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迷人的生物学》将为我们解释:生命是什么?物种是在不断进化吗?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你听过靠鼻子行走的动物吗?我们为什么会慢慢变老?人类不在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纹理细密、如真如幻的硅化木是怎样形成的?
植物也能为人供血吗?
恐龙、猛马象为什么会灭绝?它们灭绝的原因一样吗?
自己挠自己为什么不会觉得痒?大脑是越大越聪明吗?我们的大脑空间还有多少潜能未被开发?
内容简介
《迷人的生物学》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有一定知识性和略有深度的科普读物。席老师结合多年生物教学的体验和积累的丰富资料,立足于激发中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研究自然和欣赏自然,着眼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为中心,以大自然的神奇秀丽为着眼点,以生命科学的奥秘为主线,写出的这本科普读物是值得一读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迷人的植物学
第一章 关于植物的趣闻
一、路边的神秘植物——曼陀罗
二、北方的一种寄生植物——槲寄生
三、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
四、香蕉的遗传型及繁殖
五、你了解食虫植物吗
六、植物之最
第二章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植物的传粉谋略
二、渴不死的植物——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三、冻不死的植物——植物对寒冷的适应
四、成不死的植物——植物对盐碱环境的适应
第三章 植物的进化
一、为什么花是红的,果是圆的
二、植物的进化历程
三、硅化木——一树木也能变成石头
第四章 植物的利用与保护
一、杂交育种的过去与现在
二、植物有望为人供血
三、沙棘的生物学特性与开发利用
四、我国珍稀植物简介
第二篇 迷人的动物学
第一章 关于动物的趣闻
一、昆虫趣闻
二、鱼类趣闻
三、鸟类趣闻
四、哺乳动物趣闻
五、动物之最
第二章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动物的捕食
二、动物的逃生
三、沙漠动物的觅水妙法
四、动物间的信息传递
五、秃鹫是怎样炼成的
六、哺乳动物为什么是最高等的动物
第三章 动物的进化
一、已经灭绝的动物
二、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内在因素
三、动物的现在与过去
四、沧海桑田的演化——化石浅谈
第四章 动物的利用与保护
一、狗一——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二、生物防治
三、仿生学——动物带来的启发
四、我国的珍稀动物简介
第三篇 迷人的人类生物学
第一章 人体的秘密
一、几种人体必需金属元素
二、输血的知识
三、关于人脑的一些有趣的秘密
第二章 人类的衰老与疾病
一、我们为什么会慢慢变老
二、糖尿病
三、你对癌症了解多少
四、常见的遗传病简介
第三章 人类生物学的进步与争鸣
一、试管婴儿
二、克隆人——我们的福音还是噩梦
三、科学进步的双刃剑
第四章 人类进化的历程
第四篇 迷人的微生物学
第一章 关于微生物的趣闻
一、大肠杆菌
二、猴头菇
三、奇妙的冬虫夏草
第二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
一、感冒
二、艾滋病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利用
一、疫苗
二、酿酒
三、制醋
第五篇 迷人的生态学
第一章 草原上的明珠——达里诺尔
第二章 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
一、水葫芦
二、加拿大一枝黄花
第三章 蝗灾的原因和防治
第四章 我们不在了的未来
第六篇 我们不能忘记的人物——近代著名生物学家简介
一、达尔文小传
二、遗传学的先驱——孟德尔
三、遗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
四、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
五、微生物学的创始人——巴斯德
六、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
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七篇 生命科学进步的风向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趣闻
一、条件反射学说
二、磺胺药的发现
三、青霉素的问世
四、笑病之谜
五、神奇的生物导弹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迷人的植物学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生理、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植物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和建筑材料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被视为植物学的创始人,他在公元前300年写的《植物历史》或称《植物调查》一书,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将植物分类,描绘其各部分、习性和用途。现代植物分类基本原理由英国生物学家雷在17世纪末确立,他把有花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进一步再分就包括迄今还沿用的许多植物科。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表“植物种志”,确立了双名法,并把约6000种植物归入各属(沿用至今),仔细描写,校勘了他所知的种和以前植物学家的命名和描写,再按双名法命名。此后与分类学进展相并行的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胚胎学等的研究也就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中期植物学各分支学科已基本形成。达尔文、孟德尔的工作更为植物进化观和遗传机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植物学又有了飞速发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的成就,如光合作用机理的阐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发现,微量元素的发现,遗传育种技术、同位素计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质的分离等,使植物学在经济上更为重要,成为园艺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代植物学以研究层次和重点不同划分为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分类学五个主要分支。
……
前言/序言
我走访过很多所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是我见过的很有特色的学校之一。这是一所崇尚文化的学校,这是一所重视教师发展的学校,巴易尘校长等学校领导实施了大师引领策略,坚持每月请一位专家来校讲学,每个学科每学期请一位全国名师来校指导教师教学,点拨教师专业发展。和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成为学校师生每天的生活盛宴。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学校高扬“教育——开启智慧、养育精神、灿烂生命”的信念之旗,“遵从人道、澄明人性、亮美人心、陶铸人格、滋养人生,让每一个锦中人生出人性的芽,长出人情的叶,树起人格的骨,开放灵魂的花,结好人生的果。”通过教育让师生的精神高贵起来,人生幸福起来。
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在这个团队中,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席德强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多篇,主编出版教辅用书两本,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现在这本科普用书的问世,表明学校里有一批学者型教师被打造出来。
我每次看到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读物都留些小小的遗憾,有的太浅显,有的叙述不准确,有的存在科学性错误,我期盼有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有一定知识性和略有深度的科普读物。席老师结合多年生物教学的体验和积累的丰富资料,立足于激发中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研究自然和欣赏自然,着眼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为中心,以大自然的神奇秀丽为着眼点,以生命科学的奥秘为主线,写出的这本科普读物是值得一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名字是《失落的星图》。 --- 《失落的星图》:追寻宇宙边缘的古老回响 引言:当时间和空间变得模糊 《失落的星图》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天体物理学著作。它是一场深入人类知识极限的探险,一次对存在本质的哲学叩问,以及一场对“我们所知的宇宙”之外的无尽边界的视觉盛宴。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一系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遗迹中偶然发现的、相互关联的、被称为“星图碎片”的神秘文物展开。这些碎片,描绘了一个远超我们当前理解的模型——一个比现行标准宇宙学模型更加宏大、更加精妙,却也更加令人不安的宇宙结构。 本书的叙事线索由三位跨越时空的叙述者交织而成: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港的失明天文学家,他凭借非凡的触觉和对数字的直觉,绘制出了最早的星图残片;一位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被教会流放的制图师,他在寻找“世界尽头”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与前一位天文学家图谱惊人相似的图案;最后,一位身处二十一世纪初的、致力于量子引力研究的边缘物理学家,她在破解一组看似随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时,发现了足以颠覆现有物理学的潜在规律。 第一部:碎片的低语——古代的困惑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这些古老碎片的发现过程及其最初的解读。我们跟随失明的亚历山大天文学家赫菲斯托斯,了解他是如何通过对恒星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折射的微小差异,构建出他眼中那个“嵌套的宇宙”——一个由无数个不同维度层级包裹的球体结构。赫菲斯托斯的记录充满了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他坚信这些图谱并非对当前天空的描述,而是对“更深层天空”的映射。 随后,叙述转向十五世纪的欧洲,制图师马可尼。在一次对大西洋洋流和磁场异常的勘测中,马可尼发现了他所测绘的海洋深处似乎存在着某种固定的、非自然的几何结构。他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从一位神秘的旅行者那里获得的羊皮卷进行比对,那羊皮卷上绘制的,正是赫菲斯托斯的星图的简化版,但其关键点被标记为“界限之外的锚点”。马可尼的尝试是徒劳的,他的图谱被视为异端,但他对“地图边缘”的执着,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坐标系线索。 第二部:数学的幽灵——物理学的悖论 时间的跳跃将我们带入现代,物理学家伊芙琳·里德博士。里德的工作本应专注于统一引力与量子力学的宏大目标,但她被一组来自新一代引力波探测器的数据所困扰。这些数据中,存在着一种周期性的、无法用已知天体事件解释的“谐振噪音”。当里德将这些噪音的频率和相位与赫菲斯托斯和马可尼留下的古老图谱的几何结构进行数学映射时,她震惊地发现,这些噪音并非噪音,而是远在光速之外、以某种奇异的拓扑结构运动的实体的信号。 《失落的星图》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超越四维时空的可能性。里德的理论构建了一个基于“超几何空间”的模型,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只是局部有效的子集。星图碎片不再是天体位置的记录,而是高维结构在低维空间中的“投影”。书中详尽地描述了里德如何利用复杂的张量分析来重构那些被时间磨损的古代坐标,试图理解这些“锚点”的真正意义——它们是宇宙的支撑点,还是通往其他可能性的门户? 第三部:界限的重构——未知的疆域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星图完整意义的揭示。通过整合古代的直觉和现代的精确计算,叙述者们最终拼凑出了被认为是“完整星图”的结构。这份图谱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非“一切”,而只是一个巨大实体内部的一个稳定区域。这个实体,被古代文明称为“至高之茧”,其边界并非无限的虚空,而是由更基本、更活跃的“结构流”构成的。 《失落的星图》探讨了以下核心议题: 1. 信息的熵与结构: 为什么如此古老和遥远的信息能够以如此精确的方式穿越时空,而不被宇宙的自然熵增所湮灭?这暗示着信息在某些基础层面上可能是永恒的。 2. 观测者的局限: 图谱的绘制者们都拥有某种形式的“非标准观测能力”——失明者的触觉,流放者的孤独视角,量子物理学家的抽象能力。这是否意味着,要理解更宏大的宇宙,必须放弃传统的感官依赖? 3. 未知的驱动力: 星图上的关键交汇点,似乎指向了驱动我们宇宙膨胀和演化的某种“外部张力”。这种张力并非暗物质或暗能量,而是源自“茧”之外的某种动态平衡。 结语:新的启程 《失落的星图》最终没有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也没有明确指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径。相反,它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开放性问题:如果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集,那么我们对“真实”的追求,是否需要彻底重塑我们对空间、时间乃至生命意义的认知? 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挑战,它不仅是对科学史的致敬,更是对所有心怀好奇、敢于质疑既定现实的探索者的邀请函。它要求读者放下已有的物理学教科书,准备好与古老的智慧和最前沿的理论一同,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通往未知疆域的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