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类稿》作者徐一士(1890-1971),原名仁钰,字相甫,号蹇斋。出身仕宦家庭,祖籍江苏宜兴。1910年毕业于山东客籍高等学堂,授举人出身。1928-1955年,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期间曾兼职于平民大学、北京国学书院等。退休以后,经梅兰芳举荐,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本书以记清末掌故为主,共计27篇,有19篇分别载于《国闻周报》、《逸经》等杂志,所写人物多为文坛学界名宿。如王闽运、李慈铭、章太炎、陈三立、廖树蘅、张百熙等,又记有靖港之役、咸丰军事史料、庚辰午门案等,多为作者亲身见闻,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
评分评分
不错的史料
评分在中国有件吊诡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杂热闹,女作家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家一定要一死了之”。我知道王国维先生肯定不属于此列,但是显然恶俗的我是多少是带了一点这样的态度来看《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的。因为我也确实想知道书中对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样。 就像书中所提到的仓圣明治大学的学生一样,自己的国学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够借着这本书了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国,众所周知,共和与革命是主流。相比较而言,复辟毕竟就是那么一小撮人。虽然复辟派涵盖了宗社党人、殉清遗老、保皇会分子、旧官僚群体。“而其中宗社党在民国初年影响最大,也最为活跃”,作为遗老的王国维,“虽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运动中毕竟属于边缘阶层”。“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书中引用了这样的一句诗来评价沈曾植。这句诗用在王国维身上也是同样的恰当。 一、王国维、沈曾植与复辟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中,对于王国维与沈曾植的描述其实看起来是颇为矛盾的。 袁世凯死后,前清遗老不遗余力企图借机复辟。而王国维(还有罗振玉)一直在观望,虽然“一心向往之”,“不时在书信中加以点评”,但是并“未亲身参与”。作者认为,王国维的这种作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而沈曾植是复辟派的领袖人物。虽然复辟派在遗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构不成大多数。沈曾植与王国维“一样热衷于光复清室”。在表达上,沈氏的特点是“重行”,而王氏的特点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了作者的推论“或许是深知王国维为人之品性,沈曾植在参与复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上,没有将王国维带上”。而王国维通过打听也推断出了沈曾植北上参与复辟的结论,“王国维并没有就此表露其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对于沈曾植独自北上是持谅解态度的。依照王国维小心谨慎的处事风格,即便是沈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结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却在书中提到,“王国维随后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所写的寿序对沈曾植的褒扬以及在沈曾植身后为沈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见王国维之胸怀,……沈曾植极为自私。沈曾植参与张勋复辟之时,处处想隐瞒王国维,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与前文相对比,顿感疑惑。 此外作者认为沈曾植声名不显的原因,“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则在于,曾经参与张勋复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这点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国人皆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二、王国维与共产 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王国维与共产的问题。其实很明显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遗老群体“对于共产主义,基本上抱持敌视态度”。这种反感,这种敌视态度是一种本能,它是前清“遗老之于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够融入新社会,那还称什么“遗老”? 至于王国维的预言,“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已共产终”。其实这就像作者书中描述冯玉祥逼宫一事一样。“溥仪或者其身边人急于或者最终必然要复辟,所以在国民军眼中,只要溥仪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复辟的危险存在。更何况后来也有流言称庄士敦曾经图谋帮助溥仪复辟,更做实了国民军逼宫的合法性。”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次运动”;王氏本能的表示了反感。既然王国维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那么王国维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与赤化的区别么?既然分不清的话,那讨论王国维的预言又有何意义呢?
评分这本书*
评分在一起就好了?在家了
评分在中国有件吊诡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杂热闹,女作家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家一定要一死了之”。我知道王国维先生肯定不属于此列,但是显然恶俗的我是多少是带了一点这样的态度来看《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的。因为我也确实想知道书中对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样。
评分不错书!!!!!!!!!!!!!!!!!!!
评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次运动”;王氏本能的表示了反感。既然王国维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那么王国维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与赤化的区别么?既然分不清的话,那讨论王国维的预言又有何意义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