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生、知識分子、黨政乾部) 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傾心審校注釋
市場上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
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的《王陽明全集》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同時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和浙江古籍齣版社的《王陽明全集》。為瞭讓讀者閱讀方便,本全集依據文體之不同,將原來分散於不同編章的內容重新做瞭編排,分為五冊:第yi冊:語錄(《傳習錄》),書信;第二冊:序、記、說,雜著;第三冊:奏疏,公移;第四冊:詩、賦,墓誌、祭文等;第五冊:年譜,世德紀。同時,我們邀請瞭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做審校,對其中的關鍵文字做瞭注釋,是目前市場上第yi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我們希望讓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31),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深諳儒傢、道傢、佛傢之精妙,乃“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為新建侯。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
目錄
詩賦
賦 騷 七 首
太白樓賦/003
九華山賦/005
吊屈平賦/008
思歸軒賦/010
咎言/011
守儉弟歸,曰仁歌楚聲為彆,予亦和之/012
祈雨辭/013
歸越詩三十五首
遊牛峰寺四首/014
又四絕句/015
姑蘇吳氏海天樓次鄺尹韻/015
山中立鞦日偶書/016
夜雨山翁傢偶書/016
尋春/016
西湖醉中漫書二首/017
九華山下柯秀纔傢/017
夜宿無相寺/017
題四老圍棋圖/017
無相寺三首/018
化城寺六首/018
李白祠二首/019
雙峰/020
蓮花峰/020
列仙峰/020
雲門峰/020
芙蓉閣二首/020
書梅竹小畫/021
山東詩六首
登泰山五首/022
泰山高次王內翰司獻韻/024
京師詩八首
憶龍泉山/025
憶諸弟/025
寄舅/026
送人東歸/026
寄西湖友/026
贈陽伯/026
故山/027
憶鑒湖友/027
獄中詩十四首
不寐/028
有室七章/028
讀易/029
歲暮/030
見月/030
天涯/030
屋罅月/031
彆友獄中/031
赴謫詩五十五首
答汪抑之三首/032
陽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贈,崔子鍾和之以五詩,於是陽明子作八詠以答之/033
南遊三首/035
憶昔答喬白岩因寄儲柴墟三首/036
一日懷抑之也,抑之之贈既嘗,答以三詩,意若有歉焉,是以賦也/037
夢與抑之昆季語,湛崔皆在焉,覺而有感,因記以詩三首/037
因雨和杜韻/038
赴謫次北新關喜見諸弟/038
南屏/039
臥病靜慈寫懷/039
移居勝果寺二首/039
憶彆/040
泛海/040
武夷次壁間韻/040
草萍驛次林見素韻奉寄/041
玉山東嶽廟遇舊識嚴星士/041
廣信元夕蔣太守舟中夜話/041
夜泊石亭寺用韻,呈陳婁諸公,因寄儲柴墟都憲及喬白岩太常諸友/042
過分宜望鈐岡廟/042
雜詩三首/042
袁州府宜春颱四絕/043
夜宿宣風館/044
萍鄉道中謁濂溪祠/044
宿萍鄉武雲觀/044
醴陵道中風雨夜宿泗州寺次韻/044
長沙答周生/045
涉湘於邁,嶽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懷友生麗澤,興感伐木,寄言二首/045
遊嶽麓書事/046
次韻答趙太守王推官/047
天心湖阻泊既濟書事/048
居夷詩
去婦嘆五首/049
羅舊驛/051
沅水驛/051
鍾鼓洞/052
平溪館次王文濟韻/052
清平衛即事/052
興隆衛書壁/053
七盤/053
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054
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054
謫居絕糧,請學於農,將田南山,永言寄懷/056
觀稼/056
采蕨/057
猗猗/057
南溟/057
溪水/058
龍岡新構/058
諸生來/059
西園/060
水濱洞/060
山石/060
無寐二首/061
諸生夜坐/061
艾草次鬍少參韻/062
鳳雛次韻答鬍少參/062
鸚鵡和鬍韻/063
諸生/063
遊來仙洞早發道中/063
彆友/064
贈黃太守澍/064
寄友用韻/065
鞦夜/065
采薪二首/065
龍岡漫興五首/066
答毛拙庵見招書院/068
老檜/068
卻巫/068
過天生橋/069
南霽雲祠/069
春晴/070
陸廣曉發/070
雪夜/071
元夕二首/071
傢僮作紙燈/072
白雲堂/072
來仙洞/072
木閣道中雪/073
元夕雪用蘇韻二首/073
曉霽用前韻書懷二首/074
次韻陸僉憲元日喜晴/074
元夕木閣山火/075
夜宿汪氏園/075
春行/075
村南/076
山途二首/076
白雲/076
答劉美之見寄次韻/077
寄徐掌教/077
書庭蕉/077
送張憲長左遷滇南大參次韻/078
南庵次韻二首/078
觀傀儡次韻/079
徐都憲同遊南庵次韻/079
即席次王文濟少參韻二首/079
贈劉侍禦二首/080
夜寒/081
鼕至/081
春日花間偶集示門生/081
次韻送陸文順僉憲/082
次韻陸僉憲病起見寄/082
次韻鬍少參見過/083
雪中桃次韻/083
舟中除夕二首/083
淑浦山夜泊/084
過江門崖/084
辰州虎溪龍興寺聞楊名父將到留韻壁間/085
武陵潮音閣懷元明/085
閣中坐雨/085
霽夜/086
僧齋/086
德山寺次壁間韻/086
沅江晚泊二首/087
夜泊江思湖憶元明/087
睡起寫懷/088
三山晚眺/088
鵝羊山/089
泗州寺/089
再經武雲觀書林玉璣道士壁/090
再過濂溪祠用前韻/090
廬陵詩六首
遊瑞華二首/091
古道/092
立春日道中短述/092
公館午飯偶書/092
午憩香社寺/092
京師詩二十四首
夜宿功德寺次宗賢韻二絕/093
彆方叔賢四首/093
白灣六章/094
寄隱岩/094
香山次韻/095
夜宿香山林宗師房次韻二首/095
彆湛甘泉二首/095
贈彆黃宗賢/096
歸越詩五首
四明觀白水二首/097
杖锡道中用張憲使韻/098
又用曰仁韻/098
書杖锡寺/098
滁州詩三十六首
梧桐江用韻/099
林間睡起/099
贈熊彰歸/100
彆易仲/100
送守中至龍盤山中/101
龍蟠山中用韻/101
琅琊山中三首/101
答硃汝德用韻/102
送惟乾二首/102
彆希顔二首/103
山中示諸生五首/103
龍潭夜坐/104
送德觀歸省二首/104
送蔡希顔三首/105
贈守中北行二首/106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彆,賦贈三首/106
門人王嘉秀實夫蕭琦子玉告歸,書此見彆意,兼寄聲辰陽諸賢/107
滁陽彆諸友/107
寄浮峰詩社/108
棲雲樓坐雪二首/108
與商貢士二首/109
南都詩四十七首
題歲寒亭贈汪尚和/110
與徽州程畢二子/110
山中懶睡四首/111
題灌山小隱二絕/111
六月五章/112
守文弟歸省攜其手歌以彆之/113
書扇麵寄館賓/113
用實夫韻/114
遊牛首山/114
送徽州洪侹承瑞/114
病中大司馬喬公有詩見懷次韻奉答二首/115
送諸伯生歸省/115
寄馮雪湖二首/115
諸用文歸用子美韻為彆/116
題王實夫畫/116
贈潘給事/116
與沅陵郭掌教/117
彆族太叔剋彰/117
登憑虛閣和石少宰韻/117
登閱江樓/118
獅子山/118
遊清涼寺三首/118
寄張東所次前韻/119
彆餘縉子紳/119
送劉伯光/120
鼕夜偶書/120
寄潘南山/120
送鬍廷尉/120
與郭子全/121
次欒子仁韻送彆四首/121
書《悟真篇》答張太常二首/122
贛州詩三十六首
丁醜二月徵漳寇進兵長汀道中有感/123
迴軍上杭/124
喜雨三首/124
聞曰仁買田霅上攜同誌待予歸二首/125
祈雨二首/125
還贛/126
藉山亭/126
桶岡和邢太守韻二首/126
通天岩/127
遊通天岩次鄒謙之韻/127
又次陳惟濬韻/128
忘言岩次謙之韻/128
圓明洞次謙之韻/128
潮頭岩次謙之韻/129
天成素有誌於學,茲得告東歸林居靜養,其所就可知矣,臨彆以此紙索贈,漫為賦此,遂寄聲山澤諸賢/129
坐忘言岩問二三子/129
留陳惟濬/129
棲禪寺雨中與惟乾同登/130
茶寮紀事/130
迴軍九連山道中短述/131
迴軍龍南,小憩玉石岩,雙洞絕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陽明彆洞之號兼留此作三首/131
再至陽明彆洞和邢太守韻二首/132
夜坐偶懷故山/133
懷歸二首/133
送德聲叔父歸姚(並序)/134
示憲兒/135
贈陳東川/135
江西詩一百二十首
鄱陽戰捷/136
書草萍驛二首/137
西湖/137
寄江西諸士夫/138
太息/138
宿淨寺四首/138
歸興/139
即事漫述四首/139
泊金山寺二首/140
舟夜/141
舟中至日/141
阻風/141
用韻答伍汝真/141
過鞋山戲題/142
楊邃庵待隱園次韻五首/142
登小孤書壁/143
登磯次草泉心劉石門韻二首/144
望廬山/144
除夕伍汝真用待隱園韻即席次答五首/145
元日霧/145
二日雨/146
三日風/146
立春二首/146
遊廬山開先寺/147
又次壁間杜牧韻/147
舟過銅陵,野雲縣東小山有鐵船,因往觀之果見其仿佛,因題石上/147
山僧/148
江上望九華山二首/148
觀九華龍潭/149
廬山東林寺次韻/149
又次邵二泉韻/150
遠公講經颱/150
太平宮白雲/151
書九江行颱壁/151
又次李僉事素韻/151
繁昌道中阻風二首/152
江邊阻風散步至靈山寺/152
泊舟大同山溪間諸生聞之有挾冊來尋者/152
岩下桃花盛開攜酒獨酌/153
白鹿洞獨對亭/153
豐城阻風/153
江上望九華不見/154
江施二生與醫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戲作歌/154
遊九華道中/155
芙蓉閣/155
重遊無相寺次韻四首/155
登蓮花峰/156
重遊無相寺次舊韻/156
登雲峰望始盡九華之勝因復作歌/156
雙峰遺柯生喬/157
歸途有僧自望華亭來迎且請詩/157
無相寺金沙泉次韻/157
夜宿天池,月下聞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158
文殊颱夜觀佛燈/158
書汪進之太極岩二首/158
勸酒/159
重遊化城寺二首/159
遊九華/159
弘治壬戌,嘗遊九華,值時陰霧,竟無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復往遊之,風日清朗,盡得其勝,喜而作歌/160
岩頭閑坐漫成/161
將遊九華移舟宿寺山二首/161
登雲峰二三子詠歌以從欣然成謠二首/161
有僧坐岩中已三年詩以勵吾黨/162
春日遊齊山寺用杜牧之韻二首/162
重遊開先寺戲題壁/163
賈鬍行/163
送邵文實方伯緻仕/163
紀夢/164
無題/165
遊落星寺/166
遊通天岩示鄒陳二子/166
青原山次黃山榖韻/166
睡起偶成/167
立春/167
遊廬山開先寺/168
登小孤次陸良弼韻/168
月下吟三首/168
月夜二首/169
雪望四首/169
火秀宮次一峰韻三首/170
歸懷/170
啾啾吟/171
居越詩三十四首
歸興二首/172
次謙之韻/173
再遊浮峰次韻/173
夜宿浮峰次謙之韻/173
再遊延壽寺次舊韻/173
碧霞池夜坐/174
鞦聲/174
林汝桓以二詩寄次韻為彆/174
月夜二首/175
鞦夜/175
夜坐/176
心漁歌為錢翁希明彆號題/176
登香爐峰次蘿石韻/176
觀從吾登爐峰絕頂戲贈/177
書扇贈從吾/177
嘉靖甲申鼕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後二十七年矣。將下適董蘿石。與二三子來,復坐久之,暮歸,同宿雲門僧捨/177
山中漫興/178
挽潘南山/178
和董蘿石菜花韻/178
天泉樓夜坐和蘿石韻/179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179
示諸生三首/180
答人問良知二首/180
答人問道/181
寄題玉芝庵(丙戌)/181
彆諸生/181
後中鞦望月歌/181
書扇示正憲/182
送蕭子雝憲副之任/182
中鞦/182
嘉靖丙戌十二月庚申始得子,年已五十有五矣。六月,靜齋二丈昔與先公同舉於鄉,聞之而喜,各以詩來賀,藹然世交之誼也,次韻為謝,二首/183
兩廣詩二十一首
鞦日飲月岩新構彆王侍禦/184
復過釣颱/184
方思道送西峰/185
西安雨中諸生齣候因寄德洪汝中並示書院諸生/185
德洪汝中方蔔書院盛稱天真之奇並寄及之/186
寄石潭二絕/186
長生/186
南浦道中/187
重登黃土腦/187
過新溪驛/187
夢中絕句/188
謁伏波廟二首/188
破斷藤峽/188
平八寨/189
南寜二首/189
往歲破桶岡,宗舜祖世麟老宣慰實來督兵;今茲思田之役,乃隨父緻仕,宣慰明輔來從事。目擊其父子孫三世,皆以忠孝相承相尚也,詩以嘉之/190
題甘泉居/190
書泉翁壁/190
黃樓夜濤賦/191
來雨山雪圖賦/192
詩
雨霽遊龍山次五鬆韻/194
雪窗閑臥/194
次韻畢方伯寫懷之作/195
春晴散步/195
又/195
次魏五鬆荷亭晚興/196
又/196
次張體仁聯句韻/196
又/197
又/197
題郭詡濂溪圖/197
西湖醉中謾書/198
文衡堂試事畢書壁/198
白發謾書一絕/198
遊泰山/199
雪岩次蘇潁濱韻/199
試諸生有作/199
再試諸生/200
夏日登易氏萬捲樓用唐韻/200
再試諸生用唐韻/200
次韻陸文順僉憲/201
太子橋/201
與鬍少參小集/201
再用前韻賦鸚鵡/202
送客過二橋/202
復用杜韻一首/202
先日與諸友有郊園之約是日因送客後期小詩寫懷/203
待諸友不至/203
夏日遊陽明小洞天喜諸生偕集偶用唐韻/204
將歸與諸生彆於城南蔡氏樓/204
諸門人送至龍裏道中二首/204
贈陳宗魯/205
醉後歌用燕思亭韻/205
題施總兵所翁龍/206
墓誌祭文等
易直先生墓誌/209
陳處士墓誌銘/210
平樂同知尹公墓誌銘/211
陽朔知縣楊君墓誌銘/212
徐昌國墓誌/214
淩孺人楊氏墓誌銘/216
文橘庵墓誌/217
登仕郎馬文重墓誌銘/218
明封刑部主事浩齋陸君墓碑誌/219
謚襄惠兩峰洪公墓誌銘/220
贈翰林院編修湛公墓錶/223
節庵方公墓錶/224
湛賢母陳太孺人墓碑/226
程守夫墓碑/227
劉子青墓錶/228
太傅王文恪公傳/228
平茶寮碑/232
平浰頭碑/233
田州立碑/233
教場石碑/234
田州石刻/235
陳直夫南宮像贊/235
銘一首/236
箴一首/237
三箴/238
南鎮禱雨文/238
瘞旅文/240
祭鄭朝朔文/242
祭浰頭山神文/243
祭徐曰仁文/244
祭孫中丞文/245
祭外舅介庵先生文/246
祭文相文/247
又祭徐曰仁文/247
祭國子助教薛尚哲文/248
祭硃守忠文/248
祭洪襄惠公文/249
祭楊士鳴文/250
祭元山席尚書文/251
祭吳東湖文/252
祭永順寶靖土兵文/253
祭軍牙六纛之神文/254
祭南海文/254
祭六世祖廣東參議性常府君文/255
祭劉仁徵主事/255
祭陳判官文/256
祭張廣溪司徒/257
精彩書摘
寄馮雪湖二首
竿竹誰隱扶桑東?白眉之叟今龐公。隔湖聞雞謝墅接,渡海有鶴蓬山通。鹵田經歲苦鞦雨,浪痕半壁驚湖風。歌聲屋低似金石,點也此意當能同。
海岸西頭湖水東,他年簑笠擬從公。釣沙碧海群鷗藉,樵徑青雲一鳥通 。席有春陽堪坐雪,門垂五柳好吟風。於今猶是天涯夢,悵望青霄月色同。
諸用文歸用子美韻為彆
一彆煙雲歲月深,天涯相見二毛侵。孤帆江上親朋意,樽酒燈前故國心。冷雪晴林還作雨,鳥聲幽榖自成吟。飲餘莫上峰頭望,煙樹迷茫思不禁。
題王實夫畫
隨處山泉著草廬,底須鬆竹掩柴扉。天涯遊子何曾齣?畫裏孤帆未是歸。小酉諸峰開夕照,虎溪春寺入煙霏。他年還嚮辰陽望,卻憶題詩在翠微。
贈潘給事
五月滄浪濯足歸,正堪荷葉製初衣。甲非乙是君休問,酉水辰山誌未違。沙鳥不須疑雀舫,江雲先為掃魚磯。武陵溪壑猶深僻,莫更移傢入翠微。
與沅陵郭掌教
記得春眠寺閣雲,鬆林水鶴日為群。諸生問業衝星入,稚子拈香靜夜焚。世事暗隨江草換,道情曾許碧山聞。彆來點瑟還誰鼓?悵望煙花此送君。
彆族太叔剋彰
情深宗族誼同方,消息那堪彆後荒。江上相逢疑未定,天涯獨去意重傷。身閑最覺湖山靜,傢近殊聞草木香。雲路莫嗟遲發軔,世塗崎麯盡羊腸。
登憑虛閣和石少宰韻
山閣新春負一登,酒邊孤興晚堪乘。鬆間鳴瑟驚棲鶴,竹裏茶煙起定僧。望遠每來成久坐,傷時有涕恨無能。峰頭見說連閶闔,幾欲排雲尚未曾。
登閱江樓
絕頂樓荒舊有名,高皇曾此駐龍旌。險存道德虛天塹,守在蠻夷豈石城。山色古今餘王氣,江流天地變鞦聲。登臨授簡誰能賦?韆古新亭一愴情!
獅子山
殘暑須還一雨清,高峰極目快新晴。海門潮落江聲急,吳苑鞦深樹腳明。烽火正防鬍騎入,羽書愁見朔雲橫。百年未有涓埃報,白發今朝又幾莖?
遊清涼寺三首
春尋載酒本無期,乘興還嫌馬足遲。古寺共憐春草沒,遠山偏與夕陽宜。雨晴澗竹消蒼粉,風暖岩花落紫蕤。昏黑更須淩絕頂,高懷想見少陵詩。
積雨山行已後期,更堪多病益遲遲。風塵漸覺初心負,丘壑真與野性宜。綠樹陰層新作蓋,紫蘭香細尚餘蕤。輞川圖畫能如許,絕是無聲亦有詩。
不顧尚書此日期,欲為花外闆輿遲。繁絲急管人人醉 ,竹徑鬆堂處處宜。雙樹暗芳春寂寞,五峰晴秀晚羲蕤。暮鍾杳杳催歸騎,惆悵煙光不盡詩。
寄張東所次前韻
遠趨君命忽中違,此意年來識者稀。黃綺曾為炎祚齣 ,子陵終嚮富春歸 。江船一話韆年闊,塵夢今驚四十非!何日孤帆過天目,海門春浪掃漁磯。
彆餘縉子紳
不須買棹往來頻,我亦攜傢嚮海濱。但得青山隨鹿豕 ,未論黃閣畫麒麟。喪心疾已韆年痼,起死方存六籍真。歸嚮蘭溪溪上問,桃花春水正迷津。
送劉伯光
五月茅茨靜竹扉,論心方洽忽辭歸。滄江獨棹衝新暑,白發高堂戀夕暉。謾道《六經》皆注腳,還誰一語悟真機?相知若問年來意,已傍西湖買釣磯。
鼕夜偶書
百事支離力不禁,一官棲息病相侵。星辰魏闕江湖迥,鬆柏茅茨歲月深。欲倚黃精消白發,由來空榖有餘音。麯肱已醒浮雲夢,荷蕢休疑擊磬心。
寄潘南山
鞦風吹散錦溪雲,一笑南山雨後新。詩妙盡從言外得,《易》微誰見畫前真?登山腳健何妨老,留客情深不計貧。硃呂月林傳故事,他年還許上西鄰。
送鬍廷尉
鍾陵雪後市燈殘,簫鼓江船發曉寒。山水總憐南國好,纔猷須濟朔方艱。彩衣得侍仙舟遠,春色行應故裏看。彆去中宵瞻北極,五雲飛處是長安。
與郭子全
相彆翻憐相見時,碧桃開盡桂花枝。光陰如許成虛擲,世故摧人總不知。雲路不須硃紱去,歸帆且得彩衣隨。嵐山風景濂溪近,此去還應自得師。
次欒子仁韻送彆四首
子仁歸,以四詩請用其韻答之,言亦有過者,蓋因子仁之病而藥之,病已則去其藥。
從來尼父欲無言,須信無言已躍然。悟到鳶魚飛躍處,工夫原不在陳編。
操持存養本非禪,矯枉寜知已過偏。此去好從根腳起,竿頭百尺未須前。
野夫非不愛吟詩,纔欲吟詩即亂思。未會性情涵詠地,《二南》還閤是淫辭 。
道聽塗傳影響前,可憐絕學遂多年。正須閉口林間坐,莫道青山不解言。
……
前言/序言
陽明學問題略說(代序)
陳明
在近年的國學熱中,陽明學的熱度是比較高的,不僅學界有很多的研究著作,民間也有很多的粉絲擁躉。確實,他這個人立德、立功、立言都有比較大的成就,加上在日本影響很大,又有蔣中正等大人物作見證,於是其著作一路飄紅,甚至成為各種主題培訓班的教材。
但古來聖賢皆寂寞,陽明真正的知音應該不會很多。
我覺得,把陽明其學放在宋明思想的結構框架中去理解思考,把陽明其人放在某種時代背景去體會敬仰,也許有助於求得對陽明其人其學較大程度的理解,有助於從對其人其學的理解中更好地拓展視野提升境界。
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學分為五峰蕺山、象山陽明與伊川硃子三係,並視五峰、蕺山與象山、陽明兩係為儒學之正宗,而伊川硃子係為儒學之歧齣。這是從他所謂道德的形上學齣發所做的儒門內部之判教。從思想史和社會史角度看,各種思想的發生發展與影響意義纔是更重要的。簡單說,硃子建立的理本論,將作為經驗世界的道德之理作為最高範疇,所謂沒有天地萬物之前畢竟先有是理,從而使《易傳》中“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的生命之天被解構放逐,道德成為人性,結果就是世界闆結、生命偏枯、靈性無存、缺乏英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陽明生於官宦之傢,天資聰穎,一開始也是遵循硃子格物之學學為聖人,以乃父官衙裏的竹子為對象連“格”七天,無所得入,一頭栽倒在地。正是斷絕這一理路之後,齣入佛老經年,陽明“居易處睏”中於龍場悟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其為學宗旨後來被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心為本,使人的個體性、主體性得到彰顯和確立,而個體性和主體性的彰顯和確立又使得人的感性生命得到釋放的空間,人的自由意誌得到足夠的肯定。其意義無論是儒學內部還是思想史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明代社會私人生活領域的發育、陽明人生的輝煌以及陽明後學的發達和流蕩都與此有關,都是這一點的證明。
根本的原因,陽明學是作為硃子學的反對者齣場的,而不是作為其替代者齣場的,即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以對對方缺陷的彌補為閤法性依據。從儒傢內部來說,其要害則在於,陽明所創之心學雖然強調靈明一點,但卻不能上遂於天,從大哉乾元的生物之心建構起性與情、人與物、仁與義的均衡關係,而終於隻是寄托一己之肉身,以為宇宙之中心,不僅隻是在經驗性的情感、意識裏打轉,並作為萬物尺度,其所構築的生活世界與孔子所體會提點的世界圖景相去之遠已不可以道裏計矣!換言之,心學之失不在主人心重體悟,而在失卻天之信仰,一味嚮內而無所依托,終流於禪而同於物。
例如,作為龍場悟道主要內容的格物新解,主要是嚮內反轉,由“於物上尋理”轉為“在心頭正念”,而與格物原本的於物上感悟天地生物之仁、物我一體之理進而正心誠意成己成物之意失之交臂——他是知道《大學》和《中庸》的內在關係的,曾說“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蔽於心而不知天。失卻瞭由天地生物之心而來的絕對的仁為標準,知善知惡的良知、為善去惡的緻良知都因為隻是經驗中事而變得十分脆弱。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陽明學即陽明其人。這種陽明人格是英雄豪傑式的,其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狂”。他有句詩“點也雖狂得我情”(《月夜二首?與諸生歌於天泉橋》),“吾與點”作為孔子嚮往的境界,錶達的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生命氣象,光風霽月與物同體,陽明目之以狂而自相期許,豈止狂而已哉,已是由狂而妄、由狂而悖瞭!人們津津樂道的東鄉平八郎的故事,實際證明的正是這點——這位佩戴“一生俯首拜陽明”腰牌的主人,正是作為浪速號艦長在甲午海戰中崛起,然後由八國聯軍日本艦隊司令漸次成為日本軍神。
意誌、情感、經驗,對於一個文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卻是不夠的。對於一種人生來說,同樣如此。陽明學某種意義上說好比一種沒有方嚮性的興奮劑,對於行動的決心和能力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成就不世之功,至於是善是惡卻很難提供保證。陽明自己就對弟子王畿將為學宗旨“四句教”演繹為“四無說”錶示認同:“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陽明從百死韆難中體察齣來的“靈丹一粒”,藥力很大,副作用也很大。正所謂高明易啓流弊,最上乘的武功最容易走火入魔。怎麼救治?記住一點:“釋氏本心,吾儒本天。”
親愛的讀者諸君,你準備好瞭麼?
是為序。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