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上的考究程度。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出处追溯得非常清晰,甚至标注了不同学派对此词汇的细微差异解读。这表明作者在构建自己的论述体系时,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扎实和广博的文献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空泛地进行个人发挥。这种对“出处”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为读者建立起了一座通往更深层研究的桥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份详细的索引,指引着我对相关主题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探索,让人相信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有其坚实的根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或许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更加审视和内在化的方式。它仿佛提供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二元对立认知,可能仅仅是认知的一种惯性,而非绝对的事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效地去提问,如何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预设。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远比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论点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雅致,很有质感。摸上去,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那种微哑的光泽感,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号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大的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无论是平摊还是折叠,都不会有散页的担忧,看得出作者或出版社在制作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感,光是翻阅它,就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更加珍惜这份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禅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来阐释那些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当他描述某种心识运作状态时,用到了一个关于“水流与镜子”的生动场景,一下子就让人领会到了那种流变不居却又清晰映照万物的特性。这种文笔的张力,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读起来既有教益,又不乏趣味性,实在难得。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韵味的长句,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涵。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佛教哲学中的逻辑思辨和辩证方法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触及了那个深邃的领域。从序言的寥寥数语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阐述其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那种对概念边界的不断试探和对传统论述的细致梳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简单迎合大众的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深入到核心义理的挖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读到一些关于“空性”的探讨时,那种层层剥笋般的推演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妙的思维迷宫中,每一步的逻辑推导都显得无懈可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事物本质认知的维度。
评分洪启嵩,洪启嵩先生十岁开始修学中华禅,二十岁开始教授中华禅,并多年闭关修持中华禅各派禅法,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北美各国的高等学院与寺院禅堂举办数百次禅学讲座与禅修训练,对于人类身心气脉的改造、人类身心境界的提升,有深入研究与修证。洪启嵩先生几十年来在佛教的大小乘禅法、显密教禅法、南传北传禅法、汉传藏传禅法、教下与宗门禅法等均有深入与系统的研究与讲授,在海内外已出版各种佛教禅学著作上百种。洪启嵩先生作为中华禅的卓越导师,发愿构建适宜当代人的中华禅学修体系,以中华禅为根本,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禅为宗旨,来引导当代世界文明。洪启嵩先生认为,真实的佛教应“依禅出教”,“藉教悟宗”。并且坚信,“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在禅”;“中华禅是中国佛学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评分并非是逐字消文的方式,而是能深入义理来讲,不过中观还是挺难懂的,估计要慢慢啃。
评分好书 货真价实
评分中华书局的书,很不错。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评分买了好多本朋友推荐的,印顺法师的书,慢慢看。
评分印顺导师妙云集中的一部,很值得一读。但须有些基础。
评分经理久久地注视着办公桌,然后回答:“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和她叔叔搬到这里来了。想必是叔叔抚养她,不要问我其他的,我从未听她提到过她的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