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册)》目录:
译者序言莱布尼茨及其哲学简介
关于译注的几点说明
序言
第一卷 论天赋观念
第一章 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
第二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三章 关于思辨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二卷论观念
第一章 通论观念并顺带考察人的心灵是否永远在思想
第二章 论简单观念
第三章 论单由一种感官来的观念
第四章 论坚实性
第五章 论从各种不同感官来的简单观念
第六章 论从反省来的简单观念
第七章 论从感觉和反省两者来的观念
第八章 对简单观念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九章 论知觉
第十章 论保持力
第十一章 论分辨观念的功能
第十二章 论复杂观念
第十三章 论简单样式,并首先论空间的样式
第十四章 论绵延及其简单样式
第十五章 合论绵延与扩张
第十六章 论数
第十七章 论无限性
第十八章 论其他简单样式
第十九章 论思想的诸样式
第二十章 论快乐和痛苦的样式
第二十一章 论能力兼论自由
第二十二章 论混合的样式
第二十三章 论我们的复杂实体观念
第二十四章 论集合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五章 论关系
第二十六章 论因果及其他一些关系
第二十七章 什么是同一性或差异性
第二十八章 论其他一些关系,尤其是道德关系
第二十九章 论明白的和模糊的、清楚的和混乱的观念
第三十章 论实在的和幻想的观念
第三十一章 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观念
第三十二章 论真的和假的观念
第三十三章 论观念的联合
《人类理智新论(下册)》目录:
第三卷 论语词
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第二章 论语词的意义
第三章 论一般名词
第四章 论简单观念的名称
第五章 论混合样式的名称和关系的名称
第六章 论实体的名称
第七章 论质词
第八章 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
第九章 论语词的缺陷
第十章 论语词的滥用
第十一章 纠正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的方法
第四卷 论知识
第一章 通论知识
第二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等级
第三章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
第四章 论我们的知识的实在性
第五章 通论真理
第六章 论普遍命题及其真假和确定性
第七章 论称为公则或公理的命题
第八章 论琐屑不足道的命题
第九章 论我们对于我们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章 论我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一章 论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
第十二章 论增进我们知识的方法
第十三章 关于我们的知识的其他一些考虑
第十四章 论判断
第十五章 论概然性
第十六章 论同意的各种等级
第十七章 论理性
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
第十九章 论狂信
第二十章 论错误
第二十一章 论科学的分类
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上下两册的配比处理得非常巧妙。上册主要着力于个体心智的基础架构和局限性分析,铺垫扎实,论证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而到了下册,则将视野拉开,探讨个体心智如何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发生作用,探讨集体无意识和技术进步对未来理智形态的影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推进,使得全书的视野极为开阔,读完后你可能会对当前热议的诸多社会议题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沿议题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终极答案,而是细致地描绘出可能性光谱的两端,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深思熟虑的读者。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作品,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智商,而是读者的求真欲和耐心。
评分这本《人类理智新论》着实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巨著,我一口气读完了上下两册,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并非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极限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笔触,剖析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思维盲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直觉性判断”与“逻辑推理”之间张力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感性的冲动或固有的偏见所驱使,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数据,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将这些潜意识的陷阱一一剥离出来。读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做出的许多重大决策,发现其中许多都潜藏着系统性的误差。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去寻找更本质、更可靠的思考路径。对于那些渴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对心智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值得反复咀择,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读完《人类理智新论》,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心智重装系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阅读流畅性,反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认知科学蓝图。我之前总以为自己对“理性”有着基本的把握,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许多引以为傲的推理过程,其实都建立在一些未经检验的先验假设之上。作者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无情的拆解和重建,展示了从基础逻辑单元到复杂道德判断的整个推理链条是如何在现实的噪音中被扭曲的。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和观点冲突时,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谬误、过滤噪音,并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健和自洽的世界观。它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而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淬炼,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层认知的人。
评分我最近总在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究竟有多少是世界本身的模样,又有多少是我们的感官和大脑主动构建出来的“模型”?《人类理智新论》似乎为我提供了最详尽的地图来探索这个迷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克制的,它几乎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严密的逻辑推演之中,这反而产生了一种近乎冷峻的震撼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知与记忆重构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认知障碍患者的研究,揭示了我们记忆的脆弱性和可塑性。这让我开始怀疑许多自认为“牢不可破”的个人历史,可能不过是不断被自我叙事修正的产物。这种对“确定性”的瓦解,虽然令人不安,却也打开了通往更真实理解世界的大门。它强迫读者直面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非沉溺于舒适的幻觉中。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去魅”过程,坦诚得近乎残酷,但效果卓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酣畅淋漓”与“咬牙坚持”并存。它的论证结构之庞大和逻辑链条之绵密,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时常回溯前面的章节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的范畴,还巧妙地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乃至部分社会学的观点,使得对“理智”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然而,也正因为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期门槛略高,许多术语和模型的解释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但我向各位保证,一旦你突破了前期的障碍,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洞见将会如同火山喷发般震撼人心。特别是关于群体心智如何异化个体判断的部分,简直是对当下信息茧房现象的精准预言和深刻剖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帮你“理解思考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元认知层面的提升,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书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莱布尼兹是欧洲近代数一数二的大哲人,知识渊博,思想深厚。
评分书中说也许人的知识和认知的能力不成正比甚至是负相关的。叔本华大笑一声,你再好好看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行不?叔本华在论天才一文中已经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评分,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评分当NBER的研究团队在对不同的时间序列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在1885年以前,朱格拉周期与库兹涅茨周期都表现得很明显,只有一些更短期的波动表现出了很大的特异性,以至于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周期—而更像是对随机冲击的反应。然而,1885年之后,它们的特异性显著缩小,于是便产生了基钦周期。
评分快递速度还行,研究中了
评分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兹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
评分看这位数学超人如何谈哲学问题?
评分不少中国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西文的译语。台湾大学社会系的叶启政教授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讨论。按照叶启政的看法,“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 另一个是intellectual。这两个词分属东欧和西欧,含有不同的历史意义。intelligentsia来自俄国,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当时的沙皇俄国相当落后,留学生带回西欧社会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满当时俄国的状况,或者满怀乌托邦的理想高谈阔论并模仿西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者着手实际的社会改革,他们当中后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群体,如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康德主义等。另有学者认为,intelligentsia这个词源于波兰,1844年即由李贝尔特(Karol Libelt)使用。当时的波兰有一个文化上同质性很高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价值体系都独具特色。这个阶层是拥有土地的城市贵族,与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有别,为了维持其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设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突出培养强烈的领导意识与社会责任。由此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学历并以此为荣。后来这种贵族式的精神为波兰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继承,他们勇于批判社会,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当波兰被列强分割时,这批人成为救国和反抗统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从intelligentsia这个词的历史含义来看,知识分子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这个阶层及其传统特性在十月革命后已经逐步瓦解消失。苏联时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人才,不再指具有强烈社会意识及批判态度的特殊阶层。西欧“知识分子”一词的来源与东欧不同。Intellectual来自法国,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 Affair)。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福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几个字来形容它。此后,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们就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他们对时政和时局多所指陈訾议,是政治上激进色彩很浓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反抗当时社会既有的标准及措施,谈论、鼓吹实证哲学,具有相当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