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谁是皮尔士?
生平
著作
哲学家的哲学家
本书的结构
2 一个新的范畴目录
寻求范畴
范畴的推导
皮尔士定理
退化的范畴
皮尔士的猜谜
3 现象学和规范科学
现象学
现象学范畴
规范科学
美学和伦理学
正确的推理理论
规范和形式逻辑
4 实用主义
一种方法, 不是一个教条
皮尔士和实证主义
其他实用主义者
5 科学方法
固定信念
科学方法
最后的意见
可错论
长期的观点
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结构
6 科学的形而上学
逻辑在形而上学里的角色
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端
真理和实在
被埋藏的秘密的问题
实在与存在
7 进化宇宙论
客观唯心主义
皮尔士的反对决定论
连续性和进化的爱
8 宗教哲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宗教
一个被忽视的论证
上帝
实在性
论证
9 符号学
用符号学词汇重新塑造Trivium
什么是符号?
指示的过程
对于表象的分类
对于对象的分类
对于意义的分类
符号的十种分类
10 人的符号学理论
自我的来源和特性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思想
人—符号的理论
个体特征
对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书目
一个新的范畴目录
就建立一座将超越于时代变化的哲学大厦而言,我所关心的与其说是用最好的精确度来放好每一块砖,不如说是铺设深厚而庞大的根基。
——查尔斯·S�逼ざ�士
从一开始,皮尔士就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影响。他觉得对他有特别吸引力的是建立体系的方法(the architectonic method)。利用这一方法,康德寻求把哲学建立成为一个具有坚实逻辑基础的彻底的和科学的体系。然而,康德把当时现存的逻辑看作最终的(原因是那个逻辑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没有真正地变化),而皮尔士认为逻辑本身需要一次早就该做的彻底的修改。在1893年,在他写作一本叫《寻求方法》(A Search for a Method)的书里,皮尔士强调,如果我们跟随康德的方法,我们应该从对于整个逻辑理论作巨大的改革着手。这是他要首先做的。
为了正确理解皮尔士的哲学,时刻记住他的哲学体系是坚实地根植于数学之中是非常关键的。而这里所说的数学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式逻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记住,在皮尔士的时代,数学和形式逻辑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而且皮尔士在这两个学科里是积极的参与者。其结果是,在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新发现会影响皮尔士的哲学观点,而且常常是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的重大修改。
在皮尔士看来,逻辑和数学的关系,对于在形式逻辑和他所说的正确的推理理论之间的划分是很重要的。形式逻辑是研究纯粹的虚构物的特殊的关系。因而,根据第一章末尾处的有关数学的定义,形式逻辑不折不扣地属于数学的范围。与之相对的是,作为正确推理理论的逻辑不是数学的一部分,而是一门规范科学。它所讨论的是,推理中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正确推理理论也被称为规范逻辑。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像上面的区分所表明的,皮尔士并不认为逻辑是数学的基础。在20世纪的开端,逻辑是数学的基础的观点是非常流行的。而皮尔士的观点恰恰相反:作为研究正确推理理论的逻辑学家,在对于某些命题或假设的状态得出必然的结果的方面是依赖于数学家的。在这一方面,逻辑学家和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没有什么区别。后者也是依赖于数学家来得出他们的理论的必然结果的。就像皮尔士在《如何推理》中所说的: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数学的部分。只要命题提出来让大家接受,即使在它们被采用以前,必须向数学家请教什么结果将会产生。(R 411.02)
总之,形式逻辑不是数学的基础,而仅仅是应用数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所以,皮尔士对于逻辑和数学关系问题的看法和G�备ダ赘瘢℅ottlob Frege,1848—1925年)、B�甭匏兀˙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的观点是显著不同的。根据弗雷格和罗素的理论,整个数学的理论可以从有限的基本逻辑法则推出,或者说,可以化简为这些基本的逻辑法则。后一种观点也被称为逻辑主义。
寻求范畴
康德的体系论方法(the architectonic method)的主要目的是,把多样的感觉印象归结为统一体。为了建立这样的统一体,康德发明了一个范畴体系。这些范畴是最终的要素;知识的所有对象都是用这些范畴来分析的。这些范畴的观念部分来自于这样一个发现,在我们的思想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本的区分。拿动物和数字来说明。一个海龟和,比如,数字7,的不同是类的不同。这样的不同是不同于海龟和兔子的不同。“兔子有毛”是一个真陈述。相反地,“海龟有毛”的陈述是假的。那么,数字又是什么样的呢?它们有还是没有毛?我们会说两者都不是,并补充说,数字不是那种我们可以说有毛还是没毛的东西。“数字没有毛”的句子是既不真也不假。它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像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表达的,它犯了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
康德试图用他所说的对于判断进行逻辑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用这种方法,他得出了一组范畴,共十二个。康德证明,每一个判断在量上可以是全称的、特称的或单称的;在质上,可以是肯定的、否定的或无限的。没有一个判断与它的部分的关系可以是直言的、假言的或选言的;在样式上可以是或然的、实然的或必然的。所以,尽管总共有十二个范畴,每一个判断只涉及到其中的四个。例如,当我们说皮尔士有络腮胡子时,我们表达的是一个特称的、肯定的、直言的和实然的判断。
在他自己对于范畴的推导里,皮尔士脱离了康德。利用康德范畴之间的可以发现的关系,皮尔士设法把十二个范畴化减为更为基本的三个范畴。后来,皮尔士在描述与康德的范畴苦战时说,这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两年。(CP1��561)这里,我们将尽量地绕过皮尔士与康德早期的苦战,而集中讨论皮尔士后来是如何在数学里推导出他的三个范畴的。在上一章的结尾处已经指出,皮尔士认为,数学是研究假设事态(states of affairs),而不考虑它们是否与任何实际的事物有关系。数学家对于他所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不关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探讨想象的数字,也就是-1的“不可能”的平方根。
就像已经指出的,寻找范畴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适用于任何对象的最简单的概念。这就使得在数学里的范畴的推导成为最重要的,因为数学探讨任何可以想象的对象,无论是存在的,还是仅仅是可能的。范畴不仅应该被应用于树木或椅子,而且应该同样地被应用于七个层面的超立方体或哈姆雷特对于奥菲里亚(Ophelia)的爱。如果可以证明范畴在数学里是普遍地适用的,那么,也就是证明他们适用于我们所可能说的任何事物,包括哲学里和特殊科学里的所有的事物。
在他对于康德研究的基础上,皮尔士得出了他自己的三个范畴。他把它们起名为第一性(firstness)、第二性(secondness)、第三性(thirdness)。皮尔士选择新的词语而不是传统的,其原因是他想从全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崭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为了使得这三个范畴的体系行得通,皮尔士必须要证明三点,即它们是普遍适用的;它们是不能化简的;它们是全部的。也就是说,任何其他的概念都可以被化简为这三个范畴。
范畴的推导
如果那些范畴是真正普遍的,那么它们必须不仅适用于存在着的东西,也适用于任何可以被想到的东西,无论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因此,就像在前一部分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关心的范畴的推导必须是数学意义上的。
概括地说,皮尔士的论证可以被表达为如下方式:任何可能被想到的事物都给人们这样一个观念——某物。这样就引进了第一的范畴(the category of a first),也就是说,某物完全地不指向任何其他的东西。
然而,任何可以被想到的东西也可以和另外的某物区分,尽管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这样就引入了第二的范畴(the category of a second),或“第二性”(secondness)。第二性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存在,由于它的存在,它对于另外某物有影响,而它相对于此物是第二的,但与任何其他的事物无关。
然而,第一与第二的关系带入了中介的观念,也就是,让两个对象互相有关系。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三个范畴。这个范畴是这样一种存在形式;它的本质特征是完全从把两个东西互相联系起来的关系里派生的。例如,当一只狐狸追赶一只兔子时,追赶的关系是可以与狐狸和兔子两者区分开的。而且,这个关系是其所是,纯粹是由于那只狐狸和那只兔子之间的关系。
在19世纪80年代,皮尔士运用英国数学家J·西尔威斯特(皮尔士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同事)在数学里刚刚引入的绘图方法来推导范畴。这个方法用点和线来代表关系的体系。
皮尔士首先在一张纸上画一单个的点来代表“某物”(第一)的观念。然而,在这样做了以后,那张纸立即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白的,另一部分是黑的。因此,皮尔士论证说,人们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在表达第一的观念时而不立即引入第二的观念。这种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更明白地在一张纸上画两个点,并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智必须在思想里提供那条线,以便把两点连起来构成二的概念。简言之,没有某种的中介(即第三)就不可能来表达两个点。就像皮尔士所说的,“在绘图的方法里,每一对圆点都被认为是以这种或那种的关系联系的。因为不把一对圆点联系起来,实际上是表示它们是以另一种方式联系起来的”。(R 915.04)因此,在绘图的方法里,即使一个点,实际上它已经包括了所有的三个范畴。
绘图的方法也表明,大量的圆点也不增加任何新的东西。比如,三点由三条线连接,完全可以被表示为从一单个点出发的两条分叉的线,即一个圆点连接两条线,也相当于一条线连接两个点。
上述的范畴的推导不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因为它不是从我们的心智如何运行来推导范畴的。如果说像亚里士多德所做的,范畴是从我们语言的结构抽象出来的,那么上述的推导也不是一个语言学的推导。它是皮尔士所称为的数学的推导。也就是说,它是概念的不受限制的和自主发展的产物。
总之,皮尔士所区分的范畴在数量上是三个。他把它们与康德及其他人的范畴相对照。它们是:第一,某物;第二,其他;第三,中介(或中项)。这三个范畴是按等级排列的,而且它们是渗透的。没有无第二性的第三性,没有无第一性的第二性。再者,第一性产生了第二性,它又引起了一种中介,或第三性。
皮尔士常常把他的范畴称为新毕达格拉斯(cenopythagorean)范畴(“ceno”的前缀来自于希腊文,代表“新”的含义)。皮尔士看到,在他的范畴理论和古代的毕达格拉斯学派对于数字的理解有很清楚的关系。我们今天把数的唯一的功能理解为是用来表示特别的量,而毕达格拉斯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把数字看成是在自然界里有待于发现的普遍原理,并具有自然法则的实在。皮尔士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数字一、二、三的。
……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放慢速度,甚至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中重新梳理刚刚读到的内容。这并非是说文字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它的清晰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思想的密度实在太高了。作者对于逻辑链条的构建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必须咬合得天衣无缝,才能驱动整个复杂系统的运转。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所花费的心力,那些看似寻常的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重量和指向性。这种对语言的极致掌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与享受并存的旅程。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研读”而非仅仅是“阅读”的书籍,值得多次回味,因为每次重温,总能发现先前被忽略的隐藏线索。
评分坦白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待是保持在一种较为审慎的态度上的,毕竟“最伟大的”这类定语往往伴随着过度的渲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空泛的赞美,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近乎学术考据的叙事基调。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画卷,将特定时代的思想脉络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严谨性。书中对于各种思想交锋的描绘,处理得极为平衡,没有明显的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求还原出那个时代思想光谱的复杂性与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这样喜欢探究事物本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不失思想探索的深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思想导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是极具匠心的一个方面,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交错的叙事手法,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鲜活而具有动态感。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时,运用了大量的环境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并非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是直接影响了核心人物决策的关键因素。这种编排,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与书中的人物一同体验那种思想被禁锢或被解放的激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探讨那些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时,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具象化的载体——也许是一件遗失的物件,也许是一段未完成的对话——来锚定读者的注意力,避免了理论漂浮于空中的弊病。
评分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特有的、介于敬畏与批判之间的复杂情绪。它既是对一位伟大头脑的致敬,同时也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距离感,不让崇拜淹没批判性的审视。书中的人物群像刻画得尤为成功,配角们虽然戏份可能不及主角突出,但他们各自鲜明的立场和独特的生命轨迹,共同构筑了一个丰满而富有张力的思想世界。这种群像戏的成功处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在聚焦核心人物的同时,没有让周围的元素沦为陪衬。每一次的互动和争论,都像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最终照亮了核心议题的多个侧面。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特定领域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上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重塑。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作者在构建叙事框架时展现出一种近乎雕琢般的细致,每一个转折、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布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大开大合的嘶吼,却能通过细微的动作和眼神的交流,将角色深藏的矛盾和挣扎细腻地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引力牵引着,不断地想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逻辑和人物行为的动机。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古典雅致,时而又带着一种现代的锐利,这种文风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会因为过于单一的风格而感到疲倦。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地告诉你“这里是重点”,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的场景叙事中,需要读者主动去捕捉和提炼。那种“顿悟”的瞬间,往往不是在书页上被明确告知,而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在自己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写作手法。
评分1号券太多,帮朋友买了些,没办法,每满200-100叠加神券力度太大,不买不行
评分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思想家传略。篇幅不大,45册,每册一个传主。其写法生动活波,少有废话。而且又不输精要。每一位思想家的精髓都可以通过阅读來获得。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对国内洛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评分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评分——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评分而其中很多地方令我拍案而起,我之前的很多着力点与其不谋而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