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决定做一个妈妈开始,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疑问。看到身边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疑惑自己为什么还没消息。看着商场里被爸爸妈妈牵着的小朋友,脑海中就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什么时候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个小小跟屁虫?
翻开《怀孕分娩坐月子育儿2000问》,2000个新妈妈关心的热点问题,涵盖孕前、怀孕、分娩、坐月子、育儿。在专家与你的一问一答中,备孕轻松又科学,怀孕养胎不长肉,正确呼吸减轻分娩疼痛,坐月子忙碌却从容,不仅新妈妈能健康恢复,宝宝也在专业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即使到了幼儿期,专家也会给出你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让你在宝宝敏感到来前备下专业的意见。
有了专业指导和贴心的指导,从女人到妈妈的转变不再纠结烦恼。你会觉得,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
内容简介
《怀孕分娩坐月子育儿2000问》书里的2000个问题是孕产育儿专家从多年接诊的病例出发,总结新手爸妈关心的疑问,并给出的有用的解决方案。
孕前问答让你科学备孕。从对孕前检查的犹豫不决,到排除所谓的不孕不育,到轻松迎接宝宝的到来,保胎安胎,预防先兆流产。让准爸准妈调理好身体,孕育健康宝宝。
孕期问题是对新手妈妈怀孕时所有疑惑的解答。从早孕反应,到孕中晚期依次出现的尿频、便秘、腿抽筋、水肿、妊娠高血压……医生接诊来不及说的,一一为你解惑。
分娩应该知道的疑问助力新妈妈顺利生产。无论是剖宫产、顺产,还是二胎、双胞胎。新妈妈读一读,医生的每一句嘱咐你都能听懂。
坐月子和新生儿护理问答。让新妈妈不仅能坐好坐月子,更能从容应对新生宝宝的喂养、护理、疾病防治。
婴幼儿护理从辅食添加入手,到日常养护,到宝宝良好习惯的形成,再有入园准备。让新手爸妈真正了解宝宝,保护宝宝安全度过幸福的幼儿时光。
作者简介
王琪,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专家库成员,国家“十五”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
她是一位拥有30多年临床实践的著名孕产专家,也是一位喜爱宝宝的外婆。在她的职业生涯里,以特有的亲和力,让几十万准妈妈得到最细心的指导,迎来一个个健康的小生命。她还是北京电视台、人民网健康论坛等媒体的特邀嘉宾,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大众普及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出版了多本孕产育儿畅销书。她在微博上说:“看见一个个女性成为母亲是我生命中的幸福源泉,我爱母性的伟大。”期待准妈妈在她的指导下,每天抽出几分钟在书中解答自己的疑惑,成功备孕,安心度过孕期,科学抚育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以与医生交谈般的文字陪你度过幸福育儿路,在憧憬中迎接他的到来。
——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凌 ★这本书解答了妈妈想问,医生来不及说的问题。
——39健康网
★妈妈关心的问题,书中的回答远比网上查的可靠。
——妈妈帮学堂
目录
第一章 孕前准备最关心的200个问题
孕前检查/36
检查项目/36
做过婚检,还要做孕前检查吗?36
身体健康还要做孕前检查吗?36
孕前检查什么时候做最好?36
没有做孕前检查就怀孕了怎么办?37
孕前检查挂哪一科?37
孕前检查需要多少钱?37
是否要在月经干净后做孕前检查?37
女性要做哪些孕检项目?38
孕前检查前1天能同房吗?39
什么是“优生五项”?39
为什么要做“优生五项”?39
每个人都要做“优生五项”吗?39
男性也要接受孕前检查吗?40
什么是ABO溶血?40
O型血女性都要做ABO溶血检查吗?40
孕前应该治疗的疾病有哪些?41
孕前检查发现问题怎么办?41
如何说服老公去做孕前检查?41
口腔检查/42
预防接种/44
遗传与优生/46
生男生女/46
不孕不育/50
试管婴儿/54
先兆流产/58
胚胎停育/62
遗传/64
最佳生育时间/68
受孕过程/70
……
第二章 怀孕一定要知道的1000个问题
第三章 分娩一定要知道的200个问题
第四章 坐月子一定要知道的200个问题
第五章 新生儿护理一定要知道的200个问题
第六章 婴幼儿护理一定要知道的200个问题
附录:宝宝疫苗接种与玩具推荐
精彩书摘
胎动
第1次胎动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经历过辛苦的早孕反应后,头胎准妈妈在孕16~20周能够感知到胎动。胎动不仅是妈妈和宝宝间的亲密互动,也是宝宝传达健康讯息的重要方式。初次感觉胎动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准妈妈怀孕16周就可感到,也有的要到20周才能觉察。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偏瘦的准妈妈胎动出现得早,偏胖的准妈妈则相对会晚一些。二胎妈妈大概在怀孕16周,最早能在怀孕14周的时候就感受到胎动。
胎动是什么感觉?
怀孕16~20周的时候,胎动的动作幅度都比较小,力量也比较弱,胎动不是十分明显,就像小鱼冒泡的样子。怀孕20~35周的时候,胎动的动作幅度会大幅增大,胎动十分明显。这个时候准妈妈会觉得胎宝宝在肚子里拳打脚踢一样。怀孕35周至分娩的这段时间,胎动频率相对孕中期要小很多,但是动作幅度和力量的强度则很大。
什么时候可以数胎动?
数胎动可以随时进行。一般每日数3次,每次1小时。将早、中、晚各1小时数的胎动次数相加,再乘以4,就能得出12小时的胎动次数。如果所得的胎动次数大于30次,说明胎宝宝状况良好;如果多于20次少于30次,那么次日再数一次。如果所得的胎动次数小于20次,说明胎宝宝异常;如果胎动少于10次,则提示胎宝宝宫内缺氧。那么就要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温馨小贴士
数胎动只能作为反映胎宝宝安危的一个标志。至于胎宝宝的发育情况,有无畸形和其他异常情况,则需要结合其他医疗仪器等检查方法,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双胞胎与多胞胎
怀了双胞胎或多胞胎要剖宫产吗?
在孕期快结束的时候,如果双胞胎所处的位置或姿势不适合顺产,或者前置胎盘,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剖宫产。如果宝宝发育得没有预期的好,医生可能也会建议你做剖宫产,因为这种情况下阴道产可能会给第2个出生的宝宝带来更大的风险。如果两个宝宝的体重有差别,且第2个出生的宝宝较小,如果在生产的过程中供氧不足,第2个宝宝就会更危险。
多胞胎实施剖宫产的概率极高。在即将分娩时,由于胎宝宝处于活跃状态而相互拥挤,容易造成胎盘紧缩和脐带缠绕,严重时会对胎宝宝生命构成威胁,也令准妈妈极度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立即实施剖宫产。
怀双胞胎更容易流产吗?
总的来看,大多数双胞胎流产发生在怀孕前12周。有时候在孕早期B超会检测到双胞胎,但是只有一个宝宝能坚持到最后。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消失的那个双胞胎再度被妈妈的身体吸收,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出现任何流产的征兆。虽然双胞胎流产风险高,但是你不能假设这一定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别担心,大多数怀双胞胎的准妈妈都能顺利地分娩2个健康的宝宝。
如何预防早产?
在孕晚期,准妈妈要特别注意避免劳累,多卧床休息,这对减轻压迫症状,增加子宫的血流量,预防早产都有好处。另外由于双胎或多胎导致子宫过度膨大,往往难以维持到足月而提前分娩。所以,准妈妈需要提前住院待产,以保证顺利分娩。
早产的诱发因素主要是休息不当、房事不节制。因此,双胎或多胎妊娠的准妈妈更要特别注意。妊娠28~30周后应多卧床休息,宜采取左侧卧位,不宜取坐位、半坐位及平卧位。左侧卧位可以增加子宫血流量,减少胎宝宝对宫颈的压迫和扩张。
开奶
为什么要早开奶?
如果生孩子后不早些喂奶,垂体得不到刺激,泌乳素就不分泌,时间长了,即使婴儿再吮乳头,垂体也就没反应了,或者奶量很少。有些妈妈很想给孩子喂奶,但就是因为开奶太晚,以致回了奶,想喂也不成了,这是很可惜的。此外,吸吮乳头也可以使子宫收缩,减少产妇产后出血,促进子宫恢复,还可以防止或减少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还可以促进母子感情。
产后多久开奶?
出生后半小时,宝宝就要享受人生的第一顿美餐了,最晚也不能超过6小时。最初,乳汁的量非常少,但能促使宝宝体内的胎便完全排出。胎便大约在宝宝出生后1~2天排出,如果不完全排出就会使宝宝血液变得浑浊,血液循环受阻,影响宝宝的健康。如果不给宝宝尽快开奶,就会影响正常泌乳反射的建立,使乳汁分泌越来越少。同时,也不利于妈妈子宫的恢复。
……
前言/序言
《母婴成长宝典:孕育新生命,点亮智慧家》 一、 孕育生命:从生命萌芽到迎接新星 生命的奇迹,始于那份悄然萌动的喜悦。本书将带领准父母们踏上一段充满探索与惊喜的旅程,全面解读孕育新生命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1. 备孕的智慧:为健康宝宝打下坚实基础 理想的孕育时机: 探讨女性最佳生育年龄,男性精子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和优化身体状况,为怀孕做好万全准备。 科学的营养补充: 详细解析孕前及孕早期必需的营养素,如叶酸、铁、钙、维生素D等,并提供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清单和合理的膳食搭配建议。 生活方式的调整: 指导如何戒烟限酒,规避环境污染,管理慢性疾病,以及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受孕的健康环境。 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 介绍孕前基因检测的意义,帮助了解潜在的遗传风险,并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指导,让未来父母更安心。 孕前检查的必要性: 详解孕前检查项目,帮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预防胎儿畸形,为优生优育保驾护航。 情绪与心理的准备: 关注孕前夫妻双方的心理状态,分享缓解焦虑、建立良好心态的方法,为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2. 孕期保健:呵护母婴,安享十月 孕早期(1-12周): 详细介绍孕早期的生理变化,如孕吐、疲劳、情绪波动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指导如何通过B超、HCG、孕酮等检查,确认妊娠并监测早期发育。 孕中期(13-28周): 关注孕中期胎儿的快速发育,介绍胎动感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羊膜穿刺、唐氏筛查、四维彩超等检查,评估胎儿健康状况。提供应对孕期常见不适,如腰酸背痛、便秘、水肿等的实用方法。 孕晚期(29-40周): 详细讲解孕晚期的身体变化,如腹部增大、宫缩、胎儿入盆等。指导如何进行产前体操,为分娩做准备。介绍无痛分娩、催产等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识别临产信号。 孕期营养均衡: 强调孕期循序渐进的营养需求变化,提供针对不同孕期的详细膳食指南,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以及孕期体重管理的建议。 孕期运动的益处与禁忌: 推荐适合孕妇的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讲解运动的时长、强度及注意事项,帮助孕妇保持活力,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孕期常见问题的应对: 深入解答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阴道分泌物异常、皮肤瘙痒等,并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和家庭护理方法。 胎教的科学方法: 介绍不同类型的胎教,如音乐胎教、故事胎教、语言胎教等,并强调胎教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性,帮助父母与胎儿建立情感连接。 孕期心理调适: 引导孕妇正视孕期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情绪,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孕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 分娩时刻:迎接新生命,体验生命之美 分娩是生命的转折点,也是母性光辉的闪耀时刻。本书将以详实的内容,为准父母们揭示分娩的全过程,减轻恐惧,增强信心。 1. 分娩前的准备:从容面对,信心十足 自然分娩的优势与流程: 详细解读自然分娩的生理过程,包括产力、产道、胎儿等因素的作用。介绍分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待产包的准备、临产信号的识别、医院的选择与联系等。 剖宫产的适应症与风险: 阐述剖宫产的医学指征,详细介绍剖宫产的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父母做出明智的选择。 无痛分娩的原理与安全性: 普及无痛分娩的科学知识,解释其作用机制,解除对疼痛的恐惧,并强调其安全性与适用性。 产前检查与评估: 详细介绍孕晚期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包括骨盆测量、胎儿监护、胎位评估等,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强调丈夫或家人在分娩过程中的支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陪伴,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 2. 分娩过程的详解:科学指导,平安度过 产程的各个阶段: 详细描述第一产程(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的具体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生理变化和产妇的感受。 如何应对宫缩疼痛: 提供多种有效的宫缩疼痛缓解方法,包括深呼吸、放松技巧、水中分娩、导乐陪伴等,帮助产妇积极配合分娩。 助产技术的应用: 介绍常用的助产技术,如会阴侧切、胎吸吸引、产钳助产等,并解释其适应症和操作过程。 异常分娩的识别与处理: 讲解常见的异常分娩情况,如胎位异常、脐带脱垂、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并强调紧急处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出生后的即时护理: 详细介绍新生儿出生后的初步评估(Apgar评分),脐带处理,以及初步的保暖、吸痰、建立呼吸循环等环节。 3. 分娩后的恢复:身心调整,回归健康 产后恶露的观察与护理: 讲解产后恶露的正常颜色、量及变化规律,指导如何识别异常情况,并提供护理建议。 伤口护理: 详细介绍会阴侧切伤口、剖宫产伤口及其他可能存在的伤口的清洁、消毒和护理方法,促进伤口愈合。 产后疼痛的缓解: 提供针对产后不同部位疼痛的缓解方法,如腹痛、腰背痛、伤口痛等。 盆底肌修复: 强调盆底肌修复的重要性,介绍盆底肌的锻炼方法,预防和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哺乳的指导与支持: 提供科学的哺乳姿势、技巧,解决哺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乳头皲裂、乳腺炎等。 产后情绪的调适: 关注产后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新妈妈走出情绪困境。 三、 科学坐月子:调养身心,蓄力新生 “坐月子”是中国传统的产后调养方式,本书将以科学、现代的视角,为您解读月子期间的黄金调养秘籍。 1. 月子期饮食:滋补身体,恢复元气 科学的月子餐搭配: 详细指导产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及之后的饮食重点,强调循序渐进的进补原则。 营养的均衡摄入: 强调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推荐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材,如瘦肉、鱼虾、蛋奶、豆制品、新鲜蔬果等。 催乳与回奶的食物选择: 提供科学的催乳食物和回奶食物清单,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禁忌食物的规避: 明确月子期间应避免的食物,如生冷、辛辣、油腻、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等,以及对某些食物的加工处理方法。 汤水与饮品的选择: 推荐滋补养生汤品,如鲫鱼汤、猪蹄汤、鸡汤等,并提供制作方法。指导月子期饮水的种类和量。 产后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结合中医理论,指导新妈妈根据自身体质(如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案。 2. 月子期起居:舒适安逸,身心放松 睡眠的重要性: 强调充足睡眠对产后恢复的重要性,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如规律作息、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 个人卫生的讲究: 指导产妇如何进行日常清洁,包括洗头、洗澡、刷牙等,以及对伤口部位的特殊护理。 适度的活动与休息: 讲解产后适度活动的益处,如散步、简单的家务等,但同时强调充足休息的重要性,避免过度劳累。 室内环境的调节: 指导如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湿度,以及避免强光、噪音等干扰。 产后形体恢复: 提供产后塑形的基本原则,如腹部收紧、骨盆恢复等,以及简单的恢复性运动。 3. 月子期保健:关注细节,预防疾病 乳房护理: 详细讲解如何进行乳房清洁、按摩,预防乳腺炎,缓解乳房胀痛。 伤口护理的细致: 再次强调会阴侧切伤口、剖宫产伤口的日常清洁、消毒、观察,预防感染。 常见月子病的预防与应对: 讲解月子病(如产后风、腰腿痛、腹泻等)的常见原因,并提供预防措施和家庭应对方法。 情绪管理的艺术: 探讨产后情绪波动的原因,提供积极的情绪疏导方法,如与家人沟通、参加妈妈交流群、寻求专业帮助等。 家人的角色与支持: 强调家人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对新妈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分担育儿责任中实现和谐家庭。 四、 智慧育儿:科学喂养,快乐成长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凝聚着父母的爱与智慧。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人性化的育儿指南。 1. 新生儿护理:精细呵护,奠定健康基石 喂养的艺术: 详细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与技巧,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以及混合喂养的科学搭配。讲解奶量、喂养间隔的调整。 睡眠的规律: 帮助父母了解新生儿的睡眠特点,掌握哄睡技巧,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 大小便的观察: 讲解新生儿大小便的正常表现,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尿布疹。 洗浴与清洁: 提供新生儿洗澡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日常清洁(如口腔、鼻腔、耳朵、指甲)的科学方法。 脐带护理: 详细讲解脐带的消毒和护理,以及如何识别脐带脱落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黄疸的观察与处理: 普及新生儿黄疸的知识,讲解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以及何时需要就医。 常见疾病的识别与居家护理: 讲解感冒、腹泻、吐奶、鹅口疮等新生儿常见病的症状,以及居家护理的基本原则。 2. 婴幼儿喂养:均衡营养,强健体魄 辅食添加的科学时机: 讲解添加辅食的月龄,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入不同种类、不同质地的辅食。 辅食的种类与制作: 提供各类辅食的制作方法,如米糊、菜泥、肉泥、蛋黄、肝泥等,并强调食材的新鲜与卫生。 营养的均衡搭配: 介绍不同月龄宝宝所需的营养素,以及如何通过食物搭配,保证宝宝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喂养习惯的培养: 引导父母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 特殊情况的喂养: 针对过敏宝宝、厌食宝宝等特殊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喂养建议。 3. 疾病预防与护理:守护健康,远离病痛 疫苗接种的意义与计划: 详细介绍国家强制性疫苗接种项目,以及推荐性疫苗的接种意义,并提供接种计划参考。 常见儿童疾病的识别与家庭护理: 讲解发烧、咳嗽、腹泻、呕吐、皮疹等儿童常见病的症状,以及居家护理的常用方法。 意外伤害的预防: 重点关注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如跌落、烫伤、触电、误食异物等,并提供家庭安全防护措施。 口腔卫生与保健: 强调儿童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指导如何为宝宝刷牙,以及定期口腔检查的必要性。 视力与听力保护: 讲解如何保护儿童视力,预防近视,以及注意听力保护。 4. 婴幼儿发育:循序渐进,激发潜能 运动能力的发展: 描述宝宝从抬头、翻身、坐、爬到站立、行走等运动能力的发展过程,并提供促进运动发展的游戏和方法。 语言能力的发展: 讲解宝宝从咿呀学语到说出第一个词、第一个句子,以及如何通过亲子互动,促进宝宝语言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 介绍宝宝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和启发,培养宝宝的探索精神。 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培养宝宝的同理心、合作意识,以及如何引导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早期教育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提供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适宜玩具和游戏建议,激发宝宝的潜能。 五、 父母成长:学习与陪伴,共筑美好家庭 育儿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蜕变。本书还将关注父母自身的成长与学习,助力您成为更智慧、更有爱的父母。 新手父母的心理调适: 帮助新手父母理解并应对育儿初期的挑战,如睡眠不足、情绪波动、角色转变等,建立自信心。 夫妻关系的维护: 强调在育儿过程中,夫妻双方保持良好沟通与支持的重要性,共同分担育儿压力,增进感情。 科学育儿理念的更新: 鼓励父母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宝宝不同阶段的需求。 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指导父母如何创造和利用亲子时光,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寻求支持与资源: 鼓励父母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社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 《母婴成长宝典:孕育新生命,点亮智慧家》将是您孕育、分娩、坐月子、养育宝宝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贴心伙伴。它将以详实、科学、易懂的内容,陪伴您走过生命中最珍贵、最充满挑战的旅程,让您从容应对,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