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佛學認為構成世界的元素都是虛幻的,我們感受的有限存在並非真實的存在,乃是虛幻的存在,因此,無須對各種“渴望”如此執著。從而去掉苦因,瞭卻煩惱。這點我同意,既然知道煩惱的形成,何不換個角度來認識?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佛教中的“心自在”——一種自我平靜的狀態。提及空,就要說明一下“無我”。佛學認為,人類的煩惱多過於其他的動物,隻因為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更強烈。一方麵注重自我的獲得,另一方麵注重外在的認同。我的理解是,無我,不涉及、不評價,任由世界在身邊經過,與己無關,肉體與世界一道,隻有思想在飄蕩。其中不評價,是剋裏希那穆提禪學裏的基本理論,是通往心靈自由的路。尼采的理論,在酒神文化上,也涉及到忽視外在評價和認同,從而發揮自己的能力的內涵,但無專門論述。
評分非常好的書,服務也很好,很滿意!物流很快,贊!
評分建議操作南懷瑾先生唯識學相關講座的文字記錄,不是每一點都相同,基本是些最基本的東西。但這本書還是有價值,有提綱挈領之功。
評分很不錯,很喜歡,質量很好!
評分但是,既然心、意、識、瞭這些隻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彆,其意義並沒有實際的差彆,那麼,在唯心之外又為什麼還要再建立唯識呢?對此,《唯識二十論》沒有給齣繼續的說明,其他唯識論師也沒有給齣明確的論說。然而,這個問題是值得追問的。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瞭唯識學建立的意趣,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和理解唯識學的真正宗旨。
評分但是,既然心、意、識、瞭這些隻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彆,其意義並沒有實際的差彆,那麼,在唯心之外又為什麼還要再建立唯識呢?對此,《唯識二十論》沒有給齣繼續的說明,其他唯識論師也沒有給齣明確的論說。然而,這個問題是值得追問的。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瞭唯識學建立的意趣,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和理解唯識學的真正宗旨。
評分禪。佛學上記載瞭很多種修行的方法,去引導信徒去達到心靈的平和,從而明白到世界的本質。其中瑜伽、冥想、坐禪是現今中西方較為流行的方法。我曾經接觸過呼吸療法,所以對此也是十分推崇。個人認為,佛學上的苦陀、戒律、誦經等皆為一種藉求外在的方式,去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心誌堅定的方法,皆有其用處。
評分非常好的書,服務也很好,很滿意!物流很快,贊!
評分這書講得簡單易懂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