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黄霖<导读>,周兴陆<导读> 编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词学
  • 文学批评
  • 宋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美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1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647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zui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zui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作品。该书观点新颖,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人间词话》的版本较为复杂,本书是依据1982年第5期《河南师大学报》发表陈杏珍、刘烜重订《人间词话》重新排印出版的。书前的导读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和作品的情况,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书。此次以精装形式修订出版。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22岁起,他到上海《时务报》报馆做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避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较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目录

导读(黄霖周兴陆)
《人间词话》原稿卷首题诗
戏效季英作口号诗
卷上
人间词话
卷下
人间词话未刊手稿
附录
自编人间词话选
人间词话删稿
人间词话附录

前言/序言


人间词话 卷一 序 词之为物,其体本源于诗,而又自有其妙。诗之写景,或直叙,或借喻;词之写景,则尤重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古之人作词,或曰情不能已,故发而为词;或曰事之感人,故形之于词。其意境之深远,音律之和谐,往往令人回味无穷。 然世人论词,每喜以雕琢为工,以堆砌为妙,失却词之本真。吾尝闻人言:“作词,须是‘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虚’。”此语甚得我心。所谓“真”,者,乃情之真,事之真,感之真也;所谓“虚”,者,乃境之虚,意之虚,神之虚也。情真而境虚,方能超脱凡俗,入乎神妙之境。 吾撰此《人间词话》,非以自诩,亦非以哗众,实欲就吾所学所感,稍加梳理,以辨正视听,聊为后人一助耳。此中所得,或浅薄,或偏颇,皆吾肺腑之言,愿有识者鉴之。 品词杂记 一 古之大家,如温飞卿,其词以“香软”著称。然细究之,并非一味柔媚。其《菩萨蛮》“何处分解”,写离愁别绪,句句皆是血泪,非止柔媚可知。更有《虞美人》“更深月色半人家”,写闺怨,意境凄迷,情致婉转,又非止柔媚可知。 后人效飞卿者,多得其形,不得其神。只知学其句法,学其用字,而不知其情之所钟,意之所结。故其词如枯木朽株,虽有形,而无生气。 二 李义山诗,人言其“隐晦”,吾以为,“隐晦”二字,非指其辞藻之晦涩,乃指其意境之幽深。其诗情之缠绵,意之蕴藉,非直抒胸臆,而在于婉转曲折,令人反复咀嚼,方得其味。 词亦然。作词者,贵乎“含不尽之意”,而非“倾尽之语”。句句皆明,反而失其韵味。犹如同饮醇酒,入口甘醇,回味无穷,而非一饮而尽,索然无味。 三 所谓“词境”,非关乎山水之壮丽,亦非关乎人事之繁华。关乎者,乃心境之转换,情之升华。景由心生,情由景发。心境澄明,则万物皆灵;心境郁结,则万物皆晦。 欧阳修《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写离愁,景物皆因愁而变。风花雨雪,皆添愁绪。此所谓“移情于物”,亦所谓“以景衬情”。 四 辛弃疾者,豪放词之宗匠也。其词慷慨激昂,纵横捭阖,然非止于此。观其《青玉案·元夕》,写元宵佳节,人潮涌动,繁华热闹。然其笔端却流露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孤寂与怅惘。此等情怀,岂是泛泛豪放之词所能及? 可见,豪放与婉约,非截然二分。真豪放,内含深情;真婉约,亦有骨力。关键在于“情”之真挚,“意”之高远。 五 宋词之所以盛,在于其体裁之适切。唐五代词,多学琵琶曲,音律严谨,而情意略显单薄。宋词则渐趋于抒情,写人情世故,写山水风光,写羁旅之思,写离别之愁,皆能入木三分。 此非文人墨客之独白,乃庶民心声之回响。故能动人心弦,流传后世。 六 词之用韵,犹诗之用韵。然词之用韵,更为灵活。不必拘泥于一韵到底,可根据词之情感发展,自然转换。音律之美,在于和谐流畅,而非刻板僵化。 古人云:“凡作词,必先得词牌,然后填词。”此言诚然。词牌之音律,自有其合拍之处。填词者,须得其音律,方能字字珠玑,句句珠圆。 七 “词之眼”,亦即词之精髓。一词之中,必有数句,最为动人,最为传神。此数句,或写景之绝妙,或写情之深切,或写意之高远。得此“词之眼”,则全词俱活。 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句便是其“词之眼”。写牛郎织女之情,超越时空,感人至深。 八 作词者,须得胸有丘壑,腹有诗书。胸无丘壑,则词境狭窄;腹无诗书,则词语贫乏。更须得有真切之情感,有对生活之感悟。 正如登山者,须得有坚毅之志,方能登顶;须得有丰富之阅历,方能赏尽山川之美。作词亦然。 九 “眼前景,心中事。”此乃作词之本。景物,乃情感之载体;情感,乃景物之灵魂。无景无情,则词作枯燥;有景无情,则词作空洞;有情无景,则词作虚浮。 须得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方能达到“写景之极致,乃写情之极致”之境界。 十 “语淡而味长,意微而旨远。”此乃词之佳境。不事雕琢,不尚夸饰。于平淡之中,见真淳;于细微之处,见深意。 如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等语,何其平淡!然其蕴含之离愁别绪,却如潮水般涌来,令人心碎。 卷二 品词杂记 十一 词之韵味,亦在于“虚实相生”。实景,乃可触可感者;虚境,乃情之所寄,意之所托。实景,为虚境之基础;虚境,为实景之升华。 例如,张炎《解语花·春望》“瘦柳笼烟,淡月笼纱”,此为实景,描绘春日黄昏之景。然其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之虚渺,对时光之易逝之感。故此景非止于景,乃是作者内心世界之写照。 十二 “知人论世”,于品词亦然。不解作者之生平,不解其所处之时代,则难免对词作产生误读。 例如,南宋爱国词人,其词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若不明此背景,仅视其为一般之离愁别绪,则失之千里。 十三 “词之气象”,乃指词之意境之阔大,情感之深沉,格调之高雅。非仅在于文字之华丽,而在于整体之气度。 李清照者,闺秀词之翘楚。其词婉约缠绵,犹若女子之私语。然于国破家亡之际,其词亦能吐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豪情。此等气象,非寻常闺秀可及。 十四 “借古人句,入新词。”此乃一种高明之写法。并非抄袭,乃是化用。将前人名句,融入自身情境,焕发新生。 然化用之功,在于“神似”,而非“形似”。若仅将前人句生搬硬套,则显匠气,失真意。 十五 “词之句法,须得流利自然。”尤忌拗折生硬,晦涩难懂。虽有妙语,然若句法不通,亦难以传达。 宋词之句法,承袭唐诗,又多创新。其长短句之错落,节奏之抑扬,皆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 十六 “词之意境,须得高远。”非止于眼前小景,非止于一时之感。须得能引人深思,能触动灵魂。 苏轼之词,常有“大江东去”之胸襟,有“人生如梦”之感悟。其意境之高远,岂是凡人所能企及? 十七 “一词一格,一人一风。”词之美,在于其多样性。不可强求一律,不可模仿痕迹过重。 正如花之有百媚,草之有千姿。各有所长,各有所妙。 十八 “学词者,须得先博览群书。”熟读古今诗文,方能积累语言,方能提升境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语,于作词亦适用。 十九 “词之美,亦在于其“韵”。”此“韵”非仅指音韵,亦指气韵,意韵。 气韵生动,方能使词作有生命;意韵深长,方能使词作耐人寻味。 二十 “创作,乃是心血之凝结。”非仅凭技巧,非仅凭知识。须得有情感之投入,有精神之寄托。 故曰:“吾所欲言者,不可尽言;吾所欲读者,亦不可尽解。”词之美,亦在于此“不可尽”也。 凡例 吾撰此《人间词话》,意在阐发词之妙谛,辨正世俗之偏见。书中论述,或有错漏,或有疏忽,皆在所难免。愿后之学者,能以此为鉴,切磋琢磨,共同推进词学研究。 后记 人间词境,千变万化。词之道,亦无穷尽。吾所言者,不过沧海之一粟,冰山之一角。然但愿能为后来者,指引一条通往词之幽径。 此书虽名曰《人间词话》,实则亦是对人生之感悟,对情感之体察。词,乃是情感之艺术,更是人生之镜子。 愿读者能于字里行间,体味词之真味,亦能体味人生之况味。 --- 终 ---

用户评价

评分

《人间词话》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灵魂漫步。我并非文学评论家,也算不上是资深的古诗词爱好者,但这本书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跨越时代,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王国维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境界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意境”。他将词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让我意识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词篇,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绝非偶然。他区分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种划分,不仅是对词的理解,更是对人生修行的指引。当我们能够跳脱出个人的得失喜悲,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时,我们所能体悟到的,所能创造出的,其深度与广度,将是截然不同的。书中那些经典的引句,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之于“境界”,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于“境界”,都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华丽,更是内在的情感与哲思的融合,是那种能够引发人内心共鸣的,超越具体事物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评分

翻开《人间词话》,就像走进了一片古老的竹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岁月的沉淀。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恐怕难以领会其精髓。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书中那些关于“词”的讨论,虽然偶尔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但总体而言,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启发,而非刻板的说教。他对于词境的分析,对于“主观之客观,客观之主观”的阐释,让我对“境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用“地狱变”与“天国变”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境界,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竟是如此不同。这不仅仅是对词的解读,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洞察。我开始尝试用《人间词话》的视角去审视我所经历的一切,试图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境界”。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和感受。书中的许多引文,看似随意,实则都蕴含着深远的哲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破解一个个关于“美”与“心”的密码。

评分

《人间词话》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诗词鉴赏的书,不如说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契机。我一直以为,欣赏诗词,只需要了解字面意思,体会其中描绘的景物情感即可。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境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的。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对词的评判标准,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解读。他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划分,让我反思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过于执着于个人的得失,而忽略了更广阔的风景。书中引用的许多词句,看似简单,却在王国维先生的解读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点出了那些不易察觉的妙处,让我领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每次读到书中对某些词句的评论,都仿佛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波澜,感受到他对“美”的执着追求。这不仅提升了我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创造和寻找属于自己的“境界”,去活出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

初读《人间词话》,总觉得它像一坛老酒,初入口时微苦,却在舌尖回甘,越品越有滋味。我非科班出身,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也仅限于浅尝辄止,但王国维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词境、对意境的懵懂探索。他提出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一句,简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思维。以前读词,只觉得字句华美,意象动人,却不知为何能触动人心。读了《人间词话》,才明白,那些打动我的,并非仅仅是词藻的堆砌,而是词人将自己真切的情感、深刻的体悟,凝练成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他区分了“写景”与“状物”,点出了“意境”在词中的核心地位。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甚至经历的,如果没有融入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是否就只是一堆浮于表面的事物?《人间词话》引导我去看那“可感而不可见的”情感,去体会那“不知而不知”的妙处。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光芒,仿佛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词人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体悟的深化。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而是一场关于“美”的,关于“人生”的,一场温柔而深刻的启迪。

评分

初次翻阅《人间词话》,便被它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这不是一本简单堆砌文字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美”的深刻对话,一次关于“人生”的哲学探索。我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也常常为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望而却步,但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却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他将复杂的诗词理论,用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提出的“境界”之说,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何有些诗词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而有些则显得空洞乏味。他用“悲夫,天之未尝无情,不能语耳;性之之所不能为,不能见耳”这样的句子,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让我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挣扎与超越。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创作的解析,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洞察。我开始尝试用“境界”的眼光去审视我所经历的一切,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之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境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所以这次也一起购买了~~

评分

还不错 比想象小点厚点。没有各种释义赏析,内容精简,排版不错。

评分

书很漂亮,打折买了好几本

评分

语文笔记是积累资料的形式,也是提取主要信息的载体,在做笔记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体例,按照自己最为便宜的方式去做好自己的笔记,其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越1/3的空白处,以便以后补充、修改,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写字速度也不要太快,注意重要内容的提纲挈领式简写。

评分

给孩子买的书今天都一起到了!太棒了!

评分

啦啦啦啦啦啦啦,室友买的,室友喜欢的,还可以

评分

很好的,红色字体,特别是一页一首的形式不错

评分

在唐宋词史上,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ldquo;豪放&rdquo;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评分

凑单买的,不知道怎么样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