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15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一个伟大企业家的中国梦
★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奉为座上宾
★央视记者夏蒙一手采访笔记,首次成书
★余世存 十年砍柴 叶曙明 叶匡政 鼎力推荐
陈嘉庚(1874—1961),出生于福建集美,少年出洋,随父经商。靠勤劳智慧,诚信毅力成为一代华侨工商巨子。有感于列强环伺中国,国家成败千钧一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倾资兴学,蔚为大观,终成一代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抗战爆发,陈嘉庚广泛动员海外华侨支援祖国,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华侨领袖。新加坡华侨称颂其“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夏蒙,本名王建国。山东蒙阴人。1961年12月出生于福建三明市。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上过大学。中央电视台记者、纪录片导演、国家一级编剧。集美大学客座教授。
编导影视作品二百余部(集)。代表作有电视连续剧《赤魂》、《林祥谦》、纪录片《大地忠魂:邓子恢的光辉一生》、《山和海的怀念:公仆项南的故事》、《民族之光:陈嘉庚先生归来的岁月》、《永远的阿里郎》、《习仲勋在西北》、《撑起南方一片天:福建三年游击战争纪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升腾的蘑菇云》、《项南画传》等。
诚以为国,毅以处事。
——陈嘉庚
我所认识的不少资本家,尽管是“民族资本家”,很少像陈嘉庚先生尽其所入归公,一点不留私有。
——黄炎培
陈嘉庚一生对中华民族和南洋各族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跨越国界和跨越世纪的。
——项南
序言:“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大清王朝不安分的子民
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
第二章
从父亲的失败中站起来
逆境中创造的商业奇迹
第三章
办教育“尽国民之天职”
是实业家,更是教育家
第四章
怡和轩俱乐部的主人
济南惨案与蔡公时雕像
第五章
从企业家到社会活动家
义无反顾的选择
第六章
回国慰劳的伟大之旅
党国要人之印象
第七章
慰劳团的西行漫记
延安之行
第八章
会见阎锡山、卫立煌、李宗仁
委员长还是不高兴
第九章
永不妥协的批评者
与“党人”和陈仪交恶
第十章
新加坡沦陷前侥幸脱险
艰险的避难岁月
第十一章
威望空前的华侨领袖
公开卷入国共之争
第十二章
参加新政协筹备会
归来的岁月
晚年陈嘉庚
中篇 代表作品
《南侨回忆录》(节选)
领袖与诚信
从历史经验证明蒋政府必倒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陈嘉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二:陈嘉庚做了什么?为什么在众多海外侨领中,只有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讨论三: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成果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附录一:我所敬佩的陈嘉庚 (黄炎培)
附录二:陈嘉庚的精神力量(项南)
陈嘉庚年表
参考资料
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陈嘉庚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变。特殊的机缘和特殊的历史机遇,使他与三位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都有密切的交往,这在一代海外华侨领袖中是绝无仅有的。
1906年,孙中山从法国赴日途中经过新加坡,在晚晴园主持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侨领率先加入同盟会。新加坡自此成为孙中山在东南亚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
1909年,陈嘉庚经当时的“潮(州)帮”领袖林义顺引见,认识了孙中山先生。这位名满天下的革命家在晚晴园的演讲,让陈嘉庚眼前豁然开朗,也让他萌生了革命的冲动。
此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同盟会在晚晴园秘密集会,陈嘉庚亦受邀参加。
当晚集会讨论的内容,有关于党旗设计的议题,这个议题引起同盟会诸同仁的激烈争论。对于青天白日图案,与会者意见无多大分歧,但对于是否选用“满地红”作底色却颇有争议。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侍者进来为大家送水,水杯放在孙中山面前时,一滴朱砂汁正巧从他手中的毛笔尖上落入杯中,杯中之水立时泛起一片鲜红。中山先生端起水杯说道:“红乃幸运之色。”随即将杯中水一饮而尽,也算为党旗设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青天白日满地红”遂成为同盟会的革命旗帜,以后又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从欧洲取道新加坡准备回国,陈嘉庚资助一万元给孙中山作路费。临行前,孙中山又向陈嘉庚先生提出,回国后如需款项可否提供帮助,陈嘉庚亦慨然允诺。
孙中山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拟往南京赴任前,来电请陈嘉庚给予经济上的帮助,陈嘉庚立即汇寄五万元。这笔捐款,是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南京政府成立后,许多帮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人士纷纷从海外回国,其中有些人还担任了各级政府要职。这时也有人劝陈嘉庚到南京找孙中山,说必获其重用。陈嘉庚不为所动。他认为民国第一要务是教育,如何办好教育,开启民智,这才是大事。于是决心“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回家乡办教育,为促进社会进步,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情。
仅用十年时间,陈嘉庚在家乡捐资兴学便取得极大成就,终成一代享誉海内外的教育大家,深得孙中山先生赞许。
1921年4月,陈嘉庚筹划已久的厦门大学即将借集美学校校舍开学。陈嘉庚曾请参加同盟会活动时熟识的汪精卫出任厦大首任校长,汪精卫一口应允,却迟迟没有到任,仍然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见汪精卫无心办学,陈嘉庚只好婉言请其辞职,另委任闽人邓萃英博士担任厦大校长。
邓萃英也是一心多用,一面接受陈嘉庚的邀请,一面却又不肯辞去在北京教育部的官职。无奈之下,陈嘉庚也只有请他辞职。开学不到一年,厦大两易校长,陈嘉庚甚为苦恼。这时候,他想到好友林文庆博士,便恳请好友出山,担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也看上了林文庆的才华。重组后的国民党,广泛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创办黄埔军校、组建政府各部,决心推翻北洋军阀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电召林文庆回国,希望学贯中西的林文庆能来广州襄赞外交。
面对几乎同时到来的聘请电,林文庆十分为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是义不容辞的事情,而陈嘉庚希望教育救国,独资创办厦大,却举步维艰,出师不利,作为陈嘉庚的挚友,也有义务帮助他渡过难关。
林文庆考虑再三,发电报到广州,直接征询孙中山先生意见。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怀,更感念陈嘉庚先生对自己的支持,孙中山很快就给林文庆复电,赞成他到厦大主持校务。
孙中山先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外交官,而陈嘉庚先生却得到了一位好校长。
自从新加坡一别,陈嘉庚就没有再见到孙中山,但两人文电往还,始终保持着联系。陈嘉庚知道孙中山先生政务繁忙,平日尽量不去打扰他。
从民国建立之初,陈嘉庚回乡筹办集美小学校开始,仅十多年时间,他就将集美学校扩展成为拥有11所独立学校的“学村”。而“集美学村”这个名称,也与孙中山先生有一段特殊的渊源。
1923年夏,闽军和粤军在闽南发生混战,闽军以数千人驻扎集美学校与粤军隔海对峙,严重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9月3日,集美学校学生李文华,乘船去厦门途中被闽军开枪射杀,引起集美学校师生极大愤慨。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迅即请著名潮商林义顺以中华总商会的名义,分别致电闽军、粤军首领,要求他们将驻军撤出集美学校。
根据陈嘉庚指示,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倡议,交战双方将集美学校作为永久和平学村,并拟具请愿书等相关文件,派代表分别向南、北军政当局请求承认。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亲自批准此案。同日,又以大本营内政部第36号批文,电令闽、粤两省省长及统兵长官对集美学校予以特殊保护:
该校创设有年,规模宏大,美成在久,古训有征,芽蘖干霄,人才攸赖。兴言及此,宁忍摧残!应请贵省长转致两省统兵长官,对于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
孙中山的命令与批文,使得陈嘉庚倡议的集美永久和平学村地位得到官方承认,免于炮火兵灾,这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见证了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友谊。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深具爱国思想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人,作为海外华侨,他深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重要,所有政治观点与言论立场皆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陈嘉庚先生的政治立场和他的所作所为。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国民党也迅速蜕变为一个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残酷屠杀大批共产党人,成功清除党内大量共产党人之后,国民党内部也发生分裂,形成了宁、汉、沪三个政治集团。
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又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上海,西山会议派也以“中央党部”名义进行活动。此外,还有粤系陈济棠、桂系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各自为政,分庭抗礼,形成了比北洋军阀时期更加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宁、汉双方集中了国民党中最重要的一批领袖人物,各自掌握着一个政府和一些军队,分别割据着大块地盘,因而成为最重要的政治势力。
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每期都报道国内各种消息。他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政治局势,期盼能尽快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宁、汉对立最终在冯玉祥的斡旋下实现合流,但内部还是纷争不断。蒋介石一直设法排除异己,而汪精卫仍坚持反蒋,但国际上已纷纷承认南京国民政府,这让陈嘉庚感到欣慰。他特意书写横幅:“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为首要目的”,命报馆经理挂在墙上。
汪精卫虽然远走德国,仍通电联络国内一些对蒋介石不满的人士反对南京政府。陈嘉庚大不以为然。从私人关系说,陈嘉庚与蒋介石并不相识,与汪精卫却相识已久。他之所以选择支持南京政府,完全是出于公心:“特念外国经已承认,国民应当服从,否则如西南政府要人既多相识,又有消息来往,岂不与个人较有关系?第以此为私人之事,不得因私废公。”
对于南京政府议定将“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作为国旗一事,陈嘉庚并不认同。在他看来,世界各国国旗各有取义,英伦三岛,故用三色,美利坚为联邦合众国,故用星条。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后,取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定五色旗为国旗,正大光明,宏伟美观。但孙中山逝世,北伐胜利后南京政府成立,以为中华民国是国民党造成,应将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俾国民党功勋永存,政权亦可永操”,对此陈嘉庚公开表示反对。他曾目睹孙中山议定青天白日旗的过程,认为那是一部分人的党旗,与国家无何关系。国旗代表全国,对内对外关系意义重大,不但要取义适当,而且要美观及气概宏伟。他认为:用青天白日旗做国旗一无可取——“言主义则泛而无据,言美观则非日非星,至若宏伟则炎光不展,气象短缩”。
陈嘉庚并非算命先生,然而他对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的看法,竟然一语成谶,不能不令人称奇。
作为海外负有声望的侨领,他力主国家统一,认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达成民族复兴之目的。基于这样的理念,1936年发生“两广事变”时,陈嘉庚毫不犹豫地支持中央政府,先后致电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广西军政当局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坚决反对“西南异动”。在致广西军政当局的电文中,陈嘉庚苦口婆心劝导说:“彼等苦心治理广西十余年,誉隆全国,万万不可轻弃。敌人得陇望蜀,应共筹抵御,不可自生内战。”
这一年,蒋介石迎来五十寿辰,国民政府发起向蒋介石“献机祝寿”运动。驻英国大使向驻马来西亚总领事发来电报,要求动员马来西亚华侨捐献国币十万元,购买一架飞机献给蒋介石。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侵华野心昭然若揭,陈嘉庚将此事看做一场爱国运动,不仅接受了这个任务,还出面与英国殖民当局斡旋,请当局允许他们开展捐献军用机活动,因为捐献军用飞机明显违反了当局制定的军械管制的相关法律。在陈嘉庚的努力下,马来西亚各埠华侨踊跃捐献,共募得资金一百三十余万元,购军用飞机十三架,成为当时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新闻。
陈嘉庚此举大大提高了南京政府在海外华侨心中的威望。尽管陈嘉庚对南京政府派驻海外的一些官员十分不满,时不时指出他们的劣行,但在抗战这个大前提下,他只有一个目的:自觉维护大局,一切为了抗战。
七·七事变之后,陈嘉庚在南洋各国华侨团体推举下,担任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为支援祖国抗战募集了大量捐款。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3月28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官邸接见了陈嘉庚一行。
这是两人第一次会面。蒋介石与陈嘉庚,一位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高领导人,一位是海外华侨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虽然此前从未谋面,但彼此神交已久,并不陌生。67岁的陈嘉庚是一位有几分矜持几分拘谨的老人,而蒋介石也并非健谈之人,第一次见面是礼节性的,大家互致问候,并未深谈。
十天之后,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设宴款待陈嘉庚时,气氛则显得十分融洽。席间,蒋介石问陈嘉庚对重庆印象如何,陈嘉庚说,对政治他是门外汉,说不出什么,看见重庆交通便利,战时还能大兴土木搞建设,他由衷感到欣慰,唯对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人力车肮脏不堪,有碍观瞻感觉不是很好。蒋介石倒也从谏如流,几天后,陈嘉庚就发现路上的人力车干净了很多,只是一些官员的汽车还是肮脏如旧。老百姓能做到的事情官员反而不能做到,这让陈嘉庚觉得不可理解。
数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嘉陵宾馆再次设宴款待陈嘉庚,陈嘉庚所率领的南侨慰问团一行也一同出席。国民政府一干党政要员及国民参政会议员作陪。宴请的菜式十分简单,不过就是四五样本地所产的肉类加蔬菜,再配上面包,算是简朴的中式西餐,虽不能大快朵颐,却也足以吃饱。陈嘉庚听说蒋介石提倡节约,请客吃饭一向比较简朴,这让一向反对铺张浪费的陈嘉庚感到欣慰。
席间,蒋介石向陈嘉庚询问南洋华侨的状况,陈嘉庚据实以告,并希望等战争结束后,政府要重视侨务工作,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
……
“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1938年10月初,历时4个月的武汉会战已接近尾声,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武汉三镇岌岌可危。
抗战爆发仅一年零三个月,中华半壁河山已经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国民政府由武汉而长沙,又由长沙准备迁往重庆。
中华民族的存亡和祖国的安危,让身处海外的数百万华侨寝食难安,忧心如焚。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当选为总会主席。在南侨总会动员下,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侨胞迅速行动起来,为祖国抗战筹赈募捐。
10月27日,武汉三镇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翌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议长汪精卫主持会议并发表演讲,力主与日本和谈。汪精卫乃国民党元老,一向以孙中山最忠实的信徒自居,有很多追随者,他的言论自然能影响很多人。恰在此时,交通部邮政局向大会秘书处转呈了一封来自新加坡的电文:
“议长秘书公鉴东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兹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这封署名陈嘉庚的电报提案,经20位国民参政员联署,迅速交给了主持会议的汪精卫。陈嘉庚电报议案的第一条,就让汪精卫皱紧了眉头,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职责所在,汪不得不当众宣读议案。议案读毕,国民参政会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表示反对这个提案的国民参政员梁实秋站起来发言,话未说完就被拥护陈嘉庚这个提案的参政员们大声呵斥。
最后,陈嘉庚的议案被提炼为11个字:“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汪精卫、梁实秋等一批反对陈嘉庚这个提案,主张与日本和谈的国民参政员神色尴尬地走出会场。汪精卫钻进轿车迅速离开,梁实秋则在会场外被群情激愤的爱国学生围殴,最后在警察的护卫下才狼狈
脱身。
这个提案宣布了汪精卫投降主义的破产。一个多月后,汪精卫带着几名亲信逃往越南。陈嘉庚在海外闻讯,立即给国民政府发电报,要求政府“宣布汪卖国罪状,请革职通缉,否则必逃往南京任敌傀儡”。
事态发展果然未出陈嘉庚所料。汪精卫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辗转香港、上海,一年多后,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粉墨登场——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陈嘉庚为此痛心疾首,责怪政府“徇于党情”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及时对汪精卫采取断然措施。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著名记者、出版家,国民参政员邹韬奋评价说,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发出这个提案的陈嘉庚,被日军列为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相继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南洋诸国,四处搜捕陈嘉庚而未果。陈嘉庚在学生与好友的掩护下安然脱险。
抗战胜利后,九死一生的陈嘉庚从印尼平安返回新加坡,海内外华夏子孙无不额手称庆。新加坡、重庆两地都为陈嘉庚举行了平安归来庆祝大会。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给庆祝大会送来一幅手书大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因为战乱,毛泽东的这幅墨宝未能保存下来。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特区,在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陪同下,参观集美学村和陈嘉庚纪念馆,亲笔书写了毛泽东对陈嘉庚先生的评价: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这一评价陈嘉庚当之无愧。
陈嘉庚是辛亥革命以来最负盛名的华侨领袖之一,他一生先后追随过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重,决不盲从,相信“眼见为实”。他一生以实业救国,以教育报国,在民族危亡关头,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成为海外华侨最杰出的抗日运动领袖,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人恳请陈嘉庚出面领导华人华侨抵抗侵略。但在新加坡即将沦陷时,国民政府和英国人都未向他伸出援手,无情地将这位华侨领袖置于最危险的境地。
二战后,大难不死的陈嘉庚带着一部厚重的《南侨回忆录》重返新加坡,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1949年,陈嘉庚应中国共产党人之邀,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翌年三月,陈嘉庚告别新加坡,返回祖国。
临行前,福建会馆诸同仁书一联相赠:
合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
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
陈嘉庚回归新中国,英国殖民者将其视为“赤色分子”,新加坡此后无人敢公然再提他的名字。独立后的新加坡也长期淡化陈嘉庚的影响,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开始正视这位伟人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1999年,我在陈嘉庚嫡孙陈君宝和集美校友、印尼侨领李尚大先生陪同下,参观圣淘沙新加坡蜡像馆。该馆向公众展出陈嘉庚先生蜡像和他的事迹。新加坡年轻一代的公民,终于知晓了这位侨领非凡的故事。
也有人从来没有忘记陈嘉庚。海内外那些由陈嘉庚创办的学校,许多地方都矗立着他的铜像,莘莘学子都知道他倾资兴学的义举。
在陈嘉庚创办的新加坡华侨中学采访时,我曾问这所中学的校长,他们学校在新加坡排名第几。校长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我说本校是第二,谁又敢说他们是第一呢?”
套用这位校长的语言,似乎也可以这样评价陈嘉庚:
如果陈嘉庚不能称做第一公民,谁又能称做第一公民呢?
——因为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无论是侨居海外还是回归祖国,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陈嘉庚总是永远站在捍卫民族尊严与人民利益的最前列。
“第一公民”,陈嘉庚当之无愧。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支持正版支持京东!
评分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评分《小顾聊绘画·贰》
评分书不错,是正版。没有损坏。
评分书不错,是正版。没有损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购买
评分好
评分孩子非常喜欢买的这本书
评分[princess]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