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高僧

品中国高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退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高僧
  • 中国佛教
  • 人物传记
  • 宗教文化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传记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8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93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活泼洒脱、风趣自然,意蕴空远而又饱满丰富,既是上乘的佛家通俗入门读本,更是出色的读史论人大散文。

内容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波折,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对近两千年国人的精神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高僧觉者,他们心性坚定,于战火、乱世等诸般艰难中,以大慈悲心为世人寻求着超拔俗世、破解庸常的智慧。
  《品中国高僧》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十四位高僧,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每个人的思想进行精到解析、点评。全书尤其注意将每个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观察他们面临的俗世险恶,考察他们在思想上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读者一册在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传承与嬗变一目了然。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活泼洒脱、风趣自然,意蕴空远而又饱满丰富,既是上乘的佛家通俗入门读本,更是出色的读史论人大散文。

作者简介

  一退,1950年元月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现居河南桐柏。曾扮演过飞行学员、井下工人、教师等社会角色,最终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发表作品50多万字,散见于《小说界》、《长城》等文学刊物,出版有长篇小说《红眉》。中年以后喜读佛书,不敢说与佛有缘,但深悟佛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尤其在这个欲望有理,道德反而显得面目可疑的年代,佛教不失为一种净化心灵、使我们完成自我认知的良好方式。
  如果本书能使读者在现代社会纷繁纠葛的欲望泥沼中稍稍得以喘息,将是作者的最大安慰。

目录

道安(两晋,314—385)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高峰,为中国僧人立规矩的第一人。自他起,天下僧尼皆姓“释”。
鸠摩罗什(东晋,344—413)
大乘佛教的传播者,天才的翻译家。少年时代到印度取经,辩才无敌。苻坚为他动用了七万人马。高僧中极少的两次破戒者。
慧远(东晋,334—416)
江南佛教界领袖,净土宗的创立者。三十年不下庐山,拒绝当政者的高官劝诱,并为维护佛教权益做斗争。
智(陈、隋,538—597)
中国佛教里程碑式的人物,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首次将中国佛教的止、观、教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宗派。
玄奘(唐,602—664)
唯识宗的创始人,中国佛教史上的大翻译家。敢于舍身求法的“脊梁”,赴印度取经十九年,历经磨难,取回经典。和《西游记》中的唐僧大相径庭。
惠能(唐,638—713)
禅宗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大智慧者。把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很好结合起来,创立了后来一统天下的南禅。
鉴真(唐,688—763)
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者。一生六次东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眼睛失明的情形下,仍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成功。
马祖道一(唐,709—788)
禅宗的大力实践者,不世出的领袖人物。其门下,龙象辈出,对南禅的传播有汗马功劳。
义玄(唐,?—867)
禅宗中临济宗的鼻祖。所创的临济宗以喝为主要特色,兼以棒打。宗风凌厉,犹如饿虎扑食。临济宗在五宗中拔头筹,直到现在仍一枝独秀,实赖此大师。
慧南(北宋,1002—1069)
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建者,将临济宗传扬到南方的主要人物之一,最为著名的是黄龙三关。
克勤(北宋,1063—1135)
《碧岩录》一书的作者,“文字禅”的推波助澜者,一生住持七所名刹,将临济宗杨岐派推向高潮的主要人物。
真可(明,1543—1604)
晚明四大高僧之一,颇具侠义之风,重友谊,爱国爱教。在动荡年代致力于救世兴法,最终却因冤案死于狱中。
八指头陀(清,1852—1912)
近现代佛教中兴禅家的高僧,也是一位诗禅并举的著名诗僧。存诗近两千首。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
弘一(清末民国,1880—1942)
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诗词、金石、书法、戏剧、油画、音乐,无一不通。中国话剧、油画、现代音乐方面的开山之祖。39岁出家后,持律极严,成为中兴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

精彩书摘

  道安(两晋,314—385)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高峰,为中国僧人立规矩的第一人。自他起,天下僧尼皆姓“释”。
  道安不是中国第一位高僧,却是中国佛教界第一位领袖。
  一说僧人,难免有人会发笑:不就是剃光头穿袈裟的和尚嘛,仿佛有些“另类”,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不错,僧人的生活方式、习惯、信仰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但僧人的世界同样光辉,高僧同样值得称道。当我叩问历史,探寻僧人的精神世界时,我也在探寻宗教到底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能保福禳灾的宗教,但我相信宗教能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会给世界带来益处。宗教缺席,世界文化将不会如此绚丽多彩;佛教缺席,中国文化的色彩将不会如现在这样丰富。
  佛教是外来户,原产古印度。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很像中国的春秋战国,众国纷立,思想也跟着自由,有很多沙门教派,起来反对龙头老大婆罗门。佛教是其一种。创立者迦毗罗卫国(今址尚无法确认,大约在印度北方邦北部与尼泊尔相邻位置)王子悉达多·乔达摩,痛感人生苦恼异常,就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该教倡导众生平等,主张无常哲学,以修持脱离苦海,最后成佛。向周边国家四处流传,体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
  也可说佛教是印度民族的精神之光,是思想自由的产物,是对纷乱世界的精神抗衡,是社会文化的必然现象。
  释迦牟尼是教徒对其的尊称,悉达多是释迦族,牟尼是圣人。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后人也称其为佛,也有称佛陀的。
  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不可考,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或许更早,只是没有记载而已。开初并非直接从古印度来,而是西域诸国,以道术方式伪装进来。两晋南北朝,二百多年社会战乱,犹如大地震,给人带来巨大身心伤害,需要慰藉。战乱的惟一好处就是思想活跃。士大夫们也有性命之虞,但还是穿着宽大袍服,吃着求长生的丹药,扪着虱子长谈玄学,抵制儒学。玄学接近于佛教。玄学是谈虚无的。佛教是言空的。两者有某些共通之处。
  平民接受佛教还有个原因,胡人不骚扰佛寺。佛寺成了避难所,僧人还可逃兵役,不必交税。
  历史的机遇让中国接受了这一人类精神成果。
  释道安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俗姓卫,俗名不传。道安是出家后的法名。释是他后来对出家人的规定:凡出家人都从释迦,姓释。以后无人敢越这一规矩。就这个意义,称他是中国佛教的开端人物也不错。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出生,也有说312年出生。我还是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辞海》的说法为依据。
  道安,可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比他晚生三十年的另一佛教领袖鸠摩罗什称他为“东方圣人”。
  这地方贫瘠,但贫瘠地方出生的人,品格坚毅,堪当大才。
  据说道安生下来左臂就有一块皮,捋着能满胳臂上下动。肘外还有一块方肉,上下有纹路。时人称为“印手菩萨”。
  道安生不逢时。他出生后两年,建都洛阳的司马氏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汉所灭。公元317年,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相对平稳,而淮河以北,就走马灯似的乱个糟透。百余年间,加上巴蜀一带,先后有十六个政权割据,史称“十六国”。过去也叫五胡乱华,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打得是不亦乐乎。也是历史的奇妙处,落后的民族在有的时候能战胜比较先进的民族。这些人彪悍,马快刀快,旋风般卷起一片血腥。
  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五胡乱华,就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勃兴。
  道安一生经过六个国家,十几个帝王。
  道安以前也有不少高僧,但都不如道安撑起了中国佛教的一片蓝天。所以我对他出家的动机很感兴趣,可惜没有这方面的资料。道安自幼父母双亡,只有投靠舅舅孔氏。舅舅家对道安并不怎么好,不然他不会12岁就出家。道安的形象不怎么好,非常之黑,还相当丑陋。丑陋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尽管他很聪明,读两遍书就可以背诵。也许是舅舅看不上这个小黑子,就让他出了家。
  也许是道安对俗世断了念想,要求出家。近代太虚法师出家除了双亲亡故外,羡慕神通也是原因之一。道安有没有这样想法,不知道。未必出家时就抱有伟大理想。但出家对人生来说毕竟是大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作为支撑,才能安然行走在人们纷纷诧异的目光中。
  师父也看不上道安,要他到田里干农活。一直干了三年。后来见师父也没有要他学什么的意思,就忍不住了,向师父求借经书。师父不愿借,经书很贵重。道安一再要求,师父才把一卷五千言的《辩意经》给了他,要他好好学。《辩意经》即《辩意长者经》,算是讲善恶报应的初级教材。
  道安只是在干活休息时看看,傍晚就来还书了,并且说,师父,你再借我一本。(笔者按:根据笔者浅薄的版本目录学知识,两晋时通行的是竹简之书,五千言的书应该是很大一捆,也不知道道安是如何背着这些竹简去干活的,应该显得十分怪异,但历史上确实是这么记载的。)
  师父责备道安说,经书是要会背诵的,你这样胡乱看怎么行?道安说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半信半疑,也没当回事,就又给了他本一万言的大乘般若《成具光明经》。该经相当深奥。大乘是相对小乘说的。“乘”,就是车乘、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人从生死此岸到达最高境界的彼岸。小乘即狭小之车,小乘讲的是一个人的修行成道,以自求解脱为目标。大乘是继小乘之后,要普度众生;交通工具大,可以载很多人去涅槃。般若,按一般意义是指智慧,但其实是高于智慧的。
  第二天傍晚道安又来还,说还要再借。师父觉得道安是装模作样,要他先把看过的经书背下来再说。想不到道安竟流水般哗哗哗将两卷经书背下来。师父惊异了,眉毛一跳一跳的。似乎不认识面前这个黑小子,半天方说,师父差点埋没你了。此后师父就将平生所学传给了道安。
  20岁时,师父为道安授了具足戒。具足戒也称大戒,有二百五十条要遵守的戒律。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侣,具有收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的年龄一般在20—60岁之间。
  道安要外出游学了。一般高僧都要有这个丰富学养的阶段。他游到了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邺城让道安开眼了。邺都是个很美好的地方,三国的曹操把它收拾得很适合居住,城西北隅自北向南列峙冰井、铜爵、金虎三台。铜爵就是曹操准备锁“二乔”的铜雀台,一定是个漂亮的去处。当然僧人不是奔繁华温柔之地来的,他是来寻找大师的。大师能为他指点迷津,大师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和尚佛图澄。
  ……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的驼铃:中亚古代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中国佛教高僧的传记合集,而是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中亚地区(包括今新疆、中亚五国及周边区域)自青铜时代晚期至中世纪盛期的多元文明互动、物质与精神的交流,以及帝国兴衰对区域文化景观的重塑的宏大历史画卷。 本书以地理的脉络为骨架,以考古发现、文献碎片与艺术遗存为血肉,勾勒出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之河如何在中亚的绿洲和高原上交汇、冲突与融合。我们聚焦于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通道,更是观念、技术、艺术乃至瘟疫传播的生命线这一核心命题。 --- 第一部分:绿洲的黎明与早期文明的奠基(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世纪) 本部分着重于丝绸之路尚未完全成形之前,中亚地区独立发展的早期文明基础。我们考察了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的草原游牧传统如何奠定了欧亚大陆东、西部之间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张力。随后,深入探讨了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考古学文化群(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BMAC)的城市化进程,及其与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接触迹象,揭示了中亚地区在青铜时代已拥有的复杂社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灌溉农业技术。 重点分析了塞人(Scythians)和萨卡人(Sakas)等早期游牧部落在天山南北及河中地区的活动,他们不仅是战争的制造者,更是早期文化传播的载体。本书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等考古遗址的解读,探讨了早期欧罗巴人种在东方的迁徙路径及其对当地文化基因的深刻影响。这一阶段的“交流”是潜移默化的、血脉的渗透,而非宗教的阐释。 --- 第二部分:帝国的碰撞与路线的固化(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随着汉朝对西域的开拓和大月氏、贵霜等政权的崛起,丝绸之路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本书将详细剖析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的形成与鼎盛时期,它在中亚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多宗教交融的中心。 贵霜的“十字路口”角色是本章的核心。我们摒弃将贵霜简单视为“中介”的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原创性的文化生产中心。通过对犍陀罗艺术的风格演变进行细致的图像学分析,本书论证了希腊化(Hellenistic)艺术母题如何在中亚语境下被本土化、东方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这与任何中国高僧的个人修行经历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帝国政治、商业利益与艺术工匠阶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本部分也详述了安息帝国(Parthian Empire)对东西贸易的控制与影响,以及罗马帝国对中亚奢侈品(如丝绸)的巨大需求如何驱动了这条商路的稳定运行。贸易路线的保障、货币的流通,构成了这一时期“交流”的主要内容。 --- 第三部分:信仰的渗透与宗教地理学的重塑(公元4世纪 – 公元8世纪)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宗教的传播与地方化。这一时期,祆教(Zoroastrianism)在中亚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与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以及早期的佛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亚“信仰的拼图”。 我们重点考察了粟特商人(Sogdian Merchants)在丝绸之路中的核心地位。粟特语的碑文和商业信函揭示了他们构建的跨区域商业网络。这些商人不仅携带货物,也携带他们的信仰。本书将详细分析粟特人在不同绿洲城市(如高昌、敦煌、撒马尔罕)建立的宗教场所及其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佛教的本地化:本书并非记录中国僧人的“取经”过程,而是关注佛教如何适应中亚的土壤。通过分析吐鲁番文书(非敦煌藏经洞的汉文为主的文献)、布哈拉等地的发现,我们审视了大乘佛教在与婆罗门教、祆教融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例如对地方神祇的吸收、对中亚神话体系的借鉴,以及密宗元素在中亚地区早期的萌芽与发展,这些都是在纯粹的汉传佛教史观中难以完全体现的面向。 --- 第四部分:突厥化、伊斯兰化与文明的转向(公元8世纪 – 公元13世纪) 公元八世纪,怛罗斯之战标志着伊斯兰势力开始向东扩展,对中亚的文化和政治格局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本部分探讨了突厥游牧民族的崛起(如葛逻禄、回鹘等汗国)如何重塑了绿洲与草原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选择性地吸收了伊斯兰教、佛教和早期汉语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征服与改造:我们详细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机制,它并非仅仅是军事征服,更是通过伊斯兰学术中心(如布哈拉、撒马尔罕)的建立,以其先进的数学、医学和法学吸引了原有的粟特、波斯化知识分子。本书通过对阿拉伯地理学家(如伊本·霍尔达兹比赫)记录的考察,重建了彼时中亚的城市风貌、水利系统以及商业税收制度。 艺术的风格转变:从摩尼教壁画到伊斯兰几何图案的过渡,从写实的人像到抽象的植物纹样,本书揭示了中亚地区艺术如何在不同信仰体系间进行风格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持续的、渐进的,而非突兀的断裂。 --- 结语:永恒的通道与文化的残响 本书总结了中亚作为欧亚文明交汇点的关键作用。它论证了中亚的繁荣依赖于其“中介性”和“包容性”,它始终是外部力量的“过滤器”和“催化剂”。即便在蒙古征服之后,其核心的地理意义和文化多元性依然延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丝绸之路的兴衰,着重于中亚本土社会、商业结构、以及不同信仰体系间的动态博弈,而非仅仅关注某一特定文化(如汉文化或中国佛教)向西方的投射或影响。它是一部关于欧亚腹地地理政治、经济网络与多元宗教共存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偶然间翻开的。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一角,封面设计素雅,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痕迹,反而有种沉静的力量吸引着我。我并非佛教信徒,但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智者心怀敬意。我好奇,那些在纷繁世事中,如何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宁静,如何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方向。当我开始阅读,眼前展开的并非是艰涩的佛经,也不是枯燥的传记,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些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人性的深刻描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能穿越时空,将那些古老的身影拉近到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山林间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在灯火阑 the下的沉思,甚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苦难时的超然。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与功名利禄、鸡毛蒜皮截然不同的精神领域。它像是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页都充满了启示,让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评分

初翻开此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读物,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似乎是一位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幽深小径,探访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智慧之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我似乎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感受到他们行走时脚下的尘土,闻到他们所处环境的草木清香。这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让我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局限。这本书让我明白,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上,它弥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存在于每一个用心感受生命的人身上。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那些不易察觉的“高僧”们的气质,去体悟他们所倡导的平和与慈悲。

评分

坦白说,我怀揣着一份略带忐忑的心情打开这本书。我对“高僧”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遥远的传说和模糊的图像里,总觉得他们与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相去甚远。然而,读罢此书,我发现我的固有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的叙述,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反而充满了人情味。我仿佛看到,在那些辉煌的寺庙之外,也有他们在平凡的乡村行走,与百姓交流,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真理。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走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者。书中描绘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曲折的人生。他们也曾面临困惑,也曾经历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世人有了更深切的关怀。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看到了超然物外的智慧,更看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众生的悲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高僧”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

评分

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旅程。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讲解,充斥着各种年代、地名和寺庙的介绍,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别致的视角,将中国佛教史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个体,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出来。我喜欢书中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他们思想演变的描摹,以及他们与时代背景之间微妙的互动。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那个时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生命的真谛,去寻求内心的安宁。他们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描绘的那些故事,有时令人莞尔,有时令人深思,有时又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这本书让我对“智慧”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对那些与精神世界相关的领域充满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关于“高僧”的传记合集,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之光”的探索篇章。作者的叙述,没有简单地去歌颂,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与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修行,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我欣赏书中对于他们思想的解读,以及他们对佛教教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态度。这并非是盲目的追随,而是基于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体悟。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方法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作者讲述的不够生动。

评分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评分

作者讲述的不够生动。

评分

作者讲述的不够生动。

评分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评分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评分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评分

作者讲述的不够生动。

评分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