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quan威学者所撰写,在国内的德国哲学和德语文学研究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集中展示2015年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为目前国内唯yi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按年度出版(第1—5卷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法国理论》(第1—5卷称《法兰西思想评论》,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文艺复兴思想评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即原“同济·欧洲文化丛书”)系列。本卷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等栏目,主要收录了国内学界有关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莱辛、策兰等的重要研究论文,以及其他有关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德国当代小说等方面的文章。
本卷汇集了国内外十多位专家的*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解答了尼采在其晚期著作中是如何思考欧洲文明危机,并提出解决之道的;鲁迅是如何接触、介绍、翻译和理解尼采的;莱辛如何通过反思启蒙来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冲突;本雅明的历史哲学具有怎样的伦理维度等问题。
丛书简介:《德意志思想评论》是国内唯yi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按年度出版(第1—5卷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卷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zui前沿成果。
孙周兴,男,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2012年度“长江学者”。陈家琪,男,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哲学》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德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尼采/海德格尔研究
国家的没落——论尼采哲学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尼采的晚期著作与欧洲文明危机
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
“末人”时代忆“超人”——“鲁迅与尼采”六题议
尼采巴塞尔时期的荷马研究
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论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第一章中对哲学的改造
海德格尔诗学节奏观探微
德国古典哲学
适度启蒙与人类教育——莱辛的启蒙反思及其对理性与信仰冲突的调和
论晚期谢林“启示”概念的三重内涵
德国现代哲学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蕴
《逻辑研究》的“科学”概念与纯粹逻辑学
未完结的历史——论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的伦理维度
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
启蒙精神与市民道德下的无所适从——莱辛戏剧中的女性
颠覆与重构——1980—2000年德语诗歌
编后记
由于老子和孔子的“宗教立法”,中国文明传统相当“稳定”。可是,经过欧洲启蒙思想的洗礼之后,我们开始攻击中国文明过于稳定、甚至“超稳定”。由于一百多年来我们都把“在欧洲的所有国家,甚至在美国都在滥用”的“自由精神”奉为精神楷模,我们没法理解尼采,至多给他贴个激进保守主义的标签——这倒没有问题,问题仅仅在于:既然如此,我们何以好意思说自己喜欢尼采?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总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末柏林沙龙里辩论的硝烟与咖啡的香气。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揣摩这版式的用心,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容器,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思想殿堂的门。内页的纸张选材也颇为讲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文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关怀。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精心打磨过的,侧边的切口平整得像是艺术品,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仪式感。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学者们是如何郑重地对待这些知识的载物,这种对载体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阅读体验本身的精神价值。它让人感觉,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油墨的组合,而是一件需要被珍视的文化遗产。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这种审美上的愉悦感,是数字版本难以替代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它像是一份为后人留下的思想地图,精确地标示了特定文化脉络中那些关键的岔路口和迷宫。它不直接为你指明终点,而是让你理解每条道路的来龙去脉,让你明白为什么先驱者们会选择那条路,以及这条路最终通往何处。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地灌输知识点,而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关联”的能力。读完之后,你会不自觉地将书中所探讨的那些古老思潮,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对照和链接。你会开始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现代教条,并试图从那些看似“过时”的思想中,寻找解决现代困境的潜在钥匙。它成功地打破了时代壁垒,让那些跨越世纪的思想交锋,在读者的脑海中重新上演。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被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的“案头之作”。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问题时,那种冷静而克制的论述风格,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思想读物那样,急于给出结论或者迎合当下的热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剖析着德意志文化精神内核中那些复杂、甚至自相矛盾的因子。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也不贩卖易碎的激情。作者似乎有一种高远的视角,仿佛站在历史的某个制高点上,以一种旁观者的超然态度,审视着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永恒拉锯。在某些章节中,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透过文字的缝隙,真的能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幻灭。它引导你进入一种深层的自我反思:我们所珍视的那些“进步”与“理性”,究竟是建立在多么脆弱的基石之上。这种风格,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对基础知识有所涉猎,渴望进行更深层次“思想淬火”的读者。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进去时,首先被震撼到的是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深度。作者对于材料的梳理和引证,简直可以用“一丝不苟”来形容,完全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式写作。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考古挖掘,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哲学思辨、社会思潮的细微波动,一点点地从历史的泥土中剥离出来,展现其原始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随手翻到的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或者某个晦涩词汇的精确语境,但这并非是作者的叙述不清,恰恰相反,是作者提供的信息量太过丰富和密集,以至于我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跟上其思维的步伐。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的休闲,不如说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对读者的专注力和既有知识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逼迫你跳出现有的框架去理解那些被历史语境塑造的观念,体验那种思想的“断裂感”与“重构感”。
评分阅读体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语言的张力与韵律感。尽管主题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句子结构充满了古典的严谨美,同时又不失叙事的力量。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涩难懂,而是将深奥的哲学概念,用一种富有画面感和逻辑推导的语言组织起来。你会发现,某些段落读起来,其节奏感和句式的变化,如同精心谱写的赋格曲,每一个从句和主句的转折,都像是乐章中必然出现的和声。这种对语言的雕琢,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文本,也变得富有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声朗读出来,去感受那些词语组合后迸发出的思辨火花。这种对文字美学的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证明了学术深度与文学表现力并非不可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