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2-18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很不错的书,不容错过,值得多看。
评分人格完满。尼采和佛学都说过,人的一生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佛学中,把人格完满的人称为佛陀,主张以合理的身心,促进个人以及协助他人的人格之完成,佛学就是传授你这样的方法。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样设定一个超人的目标,要求人之一生应以达到超人为境。
评分我们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不好的心念行为,假定有人能在这几个钟头,或者一天,把念头始终定在很纯善的一念上,他不要做功德,就已经有多少功德了!不为恶就是善,所以他告诉我们定的重要,“凝停莫动。”
评分断烦恼小心落断见 信宗教小心落常见
评分“当计校筹量,策之分起”,这个时候你应该计较筹量,提起心念精神。策是马鞭子,也可解释为算盘子,要鞭策自己提起心念。
评分后世讲唯识学的犯了不少错误,把心物两个对立起来了。各位青年同学,你们将来研究这一两百年的唯识要特别注意,别再跟着走入歧途。其实,心不相应行法是属于心法以内的百法里头的一个范围,这个心不相应行法的心不是指本体心。第六意识与二十四种法不相应,它要把时间缩短或拉长了,做不到。可是在本体心那个功能上,是可以做到的,那要真正实证才行。在实证到那个境界,万有不是幻有,而是妙有。《华严经》的事理就是从这一点立足而来的。我经常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灰色的,看这个世界都是悲观的,唯有佛法的华严境界看世界、看人生,永远是真善美,悲哀也是美,你懂得了,年轻固然是漂亮,但不漂亮也有不漂亮的美。究竟的佛法看生死是圆融的,真空妙有是一贯的。所以大家念《心经》就要晓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真空妙有是一体。 依这个道理,《楞严经》在指导大家修证佛法的某一阶段上,称万象为幻有,说“幻妄称相”,一切万有的现象是幻妄的,又说“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它的本体真性,称为妙觉明体,告诉我们真与妄之间的关系。“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我们如果偏重在现象这边,太著相,那就掉到虚妄境界的这一边。妄,并不是指妄念,因为大家用妄念这个观念习惯了,很容易把它解释为一个一个念头的妄念。这里的“幻妄称相”和“若偏执相而成妄”,是说我们太著相的这一边、有的这一边去修持,不管你是修哪一种法门,这种偏执就是妄想。“定据性而沈空”,那如果你说我只走形而上本体的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则又往往落在偏空,沉溺在空里,被困住了。所以,我们讲修证一定要避免“沉空住寂,滞壳弥封”。一般人只要一念清净坐在那里便以为这个是道,实际上往往是沉空,是住寂。还有我们做功夫也会患“滞壳”的错误,是什么壳啊?就是这个肉体。你做功夫,唉唷!我清净了,发光了,其实还是在身壳内作文章,这样也就是“弥封”,封口被封住了,超越不了。我们因而生下来,头顶这里有个软软跳动的部分,一长大了,两三岁这里就坚硬地封闭起来,叫“弥封”。你我就是在“滞壳”的情况下被自己封起来,许多人就算他打坐,坐得好,还是不出这么一回事,在“滞壳弥封”中玩来玩去,这是很可笑的事情。 断烦恼小心落断见 信宗教小心落常见 总之偏执事相,容易成妄,太讲性理,容易沉空。因此《宗镜录》这一部书告诉我们修持之路,特别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抽取出来,告诉我们修持要“性相融通,真妄交彻”,这样便“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断见与觉见是很严重的。所谓小乘的佛法就落在断见,认为断了一切烦恼就成空,就成道,这是断见的观念。你把相转了,烦恼化去了,它的根是不可能没有的。所以断烦恼,实际上也就是文学上李太白那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烦恼的本身就像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假使烦恼可以断的话,断一个妄念,你证一个道。其实你不晓得你觉得很空很清净,那正是一个大烦恼,只不过换一个样子而已。因此烦恼的本身,不是你想的那种断法去断了就能成道。《维摩经》上不就说“烦恼即菩提”吗?烦恼本身即是道,这是免你断烦恼而落断见。但因此若有人专门找烦恼的事情来干,那你就落魔障了。
评分四大皆空。佛学认为构成世界的元素都是虚幻的,我们感受的有限存在并非真实的存在,乃是虚幻的存在,因此,无须对各种“渴望”如此执着。从而去掉苦因,了却烦恼。这点我同意,既然知道烦恼的形成,何不换个角度来认识?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佛教中的“心自在”——一种自我平静的状态。提及空,就要说明一下“无我”。佛学认为,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的动物更强烈。一方面注重自我的获得,另一方面注重外在的认同。我的理解是,无我,不涉及、不评价,任由世界在身边经过,与己无关,肉体与世界一道,只有思想在飘荡。其中不评价,是克里希那穆提禅学里的基本理论,是通往心灵自由的路。尼采的理论,在酒神文化上,也涉及到忽视外在评价和认同,从而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内涵,但无专门论述。
评分总之偏执事相,容易成妄,太讲性理,容易沉空。因此《宗镜录》这一部书告诉我们修持之路,特别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抽取出来,告诉我们修持要“性相融通,真妄交彻”,这样便“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断见与觉见是很严重的。所谓小乘的佛法就落在断见,认为断了一切烦恼就成空,就成道,这是断见的观念。你把相转了,烦恼化去了,它的根是不可能没有的。所以断烦恼,实际上也就是文学上李太白那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烦恼的本身就像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假使烦恼可以断的话,断一个妄念,你证一个道。其实你不晓得你觉得很空很清净,那正是一个大烦恼,只不过换一个样子而已。因此烦恼的本身,不是你想的那种断法去断了就能成道。《维摩经》上不就说“烦恼即菩提”吗?烦恼本身即是道,这是免你断烦恼而落断见。但因此若有人专门找烦恼的事情来干,那你就落魔障了。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