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科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读学科史会让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说过,科学技术史研究兼有科学与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性质,可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学科史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但它对科学研究的裨益却是显而易见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1.1 通信的历史及沿革
1.1.2 通信的定义
1.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 通信学科体系
1.2.1 学科的概念
1.2.2 通信学科体系
1.2.3 通信学科的特征
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1.3.1 电磁学研究诞生电报电话通信
1.3.2 电磁场理论催生无线电通信
1.3.3 光电子学研究实现光纤通信
1.3.4 热力学原理启迪信息论问世
1.3.5 无线电电子学开启电子通信之门
1.3.6 计算机技术推进通信智能化
1.3.7 量子力学引发量子通信
1.4 通信学科的理论基础
1.4.1 信息论
1.4.2 传输理论
1.4.3 话务理论
1.4.4 信号处理
1.5 通信学科的技术发展
1.5.1 模拟通信技术
1.5.2 数字通信技术
1.5.3 光通信技术
1.5.4 程控交换技术
1.5.5 移动通信技术
1.5.6 智能网技术
1.5.7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技术
第二章 通信学科的技术演进
2.1 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演进
2.1.1 从电报到电话
2.1.2 从电话到电话网络
2.1.3 模拟通信网至数字通信网
2.1.4 增值业务与智能网的形成
2.1.5 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
2.1.6 固定电话网到移动电话网
2.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之路
2.2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演进
2.2.1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2.2.2 明线通信的发展
2.2.3 电缆通信的发展
2.2.4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
2.2.5 光纤通信主要技术特点与走向
2.2.6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发展
2.3 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2.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2.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2.3.5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2.4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演进
2.4.1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2.4.2 从电报到传真
2.4.3 数据网的演进路线
2.4.4 计算机网的演进路线
2.4.5 数据通信IP时代
第三章 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3.1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发展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发展历史
3.1.2 步进制和人工长途交换技术的发展
3.1.3 横制交换技术的发展
3.1.4 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
3.1.5 智能网技术的发展
3.1.6 宽带交换技术的发展
3.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3.1.8 通信网络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3.2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线通信的状况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线通信的恢复与建设
3.2.3 电缆及载波通信的发展
3.2.4 中国光纤数字通信技术的起步
3.2.5 光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2.6 光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2.7 光纤通信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3.2.8 光纤通信设备和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3.2.9 光通信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3.3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3.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3.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3.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5 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3.3.6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3.3.7 无线及移动通信体制与标准的发展
3.4 中国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3.4.1 概述
3.4.2 电报的引进与发展
3.4.3 传真的引进与发展
3.4.4 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3.4.5 互联网的引进与发展
3.4.6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3.5 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
3.5.1 中国军事通信的演进
3.5.2 有线与光通信的发展
3.5.3 线与移动通信的发展
3.5.4 通信网络与交换技术的发展
3.5.5 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1 通信学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2 通信学科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4.2.1 本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资源分布
4.2.2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资源分布
4.2.3 通信学科教育的教材建设
4.2.4 通信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就
4.3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发展特点
4.3.1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变革
4.3.2 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
5.1 通信学科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5.1.1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初创期
5.1.2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跟踪发展期
5.1.3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主动创新发展期
5.2 通信学科科研发展情况
5.2.1 中国的科技创新计划
5.2.2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情况
5.2.3 通信企业科研活动发展状况
5.3 通信学科主要科研成就
5.3.1 国家科技奖励
5.3.2 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5.3.3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
5.4 通信学科科研体制的特点
5.4.1 坚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5.4.2 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5.4.3 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5.4.4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建立产业和技术联盟
第六章 中国通信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6.1 中国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1.5.8 宽带通信技术
1.5.9 下一代网络技术
1.6 本书概要
……
第七章 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
第八章 历史的启迪
附表
缩略语表
通信单位简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通信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内涵,提升了人们对于通信技术潜在能力的期望,催生了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信息通信技术(ICT)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和社会要素,借助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显著地提高。
因此,通信学科有别于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基础学科,特别是通信学科的发展和信息通信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互相促进。通信学科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和层次,反之,来自信息产业的技术问题和市场需求又成为推动通信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与之相应,在学科制度和学科机构演进中也出现了“市场驱动”与“业务驱动”理念、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制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模式。
(3)通信学科是未来信息社会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由此推动国际社会自20世纪末开始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
2003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峰会通过的《原则宣言》称信息社会是贯彻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所有人都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个人社区和全体民众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提出信息社会应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连通所有学校、科研中心、医疗中心、公共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所有村庄和社区以及所有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确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得到电视和广播服务;鼓励开发并创造技术条件,使世界上所有语言均能在因特网上呈现和使用;确保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居民在可及范围内获得信息通信技术。
因此,通信学科是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通信学科主体在研究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科人才时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大众服务的需求,通信学科制度必须保障学科发展的开放性和相融性。
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通信学科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诞生和成长,借助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推进和发展的。
物理学研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创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促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为通信学科的诞生和通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电子学研究电子运动、电磁波传播以及电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物理效应和物理规律,形成一系列应用基础理论和电子技术,为现代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手段。
前言/序言
学科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读学科史会让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说过,科学技术史研究兼有科学与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性质,可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学科史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但它对科学研究的裨益却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学科史研究,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规律或趋势,而且对于科技工作者开拓科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建设创新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为从整体上拓展我国学科史研究的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制度,提供全方位的历史参考依据。
中国科协于2008年首批启动了学科史研究试点,开展了中国地质学学科史研究、中国通信学科史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研究和中国化学学科史研究4个研究课题,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历时近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中国通信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和《中国化学学科史》4卷学科史的编撰工作。
《遥远的回响: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孕育与成长》 卷首语 当一缕晨曦划破夜空,当一声悠扬的汽笛穿透迷雾,当一封带着墨香的信件抵达远方的亲人手中,我们可曾想过,这跨越时空的连接,是如何从无到有,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参天大树?《遥远的回响: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孕育与成长》便是一部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探寻中国现代通信技术萌芽、发展,乃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顽强求索的史诗。它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更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叙事,它是一段关于智慧、关于坚韧、关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记录。 本书将视角聚焦在中国近代百余年间,那个充满变革与阵痛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近代史,或许脑海中会浮现出鸦片战争的炮火,列强的侵略,以及随之而来的救亡图存的呐喊。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一条隐秘而重要的脉络,它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个古老国度与现代世界连接的可能,那就是电信技术的引进、学习与本土化。从最初懵懂的电报,到 Marconi 的无线电波,再到电话的普及,每一个技术节点的引入,都伴随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引进、消化与再创新。 第一章:远方的电波,古老的呼唤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回到十九世纪中叶,那个中国依然沉浸在传统世界中的时代。我们将会看到,当西方世界已经开始利用电报跨越山海,传递信息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时,中国是如何在保守与开放之间摇摆。本章将细致描绘电报传入中国的早期过程,包括列强的干预、官僚的抵制,以及少数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我们会深入探讨,当“电”这个概念在当时中国社会激起怎样的波澜,它被视为“奇技淫巧”还是“富国强兵”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洋务运动时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员们,如何在军事和经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尝试引进和建设中国最早的电报线路。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对外部世界加速变化的感知。 读者将会了解到,早期电报的建设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昂贵的设备、专业人才的缺乏、复杂的土地征用以及难以克服的地理障碍。然而,也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一批批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学习西方技术,甚至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实践。本章将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和事件,更会尝试捕捉那些在电报局里辛勤工作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日常,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电信史的最初篇章。 第二章:声音的翅膀,跨越鸿沟 如果说电报是信息的传递,那么电话的出现,则赋予了信息以更加鲜活的生命——声音。本章将聚焦于电话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出现及其早期发展。我们会回顾电话技术是如何从西方传入中国,最初是如何被视为一种奢侈品,主要服务于外国租界和少数达官贵人。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电话逐渐开始走进中国普通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运作模式。 本书将详细考察电话网络的建设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本土企业和政府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当电话进入中国市场,是完全依赖外国品牌,还是已经开始出现民族资本的尝试?那些早期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都市建立的电话局,它们是如何运营的?本章将深入挖掘电话的社会影响,例如它如何加速商业信息的流通,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以及它在国家治理和信息传递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还会关注电话技术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例如电线铺设的难题,信号的稳定性和清晰度问题,以及如何培训本土的技术人才来维护和操作这些复杂的设备。本章将呈现一个生动的画面: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一声声电话铃声的响起,就像是现代文明的序曲,它连接着个体,连接着城市,甚至连接着整个国家。 第三章:无线的曙光,时代的变奏 进入二十世纪,无线电技术的诞生,更是为通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无线电的出现,意味着摆脱了对物理线路的依赖,信息的传播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本章将深入探讨无线电技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早期应用,如军事通信、航海通讯,以及后来的广播。 我们将详细考察 Marconi 和他的无线电报是如何在中国引起关注的,以及中国政府和民间是如何开始接触和研究这项新技术的。本章将重点关注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无线电领域的探索,例如他们是如何学习和掌握无线电理论,如何进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以及他们在应对战争时期无线电通讯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 我们将分析,无线电技术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是如何受到政治局势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无线电如何成为重要的军事通信手段,如何帮助传递国家信息,又如何在民间传播知识和文化。本章将展现,在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发展自主的无线电技术,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会看到,即使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中国科技工作者依然在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国自己的无线电”而努力。 第四章:技术本土化与人才的培育 任何技术的引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本土化的努力和人才的培养。《遥远的回响》第四章将聚焦于近代中国在电信技术方面的本土化进程,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本章将详细考察,中国是如何从最初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逐步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我们会深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哪些科研机构和学校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当时创办的各类工程技术学校,它们是如何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通信领域的专业人才。 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设备改造、技术改进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们不仅仅是技术的搬运工,更是学习者、创新者。我们会看到,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引进的技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信设备和技术。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中国通信产业早期形成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例如,在民族资本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通信制造企业,它们是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我们还将探讨,在那个时代,国家对于通信事业的发展,是如何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来推动的。本章旨在强调,技术的进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深厚的人才基础和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来支撑。 第五章:风雨中的坚守与展望 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本章将回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关键历史时期,中国通信事业所经历的磨难与坚守。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通信依然是维系国家运转、传递民族声音的重要纽带。 本章将深入描绘,中国科技工作者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保护和发展通信技术。例如,他们在敌机轰炸下抢修电缆,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自行制造设备,以及如何在战火中坚持科学研究。我们会看到,那些在白色恐怖中默默奉献的通信人员,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 同时,本章也将展望近代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长远影响。本章将探讨,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初步建立,是如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通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是如何为中国在全球通信领域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我们将思考,在这段艰难的探索历程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民族自强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通信发展的道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结语 《遥远的回响: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孕育与成长》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术发展的历史,它更是一部关于民族奋斗、智慧闪光和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它试图让我们看见,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曾经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梦想,点亮了第一盏灯。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能够唤起读者对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历程的深刻认识,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