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Reform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Britain as a Nation-state]

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Reform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Britain as a Nation-st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韦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改革
  • 英国历史
  • 民族国家
  • 国家认同
  • 宗教史
  • 都铎王朝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早期现代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5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125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form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Britain as a Nation-st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综合了“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这两个近现代最为重要的西方学术研究焦点,试图以英国为个案探讨两者的互动过程和机制。全书分析了英格兰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背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深入探析了宗教改革和英国主权国家建构的互动以及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构建的互动。通过宗教改革这一视角进一步更正了人们对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认识,从而为关于宗教和现代性关系等更为开放性的论题的探讨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一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所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宗教改革,以及这场变革如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相互交织,塑造了近代英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与认同。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探究宗教改革的复杂动因、多层面影响,及其在构建一个统一、独立且具有独特民族意识的英国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全书以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展开,首先追溯了宗教改革在欧洲大陆兴起的背景,特别是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如何挑战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为宗教与政治的重塑提供了思想武器。随后,笔锋转向英格兰,详细梳理了都铎王朝,特别是亨利八世时期,宗教改革的序幕如何被拉开。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和个人原因,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宣布成立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这一决定不仅是宗教上的决裂,更是政治主权宣告的标志。本书细致地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权力斗争,国王如何利用宗教改革来巩固王权,剥夺教会的财富和权力,以及这对英国封建贵族和教会精英阶层造成的冲击。 然而,宗教改革在英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作者深入探讨了在亨利八世之后的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格兰教会所经历的剧烈摇摆。从爱德华六世时期更为激进的新教改革,到玛丽一世时期短暂而血腥的宗教复辟,再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建立的“伊丽莎白宗教和解”(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本书对每一次政策的调整、每一次信仰的冲突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这些摇摆不仅反映了国内不同宗教派别(如天主教徒、新教徒、激进的新教徒即清教徒)之间尖锐的矛盾,也折射出国家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试图寻找一种能够维系国家统一的宗教形式。 本書的一个重要論點是,宗教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英國民族意識的形成。當英格蘭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其獨立性在宗教層面得到了確立。國家不再需要服從一個外來的宗教權威,這為培養一種基於共同信仰和共同國家認同的民族意識奠定了基礎。隨著英格蘭教會的建立,聖公會(Anglicanism)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國家色彩的宗教,其教義、儀式和組織都與國家政治緊密相連。同時,宗教改革也催生了一批以英語寫作和傳播的宗教文本,例如泰晤士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這極大地推動了英語的規範化和普及,進一步強化了語言上的統一,而語言是民族國家建構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宗教本身,而是着重探讨宗教改革如何与政治权力、法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作者指出,宗教改革期间,王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国王通过解散修道院,获得了巨量的土地和财富,这些财富被重新分配,一部分用于支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一部分被授予了新的贵族和乡绅,从而形成了与王权紧密联系的新的统治阶层。这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也促使这些新的精英阶层更加依赖并支持国家政权,而非依赖教会。 此外,宗教改革也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英格兰教会的建立,意味着国家的法律可以独立于教会法而存在,国王和议会在法律制定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关于教会财产、婚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都随着宗教改革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法律变革如何为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为民族国家的运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社会层面,宗教改革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动荡与重塑。天主教徒在改革中经历了迫害和边缘化,而新教徒,尤其是清教徒,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然而,清教徒对改革不够彻底的批评,以及他们对教会等级制度和国王绝对权威的挑战,也为后来的政治冲突埋下了伏笔。本书探讨了宗教信仰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产生分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通过宗教社群的组织来凝聚力量,影响政治进程。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宗教改革对英国海外扩张和殖民事业的影响。随着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它也开始在海外传播其宗教信仰和文化。同时,许多因宗教迫害而逃离欧洲大陆的清教徒,也踏上了前往北美新大陆的旅程,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社区,并为塑造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宗教上的“传播”和“迁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早期英国(及其后来的大英帝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扩张的一部分。 在探讨英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本书也审视了宗教改革所带来的长期后果,特别是17世纪的英国内战。作者认为,宗教分歧是导致内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教徒对国王和国家教会的反对,与政治上的不满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克伦威尔时代的共和国建立。然而,共和国的短暂存在,也反过来证明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及传统君主制在英国政治传统中的根深蒂固。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同时,也善于将复杂的历史进程以清晰的逻辑呈现给读者。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对于任何希望理解英国历史,特别是理解英国何以成为一个独立、统一且具有强大民族认同的国家,本书都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解读。它揭示了宗教改革并非仅仅是一场信仰的革命,而是一场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塑造了民族灵魂的伟大变革。 总而言之,《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理解16至17世纪的英国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们得以洞察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历史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历史的“为什么”和“如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英国复杂历史轨迹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典且严谨,学术气味浓厚得几乎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其内在的韵律感便会显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历史时间线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建筑师般的结构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像搭建一座精密的钟表,将神学辩论、王朝继承、战争冲突以及经济政策这些看似无关的齿轮巧妙地啮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民族国家”这个概念的成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礼仪”(Liturgy)与“主权”(Sovereignty)之间隐秘联系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论证了,当礼拜仪式的语言和形式被国家权力所垄断和标准化时,民众对超验权威的忠诚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地上的君主。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极强,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哲学的实证研究。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可能是“结构主义的冷峻美感”。它摒弃了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专注于挖掘权力运作的冰冷逻辑和制度变迁的必然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几乎没有多余的感叹词或修饰,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打磨的石块,紧密地镶嵌在整体的论证结构中。我从中学到的一点是,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排他性”定义过程,它需要确定“我们是谁”的同时,也必须明确“我们不是谁”。书中对边缘群体——那些未能适应新教正统性或新国家结构的人们——的命运描绘,虽然篇幅不多,却极具震撼力,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牺牲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构任何形式的身份构建过程,其学术价值远远超出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范畴。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是既痛苦又愉悦的。痛苦在于它对读者背景知识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很多涉及早期现代欧洲法律体系和教义争端的段落,需要反复回味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但随之而来的愉悦感是巨大的,因为作者在解释这些晦涩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解释,常常具有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锐利感。例如,书中对“忠诚宣誓”在不同历史阶段含义变迁的分析,揭示了从封建义务到公民身份转变过程中的语言陷阱。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批判某些既有史观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犀利的笔触——他从不进行人身攻击,而是用更强有力的史实和更精妙的逻辑框架取而代之。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结论,拓宽了我对“国家”起源的理解维度,它远比单纯的军事胜利或经济扩张要复杂得多。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雄心与深邃的洞察力。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捕捉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十六世纪的伦敦街头,亲眼目睹那些教士、贵族乃至普通市民在信仰与政治的巨大漩涡中的挣扎与选择。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社会心理有着近乎本能的理解,他并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为“反抗者”或“维护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那种夹杂着虔诚、恐惧、贪婪和国家认同的微妙平衡。特别是书中关于教会土地重组如何重塑地方精英阶层权力结构的论述,逻辑链条之清晰,论证之扎实,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权力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重塑而实现的,远比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要丰富得多。那种对史料的旁征博引和穿针引线的能力,体现了深厚的古典学养,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页都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像一出精心编排的史诗剧。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高潮。在处理诸如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决裂这种大事件时,作者没有落入“英雄史观”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欧洲政治博弈和国内权力真空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化象征物被“收编”的过程描述。比如,圣物的处理、修道院的解散如何不仅仅是财富的转移,更是对民众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的釜底抽薪。作者对印刷术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更是精彩绝伦,他展示了文字如何从修道院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成为塑造新“共同体”想象的强有力工具。整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感受是,历史的巨变往往是由无数微小的、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在特定历史机遇下偶然叠加所导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