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央黨校大講堂:王長江講稿》主要內容包括:關於加快推進黨內民主的幾點意見、加快黨內民主發展的幾點設想、學會用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黨內基層民主的現狀、特點與發展趨勢、中國共産黨:在改革中提高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需要把握的關係、關於執政黨建設科學化問題、提高執政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等。
作者簡介
王長江,男,1956年12月生於河北省海興縣。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1985年到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任教。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中央黨校世界政黨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長期從事世界各類政黨運行機製的比較和中國共産黨建設問題的研究,主要緻力於把政黨比較拓展到黨的建設領域,並在該領域主持開創瞭世界政黨比較學科。齣版有《世界政黨比較研究》《政黨的危機——國外政黨運行機製研究》《時代的聲音——“三個代錶”與黨的建設》《蘇共——一個大黨衰落的啓示》《政黨現代化論》等著作;閤著、主編或參與編寫瞭有關政黨比較和黨的建設的著作50餘部,有關論文幾百篇;參加過黨章的修改和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論文多次入選全國級理論研討會。200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中國十大教育英纔”稱號,2010年獲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基市理論
馬剋思、恩格斯、列寜關於執政黨建設的基本思想
中國的政黨製度
中國共産黨:從革命黨嚮執政黨的轉變
執政黨建設的理論體係與研究方法
論黨的建設的繼承和發展
在比較藉鑒中研究政黨執政規律
黨的建設科學化專題
進一步改造我們的思維
解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學習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體會
中國共産黨:在改革中提高執政能力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需要把握的關係
關於執政黨建設科學化問題
提高執政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大力推進黨的建設的製度創新
對“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幾點思考
推進“黨管乾部”的科學化
政府體製創新要直麵既得利益
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專題
中國共産黨的黨內民主:現狀與前景
關於民主的幾點再認識
關於加快推進黨內民主的幾點意見
加快黨內民主發展的幾點設想
學會用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
黨內基層民主的現狀、特點與發展趨勢
鄭重對待地方和基層的民主創新
村民自治如何走齣睏境
他山之石
國外馬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建設的經驗教訓
政黨改革的曆史考察
精彩書摘
列寜在國內戰爭時期提齣的有關黨的建設的一係列思想和原則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它幫助布爾什維剋黨度過瞭極其艱難的鞏固政權的階段,擊敗瞭帝國主義勢力把新生的布爾什維剋政權扼殺在搖籃中的圖謀,領導國傢進入瞭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
第三階段:新經濟政策時期。
國內戰爭時期的“戰時共産主義”實踐,既在保住布爾什維剋政權的鬥爭中發揮瞭巨大作用,同時,也由於過度集權逐漸暴露齣種種弊端。針對這些問題,國內戰爭一結束,列寜便開始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係統思考。作為這種思考的重要成果,布爾什維剋黨果斷終止“戰時共産主義”製度,逐步轉嚮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寜把新經濟政策看作俄國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他指齣:“隻有通過新經濟政策”,纔能走嚮社會主義②。實行新經濟政策對於執政的布爾什維剋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社會主義俄國真正由戰爭時期轉入瞭和平建設時期,也標誌著列寜領導的布爾什維剋黨對社會主義的看法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執政黨建設問題,列寜闡明瞭一係列新的思想和觀點,推動瞭馬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發展。
2.列寜關於執政黨建設的基本思想
列寜在對執政黨麵臨的一係列實際問題的思考中,闡述瞭執政黨建設的基本思想。
第一,對執政黨與國傢的關係進行瞭探討。和馬剋思、恩格斯一樣,列寜也曾經有過一旦工人階級取得政權,就由工人階級自己直接來行使權力的設想,即前麵所說的,使所有的人都成為“官僚”,來防止真正的官僚的齣現。但是,實踐使列寜認識到,掌權的工人階級直接行使管理國傢的權力,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無法做到的。早在1919年,列寜就坦率地承認:“蘇維埃雖然按黨綱規定是通過勞動者來實行管理的機關,而實際上卻是通過無産階級先進階層來為勞動者實行管理而不是通過勞動群眾來實行管理的機關。”
……
《中央黨校大講堂:王長江講稿》圖書簡介 這本書並非對特定會議或課程的簡單記錄,而是在一個思想激蕩的平颱——中央黨校大講堂——中,匯集瞭著名學者王長江教授一係列深度探討的講稿精粹。這些講稿圍繞著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産黨執政規律、發展道路,以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等核心議題展開,旨在為廣大黨員乾部、理論研究者以及關心中國發展道路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深刻而全麵的視角。 核心主題與思想脈絡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係統性地梳理和闡釋瞭中國共産黨執政的內在邏輯與時代特徵。王長江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入剖析瞭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和“怎樣能”長期執政的根本原因,並將其置於中國曆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演進與創新: 講稿深入探討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如何從曆史上的不同階段,例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直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步步實現瞭理論上的飛躍。這不僅僅是對理論成果的梳理,更是對其背後思想方法、認識規律、認識中國國情的深刻洞察。講稿會解析這些創新是如何迴應時代之問、解決中國之題的,如何既堅持瞭馬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又賦予瞭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共産黨執政規律的探索與深化: 王長江教授的講稿著力於揭示中國共産黨作為世界第一大政黨的執政規律。這包括其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如何構成其強大的生命力;如何通過不斷自我革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執政的穩固性與有效性。講稿將從多個維度,例如黨的曆史經驗、組織架構、思想引領、群眾路綫等,來闡釋這些規律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推進: 本書的重要篇幅將聚焦於“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概念。講稿會詳細闡述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根本區彆,強調其獨特的曆史起點、發展道路、文化基因和製度優勢。這包括其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鮮明特徵。講稿將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背後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以及它對全球現代化進程的意義。 新時代中國共産黨麵臨的挑戰與應對: 麵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任務,中國共産黨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講稿將深刻分析這些挑戰的性質與根源,例如全球性政治經濟風險、意識形態的博弈、科技革命帶來的衝擊、社會結構性矛盾等。同時,更重要的是,講稿會闡釋黨中央如何以戰略眼光和創新思維,提齣一係列重大戰略、重大部署,如高質量發展、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引領中國走嚮新的輝煌。 政治發展與國傢治理的現代化: 講稿還會深入探討中國共産黨如何推動政治發展的進步,特彆是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這包括其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健全依法治國方略、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等方麵的探索與實踐。講稿將分析這些舉措如何體現瞭中國政治文明的獨特創造,以及如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製度保障。 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與唯物辯證法的運用: 王長江教授的講稿始終貫穿著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講稿將強調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審視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理解其社會曆史的必然性與能動性。同時,也會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分析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揭示事物轉化的規律,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復雜性和精妙性。 內容亮點與學術價值 本書的講稿具有以下幾個突齣亮點: 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並重: 講稿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緊密結閤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偉大實踐,從宏觀的曆史進程到微觀的政策細節,都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使得本書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能為廣大黨員乾部提供切實可行的思想指引和工作啓示。 前瞻性與創新性: 麵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王長江教授的講稿緊扣時代脈搏,對中國共産黨未來的發展方嚮、麵臨的重大課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和前瞻性的研判。其提齣的觀點和分析,往往具有很強的啓發性和創新性。 嚴謹的學術風格與清晰的邏輯: 盡管是麵嚮大講堂的講稿,但王長江教授的論述嚴謹紮實,邏輯清晰。他對概念的界定、理論的闡釋、事實的分析,都力求做到精準到位,能夠幫助讀者係統地理解復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豐富的思想資源: 講稿中引用的史料、理論依據、政策解讀等,都經過精心篩選和梳理,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有助於拓寬視野,加深理解。 跨越時空的視野: 講稿在梳理中國共産黨發展曆程的同時,也關注其與世界大勢的互動,展現瞭中國共産黨對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發展方嚮的思考,具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國際視野。 目標讀者群體 本書主要麵嚮以下讀者群體: 中央黨校的學員及相關研究人員: 作為中央黨校的係列講稿,本書是黨校教學科研的重要參考。 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乾部和工作人員: 幫助他們深化對黨的理論、路綫、方針、政策的理解,提升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高校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師生: 為他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寶貴的理論資源和研究視角。 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 幫助他們更全麵、深入地瞭解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智慧和成就。 關注中國共産黨發展史、思想史的讀者: 提供一份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理論解讀。 《中央黨校大講堂:王長江講稿》是一部集理論高度、實踐深度、思想深度於一體的學術著作。它不僅是中國共産黨發展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更是理解當代中國共産黨執政理念、發展戰略和未來走嚮的必讀之作。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共産黨的力量之源、發展邏輯以及其在中國和世界舞颱上扮演的獨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