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173-2012代替DL/T5173-200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urvey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173-2012代替DL/T5173-200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urvey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标准
  • 水电工程
  • 水利工程
  • 施工测量
  • 测量规范
  • DL/T5173
  • 行业标准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12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urvey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173-2012代替DL/T5173-200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测量放样准备、开挖填筑及混凝土工程测量、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工程测量、疏浚及渠堤测量、附属工程测量、施工期变形监测和竣工测量。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2 平面控制网选点和埋设
3.3 地面三角形网测量
3.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3.5 导线测量
3.6 平面控制网的维护管理
4 高程控制测量
4.1 一般规定
4.2 几何水准测量
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4.4 GPS拟合高程测量
4.5 外业成果整理与平差计算
5 地形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图根控制测量
5.3 数据采集方法及技术要求
5.4 水下地形测量
5.5 数字地形图成图软件及编辑处理
6 测量放样准备
6.1 一般规定
6.2 收集测量相关资料
6.3 图纸读审及放样数据准备
6.4 仪器及测具的检验
7 开挖、填筑及混凝土工程测量
7.1 一般规定
7.2 开挖工程测量
7.3 填筑工程测量
7.4 混凝土工程测量
7.5 放样方法和放样点的检查
7.6 计量测量和工程量计算
7.7 资料整理
8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
8.1 一般规定
8.2 安装专用控制网及安装点放样
8.3 引水管道安装施工测量
8.4 拦污栅安装施工测量
8.5 闸门安装施工测量
8.6 机组安装施工测量
8.7 精密施工测量
8.8 资料整理
9 地下工程测量
9.1 一般规定
9.2 洞外控制测量
9.3 洞内控制测量
9.4 施工放样
9.5 断面测量及工程计量
9.6 资料整理
10 疏浚及渠堤测量
10.1 疏浚测量
10.2 渠堤测量
10.3 资料整理
11 附属工程测量
11.1 一般规定
11.2 场内道路测量
11.3 输电线路测量
11.4 围堰、戗堤测量
11.5 砂石系统测量
11.6 拌和系统测量
11.7 运输系统测量
12 施工期变形监测
12.1 一般规定
12.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2.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2.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2.5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13 竣工测量
13.1 一般规定
13.2 土石方工程
13.3 混凝土工程
13.4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13.5 资料整编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土木工程测量的专业书籍的详细介绍,该书内容涵盖了现代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测量需求,但不涉及您提供的水电水利工程特定标准(DL/T5173-2012)。 --- 《现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控制与精密测量技术》 导言:测量——现代工程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无论是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复杂隧道网络还是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其成功与否都高度依赖于精确的工程测量控制。工程测量不仅是定位和放样的基础工具,更是贯穿于设计、施工、监测和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核心技术支撑。本书《现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控制与精密测量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适用于当前复杂工程环境的先进测量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 本书的编写遵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传统方法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原则,全面覆盖了从项目初始的大地控制网建立到施工过程中的实时动态监测的完整技术链条。它面向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工程测量基础理论与控制系统构建 本部分着重于工程测量赖以生存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详细阐述了现代工程控制体系的构建流程。 第一章:工程控制测量学原理 本章深入探讨了平面控制与高程控制的核心理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大地坐标系与工程坐标系的转换机制,高斯-克吕格投影和UTM投影在不同尺度工程中的适用性分析,以及最小二乘原理在工程数据平差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误差传播定律在保证控制网精度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大地测量基准与工程控制网设计 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工程特性(如规模、精度等级要求)设计合理的一级、二级、三级工程控制网。内容涵盖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系统的接入与应用,高精度GNSS静态/快速静态测量的作业流程与数据处理,以及传统大三角网、多边网的布设优化策略。对于超大型工程,本章还讨论了如何将天文大地测量方法融入工程控制体系,确保绝对定位的准确性。 第三章:高精度几何量测量技术 本章聚焦于工程中对高度和平面位置的极端精度要求。内容包括精密水准测量的选线、仪器选择(如数字水准仪、压力传感器)、观测程序和系统误差的消除。在高程方面,引入了GNSS高程与传统水准的精度比对与融合技术,以及重力测量技术在区域高程基准确定中的应用潜力。 第二部分:施工测量:从设计到放样 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设计蓝图转化为精确的现场施工坐标。 第四章:现代测量仪器与数据采集技术 本章对当前主流的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解析。重点介绍了全站型电子速测仪(Total Station)的参数标定、精度检验及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操作技巧。同时,详细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3D Laser Scanning)技术在快速获取复杂结构物原始点云数据中的应用,包括点云配准、滤波与模型构建。此外,激光跟踪仪在大型结构装配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五章: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测量控制 针对地下工程的特殊性,本章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内容包括:隧道贯通测量的超前地质预报接口,隧道的平面与高程导向系统(如陀螺仪定向、激光导向系统),以及盾构/TBM(隧道掘进机)的精确对中与姿态控制。对复杂断面的断面检测和二次衬砌的放样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六章:桥梁与结构物的线形控制 本章聚焦于线形精度要求极高的线性工程(如大型桥梁、高架道路)。重点阐述了曲线、坡面、竖转角的精确测设,大跨度结构物的挠度监测与控制测量,以及预制梁、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的实时定位与校偏技术。本章特别强调了在不同气候和荷载条件下,如何利用高精度监测数据指导施工调整,确保结构物的几何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第三部分:工程监测与质量保证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形位变化的实时反馈至关重要。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可靠的工程健康与变形监测体系。 第七章: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章系统介绍了工程沉降、位移、倾斜等形变监测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位移监测网的布设优化、沉降观测的周期性与精度要求,以及位移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卡尔曼滤波等先进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平滑、去噪,并建立可靠的预警模型。 第八章:基于GNSS和倾角仪的长期监测系统 针对长期服役结构物的健康监测,本章介绍了永久性GNSS参考站在大型结构物位移监测中的部署策略。同时,详细解析了高精度倾斜仪、应变计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数据管理系统(SDMS)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的集成可视化与长期趋势分析。 第九章:竣工测量与工程文档数字化 工程的终结离不开精确的竣工测量成果。本章讨论了竣工测量数据的采集标准、精度评定方法,以及如何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最终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形成“数字孪生体”。此外,还包括了工程测量成果的归档、报告编制与质量认证流程。 结论 《现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控制与精密测量技术》力求通过对前沿技术的介绍和丰富案例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一套解决现代复杂工程测量难题的系统性工具箱。本书严格遵循工程实践中的规范要求和精度标准,是一部指导工程师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和图示风格,透露出一种传统工程手册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和墨水的清晰度都非常好,即使在光线不佳的工地阅读,也基本没有障碍。对于测量专业人员来说,最核心的价值自然在于那些技术参数和公式推导,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是极其扎实的。它对曲面拟合算法的选用、误差的贝叶斯估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需要进行数据后处理和精度评估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我曾经负责过一个复杂引水隧道的贯通测量,涉及到多个断面的高程控制,精度要求苛刻到毫米级。当时我们正是严格参照书中关于“强制闭合差分配”的原则,才确保了最终的对接精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一本2012年的标准,书中引用的部分软件操作界面和数据处理平台已经明显过时,读者需要自行将这些理论方法“翻译”到现代化的GIS或BIM平台上去,这无疑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学习成本。

评分

我拿到这本《规范》时,正是为了解决一个小型水库的引水渠的放线难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临时过渡性工程的测量控制”这一块。通常,大家都会把精力集中在主体结构上,而忽略了那些临时的、用于指导施工的导向设施。但规范里明确指出,这些临时设施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主体结构的初始定位,必须按照不低于主体结构测量精度要求来进行控制。书中对临时坡面放坡线、模板支撑体系的定位精度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数值范围和复核流程。这让我对之前过于草率处理临时放线的习惯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它真正做到了从宏观的场地测量规划,到微观的单个构件放样,都有章可循。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似乎过于强调“标准作业流程”,对于一些在极端条件下(比如高海拔、强风暴雨、或者特殊地质扰动)的“非常规”快速反应测量方案,探讨得不够深入,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教科书式的完美指导,而非一本可以应对所有突发状况的实战手册。

评分

这本厚厚的规范,光是翻开扉页,那密密麻麻的条款和图表就让人头皮发麻。我本以为电力行业标准都会是那种干巴巴的条文堆砌,没想到这本《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在结构上竟然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至少在组织逻辑上,它体现了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比如关于高精度控制点的布设与复核部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指标,而是结合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具体操作建议,这对于一线测量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在山区进行基础测量,传统方法总会出现累积误差,但书中关于“三维空间约束下的网平结合”的描述,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思路,将卫星定位与传统三角高程测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初期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不过,遗憾的是,书中对于新型测量仪器(比如最新的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复杂水下结构物(如泄洪道或引水隧洞深处)的应用案例分析略显不足,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解析测量方法,这使得它在应对当下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施工要求时,稍稍显得有些滞后,但瑕不掩 एनीमिया,对于奠定基础测量工作的严谨性,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行业内的最高准绳。

评分

坦率地说,翻阅这本2012年修订的版本,能清晰地感受到电力和水利部门在工程精度追求上的执着。我尤其欣赏它在“变形监测与沉降观测”部分所建立的系统性框架。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读数,而是构建了一整套从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到最终报告生成的完整闭环流程。例如,对于大坝基础的渗流压力监测点,规范要求了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精度,这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运行。我在阅读时,联想到了几年前一个老水电站的验收问题,就是因为初期沉降数据采集的频率不够,导致专家组对某阶段的稳定性产生了疑虑。这本书显然吸取了历史教训,它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融入到了每一个测量环节。然而,对于一些跨专业协作的部分,比如如何与岩土工程部门的深孔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对接与比对,书中的衔接处理略显单薄,这在现代大型综合工程中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这方面加强跨学科的集成性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水利工程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技术手册,但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着实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特别是在“临时设施与监测点的设置”这一章节,它对临时水准点的保护措施、防风防震的加固要求,甚至连标记符号的颜色和尺寸都有明确规定。这可不是小题大做,要知道,一个不起眼的临时点如果被洪水冲毁或被施工机械误碰,后续的测量返工成本是惊人的。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关键基准点被泥石流冲毁,导致整个坝体轴线误差超过了允许范围,最终需要耗费数月进行重新标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近乎苛刻的要求,将所有潜在的风险点都提前预警并给出了规范化的应对策略。唯一让我感到有些“用力过猛”的是某些条款的表述,过于学术化和书面化,对于刚入行的年轻技术员来说,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深层含义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琢磨,如果能配上更贴近现场实际操作的流程图或故障排除指南,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评分

有点贵,印刷不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