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修心,念兹在兹,所谓念佛,当然成佛。在《即心即佛》一书中,星云大师通过《法无他》、《释迦老子来了》、《什么是佛》、《是花是画》等百余篇公案禅话,引领大家契入禅机,大师开示:心中已舍弃凡俗,向往圣贤,不就即刻是圣贤了吗?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岁于南京礼志开上人出家。一九五七年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撰有《迷悟之间》、《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师教化宏广,计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达百万之多;一九九一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大师除屡获殊荣外,国际上亦德风远播,略则举大如:一九七八年荣膺美国东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五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二〇〇六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安定身心奖”;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终身成就奖”;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布什总统颁赠“杰出成就奖”;二〇一〇年获“中华文化人物”终身成就称号。二〇一三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不懂佛教,就不会懂得中国文化。
——汉学泰斗 饶宗颐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前是马丁·路德,现在是星云大师。
——历史学家唐德刚
★星云大师所弘扬实践的人间佛教俨然是佛教的代名词,不但走入人间,而且走入人心。
——作家柏杨
★星云大师是佛教作家、改革家。他是海峡两岸“宗教统一”的重要推手。
——《南方人物周刊》
★星云大师一生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消除了寺庙佛教和人间烟火之间的鸿沟。
——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着两个花瓶,想献给佛陀,并请佛陀开示佛法。
佛陀见到黑指婆罗门就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一听,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所
以立刻将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来。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于是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来。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非常疑惑地问:“我已经把两
手的花瓶都放下来了,我现在两手空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佛陀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就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将根
尘识都放下时,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分别,甚至你将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这时才了解佛陀叫他放下的道理。
【养心法语】
说到“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无论有了什么,我们就对什么放不下。我们在世间生活得很辛苦,就是因为放不下。
我们需要放下的,岂止是手上的花瓶?肩上的重担,心上的压力,是非、人我、荣辱、有无、得失,都将我们紧紧地缠绕住。假如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像佛陀指示的“放下”,那么,走向幸福解脱之道,是有希望达成的。禅的宗旨,也就是要我们对一切都能提得起放得下。
——《即心即佛》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中透着古典韵味的墨色和烫金组合,立刻就将我拉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中。封面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拿起书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空”的敬畏。内页的纸张选用了偏暖的米白色,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静心研读的书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自然,字里行间仿佛都能嗅到一种陈年的檀香气。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古老的卷轴,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一种仪式感。这样的设计,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与心灵对话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过程。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篇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真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分享“金句”的作品。很多篇章,尤其是探讨“空性”与“缘起”的部分,句子结构非常绕,初读时往往感到云里雾里,觉得作者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但正是这种“绕”,逼迫着我必须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笔记本做笔记,去梳理作者的逻辑路径。这种主动的“挣扎”过程,反而成了学习的一部分。当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豁然开朗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看通俗小说那样获取即时快感,而是像攀登一座技术难度很高的山峰,最终登顶时的成就感是持久而深刻的。这本书更像是陪伴你一起成长的导师,而不是提供速效药的药店。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便被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的叙事方式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剖析着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藏玄机的瞬间。比如他对“等待”的描述,他没有直接给出禅宗的定论,而是通过描绘一个雨天里,一个人看着水滴从屋檐滴落的全过程,将时间、执念与放下这几个宏大的主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抽象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停下来,回望自己刚刚经历的一件小事,发现自己当时的情绪波动,原来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逻辑链条。这种与自我进行深度对话的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材料中是极其稀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非常独特,读起来有一种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散文体,而是充满了断句和留白,每一个短句的结束,都像是在你心中砸下了一颗小石子,余波久久不散。尤其是在论述“心念”的流转时,作者频繁使用对仗和排比,构建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思辨结构。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述“起心动念”时,他写道:“一念生则万象开,一念灭则尘埃落。非是尘埃本空,乃是看客已离场。”这种句式不仅具有极强的记忆点,更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读者的思维模式,让人在阅读时,也情不自禁地开始用更精炼、更具对比性的方式去审视事物。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结构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笔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的编排极具匠心,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内而外”的探索路径。开篇往往从最贴近生活的场景入手,比如对“失眠”或“烦躁”的细致描写,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但随着阅读深入,作者的视角会逐渐拔高,从个体的情绪转向对宇宙规律的观察。我惊喜地发现,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平滑,没有生硬的跳跃感。仿佛作者在一步步引领着我们,先安抚好眼前的风暴,再带我们去远眺那片更广阔的海洋。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种不断扩展自身认知边界的愉悦感。它成功地做到了,既能解决当下的困惑,又能启发对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实属难得。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感觉看不懂
评分不错
评分机心即佛。
评分还算可以!
评分机心即佛。
评分机心即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