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

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义夫正树,[美] 拉尔夫·J.布拉德,[日] 小泽昭弥 等 编,苏金然,汪继强 等 译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电池材料
  • 电化学
  • 储能
  • 新能源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可充电电池
  • 电池技术
  • 能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6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1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4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锂离子电池作为信息化、动力和储能等应用的最重要新能源材料而越来越重要,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是由世界上锂离子电池首位发明者和奠基者亲自撰写,也是国际上一批享有盛誉的电池行业知名专家所著。
  《锂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共分23章,全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工艺、应用及市场等方面的历史、进展及未来趋势,对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电池生产工艺及材料技术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全书内容丰富、实用。
  本书可以作为我国从事电池、锂离子电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各类中、高等院校及电化学及新能源材料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书。

作者简介

  苏金然,天津力神公司,高级工程师,1986~1991年从事空间用镍镉电池研制,在材料创新方面进行较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在通信卫星的二次电源系统中得以应用;
  1996~1998年,开始涉足质量管理领域,并做为项目组负责人承担援巴等装备用镍镉电池的应用产品开发。
  1998开始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制、工程技术研究、生产及质量管理工作,期间做为起草人主持起草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订第一个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国、军标,主持或参与多个锂离子方面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

目录

引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Masaki Yoshio,Akiya Kozawa,and Ralph J.Brodd1
0.1简介1
0.2锂离子电池发展史1
0.3锂离子电池历史及专利2
0.4电解质添加剂: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方法3
参考文献7第1章锂离子电池市场概况Ralph J.Brodd8
1.1概述8
1.2当前锂离子电池市场9
1.3市场特征10
1.4消费电子产品11
1.5手持电动工具11
1.6不间断电源及静态储能12
1.7运输工具12
参考文献12
第2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综述Masaki Yoshio and Hideyuki Noguchi13
2.1正极材料现状13
2.2正极材料的结构13
2.3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特征及结构变化16
2.4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层状材料和尖晶石LiMn2O4型材料的安全问题)26
2.5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最新进展28
参考文献36
第3章碳负极材料Zempachi Ogumi and Hongyu Wang38
3.1Li.GIC(锂.石墨层间化合物)的阶现象39
3.2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薄膜的形成39
3.3碳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41
3.4碳中Li+的扩散44
3.5超高容量的碳44
3.6嵌锂碳的热安全性45
3.7碳的结构修饰46
3.8实用型碳负极材料46
参考文献50
第4章功能电解质:添加剂Makoto Ue55
4.1概述55
4.2特定功能的电解质56
4.3负极成膜添加剂56
4.4正极保护添加剂62
4.5过充电保护添加剂64
4.6湿润剂70
4.7阻燃剂72
4.8其他添加剂74
4.9结论75
参考文献75
第5章锂离子电池的碳导电添加剂Michael E.Spahr82
5.1概述82
5.2石墨粉末84
5.3炭黑导电添加剂93
5.4石墨还是炭黑?98
5.5其他纤维状碳导电添加剂99
参考文献100
第6章锂离子电池中聚偏氟乙烯(PVDF)相关材料的应用Aisaku Nagai104
6.1概述104
6.2聚合物的电化学稳定性105
6.3PVDF的物理性质106
6.4KF聚合物的产品范围107
参考文献108
第7章SBR黏结剂(用于负极)和ACM黏结剂(用于正极)Haruhisa Yamamoto and Hidekazu Mori109
7.1概述109
7.2SBR和ACM黏结剂的特性111
7.3负极黏结剂:BM.400B113
7.4正极黏结剂:BM.500B117
7.5总结120
参考文献120
第8章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Kazuo Tagawa and Ralph J.Brodd121
8.1概述121
8.2电池设计121
8.3圆柱形和方形电池的制造122
8.4混浆和涂覆123
8.5圆柱形电池的制造123
8.6方形电池的制造125
8.7锂离子平板电池和聚合物电池的制造126
8.8化成及老化127
8.9安全性128
参考文献128
第9章聚阴离子正极活性材料Shigeto Okada and Jun.ichi Yamaki129
9.1第一代4V正极材料129
9.2第二代正极材料130
参考文献135
第10章金属氧化物包覆的正极材料的过充电行为Jaephil Cho,Byungwoo Park,and Yang.kook Sun138
10.1简介138
10.2正极材料过充电反应机理138
10.3AlPO4包覆层的厚度对LiCoO2正极的影响139
10.4包覆Al2O3和AlPO4的LiCoO2的比较141
10.5包覆AlPO4和包覆LiNi0.8Co0.1Mn0.1O2的LiCoO2正极的对比144
10.6ZnO包覆的LiNi0.5Mn1.5O4尖晶石正极150
致谢154
参考文献154
第11章金属合金负极材料的发展Nikolay Dimov157
11.1概述157
11.2常温下锂离子电池用锂合金的历史回顾158
11.3含硅材料和锂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机理160
11.4硅基负极的制备工艺161
11.5硅碳复合电极168
11.6总结和展望169
参考文献169
第12章HEV应用Tatsuo Horiba174
12.1概述174
12.2日本之外的国家174
12.3日本175
12.4日立/新神户175
12.5HEV电池模组176
12.6前景展望177
参考文献177
第13章锂离子电池阻燃添加剂Masashi Otsuki and Takao Ogino178
13.1概述178
13.2磷氮烯化合物179
13.3添加剂磷氮烯的优化结构179
13.4可燃性的判定方法181
13.5热稳定性183
13.6电池性能184
13.7结论185
参考文献186
第14章基于石墨正极和活性碳负极的高能电容器Masaki Yoshio,Hitoshi Nakamura,Hongyu Wang188
参考文献192
第15章用于二次锂离子电池的LiCoO2的开发Hidekazu Awano193
15.1概述193
15.2LiCoO2的制造方法和性质195
15.3进一步提高LiCoO2的性能199
15.4总结201
参考文献201
第16章正极材料:LiNiO2和相关化合物Kazuhiko Kikuya, Masami Ueda, and Hiroshi Yamamoto202
16.1概述202
16.2LiNiO2的合成工艺202
16.3工艺和质量之间的关系203
16.4总结205
参考文献206
第17章锂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活性材料Koichi Numata207
17.1概述207
17.2尖晶石锰酸锂207
17.3层状的含锰材料209
参考文献210
第18章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发展趋势Tatsuya Nishida211
18.1概述211
18.2MAG的粉末特性211
18.3MAG的充放电特性214
18.4结论218
参考文献218
第19章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质Hideya Yoshitake219
19.1概述219
19.2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过去和未来219
19.3功能电解质220
19.4第二代功能电解质224
19.5为正极设计的第三代功能电解质227
19.6其他功能电解质231
19.7补充说明233
参考文献234
第20章锂离子电池隔膜Zhengming(John)Zhang and Premanand Ramadass235
20.1概述235
20.2电池及隔膜市场236
20.3隔膜与电池237
20.4隔膜的要求238
20.5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膜238
20.6总结260
20.7未来的发展方向261
参考文献261
第21章聚合物电解质与聚合物电池Toshiyuki Osawa and Michiyuki Kono266
21.1概述266
21.2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266
21.3干式聚合物电解质267
21.4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268
21.5使用纯聚合物电解质的商业聚合物电池269
21.6使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商业化聚合物电池270
21.7新趋势273
21.8前景展望273
参考文献274
第22章用于大型二次锂离子电池的优化新型硬碳Aisaku Nagai,Kazuhiko Shimizu,Mariko Maeda,and Kazuma Gotoh275
22.1概述275
22.2一种新型硬碳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275
22.3小结278
参考文献278
第23章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Masaki Okada and Masaki Yoshio279
23.1概述279
23.2实验279
23.3结果和讨论280
23.4结论283
参考文献283

精彩书摘

  1.4消费电子产品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应用驱动将持续主导电池的应用市场,随着人们更多的关注,高性能设备、蓝牙耳机和3G移动电话将继续扩展这个市场。美国、欧洲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已接近饱和,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长潜力较大的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摄像机约占电池应用的25%。通常摄像机是不连续使用的,在使用之前会放置一段时间,锂离子电池的储存寿命要明显好于之前使用的Nicd电池和Ni—MH电池。数码照相机的应用紧随其后,它们使用的碱性电池和Ni—MH电池正逐渐被锂离子电池替代。大多数一次电池缺乏照相机工作时所需的瞬间高脉冲电流的要求,只有LiFesz体系一次电池能满足数码相机工作时的性能要求。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用户会定期为电池充电以保证持续使用。此外,很多手机都有内置摄像头,这有可能减缓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
  1.5手持电动工具
  电动工具市场主要以Ni—Cd电池为主。就电池体积而言,它排在第三位。与锂离子电池相比,这种电池较重且工作时间短。早期的锂离子电池高功率性能不及NiCd电池,近来采用LiMn2O4或LiFePO4正极材料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开始应用于电动工具领域。与以前的Ni—cd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体积只有其三分之一,质量也只有其一半。使用磷酸盐正极材料的电池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600℃以下不会热失控。纳米磷酸盐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和更高的容量,因此是理想的正极材料。由于这个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且NiMH电池低温性能和高功率性能较差,因此Ni—cd电池得到了更多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电动工具的引进者DeWalt和MilwaukeeTool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6不间断电源及静态储能
  不问断电源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为60~100亿美元,并且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同步增长。市场主要以铅酸电池为主。铅酸电池正在由湿式技术缓慢转变为阀控式技术。阀控式铅酸电池是密封的,在充电和静置状态下不会释放氢气和酸性气体,但是其造价较高。造价更高的袋式Ni—cd电池对阀控电池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种电池有很长的使用寿命,Ni—cd电池使用15年或更长的时间是很正常的。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使环境友好的高成本锂离子电、池对铅酸电池和Ni~Cd电池形成了挑战。
  不间断电源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锂离子电池需要达到0.3美元/w·h才有可能实现市场渗透,新型的、成本更低的锰和磷酸盐正极材料电池可以达到这个成本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市场领域的几家铅酸电池公司最近已经和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电池以进行评估,此现象表明大多数传统的铅酸电池制造商已经在积极转型中。
  1.7运输工具
  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工具领域有很好的商机。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市场拥有最好的前景,一旦实现应用,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工具的应用市场将会远‘远大于便携设备市场。segway运输车已经将NiMH电池换为锂离子电池。丰田Prius将会在下一代模组设计中将Ni—MH电池改为锂离子电池。包括淡水湖的救援摩托艇在内,锂离子电池将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并搭建起自己的平台。欧洲已经开始禁止在所有湖泊使用汽油摩托艇,美国的一些湖泊也开始禁止汽油摩托艇的使用,驾驶者必须使用电池驱动的摩托艇。这些摩托艇目前使用的是铅酸电池。在欧洲,更小、更轻便的锂离子电池在这个领域中已开始应用。
  2007年,Tesla电动汽车达到了200英里以上的续航里程,为运输领域过渡至电池驱动奠定了基础,使用新型正负极体系的锂离子电池也将替代传统的铅酸su(启动一照明点火)电池用于燃油动力交通工具的启动申源。
  ……

前言/序言


深入理解高效催化:从理论基础到工业应用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催化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核心原理,为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工程及环境科学的研究者、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本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的参考书。 催化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其效率直接决定了能源的利用率、产品的纯度以及环境的友好性。本书摆脱了传统教材的刻板叙事,聚焦于催化剂设计、反应机理探究以及工业规模化应用中的关键科学挑战。全书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催化基础与理论视界(Foundations and Theoretical Horizons)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催化现象的基本概念,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并迅速过渡到现代催化研究的理论工具箱。 1.1 表面科学与吸附理论的精确建模: 详细阐述了化学吸附的量子化学基础,重点讨论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预测表面能、反应能垒和中间体稳定性中的应用。我们特别引入了多尺度模拟方法,如何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来理解催化剂在真实温度和压力下的动态行为,而非仅仅依赖静态的零温计算。 1.2 活性位点的结构敏感性与电子效应: 深入分析了不同晶面、缺陷位点(如台阶、边缘和空位)对催化活性的差异化影响。通过配位场理论和电荷转移模型,解释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金属或氧化物载体的电子结构,实现对反应路径的定向引导。讨论了“电子助力”效应在活化惰性分子(如C-H键、N₂)中的关键作用。 1.3 反应动力学与表面竞争机制: 区别于简单的朗缪尔-希尔伍德(L-H)模型,本章引入了更复杂的非理想表面反应动力学。重点分析了竞争性吸附和表面中毒(如积碳、烧结)对反应速率的长期影响,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原位光谱技术实时监测这些动态变化。 --- 第二部分:异相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Heterogeneous Catalyst Design and Synthesis) 本部分关注如何从原子尺度精确构建具有特定形貌和组分的高性能固体催化剂。 2.1 纳米结构控制与形貌工程: 探讨了湿化学法(如溶剂热法、沉淀法)和气相沉积技术(如原子层沉积,ALD)在控制催化剂粒径、晶型和表面孔隙结构中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模板法和刻蚀技术,实现催化剂内部结构(如核壳结构、中空结构)的定制化,以优化反应物/产物的输运效率。 2.2 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兴起: 详细论述了SACs的合成策略(锚定、热解)及其独特的催化优势——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清晰可控的活性中心。讨论了提高SACs热稳定性和抗团聚性的关键挑战,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载体材料(如氮化碳、金属有机框架,MOFs)来锚定活性位点。 2.3 载体材料的功能化与协同作用: 催化剂的性能往往由催化剂-载体界面决定。本章深入分析了载体(如介孔二氧化硅、石墨烯、掺杂氧化物)对催化剂的电子、酸碱和结构支撑作用。强调了“协同效应”的定量评估方法,即如何区分来自活性组分本身和界面效应的贡献。 --- 第三部分:高选择性反应的催化策略(Catalytic Strategies for High Selectivity) 选择性是衡量催化剂优劣的核心指标。本部分集中探讨如何通过精妙的催化剂设计来抑制副反应,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获取。 3.1 几何限制与空间位阻效应: 阐述了利用限域空间(如沸石孔道、纳米孔隙)来控制反应物的取向和产物的脱附路径。详细分析了沸石催化剂中分子筛分效应的机理及其在石油化工(如烷基化、异构化)中的应用。 3.2 氧化还原调控与电子传递路径: 针对涉及多步电子转移的反应(如选择性氧化、电催化还原),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氧化态分布和电子迁移率,来调控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目标官能团的定点活化。 3.3 仿生催化与酶启发的理性设计: 借鉴生物酶的高效和高选择性,本章介绍了人工模仿天然酶活性中心的策略。重点关注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如何利用非对称环境诱导对映选择性,并在工业规模的有机合成中实现应用。 --- 第四部分:能源转化的关键催化体系(Key Catalytic Systems for Energy Conversion) 聚焦于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挑战,深入剖析了相关的催化解决方案。 4.1 电催化水分解与析氧/析氢反应(OER/HER): 详述了碱性、酸性与中性条件下非贵金属(如镍、铁、钴基材料)催化剂的最新进展。重点剖析了水合层结构对OER动力学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表面缺陷工程优化碱性OER的过电位。 4.2 二氧化碳捕获与转化(CO₂RR): 探讨了将废弃CO₂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CO, 甲醇, 燃料)的电化学和光催化路径。分析了在不同金属和半导体催化剂上,CO₂/H₂O的竞争性吸附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并讨论了如何通过电解液工程提升法拉第效率。 4.3 燃料电池中的低成本催化剂: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本书详细比较了贵金属(Pt)替代方案的研究,特别是非贵金属氮化物(M-N-C)在氧还原反应(ORR)中的机理和稳定性提升策略。 --- 第五部分:催化剂的原位表征与机理解析(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tic Elucidation) 理解催化剂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演变是提升性能的关键。本部分侧重于先进的原位(Operando)技术。 5.1 动态反应条件下的光谱学技术: 详细介绍了原位/差分X射线吸收谱(XAS/D-XAS)、拉曼光谱在监测金属价态、配位数和晶格氧活性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XPS的“化学位移”来辨别真实催化活性物种。 5.2 表面结构的原位显微成像: 阐述了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观察催化剂纳米颗粒在反应气氛下重构、烧结与氧化还原过程的优势。强调了如何区分表面“死物种”与“活性物种”。 5.3 反应中间体的捕获与鉴定: 讨论了使用低温电子回旋共振(EPR)和原位质谱(MS)来快速捕获并鉴定瞬态反应中间体(如自由基、表面物种)的方法,从而构建可靠的反应机理闭环。 --- 第六部分:工业过程的放大与可持续性(Scale-up and Sustainability in Industrial Catalysis) 本部分将理论和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业流程,关注反应器的设计和环境影响。 6.1 反应器工程与宏观传质限制: 深入分析了固定床、流化床和浆态床反应器的特点及其对催化剂的特定要求(如机械强度、粒径分布)。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克服外部和内部传质对宏观反应速率的限制。 6.2 催化剂的失活、再生与循环经济: 系统性地分类了催化剂失活的主要模式(烧结、浸毒、积碳),并详细介绍了针对性的再生技术(如氧化再生、还原处理、超临界流体清洗)。强调了如何设计“易于再生”的催化剂体系。 6.3 绿色催化与溶剂效应: 探讨了利用超临界CO₂、离子液体和水等绿色溶剂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在催化反应中的潜力。分析了这些新型介质对催化剂表面性质和反应选择性的独特调控机制,致力于实现更低碳足迹的化学制造。 ---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越了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到工业反应器操作的完整链条,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视角,以期推动下一代高效、稳定和环境友好的催化技术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大量使用复合句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熟悉的领域,也常常需要查阅好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确含义。例如,书中对SEI膜形成的描述,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形成稳定钝化层”,而是深入到“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和“缺陷态密度”的量化分析上。这使得理解的门槛非常高。我必须承认,如果你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你对锂电池的理解深度将远超常人。但问题在于,这种深度是以牺牲可读性和普及性为代价的。对于非化学或材料科学背景的读者,这本书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似乎并不在乎让更广泛的技术人员群体受益,而是专注于服务于最顶尖的研究圈子,内容偏向于基础理论的完美构建,而非对现有技术问题的“工程化”解释或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坦率地说,有点过于“学院派”了。每一章的过渡都遵循着严格的逻辑链条,从热力学基础到动力学过程,再到界面现象,层层递进,几乎没有采用任何便于快速查阅和对比的摘要或总结性表格。当我想要快速回顾一下不同正极材料的电压平台和容量密度时,我必须从好几页的微分方程和热力学势能变化描述中去“推导”出我需要的数据点,这效率极低。它更像是为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学生准备的教材,要求读者必须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我这种希望在工作间隙快速获取特定知识点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检索友好度非常低,仿佛它根本没有考虑到“时间就是金钱”的工业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充满了学术论文特有的那种不苟言笑的精准度。我翻阅了关于电极材料制备的部分,原本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不同烧结温度或添加剂对晶粒尺寸影响的直观图表和讨论。然而,书中呈现的更多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结果,以及对这些计算结果的数学建模和拟合分析。这无疑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对于一个偏向实验验证和工艺控制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稍显枯燥和抽象。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跟上作者对“亚稳态相变”在充放电循环中扮演角色的论述,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门全新的高级数学语言,而不是在学习如何制造更好的电池。书中的插图也大多是光谱数据和晶格结构模型,缺乏直观的工程应用示意图,这使得我在试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怎么说呢,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布满了精妙绝伦的物理和化学公式,每条路径都通向一个未知的技术前沿。我原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实际操作的“傻瓜指南”,或者至少是能快速上手的应用技巧,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立足点完全不在那里。它更像是一本面向高阶研究人员的“圣经”,从最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出发,层层深入到复杂的界面反应动力学和材料结构设计。当我试图寻找关于如何优化现有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更倾向于探讨新型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机制——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信息有点过于晦涩和理论化了。虽然书中对某些前沿概念的阐述极为严谨和深刻,但对于想要快速解决当前生产线上某个具体性能瓶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需要一个非常高的知识门槛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它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而非一本技术手册。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信息量似乎被“科学”部分大大稀释了。我拿到它,是希望能了解当下市场上主流电池技术的最新突破和商业化路线图。比如,对于快充技术,我期待看到关于高电压平台稳定性的最新对策,或者新的安全屏障设计。然而,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探讨了早期不可逆容量损失的机理,以及几十年前不同电解液溶剂的分子间作用力。这些内容无疑是扎实的学术背景,但对于一个关注未来三年产品迭代的工程师来说,这些信息显得有些滞后和过于基础。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上了一堂深入的大学基础物理选修课,而不是在研读一本关于“当前技术与未来趋势”的行业报告。它缺乏对市场热点和产业化瓶颈的直接回应。

评分

很不错的书,还是有帮助的

评分

由浅入深

评分

买来实验室放着,里面的内容还是挺不错的。

评分

书质量还不错,是正版书,内容值得慢慢研究。

评分

很不错的书,适合普及基础知识

评分

建议大家还是别买了,内容旧而且少,还那么贵,小日本写的书水平也不怎么样

评分

前辈推荐~作者大牛!

评分

不错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好

评分

日本人写的关于锂离子电池的书,内容全面,有权威性。但是书的内容安排有些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