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杨树达先生的笔法,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他论证问题时,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空谈。尤其欣赏他那种将古代文献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能力,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古籍修复师,将那些看似模糊不清的文字碎片重新组合,还原出清晰的历史场景和思想图景。读他的文章,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求真务实的学风,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各种可能的解释都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的姿态,是真正学者风范的体现。他对于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很多我之前读其他版本时忽略的关键点,都在他的梳理下熠熠生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圈内。我推荐给一些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的朋友们,即使他们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杨先生的考据功夫,信手拈来,却又绝不卖弄。比如他对某个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总是能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令人信服的推断。我发现,读完他关于某一主题的论述后,回头再看那些经典古籍,视野会变得不一样,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其他轻松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深度的理解,让人不再满足于故事的表层。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套文集展现了传统考据学在现代语境下焕发的生命力。杨先生的学问是沉静的、内敛的,不事张扬,但其力量却极其强大,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文本的内核。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系统地阅读这样一部凝聚着作者毕生心血的学术精粹,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滋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本细微差异的辨析,那些别人可能视为繁琐的注释和比对,恰恰是构建可靠历史认知的基石。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鸿篇巨制。
评分我个人对中国古代的制度史和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而杨先生的这部文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他对于“礼”和“法”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将其简单对立,而是展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复杂交织的实际运行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他引用的原始文献,每一次的追溯,都能感受到他学术功底的深厚。他的文字虽然古典,但并不晦涩难懂,他总能用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阐释得清晰明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示范,让人敬佩。
评分这本《杨树达文集》的装帧实在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印刷工艺的结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书页的纸张质地很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有太多的疲劳感。我通常比较挑剔排版,但这本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杨先生的学术论述时,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装帧上的用心程度,足以看出出版社对这位国学大师的敬意。当然,评价一本书,内容才是核心,但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一点,这套文集无疑做到了极致。封面设计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简洁有力,彰显了学术著作的庄重与典雅。
评分杨树达先生熟读古籍,精于校雠,终生从事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丹黄所施,不但遍及四部典籍,而且涵盖彝铭石刻与殷周卜辞。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史部志乘。杨树达先生治史,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他父亲精熟史籍,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书都能够背诵。杨先生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通鉴》与《史通》等史学名著,从此便与乙部典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又师从王先谦、梁启超、叶德辉、苏舆等史学名家,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史学训练。对于编年体的《春秋》和三传、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他都反复地校读过,并写有专著。在杂史、别史方面,曾辑有《说苑》、《新序》二书疏证;又校理了《逸周书》,并写有读书札记。不过,他研治的重点还是纪传体的前后两汉书,尤其是对班固的《汉书》下的工夫最多,他积三四十年精力专此一书,最后写成巨著《汉书窥管》,为历来班书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
评分这应是最新整理出来的精装版,准备按书目收集。
评分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杨树达平生沉?学术,勤余著述,在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语源学、文字学、文献学、甲骨金文学、考古学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和研究杨树达先生?厚的学术遗产,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本书是杨树达在文字学方面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作者自称“(两书)经营前后十余年,煞费心思”。两书博采前人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而集大成之,清理象形与指事的界限,进一步细分汉字结构的类型,揭示了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是文字学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著作。
评分积微居流出之文字,吾当恭敬受之,收之。
评分这本书很好,不过我觉得文字是最难的学问之一,放着,有时间看。
评分春秋大义,各抒己见。名家之说,广而听之。
评分书质量很好,这个版本也很喜欢,好好读读。
评分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评分精装硬壳,手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