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林华 译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3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868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看点:
  1.《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后力作,是能体现霍布斯鲍姆观点和情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思想遗嘱。
  2.《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将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理解现代世界史和文化史的佳入门读物。任何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惊喜。
  3.2012年逝世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托尼·布莱尔、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汪晖、熊培云、雷颐、吴晓波等对其推崇备至,都曾撰文致敬推荐。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等世界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这是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时代。在新千年之初,这个时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比我一生所经历还要多的困惑,漫无目的地迎接未知的前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内容简介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
  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亲授其“英国荣誉勋爵”称号,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
  他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师,也是英国著名的左派史家,自14岁加入共产党后,一生未曾脱离。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 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如《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安德生所言:霍氏是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全新修订的“年代四部曲”,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初整体策划推出。)
  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霍布斯鲍姆曾于1998年被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也曾获得过欧洲最受关注且奖金额最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
  2012年10月1日,以95岁高龄在伦敦逝世。





精彩书评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托尼·朱特(Tony Judt)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作为在欧洲近代史领域耕耘了40年的学者,在阅读《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这部霍氏遗作时,我还是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每一页上几乎都有新东西”。……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倍受鼓舞。
  ——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
  ——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微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
  ——《卫报》(Guardian)
  
  《断裂的年代》是一部关于失败的作品集:权力的失败、艺术的失败、现代性的失败……涉猎广泛,涵盖了德国犹太人的命运、美国牛仔的魅力等。同时书中穿插着霍布斯鲍姆对宗教信仰复兴的深思熟虑,及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严肃思考。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对于最后的论著,霍布斯鲍姆将其命名为《断裂的年代》,揭示了该书是对全球化进程中受多重矛盾围扰的世界及受“认同危机”困扰的社会的探究。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宣言

第一部分 “高等文化”今天的窘境
第二章 艺术向何处去?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世纪?
第四章 21世纪为何要举办文化节?
第五章 新世纪的政治与文化

第二部分 资产阶级世界的文化
第六章 启蒙和成就:1800年以来犹太人才智的解放
第七章 犹太人与德国
第八章 中欧的命运
第九章 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与性别,1870~1914
第十章 新艺术
第十一章 人类最后的日子
第十二章 遗产

第三部分 不确定性,科学,宗教
第十三章 对未来的忧虑
第十四章 科学:社会职能和世界变化
第十五章 戴弗里吉亚软帽的中国人:李约瑟
第十六章 知识分子:作用、功能和矛盾
第十七章 公共宗教之前景
第十八章 艺术与革命
第十九章 艺术与权力
第二十章 先锋派失败了

第四部分 从艺术到神话
第二十一章 艺术家奔通俗:我们爆炸性增长的文化
第二十二章 美国牛仔:一个国际神话?

注释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艺术向何处去?
  原为1996年在萨尔茨堡艺术节的节日对话中用德语发表的演讲。由克里斯蒂娜·沙特尔沃思译为英文。
  其实,问一个历史学家新千年的文化将是什么样子是问错了人。我们是研究过去的专家,不问未来。至于现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剧烈变革的艺术,它的未来更是和我们无关。然而,专业预言家靠不住,尽管政府和企业听了他们的话花费巨资准备应变;既然这样,史学家只得冒险进入未来学的领域。毕竟,尽管有各种起伏动乱,但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连续体的组成部分。
  我们这个世纪各种艺术的特点是,它们依赖于史无前例的技术革命,尤其是通信技术和复制技术,并且被这种革命所改变。如果没有技术革命,比如没有电影,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衬衣口袋里的随身听,就无法想象大众消费社会这造成文化巨变的另一支力量。但正因为此,关于艺术的未来才难以做出概括性的预测。绘画和雕塑这类旧有的视觉艺术直到最近还是纯手工艺,丝毫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这也正是它们今天陷入危机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半个千年前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机的时候,就调整自己适应了机械复制。诗歌既不是公共表演的节目(史诗原来是公开表演的,所以印刷机发明后即销声匿迹),也不是中国古典艺术那样的书法作品;它只是把字母符号机械地组合而成的单位。我们是在纸上,还是在屏幕上或是别的地方看到它,这个问题虽然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却是次要的。
  与此同时,音乐在20世纪有史以来第一次冲出了乐器和耳朵之间纯物理传递的限制。今天,我们作为文化体验所听到的绝大多数声响和噪音都是间接而来的——是机械复制或远距离传播的。所以,对瓦尔特·本雅明的复制时代,每一位缪斯的经历都有所不同,也以不同的方式面对未来。
  那么我就来简短地概述一下文化不同领域的情形。既然我是写东西的,所以请允许我先谈文学。
  首先要说明,21世纪人类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是文盲(这与20世纪早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世界上只剩下两个地区不识字的人还占多数: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周边地区)和非洲。正式教育意味着书本和读者。识字率只要提高5%就会增加5 000万读书的人,至少是使用课本的人。此外,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所谓的“发达”国家中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中等教育,在世纪后1/3的时间内,这同一批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今天英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约占人口的1/3)。所以,各种体裁文学的受众成倍增加。这也意味着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高等文化艺术传播对象的“受过教育的公众”的增加。目前,从绝对人数上看,文学新的受众仍在激增,就连大众媒体也在积极争取他们。
  比如,电影《英国病人》演到主人公读希罗多德的著作,马上就有大批以前对这位古希腊历史学家最多只知其名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去买他的书来读。
  文字作品的普及必然导致新老本土文学的兴起并由此造成文学的发散,而这又会带来翻译的黄金时期,19世纪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如果没有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还有那些伟大的俄国作家的作品怎么能成为各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共同财产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情况仍然如此。约翰·拉加雷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作家是因为他的作品经常被翻译成30到50种文字。不过,今天的情形在两个方面与过去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我们知道,一段时间以来,文字一直在形象面前节节败退,书写印刷的文字也难与屏幕上的口语竞争。现在,连环漫画和文字极少的图画书的读者绝不仅限于刚会拼写的初学者。比这意义大得多的是纸质新闻在播报新闻和图画新闻面前的退却。整个19世纪以及20世纪大部分时间内,报纸一直是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中的主要媒体,但到了21世纪,它却失去了龙头老大的地位。
  第二,今天的全球经济和全球文化需要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来补充地方语言,不仅为人数上可以忽略不计的精英阶层服务,而且也为人数更多的其他阶层所用。今天的英语就是这个全球性语言,很可能在整个21世纪会继续如此。已经有了一大批用英文写成的国际专业文献。这种新的英语—世界语与英国文学的语言没有丝毫关系,正如中世纪教会用的拉丁文同维吉尔和西塞罗的语言风马牛不相及一样。
  不过这都阻挡不了文学数量的增加,这里的文学指所有的印刷文字,不只是纯文学。事实上,我几乎可以断言,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悲观预测,但印刷的书籍作为文学传统的主要载体将不太费力地屹立不倒,只除了几个例外,比如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大部头参考书、辞典、字典,等等。首先,最好用、最实用的莫过于16世纪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Aldus Manutius)在威尼斯发明的小型、便携、字体清晰的袖珍书。阅读这类书籍比读电脑打印件容易得多,也方便得多,而打印出来的材料又比不断闪烁的电脑屏幕易读不知多少倍。只要读一个小时打印出来的材料,再在电脑屏幕上把同样的材料读一遍,就能知道其中的分别。就连电子书的长处也不在于清晰易读,而在于存储量大,不用翻页。
  其次,印刷的纸张至今仍然比技术更为先进的载体更持久。《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第一版今天仍清晰可辨,但电脑里储存了30年的材料却未必如此,或是因为它们像复印件和胶片一样,寿命有限,或是因为技术迅速更新换代,最新的电脑无法读出过去的电脑存储程式。电脑的胜利大进军消灭不了书籍,正如电影、收音机、电视,以及其他的技术革新也没能做到一样。
  今天兴旺发达的第二种美艺术(fine art)是建筑,21世纪还将继续如此。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绘画是奢侈品,住房则是必需品。谁设计和建造房屋,在哪里建,如何建,使用什么材料,采用哪种风格,是由建筑设计师负责还是由工程师或电脑负责——这一切都可能改变,但建筑的需求不会变。甚至可以说,在20世纪期间,建筑设计师,特别是伟大的公共建筑的设计师,成了美艺术世界的霸主。他——从事这个行业的总的来说还是以男性为主——找到最合适的,也就是最耗资巨大、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形式来表现财富和权力以及民族主义睥睨天下的气概。(巴斯克地区延聘了一位建筑界的国际明星在毕尔巴鄂设计建造一座不落俗套的艺术博物馆作为民族象征,里面将展出另一个民族象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虽然那幅画并不是巴斯克地区的艺术风格。)
  这一趋势在21世纪将继续发展,就此已无悬念。今天,吉隆坡和上海竞相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以此证明它们有资格跻身世界级经济大都会之列。统一后的德国把新首都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但什么样的建筑能成为21世纪的象征呢?有一点是肯定的:必须要大。在大众年代,这样的建筑可能不会是政府大楼或者国际大公司的总部,尽管摩天大楼仍然以它们命名。几乎可以断言,21世纪的象征会是向公众开放的建筑或建筑群。在西方,资产阶级时代之前的这类建筑是教堂。19世纪时,至少在城市中,它们通常是资产阶级的教堂——歌剧院,和先进技术的教堂——火车站。(20世纪下半叶,火车站和它的继任者飞机场的建筑风格不再宏伟壮观,个中缘由值得有朝一日仔细研究。也许这种风格以后还会复兴。)在第二个千年结束之际,有三类建筑或建筑群有可能成为公共领域的新象征:第一是室内和室外的大型体育和表演场所;第二是国际酒店;第三是最近出现的巨大无比的封闭式购物和娱乐中心。如果要我打赌三选其一的话,我赌剧院和体育场。但如果问我,自从悉尼歌剧院建成以来风行一时的那种把建筑物外形设计得出乎意料、匪夷所思的时尚能维持多久,我可就答不出来了。
  ……

前言/序言

  我们这里一片昏暗的野旷地带,愚昧的军队
  在黑夜中厮杀,此起彼伏的警报中是惊惶溃败。
  ——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
  本书讲的是一个社会的艺术和文化的遭遇;那个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与1914年的那一代人一起,已经永远消逝在历史中。本书还讲到了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所经历的全面巨变中的一个方面;对地球上80%的地方来说,中世纪在20世纪50年代戛然而止,而到了60年代,全球各地管理人际关系的既有规则和习惯都开始明显地难以维系。因此,本书讲的也是一个失去了方向的历史时代;在新千年的初始,这个茫然无措的时代面对陌生难辨的未来表现出的惶惑不安实为我此生仅见。作为历史学家,我致力于研究思考社会现实和艺术之间盘根错节的奇特关系,写过不少东西。20世纪末,我又应萨尔茨堡艺术节组织者的要求就此做了一些演讲(讲我这方面的怀疑);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艺术节源远流长,是从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幸存下来的著名活动,茨威格与它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本书的前几章就是我在萨尔茨堡的演讲,之后的内容包括我从1964年到2012年间写的东西,其中一半过去从未发表过,至少没有用英文发表过。
  本书首先对20世纪各种不着边际、匪夷所思的宣言做了介绍。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对新的千年开始时各种艺术境况的现实思考。然而,如果不回顾昨天那个逝去的世界,就无法理解这几章的论述,于是第六章到第十二章对那个世界进行了探讨。它基本上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不仅创作了一套基本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在音乐、歌剧、芭蕾舞和戏剧方面,而且在许多国家形成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语言。我援用的例子主要来自我自己的文化背景所属的地区——从地理上说是中欧,从语言上说是德语,但也包括1914年之前那几个十年中文化的“小阳春”,或“美好时期”。这一部分以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思考而结束。
  今天,卡尔·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预言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确实,欧洲资本主义在19世纪确立了对全球的统治,并通过武力征服、技术优势和自身经济的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但与此同时,它还带来了一整套强大的信仰和价值观,并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套观念比其他的都优越。这一切加起来构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明”,而这个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却再也没能恢复元气。这种傲然自信的世界观的核心是艺术和科学,以及对进步和教育的重视。可以说,艺术和科学取代了宗教而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我本人就是在这个“资产阶级文明”中出生长大的,它戏剧性的象征是19世纪中期在维也纳围着中世纪和帝国时期的老城中心建起的一圈宏伟的公共建筑:股票交易所、大学、城堡剧院、气势恢宏的市政厅、造型古典的议会大厦、巍然相对的艺术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当然还有19世纪每一个自尊自重的资产阶级城市必备的中心——大歌剧院。在这些地方,“文化人士”在文化和艺术的神坛前膜拜。19世纪的教堂只是背景的陪衬,算是对教会和皇帝指奥匈帝国的皇帝。——译者注之间联系的漫不经心的承认。
  这一文化情景看似新奇,其实深深地植根于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王公、皇家和教会文化之中;那是一个煊赫权力和极端财富的世界,而权力和财富正是赞助高等艺术的典型力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留存了下来,公共艺术展览就显示了艺术与名声、财力之间的联系,当然后者已不再限于显赫的门第或精神上的权威。这也许是一个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这种情形没有随着欧洲的相对衰落而消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资产阶级文明”依然是高等文化的代表,这种文化需要行使权力予以支持,不惜血本予以培育,赞助者则因此而获得高度的社会声望。在这个意义上,高等艺术如同香槟酒,即使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也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这一部分结束时,我对这个时期的遗产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一些想法。
  面对传统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它赖以维系的价值观的崩溃,20世纪是如何应付的呢?这是本书第三部分的八个章节讨论的题目,其中介绍了对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做出的各种理智和反理智的反应。这些章节讨论了20世纪期间科学对文明的影响。尽管文明高度崇尚进步,但它对科学无法理解,并因科学而受到损害。还讨论了公共宗教在一个世俗化日益加速的时代内奇特的两难境地;艺术也是一样,它失去了原有的依靠,用尽办法寻找新的方向感,或是通过“现代派”或“先锋派”与技术竞相追求进步,或是试图与权力结盟,或是最终灰心丧气、愤愤不平地屈从于市场,但是都徒劳无功。
  资产阶级文明哪里出了问题?虽然它建立在摧毁一切,改变一切的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基础之上,但是它的实际活动、它的机构以及政治和价值制度都是由少数人为少数人设计的,尽管这个少数可以,也必然会扩大。它过去是,今天仍然是精英制度,也就是说,它既非平等主义,亦非民主制度。直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或上层中产阶级仍然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1875年,即使是教育发达的德国也只有10万名学生上人文学校(小学和中学)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活动时买的,朋友推荐,还未看

评分

正版书籍,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价格公道,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

 这***

评分

装帧漂亮,版本优秀,值得推荐。

评分

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

评分

带别人买的,他觉得还行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不错,非常好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