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味觉的囚禁。
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作序。
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中国政法大学黎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何袜皮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嚣张而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探究母文化中的病灶,为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国人的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作者锥心泣血地呐喊,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过口腔的囚禁。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到“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身体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回归为健全的人,凝视自己,仰望星空。
作者简介
李麦逊,原名李波,祖籍山西左权,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于四川广元,长期从事写作和英语教育工作。2007年移居美国,和太太Kimberley居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李麦逊和他的作品被媒体广泛报道和争议。
已出版作品:
文化评论:《中国食文化批判》《口腔里的中国人》《吃垮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
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美国处男》《回头无岸》
杂文集:《狗眼看世界》
社会评论:《老板是靠不住的》
英语教育:《酷美语》《边玩边学》
译著:《音乐启蒙书》《音乐的力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李麦逊找到了研究中国人的新方法:把“吃”提升到认识论高度,作为透视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具更长远意义的是,这部书从新角度对中国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救赎同时做出了努力,毁灭的同时给予建设,不将希望彻底窒息。《舌尖下的中国》给我的震荡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平息,它使我看到“口腔化研究”还有大片待耕耘之地。本书加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对老式的中国人研究产生冲击,这个研究是掀开新页的时候了。
——孙隆基(著名美籍历史学家)
李麦逊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人主要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这一命题是能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倘若深入下去,甚至可以像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老实说,对书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尤其弥漫全书反传统的激烈情绪,但即使如此,我仍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蒋劲松(清华大学历史教授)
诚如李麦逊所言:“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味觉的囚禁”,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素食主义救中国。从这个角度,这是一本醒世之作,是一本值得每一位追求美好良善的国人放在枕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阅读反思的自我救赎之书。
——黎安(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宗教学博士)
吃或不吃在当今中国已成两难选择。当多数人难以抵制口腹愉悦时,李麦逊以惊人的数据和感性的呼吁,试图唤起人类自身处境和出路的反思。许多人类学家如JudithFarquhar等都曾探讨过餐桌文化和政治角力,而李麦逊以知情人的视角把吃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意义更推进一步。不论性别阶层,我们每人都在食物生产和消费中担任角色,对本书的阅读也许能让每个角色对“吃”有更积极的面对和担当。
——何袜皮(作家/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目录
自序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
食以民为天—以“食”为鉴
代序 魔鬼的礼物
第一章 “吃货”即“吃祸”
第二章 “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口腹之欲升华如何成为文化
第四章 盛宴五千年
第五章 饕餮罪vs“吃”教——中西方食文化主要差异
第六章 饕餮的传人——饥民和饥民社会
第七章 今天不吃喝,明天就会死去-国民吃喝风心理机制透析
第八章 打蛇打七寸,对付人捏住他的胃——“吃”是一种秘密武器
第九章 “吃”事虽小,关乎荣辱
第十章 吃“是历史的掘墓机
第十一章 魔鬼液体里泡不出正能量——可悲的中国酒文化
第十二章 多好的材料,却做了马桶——我看美食家(写食主义者)
第十三章 别了,美食故乡——我的另类离乡理由
第十四章 “变形虫”不仅仅是个文学命题——食品特洛伊木马
第十五章 吃不完的“地大物博”?
第十六章 谁来养活中国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
第十七章 动物也有权利?
第十八章 素食主义救中国
附1 谁让我们变成了病人?
附2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附3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附4 灵魂的升华需从口腔欲望中走出
精彩书摘
有一则寓言式笑话是这样的,据《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诗意地栖息于伊甸园。只因禁不住蛇的引诱而偷食禁果,才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到条件恶劣的地球上繁衍后代。
很多民族都喜欢用这俩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民族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属于哪一民族?于是有人论证说,亚当和夏娃可能属于任何一族,但肯定不是中国人。如果是,决不会等到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给“引诱”了,蛇肉红烧,蛇骨熬汤,蛇胆泡酒……办法多了去了。
美国学者伊安·罗伯逊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说:“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非洲的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穆斯林吃牛肉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他们都有所不吃。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吃家,什么都吃。”
为了避免西方学者的偏见,不妨看国学大师林语堂的阐述(《吾国与吾民·饮食》):“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他还说:“……吾们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夹持的任何东西……除了医药和烹调上的偶然发现,吾们实在为地球上唯一无所不食的动物,只要吾们的牙齿健在,吾们将永远保持这个地位……”
的确,无论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中国人是一个海陆空无所不吃,无所不吃其极的民族。在“民以食为天”的“天条”下,历经几千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中国的食文化只有“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才配。中国堪称世界上唯一的“超级饮食大国”,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这让我们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落后和屈辱后,多多少少保持了一个“没落贵族”的自信心。
不可否认,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发育,成为民族的、公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早就被誉为“国粹”。当下,食文化在中国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美食媒体和几乎所有的综合媒体,都辟有美食或美食家专栏,美食出版物风起云涌,不遗余力、喋喋不休地挖掘、继承、弘扬我们的口腔文化。
从国家到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食文化研究机构、美食协会、美食家协会。那是一级群众社团组织,有相当的行政级别和社会地位。美食机构常举办名目繁多的烹饪大赛。“伊尹奖”取自中国三大“厨神”之一、厨师鼻祖、夏末商初的宰相伊尹,是中国烹饪界最高奖项,和文学界“茅盾奖”、电影界“金鸡奖”、新闻界“范长江奖”、建筑业“鲁班奖”相提并论,竞争则更激烈。
一些地方纷纷举办美食节,职业技术学校也开设烹饪专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食文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舌尖上的中国”到处弥漫着美食的气息,“民以食为天”如雷贯耳。
一旦刨根问底,“民以食为天”却是一个堪称阴谋的“伪天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为了发展生产,维持繁衍,“民以食为天”还算合理,但把它作为亘古不变的天条,则近乎于无耻和谋杀!中国近30年飞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人们在这个“伪天条”蛊惑下,本末倒置,吃得理直气壮,吃得忘乎所以,吃得匪夷所思,吃得骇人听闻,吃得走火入魔。先富起来的那些吃货老饕们,更是“饥民人格”大爆发,“食”令智昏、暴殄天物乃至人神共愤。
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以食为天职的不是人-那是天蓬先生!一旦灵魂的安宁让位于味觉的快感,原则就招安于利益,理性的光芒也暗淡于世故的阴霭之中。任何对科学的误会和仇视都不能不付出代价,只不过有的代价由个人付出,有的则由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付出罢了。
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为。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无耻掠夺,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敲起了警钟。如果中国人不首先将“贪吃”“滥吃”这一首要陋习改掉,不将狂舞的舌尖收敛住,彻底反思中国食文化并扬弃其中大量糟粕,警钟终将变为丧钟,中国将有崩溃的危险!中国如何垮掉?中国将毁于舌尖、唇齿和肠胃!翻开历史的账目一查,中国已经被吃垮过N次了。
……
前言/序言
今年夏天,北京几位学者朋友、素食者(清华蒋劲松、中国政法黎安等)和我联系,说CCTV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一塌糊涂,搅得广大吃货们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滥,并引发一系列后续现象。他们敦促我发文评论,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订书稿再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出书系统性反思、讨伐国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这本书已出了四个版本,一晃十年过去了,我离国也六年了,对这一国粹的态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激烈。
其实,十年前首版时的参考书名居然和这部纪录片一字之差:《舌尖上的中国》和《舌尖下的中国》。我不否认搭顺风车,权当添个景加道料,夹带点“私货”。
为了修订本书,特地去了CCTV的《舌尖上的中国》官网。整两天,除细看全片,连研讨会、拍摄花絮、创作人员及专家学者访谈都基本看了,当然,更能体现民意的海量的网络唾沫更不容错过。
《舌尖上的中国》用炫目的声光电、动人的小故事、悦耳的男中音和昂贵的高清器材拍成,堪称唯美主义色彩视觉盛宴。的确如编导所言,这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
该片另一位主创人员称,只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正如每个钱币都有其两面,“舌尖上的中国”固然精彩,“舌尖下的中国”也不容错过。正如要找到一棵参天大树的秘密,你还得刨出它的根底。前世我们是饕餮,今生我们是吃货,成为身心健全的人,难道还要等来世?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
这就是本书再版的意义。
感谢蒋劲松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国之际,他们及时在网络上呼吁吃货们冷静,推介本书(旧版本),并敦促我予以关注和抨击。蒋劲松多年前就为我写过书评。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书评,修订达五次,直到我登机前一小时,还收到他的最新修订。作为虔诚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感官致死时代少有的醒者,我们这个千年吃货民族因而还有希望。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蜜思著萨妮儿绘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爱自己,好好吃早餐我的70天早餐日记,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爱上醒来很不容易,除非70天意味着什么一份美味早餐的持续幸福,一个人生计划的用心启动,一段把握生命的奇妙旅程,一次真正爱自己的美好开始。10周70天不重样的早餐提案,简易私家搭配,营养幸福满格,开启清晨向上正能量,吃早餐比谈恋爱更重要!,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不做说教的大师,不装懂行的圣人,我们都不是做饭的高手,只是认真生活的平常人。10周70天早餐全部来自日常生活,不华丽、不复杂,它们平凡得就像我们平凡的日子一样。爱自己,好好吃早餐我的70天早餐日记以天为单位,为你提供关于早餐简便快捷的做法介绍和绝对私家的搭配建议,清新手绘插图带给你清晨好心情。这是专属于你的早餐日记书,留够空白让你随心书写。好好吃饭,好好上班,也不忘记录每日的奇思妙想,你会更爱自己,也更爱生活本身。,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第一周关于旅行的清晨幻想起床不纠结因为有一场旅行等着我空间,很有限但想法,可以自由奔跑爱上醒来只要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完美的一天虽然没有一所大房子,也没有大大的落地窗户,但还好有阳光洒进来,温暖我的被子,也温暖了整个清晨。或许昨天已很暗淡、明天会很沮丧,那有什么关系,能认真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鸡蛋三明治用料鸡蛋沙拉酱吐司圣女果鲜牛奶做法煮鸡蛋锅中加水放入鸡蛋,水开后5分钟就可以了。把煮好的鸡蛋切成小丁(还可加入芹菜丁),拌好沙拉酱。吐司去边,将拌好的鸡蛋丁等均匀铺在一片吐司上,盖上另一片,切成三角形,大功告成。三明治其实像个衣服架子,穿什么都会很好看,就算只是生菜番茄沙拉放进去也会令味蕾惊艳,火腿培根更不在话下。在太多事情都无法做主的情况下,对待三明治,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告诉自己的身体,我会好好爱你没有时间真的只是一个借口,请不要急着反驳,也不要急着辩解。一个人走不开,不过因为他不想走开一个人失约,乃因他不想赴约。亦舒这样来说爱情,而重视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有些爱情错过就不会再有,而时光带走我们的种种,譬如健康,也不复再来。告诉自己的身体,我会好好爱你。奶茶用料红茶包、鲜牛奶、白糖做法取一个红茶包用热水泡好,如果可以自己煮红茶,效果会更好。准备一杯鲜牛奶,待到茶水变红,边倒入牛奶边搅拌。最后加入糖拌匀就。泡红茶的同时,可以抓紧时间洗脸刷牙,
评分
☆☆☆☆☆
美国学者伊安·罗伯逊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说:“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非洲的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穆斯林吃牛肉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他们都有所不吃。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吃家,什么都吃。”
评分
☆☆☆☆☆
逐句地看完这个书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书! 在看完这书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书。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书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您书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 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书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去!这篇书构思新颖, 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 ,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书不算太成功 ,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 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 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书, 但是看了你的书,我告诉自己这个书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书啊! 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书! ,你要继续努力啊 此书,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只有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的书,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的书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 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 真知灼见啊!的书实在是一句中地。子曰:三人行而必有我师焉。斯言善哉。不知不觉上网这么多年,好的坏的书都看过了,看多了。渐渐的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渐渐觉得自己已经达到奋斗的顶峰了。可是,第一眼看到的这个书的时候,我的眼前竟然感觉一亮! 仿佛看到了倾城倾国的美人,正轻摇柳步款款而行。正好似的这个书,语态端正,论证从容。好啊!只有那种真理在握,洞视这个世界真实本质的人,才能显示出这样惊人的笔力。 在日益苍白肤浅的网络里,我从的书中不但看到了真理,更加看到了网络的希望。 为表达我对的敬意,也是为了向学习。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
评分
☆☆☆☆☆
好!
评分
☆☆☆☆☆
他还说:“……吾们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夹持的任何东西……除了医药和烹调上的偶然发现,吾们实在为地球上唯一无所不食的动物,只要吾们的牙齿健在,吾们将永远保持这个地位……”
评分
☆☆☆☆☆
好!
评分
☆☆☆☆☆
对中国饮食文化作反思,值得思考,个人比较认同
评分
☆☆☆☆☆
不可否认,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发育,成为民族的、公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早就被誉为“国粹”。当下,食文化在中国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美食媒体和几乎所有的综合媒体,都辟有美食或美食家专栏,美食出版物风起云涌,不遗余力、喋喋不休地挖掘、继承、弘扬我们的口腔文化。
评分
☆☆☆☆☆
为了避免西方学者的偏见,不妨看国学大师林语堂的阐述(《吾国与吾民·饮食》):“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