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十篇文章,《生而有罪》,《心战》,《阡陌行》,《杂技四十年》,《勐龙河畔》,《百时屯的七个人》,《破裂的沙漏》,《这么早就立体了》、《一份书账》以及《唐代文工团》。
《生而有罪》是一篇关于纳粹凶犯的子女的访谈录,作者是奥地利著名新闻记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本文是同名图书的摘录。原书1987年出版后曾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开始关注积极参与第三帝国活动的那些人的子女,就像是涉身所熟悉领土的一次探险,逐渐得知,这里生活着一些陌生男女。他不了解他们的种种烦恼和问题,父辈的过去给他们留下了至今无法摆脱的重负。他开始着手写作这本书,采访纳粹子女,他不大留意他们父母的所作所为,只关心儿女的想法,他们是否把父母当作纳粹分子看待。最重要的标准是儿女如何评价父母。
1961年,高中还没毕业的戴鸿雁应征入伍,准备到厦门、金门对峙的最前线海岛上担任心战闽南语广播员。他的一生从此改变,情报与广播成为他一生中的两个关键词。与他一起被改变命运的人共计五千人左右,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参加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战斗”。他们隶属于一个曾经的部队番号:五三六部队。这支部队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对台心战部队”。《心战》记录的是从1953年到1991年,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心战,也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隔空喊话。
《阡陌行》是绿妖所写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之三,也是完结篇。在台湾,政府由幕前退居幕后,以辅导代替领导,减少干预。农村早有一个最大的民间组织代行政府多项职能,运转多年,就是农会。在采访中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农会。
《杂技四十年》里,上海杂技团副团长蔡荣华回顾入行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杂技距离一门国际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还很远很远:“我们想让观众快乐,但我们自己不怎么快乐。差距的根源就在这里。”
2012年9月,王昌改离开父母,远赴天津读书。至此,勐龙河成为家乡的代名词,存留在他的记忆里。《勐龙河畔》里王昌改回忆了自己的家乡。
《百时屯的七个人》里,姜淑梅老太太继续讲述她老家山东巨野百时屯的故事。
《破裂的沙漏》是洪韵梳理的电子游戏中的非线性叙事。随着游戏制作者身份的转变,他们在叙事层面所需要做的工作,已经由类似小说家的撰写剧本,变为了类似建筑师的构建世界规则。在这个规则下填充内容、做出抉择的任务,已经交由玩家来完成。
亓冠奇在《这么早就立体了》里回顾了3D、4D电影早期发迹史。3D电影在电影诞生之初就一直在开发和研究,随着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五十年代Natural Vision(天然视觉3D)的问世,各大电影公司推出了大批3D电影,题材多局限在能体现3D冲击效果的恐怖、惊悚、科幻类影片,内容大多乏善可陈,由于各方面原因,3D电影高潮后来退却。直到2004年首部IMAX3D电影《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和2009年的《阿凡达》(Avatar)创造的神话,3D才又复兴起来。4D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在电影院中出现过了,它通常是以气味来迎合影片主题,也获得过有限的成功。环境技术的追求让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其中,得到全方位身临其境的影院体验。到目前为止,4D影院在个别国家逐渐形成一些气候,但并未被普及。
杨葵的《一份书账》是一份个人的书账,也是一份关于八九十年代文学、出版、阅读的小小文献,真实记录了那些年书店都摆着哪些书,文学界都流行哪些书,又有哪些书在激荡人心……
和乐曾在《读库1004》对官妓、长安市井妓做过介绍,这次带来了《唐代文工团》,讲讲唐代这些“从事文艺演出的团体”。
作者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目录
1-69 生而有罪 彼得·西施罗夫斯基
70-87 心战 商华鸽
88-155 阡陌行 绿 妖
156-183 杂技四十年 吴 越
184-211 勐龙河畔 王昌改
212-230 百时屯的七个人 姜淑梅
231-254 破裂的沙漏 洪 韵
255-268 这么早就立体了 亓冠奇
269-291 一份书账 杨 葵
292-317 唐代文工团 和 乐
精彩书摘
生而有罪
彼得 ·西施罗夫斯基
贾辉丰译
① 本文为奥地利著名新闻记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同名图书的摘录。本书1987年出版后
曾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这本书讲的是“他人”的事情。所谓“他人”,却也并不陌生。我是在他们中间,在纳粹子女中间长大的。我同男孩玩耍,找女孩约会。我们进入同一所学校,很可能就坐邻桌。我于1947年出生在一个已返回维也纳的犹太移民家庭,周围孩子的父母亲,就在昨天,还在盘算怎样杀掉我的父母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活在维也纳的犹太人寥寥无几,而战前战后,这里的纳粹分子却数不胜数,简单推算一下,我完全有可能是在狂热的纳粹信徒的子女包围中,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
然而,回想起来,我们之间从没有触及这一话题。那些孩子,闭口不谈他们父母的过去,倒不一定是有意回避,显然,从未有人向他们讲过这类事情,他们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这些“他人”虽不陌生,于我却是外人。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我和他们,一向都貌合神离。
至于我那些犹太朋友的父母,我熟悉他们的过去:我知道他们曾在哪里又如何生存下来。但这些“他人”的父母的历史,却是一个谜。我不记得有过一次,我和哪位同学谈到过他的父母在纳粹时代的情况。对这种记忆空白,我的反应是向他们讲述我父辈的命运和祖辈的遭际,仿佛是想尽量证明,我的故事与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人的故事,其实并不一样。
只有一次,我在伦敦邂逅的一位德国学生引发了这一话题。我们碰巧住在同一个旅馆,双双堕入情网。一天晚上,我们随着甲壳虫乐队震耳欲聋的音乐声跳舞,我忽然凑在她的耳边高声说,我们在这里结对起舞,而我们的父亲可能曾经恨不得拼个你死我活。她不明白我说些什么,我解释说,我父亲1938年从维也纳逃往伦敦,还曾在英国军队中服役。
欢乐到此为止,我那一晚的种种打算也化为泡影。这位叫埃达的姑娘坐回桌旁,告诉我她的父亲曾经加入党卫队。她一遍又一遍问起我父母的情况,他们移居后的生活,但她无法告诉我她父亲在那个年代的一点事情。她只知道她父亲曾经是党卫队员,既不知道他的军阶,也不知道他的职务。
因此,我关注积极参与第三帝国活动的那些人的子女,就像是涉身所熟悉领土的一次探险,我逐渐得知,这里生活着一些陌生男女。我不了解他们的种种烦恼和问题,父辈的过去,给他们留下了至今无法摆脱的重负。
我开始写作这本书。当时,我想到两种接触纳粹子女的方法,又不知哪种最为可行。我是应当与那些尽人皆知的纳粹分子的后人交往?还是应当四处打探纳粹家庭子女的姓名?第一种方法似乎更直接些。一个线索导致另一个线索,时隔不久,我已当面或在电话上同二十五名男女进行了接触,他们的父亲可谓纳粹时期的头面人物。
许多人拒绝接受采访,一些人是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建立了新生活,只想忘掉过去;另一些人担心有人会要他们批判父辈,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根本不愿受到打扰。这些拒绝同我谈话的人中,有赫尔曼·戈林的女儿,虽然我后来在一份杂志上读过对她的采访。并非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出现在我的书中。我希望同时涉及显要人物和普通追随者。只注意纳粹要人的子女,会使本书别有一种意味,而这正是我力图避免的。毕竟,第三帝国不仅仅是由领袖组成。恰恰相反,是为数众多的忠实而体面的政府职员——警察、官员、市长、铁路雇员、教师等等,润滑了纳粹专制的车轮。我的兴趣就在于这些人。我希望了解他们的子女:他们如何成长,知道些什么,问过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隐秘生活的。
就下层纳粹分子而言,我依赖朋友和熟人提供的线索。如此一来,我与一些自愿承认其父母是纳粹分子的人建立了联系。因为我要采访的是纳粹子女,而非行凶作恶者,所以,我不大留意他们父母的所做所为。我只关心儿女的想法,他们是否把父母当作纳粹分子看待。我没有同他们任何人的父母谈过话。最重要的标准是儿女如何评价父母。
本书无意裁断以往种种暴行的轻重。有的纳粹分子,要对千百人的死亡负责,有的只不过是一名小镇镇长,捉了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对前者的子女,我并不一定就更感兴趣。
……
前言/序言
读库1404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读库1404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