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

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进 著
图书标签:
  • 越剧
  • 上海
  • 公共文化
  • 女性研究
  • 20世纪中国
  • 文化史
  • 戏剧研究
  • 诗歌
  • 政治
  • 性别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6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6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32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作者简介

  姜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史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自 序/i
导 论 女性、戏曲、浪漫的都市/001
第一章 转型:近代戏剧中性别格局的演变/035
京剧:晚清男性戏剧文化/038
新潮:民国戏剧的女性化/043
嵊县小歌班的故事/051
嵊县小戏进上海/060
女班:女子越剧之滥觞/066
第二章 提升:塑造“清白”的女子新越剧/079
女戏子的清白/082
阮玲玉之死/087
1930年代越剧女演员的境遇/093
爱情剧与女子越剧的崛起/101
与新文艺青年结盟/110
打造新越剧/111
爱国、爱情与色情的主题变奏/122
第三章 越界:都市女观众与弥漫的公共文化/143
戏班、戏院与观众/146
宁绍帮的移民文化/151
女人看戏/156
看戏的经济/158
票友与票社/164
捧场的性别/167
过房娘体系始末/171
越剧与现代传媒/180
第四章 崛起:政治、传媒与女艺人的新身份/193
二战后上海的政治与文化/196
越剧《祥林嫂》与中共地下党/200
工会事件:政治漩涡中的女演员/209
“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塑造新的身份认同/215
筱丹桂事件:在公共媒体中登场/222
从无声处走来,向社会宣讲/234
第五章 记述:从情节剧到民族志/239
电影《舞台姐妹》:一部革命情节剧/245
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国家与越剧/253
宏大叙事的问题/262
“文革”风暴/268
后革命时代/273
越剧《舞台姐妹》:生命如歌/277
在历史中寻找自我/288
第六章 创造:阴柔美的诗与政治/297
女子越剧的诗学/300
女小生:女性塑造的理想男性/307
独一无二的全女班/314
女性的叙述/317
再造《红楼梦》/325
为中华塑造爱/331
第七章 结论:越剧、革命与中国近现代史/341
女性价值/346
中国革命/349
历史分期/352
新世纪/357
附 录/364
参考书目/367
索 引/388
后 记/405

前言/序言

  女子越剧也许是中国近代唯一保存至今的单性别舞台艺术,其清一色女演员的舞台呈现及其以女性为主的观众群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表演艺术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看似奇特的现象却是中国女子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变化的一个体现,绝非偶然。女子越剧又是在近代上海都市大众文化兴起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越剧在上海的成长,表征了中国女性进入都市空间、参与塑造都市公共文化的历史性功绩。本书是一部有关女子越剧的社会文化史,试图在这一现象淡出历史舞台之时追溯其原委,并将其凝固在史学记载中。
  越剧从浙江乡下的小戏,发展到以言情戏为主、深受都市观众青睐的大剧种,在20世纪早、中期经历了蛹化蝶的升华。在十年“文革”的狂风骤雨中备受摧残后,越剧又迎来了新的十年繁荣。但是,进入20世纪的最后十年,越剧也难逃整个戏曲界的命运,观众大批流失,昔日的辉煌不再,成为小众文艺。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众文化,如果说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摇滚乐和功夫电影风靡的全球文化时代,那么越剧的丰姿绰约,则代表了一个过去年代的风貌。虽然越剧还不会消亡,她赖以繁华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一去不返,她所具有的政治、社会、文化的意义也在迅速地消失,被一组截然不同的当代意义所取代。那些亲手培植了越剧之花的演员和观众都已进入垂垂暮年,其中许多人已经去世。倾听并记录她们的声音,了解她们与越剧的关系以及越剧对于她们的意义,就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同时,越剧早期的一些表演虽然已经以视听碟片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但塑造了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人脉资料需要及时地抢救,否则也将消散殆尽。
  时值1995年,我及时到达现场,展开了第一轮调研和访谈。此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第一、第二代上海越剧女演员,体现越剧辉煌成就的代表人物。她们大多出生于1920年代浙东贫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不识字,10岁左右进入戏班学戏谋生,不久就跟随浙江的移民潮于1930~1940年代进入上海。在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她们凭借着在舞台上下、剧院内外的精彩表演,把越剧打造成了沪上最受观众喜爱的剧种。这些女演员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是越剧历史的见证,更揭示了她们是如何允许各种理论参与和影响她们对越剧历史的叙述及作为越剧人的经历和体验的。
  我所访谈的观众群体则大多来自中、上阶层家庭,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这些人代表的是越剧观众中最重要的部分,曾经在经济、社会和情感等各方面支持和参与塑造了越剧。她们的讲述,结合女演员们对女戏迷和女捧客的回忆,为我们了解当时中上层家庭太太小姐们的社交生活和精神世界开启了一扇难得的窗口。总体来说,越剧的演员和观众代表了20世纪中期上海女性人口中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忽略了这个为数不少的人群以及她们所创造的越剧文化。这一忽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现代中国以救亡图存、建设一个现代化富强国家相号召的知识精英和政治领导者对大众文化的偏见。政治及知识精英都致力于以民族国家话语来发动人民,都力图把大众文化作为教化和宣传动员人民的工具。在他们看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将俗世和个人的生活作为关注点是自私、琐碎的,甚至是有危害的,因为它使人沉溺于私人情感而不能献身于民族国家的事业。大多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和国民党学者对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的各个流派均持批评态度,一律贬称之为“鸳鸯蝴蝶派”。同样的,在大众演艺、娱乐方面,近代以来的上层政治精英对其不无鄙夷,或者试图规范和控制之,或者在规范控制的同时力图将其改造成宣传工具。然而,与精英的偏见相反,大众文化从整体上并不反对建造一个现代、富强的中国,许多通俗文化作品自动将其故事置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不同在于二者关注的焦点:精英意识形态将民族国家置于首位,视民众为国家的附属品,要求人民为国家服务;通俗作品则聚焦人民和他们在一定民族国家状况下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领域因此而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结构,这种结构可能与精英意识形态有所不同,但其对现代国家的国民建设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后者,是史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领域。
  除了精英对大众文化的偏见外,女子越剧更因整个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和女性文化的偏见而进一步遭到鄙视。中国近代知识和政治精英大力倡导妇女解放,要将女性从缠足、包办婚姻、家庭束缚等封建传统中解放出来。问题是精英们自认为是女性的解放者,将妇女解放事业置于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要求解放了的女性成为服务于民族国家的贤妻良母和好老师、好工人,甚至好战士。正如温迪?拉森(Wendy Larson)指出的那样,国共两党都要求革命女性为本党的政治纲领工作,将独立的女性运动视为狭隘的,不必要的,不能接受的,不允许知识女性有建构女性主体立场的空间。(Larson,1998)对于国共两党而言,那些不识字的越剧女演员和去看越剧的太太小姐是一群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落后分子,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而越剧则背上了渲染琐碎的情爱却对民族国家之命运漠不关心的黑锅。如此,在民族国家的名义下,传统“厌女”痼疾暗藏在现代妇女解放话语下,将女性存在和女性文化的历史作用一笔抹杀。然而,如果我们跳出精英意识形态的壁垒,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领域,就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如越剧这样的大众演艺是主流,占据着舞台的中心,吸引和主导着民众的思想感情,而精英意识形态在此显得遥远而不甚相干。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和女性文化的歧视还与一个方法论问题相关,即对文本和印刷史料的高度依赖。因为这类资料绝大多数出自男性政治和文化精英之手,主要是精英活动和思想的记载,对这些资料的依赖就不可避免地使历史研究偏向于这些资料的生产者。传统史学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虽然我们不能仅仅因其对文字史料的依赖而否定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但由这些成果的累积而形成的历史知识,会过分强调精英分子的影响,而将大众的活动视为只是对精英意志被动的反应,或抵抗或追随,从而形成具有严重偏颇的历史书写。也就是说,来自文本以外的广大非写作人群的声音的匮乏可能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将人民大众置于精英意图的受众位置,抹杀了大众的主体性,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成了一句空话。同样,中国女性的失声使她们成了历史书写中的边缘群体,也使有关中国妇女的女性主义研究不能真正探讨女性的生活和意义世界,而只能满足于对男性精英利用妇女问题来建构他们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揭露和批判。因此,发掘文本之外的史料,通过口述和演艺等资料来发掘边缘人群的声音就变得至关重要,而越剧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我之“发现”越剧其实是一个上海女孩童年经历的再发现。1962年,我上小学时,母亲被分配到上海越剧院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每当有演出而家里又没人照看我的时候,母亲就会带我去戏院,把我安排在前排为她留的座位上,自己到后台工作。我的同学和朋友对此都非常羡慕,因为当时越剧很红火,经常是一票难求。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们,也包括对安排她去越剧院工作不满意的母亲,都看不起地方戏,认为它们落后、过时,编演的都是些琐碎、庸俗、无足轻重的爱情故事。不可避免的,我在1978年初进大学后便沉浸在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中,不再关心越剧,一段童年经验便沉淀在了记忆的深处。直到199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在方兴未艾的新文化史研究的熏陶下,这段童年的记忆忽被唤醒,于是将女子越剧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希望能在历史记载中留下这些女性的声音和功绩。
  1995~1996年,当我回上海搜集论文资料时,惊奇地发现母亲也喜欢上了越剧。退休后,她喜欢听越剧和京剧的录音带,而且每天都会看电视上的戏剧频道。我父亲也是受过大学教育的新文化人,还是个“话剧迷”。虽然年轻时的他认为地方戏落后、封建,但如今观看戏剧频道成了他的爱好。在众多的地方戏中,越剧和京剧是我父母的最爱,母亲喜欢越剧甚于京剧,而父亲则喜爱京剧甚于越剧,折射出中国戏曲中典型的性别分野。母亲甚至后悔当年没有用心写一部越剧剧本。父母从来没有解释这一转变的个中原因,似乎对传统戏的兴趣是自然而然、无须任何解释的。他们从安排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从革命和革命话语中退休。现在他们可以静静地享受生活,可以从任何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艺术中找到乐趣,而不必用外在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换句话说,他们对戏曲的欣赏,并不是出于对戏曲的社会和政治意义的感悟。他们对我选择越剧来做博士论文甚感疑惑,因为在他们看来,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关注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而不是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娱乐形式。虽然母亲非常敬佩她在越剧院的演员同事,视她们为独立、聪明、勤奋的女性,我访谈的很多对象也都是母亲介绍的,但她仍然认为我应该选择一个比越剧更重要的课题。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越剧演员和观众似乎并不介意精英话语影响下人们对越剧的不齿,而是在她们自己创造的价值体系中、以自己的视角来做出价值判断。越剧言情剧毫不脸红、永不疲倦、绝不吝啬地将整个舞台用作渲染爱情、人情的空间,而越剧迷们则毫不掩饰地,有时甚至是无节制地在公共场合对自己喜爱的女演员和剧种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虽遭一般人耻笑亦不顾。政治和知识精英在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框架中无法理解越剧的世界,看不到越剧的意义。要进入越剧的世界,历史学家就必须深入了解越剧女性的日常生活经验,将意识形态留在门外。正如彼得?富勒(Peter Fuller)所指出的:“勇敢地坚持对经验的忠诚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打破意识形态的框架。人的经验并非完全为意识形态所决定,反而常常与之相悖,在意识形态冰山内部不断造成断层和裂片。”(Fuller,1980:235)因此,对越剧的实证性研究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生疏而又熟悉的女性世界的图景,将女性的经验纳入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刷新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
  以演员和观众的访谈及越剧戏目的研究为基础,辅以档案、报纸和其他史料,本书试图重新构建一个对于演员和观众充满意义的越剧的世界。丰富的口述和演出资料为进入越剧女性经验与想象的世界提供了入口。舞台表演、公众的反应、演员对自己生活和艺术的讲述、观众有关越剧对自己影响的叙述,都是绝好的资料,极大地帮助了我们分析和理解我所谓的“越剧现象”——在快速成长的都市社会中女性情思公然的自我表达。
  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路径看到的是一个与精英史学完全不同的历史图景。越剧不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拙劣的玩笑,而是应新兴都市社会需求而产生的重要的文化生产形式。越剧言情剧代表的是对在迅速现代化的都市中急剧转变着的性、性别、家庭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是帮助都市居民理解并学习如何应付这种变化的一种努力,因而受到女性和一般民众的喜爱和支持,逐渐成长为在全国和华语文化圈颇具影响的大剧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于现代中国民众对于情爱、性别、家庭,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伦理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大众文化史的目的是在历史研究中让边缘化的人群发声,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这些工作是由历史学家代其完成的,并不是由失声者自己完成的;而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写的历史主要还是给同行看的学术书。然而,正如斯图亚特·海尔(Stuart Hall)在论述克罗齐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平行的民众运动’把参与的民众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专家阶层,形成……具有或多或少重要性的社会团体,就不会有相应的新理论、新学派的构成。”(Hall,1980:15-47)这就是说,“边缘群体”事实上已经在社会上发出了她/他们的声音,产生了影响;她/他们不需要专业历史学家在这方面的帮助。但是,这些民众和她/他们所创造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书写的历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的故事融入更广阔的历史叙事中。因此,作者既没有企图也不能声称是在为创造“越剧现象”的人们代言。本书只是将越剧人的经验和对生活的认识载入史册并试图理解这些故事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之重要性的一个努力。

《霓裳风云:20世纪中国女性戏剧的时代轨迹》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女性身影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探析。本书聚焦于那些在国家转型、社会变革浪潮中,以女性视角和女性力量书写戏剧艺术的杰出女性艺术家们,以及她们所创作和演绎的那些触动人心的剧目。 本书并非直接论述某一个具体的剧种或地域,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20世纪中国女性戏剧发展的整体脉络。从那个时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探索,到她们如何在戏剧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中寻找自我表达的出口,再到她们如何运用戏剧的魅力去影响社会、传递思想,本书都将一一呈现。 在20世纪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了戏剧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之中。本书将深入挖掘那个时期女性戏剧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她们如何打破性别藩篱,在男性主导的戏剧界崭露头角。我们将看到,她们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甚至是社会改革的推动者。 本书的研究范围将涵盖20世纪中国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中心和流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女性戏剧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展现出中国女性戏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将探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女性戏剧艺术家们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她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和塑造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以及女性自身的精神世界的。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女性戏剧在观众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其影响力离不开观众的共鸣。我们将探讨女性戏剧作品是如何吸引不同阶层的观众,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引起广泛讨论,以及它们在构建和影响公众文化认知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的叙事将力求生动且富有学术深度。我们不会拘泥于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试图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精彩的剧目解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20世纪中国女性戏剧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我们将回顾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剧社、名噪一时的女演员、以及那些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剧目,揭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人物命运、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中国戏剧史的一个重要补充,更是一部关于女性解放、艺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宏大叙事。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戏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历程,更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戏剧艺术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戏剧史、性别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你打开一扇了解20世纪中国女性戏剧世界的窗口,让你领略到那个时代女性的智慧、勇气与艺术才华,感受她们在时代洪流中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酣畅淋漓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将“诗”与“政治”这两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在20世纪上海的女子越剧这个载体上,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我之前对上海的公共文化了解不多,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看到了女子越剧是如何在那个特定时代,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力量。作者对“公共文化”的定义和阐释,非常具有启发性。她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研究范畴,而是将女子越剧的传播、接受、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都纳入了“公共文化”的考察范围。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女性观众群体如何通过观看越剧,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时,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从中看到了女性的智慧、坚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如果说20世纪的上海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那么《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这本书,则为这部史诗注入了最动人的旋律和最鲜活的色彩。作者以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将女子越剧这一曾经被认为是“小众”的戏曲艺术,置于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公共文化浪潮之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挖掘和重塑。我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学术态度所打动。她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艺术作品、报刊评论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了女子越剧在20世纪上海的独特生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子越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那个时代女性自我表达、社会参与、乃至政治启蒙的重要载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公共文化”的界定,她将舞台表演、观众互动、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融为一体,展现了女子越剧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民众情感方面的强大力量。书中对于具体剧目、著名演员的分析,都充满了独特的见解。例如,作者如何将某个越剧剧目的成功,与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政治运动联系起来,让我对艺术与现实的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勾勒出了20世纪上海女子越剧的完整图景,更在于它揭示了艺术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性在文化领域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我从中看到了女性的智慧、坚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一本真正意义上“有料”的书!《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是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实践。作者将女子越剧这一艺术形式,与20世纪上海那充满变革的公共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它在政治、社会、性别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公共文化”的理解,她并非简单地将之定义为精英文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大众参与、互动和影响的动态过程。她通过对女子越剧的深度剖析,展现了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成为人们情感寄托、思想交流、甚至政治动员的载体。书中对于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观众的刻画,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我能够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为了追求艺术和自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历史、艺术和女性主义的深度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令人信服的方式,证明了女子越剧在20世纪上海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文化思潮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产物。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所深深吸引。她并没有将女子越剧仅仅视为一种艺术表演,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公共文化”场域中,去考察它与社会、政治、性别等多元因素的复杂互动。读到书中关于女性如何通过越剧的舞台,打破传统束缚,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时,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种强大的赋权,一种通过艺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参与的典范。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从中看到了女性的智慧、坚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戏院。作者用她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展现了20世纪上海女子越剧的生动图景。我之前一直对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之前模糊的认知。作者将女子越剧置于“诗与政治”的宏大叙事之中,让我看到了艺术形式是如何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政治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公共文化”的理解,她认为公共文化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品味,更是大众的参与和互动。她通过对女子越剧的分析,展现了普通民众如何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获得情感的慰藉,表达内心的诉求,甚至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书中对于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观众的刻画,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我能够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为了追求艺术和自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从中看到了女性的智慧、坚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女性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固有认知。我之前总觉得,女性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公共领域,可能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是为男性艺术家提供灵感的对象。但《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有力的方式,证明了女性在艺术创作、传播和影响中,可以扮演多么主动和核心的角色。作者对女子越剧在20世纪上海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剖析,简直是鞭辟入里。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更是一场关于女性自我赋权和社会表达的深刻实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公共文化”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她将女子越剧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互动。读到书中关于女性观众群体如何通过观看越剧,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时,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女性群体如何通过艺术,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的空间,表达内心的声音,并最终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一本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书。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仿佛亲身走进了20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上海。书中所描绘的女子越剧,早已不是我印象中简单的戏曲表演,而是与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尤其是作者对于“公共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甚至挑战权威的一种独特方式。书里提到的那些具体的剧目、演员、观众,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能够想象出,在那个年代,当女性登上舞台,用她们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去演绎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共鸣,更是思想上的碰撞。作者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以及对社会学、性别研究等理论的巧妙运用,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特别是当读到关于越剧如何与当时的革命思潮、民族主义情绪相结合的部分,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的力量是如何能够触及人心,并最终影响社会进程的。书里那些对细节的描写,比如剧场的氛围、观众的反应、报刊的评论,都充满了时代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解读,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越剧,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以及她们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从中看到了女性的坚韧、智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艺术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倍感惊喜的书。在阅读《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之前,我对女子越剧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表面的印象,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戏曲形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女子越剧在20世纪上海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巨大能量。作者以一种极具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将女子越剧置于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公共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公共文化”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她认为公共文化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品味,更是大众的参与和互动。她通过对女子越剧的分析,展现了普通民众如何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获得情感的慰藉,表达内心的诉求,甚至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书中对于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观众的刻画,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我能够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为了追求艺术和自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我拿到手里,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的冲动。作者对于“诗与政治”这个连接词的选择,本身就极具深意。我原以为,女子越剧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享受,或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在20世纪上海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女子越剧早已不是“诗”的范畴那么简单,它深深地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洪流之中。作者巧妙地将女子越剧的发展脉络,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变迁、政治风云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女子越剧是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传递着时代的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女子越剧演员的刻画。她们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先驱,她们用自己的艺术才华,打破了许多传统的束缚,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读到书中关于女性观众群体如何通过观看越剧,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时,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读完《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将20世纪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公共文化图景,通过女子越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被作者对于“公共文化”的精准定位和深刻剖析所折服。她不仅仅关注舞台上的表演,更深入到观众的构成、传播的渠道、以及艺术作品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等多个层面。我看到了女子越剧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集体认同的桥梁,成为女性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书中对于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观众的描绘,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时代感。我能够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为了追求艺术和自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她坦诚地讨论了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阻碍、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政治运动的介入。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女子越剧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彰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一个戏曲品种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东西收到了,一如既往的好,活动很给力,尝试了一下,和介绍描述的完全一致,质量很好,正品无疑,使用效果也很不错,很满意!首先感谢快递员小哥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在最快的时间里将东西完好无损地送到手上,辛苦了!京东自营的商品总让人很放心,值得信赖,无论是订单处理,服务态度,物流速度还是售后流程都让人非常满意,真正做到了一条龙服务,必须点个赞!希望京东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在未来越做越好,带给大家更好更棒的商品!五星好评!

评分

是一部上海史、性别史、20世纪史、社会文化史的结合之作。早先翻过英文版,希望刘强和奶茶妹妹别忙着拍婚纱了,赶紧卖这本书,我要买了再看看中文版的。本屌丝听过姜老师的课,压力山大啊,简直就是思维轰炸机的战场。

评分

其实没什么好评价的。。。。

评分

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往往是那种令人无法察觉的变化,因为它们深深地嵌入了日常生活,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而忘了其实那都是近百余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在当下中国,女性出现在公共场合、或追逐娱乐女星,谁都习以为常,然而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性体验。

评分

还可以的还可以的还可以的

评分

不错!印刷好,内容好!值得一读!

评分

在明清时代,茶馆、剧院等公共场所都是男人的天下,把妇女隔离在家中几乎被视为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核心因素。1876年出使英国的刘锡鸿在《英轺私记》中指控大使郭嵩焘犯下严重叛国罪,而十大罪状的第一条却是大使纵容小妾学英语并去欣赏歌剧。直至20世纪初,北京等地的剧场才逐渐接纳妇女进入这类商业娱乐场地。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中,王笛正确地指出,“在中国,妇女在公共场所的被接受程度,实际上是衡量社会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评分

不错!印刷好,内容好!值得一读!

评分

一部研究上海文化史的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