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理學大師心理健康經典論著通識叢書:奧爾波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精心選擇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具有巨大影響的心理學大師,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思想、具體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貢獻進行瞭詳細解析。首先對大師們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環境進行瞭交代,對他們的傢庭背景、童年經曆、求學曆程、職業發展、學術生涯等生平事跡進行瞭介紹;其次選譯瞭大師們有關心理健康的經典實驗、論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節,進行瞭詳細解讀;接著對大師們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論形成與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有關心理健康的主要觀點進行瞭論述,對他們係統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論進行瞭評價,並論及他們對心理健康相關研究領域的獨特貢獻以及研究進展與展望;然後闡述瞭應用他們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論的中外相關心理谘詢經典案例,特彆是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谘詢案例;最後從整體上討論瞭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學思想與理論,即該心理學流派對我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的啓示和實踐應用前景,冀望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作者簡介
薑兆萍,1972年生,現任教於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係。2007年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9-2011年於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與乾預、社會性發展研究。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學習不良兒童元認知機製研究及其乾預”和“同伴交往對青少年情緒與行為適應的助長與抑製:追蹤研究”,主要負責實驗設計、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工作;主持多項關於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研究的省級課題。在《心理科學進展》、《心理科學》、《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中國特殊教育》等報刊發錶十餘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奧爾波特生平
第一節 奧爾波特的成長背景
一 奧爾波特的父母
二 女性化的教養方式
三 哥哥弗洛依·奧爾波特
第二節 奧爾波特的學術生涯
一 初入哈佛(1915-1919)
二 與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會麵(1920)
三 返迴哈佛(1920-1922)
四 遊學德國(1922-1924)
五 再返哈佛(1924-1967)
六 主要著作
附錄1奧爾波特生平年錶
附錄2奧爾波特主要著述列錶
第二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篇選譯
第一節 “統我”概念及其發展過程
一 軀體自我感
二 自我認同
三 自我增強
四 自我延伸
五 理性運用者
六 自我映象
七 追求統我
八 理解者自我
第二節 良心與心理健康
一 心理治療怎樣纔是成功的
二 心理治療與宗教
三 衝突和良心
四 整閤方麵
五 資源整閤
第三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著解讀
第一節 解讀《人格的模式與成長》
一 人格研究的方法
二 人格的發展
三 人格結構
四 人格的評定
五 理解人格
六 評析《人格的模式與成長》
第二節 解讀《個體及其宗教:心理學的解釋》
一 奧爾波特宗教心理觀的形成背景
二 奧爾波特宗教心理觀的主要內容
三 奧爾波特宗教心理觀評價
第四章 健康人格思想述評
第一節 人格的基本概念與原理
一 人格概念
二 人格結構
第二節 人格的發展
一 人格的發展過程
二 人格的動力係統
三 健康人格的特徵
四 人格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奧爾波特健康人格理論的評價
一 主要貢獻
二 主要局限
第五章 心理健康思想運用案例分析
第一節 珍妮的故事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分析過程
四 人格分析過程
第二節 我不是我自己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谘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 點評
第三節 “我是天纔”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谘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點評
第四節 恨自己父母的男孩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谘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和反思
五 點評
第六章 奧爾波特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第一節 人本主義心理學
一 人本主義産生的背景
二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三 人本主義的發展與新進展
第二節 奧爾波特與人本主義
一 人本主義先驅
二 奧爾波特人本主義取嚮人格理論的思想基礎
三 奧爾波特入本主義取嚮的人格理論
四 奧爾波特,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觀
五 奧爾波特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貢獻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七 追求統我
現在我們開始談統我的動機屬性。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常常難以區分開統我動機與外部動機。原因是本能和驅力是行為的決定因素,而本能和驅力則是為瞭獲得立即的滿足感並降低緊張感,這不僅是形成的最根本層次,也是目前研究主要進行的層次。因此,對心理學的機會主義傾嚮的調整,似乎看起來是基本的也是足夠的,尤其是對於已經習慣於與動物一起工作的心理學傢們來說則是十分必要的。驅力的一些較為相似的準則與使用這些準則時所處的條件狀態,在行為的較低水平上,看起來似乎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直到人格因素參與進入自我延伸階段、發展瞭以自我知覺為視角的自我映象階段之後,我認為,我們正被迫地承認動機的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準則,即動機可以反映齣追求統我的形成。就目前來說,在實驗心理學領域,已經有許多證據支持“自我捲入”(或叫追求統我)是受錶現影響的,而這與外顯行為有著顯著的差異。①
然而,以上觀點並未能引起心理學傢足夠的重視。因為,他們希望找到一種唯一的動機理論,即與他們的預期假設相一緻的唯一理論。他們所喜歡的準則是以驅力或是條件性驅力的形式存在的。驅力被視為一種外在的激勵行為,相應的結果反應也十分簡單,且這種反應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撤去激勵源或是由驅力産生的緊張感降低時,個體纔能恢復到平衡狀態。
有一種理論認為,動機需要一種,並且是僅僅一種有機體與生俱來的屬性,即通過本能或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行動的傾嚮。依靠這種行動的傾嚮,有機體將可以盡可能有效地減低不適感和緊張感。動機也被認為是一種緊張狀態,依靠這種緊張狀態,可以幫助我們尋求平衡、休息、調整、滿足以及最終的機體的內部平衡感。從這種理論觀點來看,人格不過是我們為瞭減少緊張感而采取的、已經習以為常的模式罷瞭。當然,以這種理論的角度來看,則是與之前的經驗主義者的初始假設完全一緻:經驗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被動地接收外界的刺激,並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是消極被動的。
對立的觀點則認為,當適用於部分機會主義的調整時,這種準則便會齣現缺陷:無法代錶追求統我的本質。這種觀點指齣,追求統我中的“追求”的本質屬性是對機體平衡感的阻抗,即緊張感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得到瞭一定程度的保持與提升。
羅爾德·亞孟森(Raold Amundsen)在自傳中,告訴瞭我們他如何從15歲開始便確立瞭自己興趣的激情所在——成為一名極地探險傢。其中所受到的阻力十分巨大,大到他本身難以剋服。在其整個生命曆程中,他不斷提醒自己要降低緊張感,並且這種需求十分強烈。然而,追求統我卻得到瞭永久的存留。當然,我們歡迎每一次成功,因為,成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士氣、提高抱負水平,時刻提醒自己曾經做齣的一切承諾。在航行過西北航道之後,羅爾德·亞孟森又開始著手新的航行:這是一次令人痛苦的經曆,但卻幫助他發現瞭南極點。在發現瞭南極點之後,他為下一次航行準備瞭許多年,而這次航行目標則是飛越北極點。盡管遭到瞭大傢的極力反對,但是,最終他還是成功瞭。羅爾德·亞孟森一直實現著自己兒時的承諾,直到他在北極為瞭救助一名菜鳥探險傢而意外身亡時纔停止。他不僅沒有停止過對其嚮往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且他的承諾一直促使他與各種誘惑作抗爭。這其中就包括不斷反抗誘惑,以降低由疲勞、飢餓、嘲笑、危險所帶來的緊張感①。
……
前言/序言
心理學大師心理健康經典論著通識叢書:奧爾波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心理學大師心理健康經典論著通識叢書:奧爾波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