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手册:发烧友与录音师必备音频技术指南》采用了400多张图片和照片进行解释说明,因此,这本简单易懂的书可以让你对音频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深入了解。作者伊森温纳(Ethan Winer)借用基本常识、平实的语言以及少量的简单数学,使你需具备工程学位就能理解高深、高技术水准的音频知识。
如果你是一位中、高级的录音师或发烧友,那你一定已经对音频的基本工作方式有所了解了。那么本书将带你跨越这一层次,本书把音频概念、听觉感知理论和声学理论、乐器物理学以及电子技术基础等知识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音频手册:发烧友与录音师必备音频技术指南》不仅仅是向您展示如何使用音频设备,诸如均衡器和压缩器,温纳介绍的是它们的内部工作方式,技术规格及如何测量等。全书包含实用小窍门、技巧、建议,以及大量的技巧揭秘。
《音频手册:发烧友与录音师必备音频技术指南》所有讲解与平台关,适用于Windows和Mac操作系统,也适用于大多数软、硬件。
Ethan Winer,是一位改革派的摇滚乐吉他和贝司手,1992年,43岁的他,卖掉了自己经营得很成功的软件公司拿起了大提琴。在不同时期,伊森做过不同的工作,录音工程师,演播室音乐家,计算机程序员,电路设计师,作曲/编曲,技术文章作家以及大学老师。除了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畅销书之外,他还在音频和计算机杂志上发表过100多篇专业文章,这些杂志包括,Mix,PC Magazine,Electronic Musician,EQ Magazine,Audio Media,Sound on Sound,Computer Language,Microsoft System Journal,IBM Exchange,Strings,Keyboard,Programmmers Journal,Skeptic,The Strad,ProSound News,以及Recording。同时,伊森也因为他在在线音频论坛上发表不说废话的音频技术文章而闻名(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他没名气)。
除了在音频和计算机方面的兴趣之外,伊森还制作了两个很流行的大师级的视频,表演者是著名的大提琴家伯纳德格林豪斯,另外还为Music Minus One制作了五张CD,其中一张是他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他的Cello rondo视频在YouTube和其它网站上点击观看量过百万。除了写作,演奏和录制流行歌曲外,伊森还组建了三个管弦乐队,所有乐队均公开演出。他还参加一些业余管弦乐团的演出,并担任首席大提琴。
伊森和他的妻子艾丽以及一只叫诺亚的猫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新米尔福德。2002年,他开始经营一间名为RealTraps 的公司,主要生产低音吸音板和其它声学处理材料,直到现在。在他不看The Simpson节目重播、不写音乐时,伊森喜欢做饭和玩他收藏的古董弹球机。
第1部分 音频的定义 1
第1章 音频基础 3
1.1 音量与分贝 3
1.2 标准信号电平 5
1.3 信号电平与计量 6
1.4 分贝的计算 7
1.5 频率 7
1.6 图解音频 9
1.7 标准倍频程与1/3倍频程 10
1.8 滤波器 10
1.9 移相和延时 15
1.10 梳状滤波 17
1.11 傅立叶变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 21
1.12 正弦波,方波和粉红噪声——我的天呐! 22
1.13 共振 27
1.14 音频术语 28
1.15 零差检测 29
1.16 总结 30
第2章 音频保真度,测量,以及各种误区 32
2.1 高保真度的定义 32
2.2 四个参数 33
2.3 谎言,可恶的谎言以及音频设备规范 36
2.4 测试设备 38
2.5 音频透明度 41
2.6 常见的音频误区 42
2.7 堆叠误区 45
2.8 辨别误区 48
2.9 大图 49
2.10 小结 49
第3 章 听觉,感知,以及人为问题的可闻度 51
3.1 弗莱彻—门逊与掩蔽效应 53
3.2 失真与噪声 54
3.3 抖动 55
3.4 可闻度测试 56
3.5 高频颤动噪声与截断失真 58
3.6 聆听比本底噪声还低的声音 58
3.7 频响改变 59
3.8 超声波 61
3.9 振荡拖尾 62
3.10 混叠 66
3.11 相移 66
3.12 绝对极性 67
3.13 耳朵不是线性的! 68
3.14 盲测 68
3.15 心理声学效应 71
3.16 安慰剂效应与期望偏差 73
3.17 当主观感受(几乎)正确时 74
3.18 小结 80
第4 章 插进来和送出去 82
4.1 音频信号 82
4.2 音频连接线 83
4.3 音频连接头 87
4.4 跳线盘 92
4.5 阻抗 94
4.6 小结 97
第2 部分 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处理过程以及录音方法 99
第5 章 调音台,母线,路由,以及合成 101
5.1 独听,哑音和通道路由 103
5.2 母线分配和路由 104
5.3 调音台自动化 105
5.4 调音台的其他功能 107
5.5 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及混音 108
5.6 声像电位器法则 110
5.7 将数字音频工作站与调音台相连 111
5.8 输入和输出 111
5.9 设置录音电平 115
5.10 使监听信号带有效果 115
5.11 Windows 的混音器 116
5.12 相关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建议 118
5.13 5.1 环绕声基础 118
5.14 合成 122
5.15 增益调整 123
5.16 传声器前置放大器 124
5.17 前置放大器输入阻抗 124
5.18 前置放大器噪声 125
5.19 干净和平坦是关键 126
5.20 小结 127
第6 章 录音设备与方法 128
6.1 录音硬件 128
6.2 模拟磁带录音 128
6.3 磁带偏置 129
6.4 磁带预加重和去加重 130
6.5 选同步技术 131
6.6 磁带降噪 131
6.7 磁带预失真 132
6.8 模拟磁带的缺点 132
6.9 数字录音 134
6.11 盒子内与盒子外 135
6.12 录音电平 136
6.13 录音方法 137
6.14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特别建议
我最近入手一本叫做《声音的魔法师:录音技术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作为一名对音响设备有着浓厚兴趣的发烧友,我一直想深入了解那些让声音“活起来”的技术。我常常会在不同的音响店里试听,有时候会觉得同一个音乐片段,在不同的设备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让我很好奇,除了播放设备本身,声音在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究竟经历了哪些环节?这本书会不会讲到数字音频和模拟音频的区别,以及它们在音质上有什么样的差异?我还想了解,那些“发烧友”们常说的“解析力”、“动态”、“瞬态”这些术语,到底指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衡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音频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指导我如何在选购音响设备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真正提升我的听音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对声音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普通听者,我最近入手了一本新书,叫做《音乐的炼金术:从录音室到耳畔的声音魔法》。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听到的每一首歌曲,每一个播客,背后都隐藏着一股不为人知的力量,将原本无形的声音转化为触动心灵的旋律。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示这股力量的奥秘。我尤其期待它能解释一些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录音听起来那么“通透”,仿佛歌手就在我耳边低语,而有些却显得模糊不清,像是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我还想知道,那些录音师是如何捕捉到乐器最细微的颤抖,或者人声中最深沉的情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给我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亲和的感觉,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走进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录音世界。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这样的小白揭开录音艺术的面纱,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甚至能在我自己的业余创作中,也能用上一些听起来“高级”的技巧,让我的声音也带上那么一点点魔法。
评分我最近拿到一本叫做《录音室的秘密:聆听的艺术与技术的交融》。我一直觉得,伟大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心血,更是录音师与工程师们共同打磨的艺术品。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录音室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为什么有些现场演唱会录音,听起来比录音室版本更具感染力?又或者,是如何在后期处理中,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间感”,让听者感觉身临其境?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那些在音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如果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声音美学的内容,比如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突出音乐的情感表达,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技术与艺术并非割裂,而是在录音这个奇妙的领域里,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最近入手一本叫做《声波的语言:解析录音工程的艺术与科学》的书,纯粹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平时听音乐,更多的是享受旋律和歌词带来的情感共鸣,对于录音过程中的技术细节,说实话,了解得并不多。但“艺术与科学”这样的组合词,总能激发我想要去探索一番的欲望。我总觉得,伟大的录音作品,一定是在某个环节上,将艺术的灵感与严谨的科学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会不会讲到不同麦克风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的声音质感?或者,录音棚里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混音台、效果器,它们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基础概念,也能让我日后在聆听音乐时,多一份专业的视角,不再仅仅停留在“好听”的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录音工程这个看似神秘的领域,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打动我的声音背后的付出与智慧。
评分我最近收到一本新书,书名叫《音频之道:从前端采集到后期处理的全方位剖析》。作为一名偶尔会玩玩录音软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音频制作的全流程充满好奇。我最想知道的是,在声音进入电脑之前,那些“前端采集”的过程到底有多重要。是说,如果前端采集得不好,后面的处理再怎么努力都补救不了吗?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麦克风适合录制什么样的声音?比如,录人声和录鼓,是不是要用完全不同的设备?我一直对混响、延迟这些效果器很感兴趣,它们是如何在不改变原始声音的情况下,赋予声音新的空间感和质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图解或者流程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整个制作过程,而不是被枯燥的文字淹没。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一首知名歌曲的录音和混音是如何完成的,那就更好了,这样我才能更具象地去学习和模仿。
评分这本书并不适合有理工技术背景的人。
评分很有意思!
评分很专业的音频手册。。
评分活动购入的专业厚书,帮朋友购买。
评分行货正品,物美价廉,OK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活动的时候买来的,感觉应该会很棒
评分很有意思!
评分搞活动试买了好多书呢,质量还不错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