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育是一個全民話題,從廣義和狹義來說都是一個道理: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我們這個民族。 《教育第三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用新聞評論的視角,引用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育新聞並進行評論,為關心教育的傢長挖掘新聞背後隱藏著的鮮為人知的教育觀念的變遷。融可讀性與可操作性於一體,新聞中的觀點,觀點中的新聞,讓讀者有豁然開朗之感。 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使本書具有瞭同類傢教書籍所沒有的貼近時代潮流的想象空間。 《教育第三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以媒體之眼,用學者之心,執文人之筆,為我們打開一扇窺見真知的窗!
作者簡介
李躍,男,湖南新邵人。1972年生,1983年開始發錶作品並編入中國文聯齣版公司《作傢評小學生佳作》一書。1990年入選“中國十大中學生校園詩人”候選人,1994年加入湖南省作傢協會。有散文集兩部問世,散文、小說入選包括閱讀教材在內的數十種選本。創作事跡入選湖南師大齣版社《童星的足跡》,進入過縣誌。 現為深圳報業集團《晶報》首席評論員,所撰評論為新浪、搜狐、人民網及鳳凰網,聯閤早報網等主流新聞網站轉載,並入選多種年度選集。
目錄
自序第一輯 “鄭淵潔第二”在哪裏1.“鄭淵潔第二”在哪裏2.拒當“剪貼一代”?張揚靈性和創意3.豬、瓦、蔬菜和雞蛋4.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5.如果興趣變成瞭考試6.開筆禮的文化寓意7.智力開發不是盆景製作8.經典閱讀從童年開始9.最寶貴的童心哪裏去瞭10.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介素養11.尋找寶藏與創意12.演講與辯論最好離“錶演”遠點13.“神童”被拒後該怎麼辦14.不必訝異“《色?戒》少兒版”15.科學精神的本質是“遊戲”16.理解傳統,從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開始17.諾奬得主寄語所傳遞的獨立思考精神18.推廣少兒閱讀,需要創造更多新經典19.“青春寫作旅”何以成“苦”旅
第二輯 給孩子的靈魂加一點“鈣”1.為瞭一切孩子?2.休剋療法能否防治早戀3.作業背後4.孩子為何想“退休”5.期盼夏令營迴歸自由與快樂6.課堂手機鈴聲催響規則警鍾7.公雞下蛋:無須擔心顛覆常識8.可不可以讓孩子多吹吹“寒風 ”9.學海無涯何須苦作舟10.知識多常識少不應是孩子的宿命11.替孩子的尊嚴穿上衣服吧12.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英雄13.給孩子的靈魂加一點“鈣”14.校園“安全感”何須反應過度15.暑期實踐要避免“看客”心理16.結伴上大學是個不錯的主意17.孱弱的身體難以生長強健的精神18.成材,還是成人?19.“苦難”是怎樣煉成的20.自閉兒童隨班就讀應有專業師資支持21.小學生“集體齣走”背後的教育焦慮
第三輯 現代私塾提供教育選擇的可能1.“洋麵孔”就是外教資格證?2.傢長對招生騙子為何寜可信其有3.5齡童背400條成語,到底能說明什麼4.壓力後置中的“獨生父母”5.親情無法“數字化管理”6.我們如何做“天纔”的父母7.含蓄的父親需要一個熱烈的節日8.從孝心教育到愛心教育9.教孩子關注身邊的貧睏10.現代教育中的傳統傢訪11.如今,我們如何做母親12.寫給高考生傢長的一封信13.今天,和高考考生談談心14.我們該怎樣給孩子取名字15.“二十四孝”護廊裏缺失瞭什麼
第四輯 誰在製造“差生”1.分數權力與評語權力2.教育的近親繁殖與擇校熱3.“五四學製”:或為一種概念遊戲4.誰在製造“差生”5.小班化的烏托邦6.我們需要多少“學院”7.舊課本再利用不僅關乎節約8.綜閤素質評價要慎之又慎9.學生心理健康可以考評齣來嗎10.幼兒園應否放假是僞問題11.超載的校巴要“駛”嚮哪裏12.幼兒園不是小學預備班13.保送背後的升學率“魔咒”14.虐童背後是“被虐”的幼兒教育15.由黃子恒事件想到“自主招生”
第五輯 大學排行榜的啓示與反思1.荒謬的“課本性彆歧視”2.超級摺騰人的“超級識字”3.教輔讀物需要嚴格“消殺”4.天價兒童英語教材何以“不值”5.寒假作業裏的高智商6.令人彆扭的“現身說法”7.作文獲奬騙局何以得逞8.狀元越捂越火,好心為何辦“錯”事9.終於想到重視孩子體質瞭10.誌願填報,興趣不能讓位於功利11.學生個人信息究竟被誰“綁架”12.大學排行榜的啓示與反思13.沒必要對高考狀元的激勵作用遮遮掩掩14.我們如何嚮霍金錶達敬意15.自創“拋捲禮”,體驗成長的搖滾
第六輯 成長的背後不需要“第三隻眼”1.當用卡通包裝性2.大學生客串當乞丐3.小學生義演與大學生下跪4.“網癮”在人性缺陷中生長5.中小學選美早該叫停6.成長不是時間的簡單疊加7.來一場玩具安全總動員8.思想品德課還可以更生動些9.莫讓校園人情消費變瞭味10.不能將學校變成“保溫箱”11.濛羞的不止是剽竊者12.成長的背後不需要“第三隻眼”13.無知的“性無知論”14.請先嚮孩子們道歉15.“被自願”的報喜錢16.誰動瞭我的肉絲17.對傷害兒童渾然不察更令人憂心18.救救孩子!我們的公共乾預何在
第七輯 從奧數摘金到“數學好玩”1.切莫將教師逼成“導演”2.收費的春遊,不收費的體驗3.顯微鏡與望遠鏡下的灰色童謠4.警惕以招生的名義踐踏師道尊嚴5.男教師夜查女生宿捨為何遭物議6.撥亮山區教育的希望之燈7.推遲上學,“撥動”我們的觀念時鍾8.想到瞭體罰層麵的教育公平9.從奧數摘金到“數學好玩”10.應該還“被落榜”考生一個公道11.海選“魅力教師”,沒什麼不妥12.從“大辭典”到“研討會”
第八輯 每人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1.教師節與孔子誕辰重疊更有曆史底蘊2.尋找那些被我們“弄丟”瞭的傳統價值3.從“它們”到“牠們”4.到香港書展“看”什麼5.祝賀莫言,嚮直抵人心的文字緻敬6.每人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7.學周海嬰叩問魯迅是誰8.不可復製的“甲骨文”9.“今天你囧瞭槑”
精彩書摘
豬、瓦、蔬菜和雞蛋 王朔當初罵金庸時用瞭一句俚語: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可有人就是沒見過豬跑——據報道,深圳某職院一大三女生誤將半夜豬叫當成“鬼叫”,嚇得期末考試一完便趕緊跑迴傢中。其父解釋稱,女兒從未見過豬,也就不知道豬叫是咋迴事。 作傢方方數年前在一篇文章裏有過這樣的感慨,有一天女兒在書中讀到“瓦藍瓦藍的天空”時突然問她,“瓦”是什麼東西?這真把她給噎住瞭:該怎樣嚮從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長大、從未見過瓦的女兒具體描繪它的形狀呢?就算女兒費勁地弄清瞭瓦的外部輪廓,又如何進而産生有關一片瓦承載的古老鄉村中國的詩意聯想呢? 曾有這樣的答案齣現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考捲答題紙上:雞蛋是冰箱生齣來的、蔬菜是菜市場裏長齣來的———可惜這隻是一道常識題而非想像題,否則我真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絕。這樣一個資訊時代,他們能輕易地搜索齣所有跟雞蛋跟蔬菜有關的解答,搞懂它們的內部結構、營養成分、食用禁忌之類,卻像外星人一樣對它們的基本齣處茫然無知,確也夠耐人尋味的。 知識越來越多,常識越來越少;智商越來越高,智慧越來越低——這樣的局麵真有點叫人不知說什麼纔好。我們今天對冰冷技術的日漸依賴,對多彩自然的日漸疏離,是否也會暴露齣越來越多自身難以解決的缺陷?其實,數韆年前的孔子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瞭,他教兒子讀《詩經》,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兒子藉此“多識花鳥蟲魚之名”——那麼,今天,對生活在越來越人工化、模型化世界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更應好好地補上這一課?它也許與升學與考試與看得見的前途無關,卻與一個人的心靈發育與成長有重大乾係。 因為,畢竟,無論如何,我們還得與自然共處,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可能進化成一堆沒有情感、或者情感被數據化處理瞭的金屬與各種元件的組閤體。今天我們可以為一隻豬大驚小怪,明天,我們會不會在意外遭遇一隻蝴蝶或一聲鳥鳴時——盡管它們曆來是詩情畫意的象徵,是文人索取靈感的對象——驚恐不已而緻電報警? 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 自由未必就一定指嚮美好,這則新聞再一次充當瞭這一論斷的注腳———最近,深圳三洲田上韆隻鳥在寒風中死亡,據調查,原因在於它們係傢養後被人隨意放生,適應不瞭野外生存環境所緻———那一片樊籠之外的本屬於它們的自由天空,拒絕瞭它們的繼續飛翔。 我們也許首先會由此意識到,放生也是一門科學,要充分考慮到放歸地的地理環境、地理氣候與生態鏈等諸多因素,使放生動物真正“得其所哉”。也就是,要盡量避免讓事情走嚮良好願望的背麵。但思考顯然不能止於這一層麵。深圳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再冷也總在零度以上,這些可憐的鳥兒———多為鳥中平民麻雀、相思鳥之類———卻因此而喪生,其生存能力的退化程度可見一斑。 聯想起那些溫室裏栽培齣來的盆景植物遭棄後的命運,筆者不由得感到悚然心驚———是的,沒錯,筆者由此想到瞭我們自己。這當然不是一種牽強,我們既然可以改造原本屬於大自然的動植物的生存,與大自然日益疏遠的我們,為什麼就能夠得到進化規則的額外豁免呢?我們追求舒適,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一切便利;我們也熱愛健康,食物講究嚴格的營養搭配。但問題是,我們的肌膚還像過去那樣耐受溫差嗎?我們的體格還像過去那樣強壯有力嗎?為什麼一場小小感冒就可能將一個人擊倒?為什麼某些疾病會提前對我們的某個器官進行貿然造訪?那麼,時興的各種各樣的野外生存訓練,是不是從側麵錶達瞭我們在這一方麵的焦慮?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時常在媒體露麵的城市生存訓練,讓參賽者身無分文地在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尋找一切閤法的生存機會。即使是一種作秀,它也放大瞭這樣一種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對今天的孩子來說,需要強健的不隻是身體,還往往包括心靈,即獨立承擔前途的能力、直麵苦難的勇氣等等素質與秉性,正從他們身上悄悄流失。習慣瞭被嗬護的感覺,習慣瞭恒溫的生活狀態,麵對突然而至的自由,當然同時也還有突然而至的風雨雷電,他們如何為自己營造一隻溫暖而結實的巢? 如果興趣變成瞭考試 自從到瞭可以接受課本的年齡,一個人的成長方式就被納入種種有形和無形的規範之中,並賦予瞭其區彆於日常生活的神聖性。什麼時候,考試之外的事物對我們來說變得越來越陌生? 想起瞭《廣東省九年義務教育綜閤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它嚴肅的公文麵孔背後傳遞齣值得期待的浪漫圖景———木工、雕刻、陶藝、編織、刺綉甚至簡單機械維修等等都將由此進入課堂,而且,屆時附近社區裏有特殊纔藝的居民也可以到學校臨時客串教師的角色。 長期以來,業餘興趣與我們的課堂學習往往處於割裂狀態,我們對於大自然奧妙探究的熱情常常受到權威的知識訓練的打壓。問題是,課本絕對無法構成孩子們完整的世界。上述舉措是讓孩子們掌握一門生活小技能,“在體驗中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是對他們被壓製與異化的天性的一種還原;是對學業苦役下的孩子們的一次解放,更是對他們應有權利的一種迴歸。 但我們似乎又一次為自己設置瞭一個悖論。據說初中生實踐能力將成招生錄取參考指標,有關方麵的齣發點是可以理解的,即通過這種功利性的政策手段去推動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沒有好處,誰會認真將它當一迴事?但接下來,如何精確量化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如何保證這一奬懲製度的公正性、客觀性與科學性?甚而,如何保證其不受權力的惡意乾擾? 更重要的是,個人興趣是韆差萬彆的,應該也沒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導但不接受強迫,然而,它一旦與某種具體利益掛鈎,成為升學考試與評價的一部分,會不會蛻變成另一種強迫呢?比如成為功課之外的另一種作業,成為日常考試之外的另一種競爭與角逐?我們總是習慣用枯燥的數字來衡量一切,習慣將自己置身於一場又一場競賽之中,如果課本之外的愛好也無法逃避數字的強硬裁判,如果它也必須拿齣來與人一較高低,孩子們的內心還會留下什麼呢? 開筆禮的文化寓意 俗稱“破濛”的兒童開筆禮、有著悠久曆史的女孩成人禮“乞巧節”等等嶺南良俗,近年來相繼在深圳等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悄然迴歸),在可口可樂、明星演唱會等等日益成為我們生活重要元素的今天,這樣的景象無疑充滿瞭一種文化的寓意。 也許,討論現代化與傳統風俗的關係注定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在一些人看來,傳統風俗已經與時代風尚格格不入,既難以從中挖掘齣可觀的商業價值,也與現代文明理念搭不上界,更無法像某些舶來節日一樣引起我們眾多關於狂歡的期待。不過,前不久傳說中的韓國端午申遺事件卻能從另一個方麵給我們予啓示:傳統真的就必得與現代尖銳對立嗎?那些隱藏在習俗之中的文明薪火真的就無法照亮我們的精神天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樣一個著名定義,難道非得藉助某種外力纔能真正沉入我們的心底? 是的,筆者相信作為一種文化基因,諸多曆經歲月洗禮的民間文化已然與我們血脈相連,不應該被追逐潮流的我們輕易忽略。有人說,哲學就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尋找傢園,這個比喻用在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應該也是恰當的。自古作為化外之地的嶺南在曆史上也創造瞭燦爛的文化,諸如粵劇、粵菜乃至粵語等在今天都伴隨著強勁的經濟而發揚光大,這一則驗證瞭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二則也說明瞭它與現代經濟是可以相親相愛的。 從這一點說,在傳統與現代如何相處方麵,我們其實也沒有必要過於緊張,曆史自有其內在的演進規律,這樣一條河流會在哪裏拐彎,又會在哪裏停留片刻,也自有其難以察覺的內在邏輯,對傳統文化進行生硬割裂或者施以不必要的人工呼吸,都可能走嚮願望的背麵。因而,關於傳統文化內在的生命周期,我們需要更多地報以會心,重要的是,要清晰認識到它對於我們生存與發展的母體般的意義,認識到它給予前行中的我們不可或缺與無可替代的力量。 ……
教育第三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教育第三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