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大新生家长的亲笔家教手记,从教育理念到操作方法,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坌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内容简介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关注的家庭教育难题: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上的不是重点学校、重点班怎么办?孩子青春期“逆反”怎么办?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孩子有“独生子女综合征”怎么办?孩子不自信怎么办?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差怎么办?孩子心理素质差怎么办?孩子早恋怎么办?孩子讨厌老师怎么办?……
作者简介
秦春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从牵着孩子上学,到把孩子推到前面自己学,做家长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一旦孩子能够自觉地学习,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对于他的成长就会意义非凡。
——邢忠斌 宋群(孩子邢郴琛毕业于浙江省金华一中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曾获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一等奖等)
自孩子上小学起,我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并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认真对待。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
——冯现良(孩子冯美娜毕业于北京市牛栏山一中,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获北京市高中生化学竞赛三等奖等)
为了避免因唠叨引起逐步进入青春逆反期的儿子的反感,我尝试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以探讨的语气把我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和深切期待传递给他,引导孩子拨正前进的方向。
——尹承棠(孩子刘乃榕毕业于山东省东营胜利一中,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曾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等)
目录
与儿子共同成长
为了避免因唠叨引起逐步进入青春逆反期的儿子的反感,我尝试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以探讨的语气把我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和深切期待传递给他,引导孩子拨正前进的方向。
让孩子快乐读书茁壮成长
孩子的玩具不能太多也不必太昂贵,太多了孩子不会珍惜,也容易不专心。最好的玩具就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积木和积塑,孩子可以用它们摆成动物园、汽车场、游乐场、高架桥、万里长城……
音乐成就梦想
青春期的小叛逆来了!这段时期,除了一如既往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外,还要不停地斗智斗勇,因为你培养了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孩子就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应对她。
听,那些生命拔节的声音
在绵阳中学补习的一年,见证了孩子的坚强,平和和不迭目的不罢休,一定要实现理想的坚韧。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给儿子的几封信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孩子是父母思想的实践者
儿童英语很多都是很有趣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英语学习中的快乐,并适当放大快乐,能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北大之梦 燕园之缘——写在杨肯考取北大之际
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物质的优裕、环境的开放,乃是利弊兼有的独特条件。扬长避短者,固然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但若失控无度,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路相伴,成就梦想——写在儿子即将迈入北京大学校门之际…….
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或者标榜所谓的天才,因为每个行走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人都是自己的天才,而真正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将这个天才培养成良材。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灯
作为家长,自孩子上小学起,我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并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认真对待。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
燕园情结
学习虽然艰苦,但是因为有理想,也有阶段成绩的回报,所以孩子能乐在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保有一份坚韧。
燕园寻梦——关于郝欣童同学成为北大学子的教育心得和体会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
静静淌过高考这条河
在妈妈的眼里,你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任何一场考试。你的快乐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的成绩。你能这么沉着淡定地去经历高考,没……
……
精彩书摘
孩子的成长进步需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刘乃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他生长在这样一个信息、知识时代,得益于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更是得益于孩子浸润在胜利一中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得益于勤奋敬业、业务精湛的老师们的悉心培育。我深怀感恩之心,感谢胜利一中的老师们为培育孩子付出的辛勤汗水,感谢方方面面为孩子的成长进步给予帮助支持的朋友们!在此愿把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感悟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
作为孩子的母亲,回想陪伴孩子一路走来,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成为我人生最重要和宝贵的财富。他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期待,让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儿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颗乳牙,第一声“妈妈”,儿子迈出的第一步,儿子的入托升学,儿子成长的趣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那么敏感,那么令人惊喜。翻开已经有些泛黄的儿子的成长日记,它又把我带回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刻,那些被时间冲洗得有些模糊的细节又清晰起来,一个调皮机灵,善于观察,永远没完没了地提问,总爱动手探究,喜欢阅读,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小家伙仿佛又呈现在我面前……
儿时的刘乃榕,精力旺盛,小脑袋里装着太多的问题,每天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且颇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每当此时,我总会对孩子的善观察、爱动脑、好思考大加赞赏。为此,我订了许多科普读物,陪儿子一起阅读,一起动手做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保护了孩子强烈的探究兴趣。家里来人安装或维修,小小的他总会从头到尾守在旁边观察,还不停地歪着脑袋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那股专心和执著劲,让干活的工人都深感孩子的与众不同。完工后他总要第一个尝试使用,并细心观察,有时还真会发现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从小到大,每当家里买来新产品,他总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打开包装,探寻明白。家里的玩具,他会充满想象地玩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花样来。比如:家里堆满一大洗衣盆的各类塑料插接积木是他的最爱,他常常会很安静投入地变着花样插接出五花八门的东西,摆满整个房间,并兴奋地把大人拉来,如数家珍般告诉你它们是什么、做什么用,听来都是他从电视上或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思的东西,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大人惊叹不已。每当此时,我从不吝啬欣赏和赞美之词。
……
前言/序言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并非一本讲述具体家庭教育方法的“工具书”,也不是一份详尽的升学攻略指南。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折射出31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挑战、寻找方向、共同进步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主题,在于“陪伴”与“理解”——父母如何与孩子一同走过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求学之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学习成长,最终目送孩子踏入他们理想的殿堂。 书中展现的并非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秘籍”,而是31种不同的生命故事,31组家庭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他们各自的探索、挣扎、反思与收获。这些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背景和对孩子发展的期望。他们可能曾经迷茫,可能曾经焦虑,可能曾经有过失败的尝试,也可能曾经收获过意想不到的惊喜。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和共鸣。 阅读本书,你不会看到“如何在一年内让孩子成绩突飞猛进”的捷径,也不会找到“考北大必做的100件事”的清单。相反,它更多地关注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心态调整以及与孩子建立的深层连接。比如,有的家长分享了如何在孩子面对学业压力时,给予无声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是永远的港湾;有的家长则讲述了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而非被动应试;还有的家长,则坦诚地剖析了自己在面对孩子叛逆期时的无奈与智慧,如何从冲突中找到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31个观察教育的视角。你可以从中看到,即便是走向同一所顶尖学府,孩子们经历的成长路径也大相径庭。有的孩子可能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家长需要做的更多是“放手”和“引导”;而有的孩子可能并非“天才”,他们的进步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坚持和家长的“陪伴式”付出。这种多样性,恰恰说明了教育的个体化和复杂性,也提醒着每一位家长,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答案。 书中不会有“学习方法大比拼”,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吸收能力、思维模式都各不相同。家长们在书中的分享,更多地是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策略,而非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例如,有的家长可能会详细记录孩子在某个科目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根源,直至找到突破口。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家教财富。 此外,这本书也强调了“教育”并非仅仅是学术成绩的堆砌。它更关注的是孩子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适应性。你可以读到家长们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理解他人、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让孩子懂得坚持的意义,明白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如何在分数之外,看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健康、有思想的人。 “北大”作为本书的一个目标,更多的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孩子在求学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家长们的支持。但这本书真正想要传递的,并非是如何“制造”一个考上北大的孩子,而是如何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成长、热爱生活、拥有自己人生追求的孩子。这31位家长,他们不仅仅是孩子的“升学助手”,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引路人”和“精神支柱”。 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家长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他们可能分享了自己曾经因为急于求成而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也可能分享了如何从孩子的眼中重新认识世界。这种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实践。书中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哲学,只有不断探索和调整的实践经验。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思考,一种陪伴的力量。它不会告诉你“怎么做”,而是邀请你一起“看一看”,看看不同的家庭是如何在教育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播撒爱,收获希望,最终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你感受到,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爱的旅程,而在这场旅程中,父母的陪伴与理解,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它鼓励家长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关注他们的快乐,关注他们的未来,让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有血有肉、有梦想、有担当的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