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统(2)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全彩插图本)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人文传统(2)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全彩插图本)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Gloria K.Fiero 著,孙有中,王红欣,张军 注
图书标签:
  •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人文主义
  • 西方思想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哲学史
  • 历史
  • 全彩插图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36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3438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传统
外文名称: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外数十所大学人文系经典教材,著名教育机构麦格劳希尔公司荣誉出品,畅销全球二十余载!
  外研社全新引进第六版,英文原版 中文注释 全彩插图版。

内容简介

  《人文传统(2)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全彩插图本)》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介绍了自14世纪到18世纪人类社会在思想、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进步。作者不仅从传统的西方视角讲述了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同时记录了亚洲、非洲等地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发展,著录所及处皆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同时辅以中文导读和注释,旨在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横跨多个世纪的百科全景图。

作者简介

  格洛丽亚·K. 费尔罗(Gloria K. Fiero),在纽约出生和长大,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费尔罗教授从事人文传统、世界历史和艺术史的教学已经超过三十年。1996年,人文教育研究协会(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正式设立了“格洛丽亚·费尔罗”人文传统讲座系列,用来纪念费尔罗教授在人文传统教学与研究领域的贡献。该项目每年举办学术讲座和演出,深受学生和学者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注释版出版说明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Before We Begin
Summar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Reformation xvi
导读
第15章 Adversity and Challenge: The Fourteenth-Century Transition ca. 1300-1400 困境与挑战:转型中的14世纪 约1300年—1400年
Europe in Transition 转型期的欧洲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转型期的文学
Art and Music in Transition 转型期的艺术和音乐
第16 章 Classical Humanism in the Age of the Renaissance ca. 1300-1600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人文主义约1300年—1600年
Italy: Birthplace of the Renaissance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Classical Humanism 古典人文主义
Renaissance Women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
Machiavelli 马基雅弗利
第17 章 Renaissance Artists: Disciples of Nature, Masters of Invention ca. 1400-1600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的门徒,创造的大师 约1400年—1600年
Renaissance Art and Patronage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及其资助
The Early Renaissance 早期文艺复兴
The High Renaissance 盛期文艺复兴
The Music of the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18 章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Asia,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ca. 1300-1600 文化的相遇:亚洲、非洲和美洲?约1300年—1600年
Global Travel and Trade 全球旅行及贸易
The African Cultural Heritage 非洲文化遗产
The Arts of Africa 非洲艺术
Cross-Cultural Encounter 文化的相遇
The Americas 美洲
Early Empires in the Americas 美洲的早期帝国
Cross-Cultural Encounter 文化的相遇
第19章 Protest and Reform: The Waning of the Old Order ca. 1400-1600 反抗与改革:旧秩序的式微?约1400年—1600年
The Temper of Reform 改革的烈焰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新教改革
Northern Renaissance Art 文艺复兴时期的北欧艺术
Six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16世纪的文学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第20 章 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and the Baroque Style ca. 1550–1750 天主教改革与巴罗克风格?约1550年—1750年
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天主教改革
Catholicism’s Global Reach 天主教在全球的传播
Literature and 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文学与天主教改革
The Visual Arts and the Catholic Reformation 视觉艺术与天主教改革
The Baroque Style 巴罗克

精彩书摘

  Pico della MirandolaWfie Ficino was engaged in popularizing Plato;one ofhis most 1earned contemporaries、Giovanni Pico dellaMirandola(1463-1494).undertook the translation of vari.OUS ancient literary works in Hebrew,Arabic,Latin。andGreek。Humanist,poet,and theologian、Pico sought notonly to bring to light the entir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but to prove that a11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shared thesame divine purpose and design.This effort to discover a“unity of truth”in all philosophic thought-similar to butmore comprehensive than the medieval quest for synthesisand SO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modern plural-istic out00k-came to dominate the arts and ideas of theHigh Renaissance。
  Pico’S program to recover the past and his reverence forthe power of human knowledge continued a tradition that100ked back tO Petrarch;at the same time、his monumentalefforts typified the activist spirit of Renaissance{ndividual.ism-the affirmation of the unique,self-fashioning potentialof the human being.In Rome,at the age of twenty-four,Pico boldly challenged the Church to debate some 900theological propositions that challenged the institutionalChurch in a variety of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mat-ters.The young scholar did not get the opportunity todebate his theses;indeed,he was persecuted for heresy andforced to flee Italy.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sputation,Pico had prepared tile Latin introduction that has cometo be called the Oration on ckC Dignity of Man.In this“manifeStO of humanism,”Pico drew on a wide range ofliterary sources to build an argument for free will and theperfect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Describing the individual’Sposition as only“a little lower than the angels。”he stressedman’s capaciW to determine his own destiny on the bier.archical“chain of being”that!inked the divine and bruterealms。A1though Pico’S 0ration was not circulated untilafter his death,its assertion of free wil〔and its acclamationof the unlimited potential of the individual came tO symb01.ize the collective ideals of the Renaissance humanists。TheRenaissance view that the self-made individual occupies thecenter of a rational universe is nowhere better describedthan in the following excerpt。
  ……


15世纪意大利的艺术革命:从薄伽丘到达·芬奇 本书聚焦于15世纪意大利,一个艺术、哲学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对欧洲文化产生的持久影响,特别是其对古典时期思想的重新发掘与创新性应用。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兴起与早期探索(1400-1470年) 1. 人文主义的哲学根基:从信仰到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的核心在于人文主义的觉醒。我们不再将目光完全投向来世的救赎,而是开始关注现世的成就、个体的潜力以及人类的理性能力。本书将梳理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早期思想家如何重新解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作品,将“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修辞学、历史学、诗歌、道德哲学——置于教育体系的核心。这种转变并非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新的平衡,即相信人是上帝创造中最完美的体现,因此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荣耀上帝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将分析这种思潮如何在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的赞助下,从学者的小圈子走向社会精英阶层。 2. 建筑的复兴:布鲁内莱斯基与空间的新定义 建筑是这场变革中最直观的体现。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工程,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主导,标志着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向古典主义的回归。本书将详细解析布鲁内莱斯基如何运用几何学、数学和对古罗马遗迹的细致考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建筑结构,更是对“比例与和谐”的追求——一种源自柏拉图思想,经由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阐述的宇宙观。我们还将考察阿尔贝蒂的《论建筑》,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原则,并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强调建筑是理性的、道德的体现。 3. 绘画的突破:透视法与自然主义的诞生 马萨乔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布兰卡契礼拜堂壁画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类形象置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本书将深入分析马斯卡乔如何运用新兴的“线性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使画面具有可测量的深度和空间逻辑。这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进步,更是画家世界观的转变:世界是可理解、可量化的,而不是模糊的神性显现。此外,多纳泰罗的雕塑作品,如《大卫》(青铜版),展示了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确掌握,以及一种对古典英雄主义的复兴,这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 第二部分:盛期的辉煌与艺术的理想化(1470-1527年) 1. 艺术赞助体系的成熟与学院派的形成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等强大的赞助人出现,艺术的中心从佛罗伦萨转移到罗马。艺术家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不再被视为简单的工匠,而是被视为具有天才和学识的“士人”(Uomo Universale)。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学院派艺术的特点:对完美的追求、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古典形式的提炼和理想化处理。 2. 达·芬奇:科学、艺术与心灵的交汇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人”的终极典范。本书将细致审视他的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他如何通过解剖学研究(甚至涉及人体解剖实验)来增强肖像画和叙事画的真实感。我们将剖析《最后的晚餐》中人物情感的戏剧张力,以及他开创的“晕染法”(Sfumato)如何模糊轮廓,赋予画面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理深度。达·芬奇对光线、运动和人类情感的探索,将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维度。 3. 米开朗基罗:力量、肉体与“未完成”的哲学 相较于达·芬奇的理性与和谐,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内在冲突和“未完成的潜力”。我们将重点研究他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宏伟叙事,以及他对人体——特别是裸体——的痴迷。这些肌肉虬结的形象,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中“形体即是灵魂的牢笼”的哲学困境。此外,我们将分析他为尤利乌斯二世设计的陵墓项目中的雕塑,特别是《摩西》,探讨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雕塑的紧张感来表达英雄的内在挣扎与神圣的意志。 4. 拉斐尔:和谐、优雅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拉斐尔是盛期艺术中“宁静的完美”的代表。他成功地将达·芬奇的烟雾效果、米开朗基罗的力量感以及早期文艺复兴的清晰结构融为一体。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在梵蒂冈使徒宫的“拉斐尔画室”,尤其是《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不仅是对古代哲学家群像的描绘,更是对文艺复兴理想的视觉宣言——将柏拉图(理想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并置,象征着人文主义对知识的包容性追求。 第三部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革命与世俗生活 1. 湿润的空气与“颜色高于线条” 随着艺术的重心向威尼斯转移,我们看到一种对佛罗伦萨和罗马强调“素描”(Disegno,意指设计和线条)的挑战。威尼斯画派,如乔凡尼·贝利尼和后来的提香,开始将重点放在“色彩”(Colorito)上。他们利用威尼斯湿润的气候和光线特点,发展出一种油画技法,使得色彩的饱和度、光影的过渡和画面的整体氛围成为表现的重点。 2. 提香与肖像画的深度 提香不仅是宫廷画师,更是欧洲最早的艺术品牌经营者之一。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对色彩的精湛运用,捕捉人物的心理特质和贵族的威严。他的作品不再仅仅是宗教或神话题材,而是充满了对世俗权力、爱欲和死亡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巴洛克艺术奠定了感性表达的基础。 3. 乌托邦理想与世俗享乐 在这一时期,世俗题材的兴起也体现在对田园牧歌式场景的描绘中。乔尔乔内的作品(如《田园合奏》)模糊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营造出一种宁静、充满诗意的氛围,反映了贵族阶层对理想化自然和精神愉悦的向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文艺复兴不仅仅是一段艺术史,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范式转换,它塑造了西方世界对美、理性、个体价值和历史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亮点。许多涉及早期现代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术语,往往晦涩难懂,但译者显然在术语的本地化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流畅的中文表达,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拗口的欧洲古典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持了原文应有的精确度。我曾尝试对照阅读一些原版片段,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带有时代特征的措辞时,非常谨慎,既保留了历史感,又不牺牲现代读者的理解顺畅度。这种高质量的在地化工作,对于一本面向大众的学术普及读物至关重要。它确保了知识的有效传递,避免了“翻译腔”带来的阅读疲劳,使得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评分

作为一名对西方思想史有着长期关注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梳理思想流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矛盾的历史时刻,而是以一种平衡且审慎的笔触,呈现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争鸣。比如在讨论理性与信仰的边界时,作者引用的原始文本和第二手研究资料都非常扎实,避免了过度简化的倾向。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让人感觉是在接触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成果,而非流行的历史解读。对于希望深入探究西方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批判性工具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我提问,而不是仅仅接受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远比记住具体日期和人名要重要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心情舒畅。全彩插图的使用,让那些历史上的杰作和思想家的肖像栩栩如生,感觉就像是把一座移动的美术馆搬回了家。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阅读历史和艺术类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当我翻阅到那些描绘宏大历史场景的画作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纯文字描述难以企及的。清晰的图注和跨页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技术水平。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较高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理论论述,在丰富图例的佐证下,也变得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哲学、政治和社会思潮编织成一张密实的网络。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不同领域知识交叉点时的洞察力,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如何渗透到建筑设计和雕塑创作之中,以及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新的政治哲学文本。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度。我不再把艺术和思想看作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视为特定历史情境下,人类集体精神面貌的投射。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窗户,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为系统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它遵循了一种清晰的螺旋上升式结构,从宏观的时代背景铺陈,逐步深入到具体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细致剖析。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在读完文艺复兴的初期阶段后,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前后章节的呼应,来展示启蒙运动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前一个时代思想积累之上的。对于初次接触这一时期复杂历史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导引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让你在探索知识的“新大陆”时,始终知道自己的方位,不会轻易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与理论之中,保证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

评分

人文传统(2)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全彩插图本)

评分

纸质不错,挺沉的,看起来挺不错的,对英语专业生来说可以是福音了。

评分

全彩铜版纸,好漂亮,关键是半价,慢慢用来学英语

评分

还有很多页有压痕…………

评分

还有很多页有压痕…………

评分

很大一本,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评分

618的活动早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又赶上了一波神券买书!很开心!

评分

送给在读书的小姨子,希望她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