睡眠錠可以幫助我們安睡。丘腦的腦電活動頻率與保持平靜睡眠的能力有關,而産生於丘腦的睡眠錠能夠在外部突然齣現聲音刺激時起到屏蔽作用。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係(Harvard Medical School’s Division of Sleep Medicine)的一項研究錶明,腦電波中睡眠錠齣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禦外界乾擾、保持睡眠的能力就越強,相應的睡眠質量也就越好。
錶麵上看,“入睡抽動”和“肌肉顫搐”的成因、目的不同,但似乎都會導緻肌肉突然抽搐。那麼這兩者的外在錶現有什麼區彆呢?
我們可以從兩方麵來辨識。
一方麵,抽搐的模式不同。首先,入睡抽動形成的原因尚無定論,但不管是因為網狀激活係統齣現係統漏洞,還是大腦産生墜落的錯覺,相應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動也常常被“邪惡”地描述為“像觸電一般的全身顫抖”;其次,睡眠錠造成肌肉顫搐,其目的是學習或鞏固對肌肉的控製,因而局部抽搐更為常見。就像木偶師在學習如何操縱人偶時,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畢竟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摔跤。
另一方麵,抽搐的結果不同。首先,入睡抽動時,個體並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後往往就抽醒瞭,當肌肉疲勞或缺乏睡眠時,抽搐情況會更加嚴重。越是需要睡的時候,身體就越不受控製地亂抽抽。不要擔心,你隻是在睡眠的第一階段被吵醒瞭,損失不大,隻要平心靜氣、繼續努力,10分鍾後又是一尊睡神!其次,睡眠錠齣現在睡眠過程中,本身就有保護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瞭半天自己沒醒,倒把睡在旁邊的人嚇醒瞭……
……
前言/序言
“你好,我們是學心理學的。”
“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這,必定是每一個心理學人在自我介紹後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也是最頭疼的問題。
從定義上看,心理學是“關於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心理學與生活》),但對於特定的行為和心理,由於受變量太多或者學科階段性發展水平所限,還不能精確到這個程度。這就好像你拿著一個硬幣去讓物理學傢預測拋齣之後哪個麵朝上,理論上,知道所有條件後是可以計算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幾乎不可能。每個人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受到先天的生物基礎和後天的社會經驗的影響。
既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心理學研究也總是利用統計學來驗證理論,那麼怎樣保證它可以適用於每個人呢?
解答這個問題,需要繞過它來思考。
牛頓第一定律說,“在沒有外力的條件下,物體會維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雖然真實情況中“沒有外力”的條件無法實現,我們不能直接證明定律的正確性,但是通過間接的實驗依然可以逼近理想狀態,所以在經典力學框架下它的正確性不容置疑。同樣的,心理學實驗中做不齣100%的結果,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適用於所有人,而隻不過因為條件所限,難以完美控製所有無關變量。
生活中,常聽人們說“自己最瞭解自己”,是這樣嗎?其實,人們不也還常說“旁觀者清”嘛?幾乎任何一句名言,都可以找到另一句觀點與之相反的駁斥。所以,名言警句不足為信。
那麼,自己要不要信自己?
現代心理學研究不斷在錶明一個事實:我們真的不瞭解自己。我們以為忘掉痛苦經曆就可以感受不到痛苦,但對短時記憶障礙患者的研究卻發現,想不起痛苦的原因反倒讓他們更難過;我們以為清閑的無所事事的白日夢生活很美好,但其實忙碌,哪怕是瞎忙活,也可以提高幸福感。
這本書裏充滿瞭這樣的悖論,你看完後也許會驚訝:原來自己太不瞭解自己瞭!
“自己”,永遠是每個人最關心的話題,很多人每天都會關注星座運程,或者試圖通過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瞭解自己。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隻用少量的信息攝入代替辛苦的長期探索。——你看,一個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對方的前世今生瞭如指掌,對對九型人格就知道ta的性格命門,省去瞭多少交往的時間和金錢!
就衝這,人們都願意相信那些看上去實用、實則牽強附會的推斷和結論。書店的“心理類”書架上,擺的都是讀心術之類的東西;網絡上搜索“心理”兩個字,被關注最多的是“心理谘詢師”;電視上頻頻露臉的“心理專傢”甚至看不齣是學過心理學的,哪怕是自學。他們的說辭往往能夠讓人的窺探欲很方便地得到滿足,於是本來就懶得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大腦,樂得其所。這一類大師不需要任何研究支持,隻要一個權威的、能言善辯的形象,就可以行走江湖瞭。
其實,他們知道的根本不是你在想什麼,而僅僅是利用瞭你思維的弱點。
弗洛伊德的盛名,對於心理學來說不知是件好事還是壞事——他讓更多人知道心理學,同時又遮住瞭很多人的眼睛,讓人以為精神分析那一套便是心理學。其實,弗公在心理學上的貢獻遠比他對大眾文化的貢獻小得多。
更讓心理學人無奈的還是媒體上那些根本不是心理學、卻自稱“心理學”的東西。這些沒有根據的說法、杜撰的格言、摺翼體的小感悟,動輒吸引數以百萬計的粉絲。相反,真正的心理學傢卻很少發話,因為他們不願意隨便評論非自己研究領域的內容,即便偶爾張個口,也總是小心翼翼說話,不走驚悚路綫,也很難引起網友的“激情分享”。
心理學本身就很有趣,一點兒不缺乏吸引人的東西。這些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世界的智慧結晶不該隻是少數心理學人的樂趣,應該和更多人分享。這是多麼大的一件遺憾!所以,果殼心事鑒定組從誕生之日起,就明確瞭自己的使命所在——讓心理學研究走齣實驗室和學術期刊,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讓彼此多一份理解。
我想這也是很多心理學人的共識,所以心事鑒定組主題站很快得到瞭很多院校心理係老師和同學的支持,也吸引來一批熱心傳播心理學的朋友,與我一道建立瞭這個營地,並通過真誠和努力將之經營得有聲有色,影響力漸遠。他們有的成瞭本書的作者,有的是心事鑒定組的譯者,有的作品還沒來得及被收錄但暗暗努力著,有的在一邊搖旗呐喊加油助威。
假以時日,我們相信這種觀念和堅持一定能改變許多人片麵的認知,也讓他們獲得對這個世界的更深的理解。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修訂本)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修訂本)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