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1 GB24508-2454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1 GB24508-245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
  • GB24508
  • GB24541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
  • 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1GB24508-24541)》收集了2009年制定的国家标准(GB 24508-24541)共39项,内容主要包括木塑地板;核电站用无缝钢管;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焦炭电阻率测定方法;炭素材料体积密度测定方法;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粮油检验稻谷粒型检验方法;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坠落防护缓冲器等。

目录

GB/T 24508—2009 木塑地板
GB/T 24509—2009 阻燃木质复合地板
GB 24510—2009 低温压力容器用9%Ni钢板
GB 24511—2009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及钢带
GB 24512.1—2009 核电站用无缝钢管 第1部分:碳素钢无缝钢管
GB 24512.2—2009 核电站用无缝钢管 第2部分:合金钢无缝钢管
GB/T 24513.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室内大气低腐蚀性分类 第1部分:室内大气腐蚀性的测定与评价
GB/T 24514—2009 钢表面锌基和(或)铝基镀层 单位面积镀层质量和化学成分测定 重量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24515—2009 高炉用铁矿石 用还原速率表示的还原性的测定
GB/T 24516.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 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方法
GB/T 24516.2—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 跟踪太阳暴露试验方法
GB/T 24517—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户外周期喷淋暴露试验方法
GB/T 24518—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室外暴露试验方法
GB/T 24519—2009 锰矿石镁、铝、硅、磷、硫、钾、钙、钛、锰、铁、镍、铜、锌、钡和铅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GB/T 24520—2009 铸铁和低合金钢 镧、铈和镁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24521—2009 焦炭电阻率测定方法
GB/T 24522—2009 金属材料 低拘束试样测定稳定裂纹扩展阻力的试验方法
GB/T 24523—2009 金属材料快速压痕(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4524—2009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扩孔试验方法
GB/T 24525—2009 炭素材料电阻率测定方法
GB/T 24526—2009 炭素材料全硫含量测定方法
GB/T 24527—2009 炭素材料内在水分的测定
GB/T 24528—2009 炭素材料体积密度测定方法
GB/T 24529—2009 炭素材料显气孔率的测定方法
GB/T 24530—2009 高炉用铁矿石 荷重还原性的测定
GB/T 24531—2009 高炉和直接还原用铁矿石 转鼓和耐磨指数的测定
GB/T 24532—2009 微米级羰基铁粉
GB/T 24533—2009 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
GB/T 24534.1—2009 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24534.2—2009 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 第2部分:取样
GB/T 24534.3—2009 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 第3部分:基准方法
GB/T 24534.4—2009 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 第4部分:快速方法
GB/T 24535—2009 粮油检验稻谷粒型检验方法
GB/T 24536—2009 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OB/T 24537—2009 坠落防护带 柔性导轨的自锁器
GB/T 24538—2009 坠落防护 缓冲器
GB 24539—2009 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通用技术要求
GB 24540—2009 防护服装 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
GB 24541—2009 手部防护 机械危害防护手套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探索: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新视野 图书名称: 科技前沿探索: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新视野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或研究机构名称,例如:国家新材料研究院 课题组]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ISBN: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ISBN号,例如:978-7-5001-XXXX-X] ---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颠覆性技术应用。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系统地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转化的多个关键环节,旨在为材料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开发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本书侧重于新一代功能材料的开发、先进制造工艺的创新以及跨学科应用集成,尤其关注其在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性潜力。 第一部分: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与性能调控 本部分聚焦于超越传统材料性能极限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与合成。 第一章:纳米结构材料的量子效应与宏观响应 详细探讨了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电子结构调控,特别是通过控制晶格缺陷和界面效应实现能带结构的精确设计。内容包括:单层材料的霍尔效应研究、范德华异质结的自组装机制,以及如何利用量子限制效应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此外,还深入分析了纳米尺度下材料的表面活性、催化性能与机械稳定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智能响应性材料的动态行为研究 本章关注那些能够对外界环境刺激(如温度、电场、磁场、光照或化学信号)做出可逆响应的材料。重点介绍了: 形状记忆合金(SMA)与高熵合金(HEA)的弛豫过程: 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多相变过程中的滞后现象和热力学驱动力。 电活性聚合物与水凝胶: 探讨了离子传输机制、电驱动形变效率的提升方法,及其在软体机器人和药物缓释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光热转换材料的稳定性与靶向性: 讨论了无机纳米颗粒和有机染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光稳定性差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型稳定化包埋技术。 第三章: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失效机理与防护 本部分针对航空航天、核能、深海等极端工况下的材料挑战,深入研究了腐蚀、辐照损伤和疲劳断裂的微观机制。内容包括: 高温合金的蠕变与断裂韧性: 基于位错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晶界工程在抑制高温蠕变中的作用。 材料在强辐射场中的损伤累积与自修复: 分析了辐照诱导的气泡形成、空位团迁移,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纳米沉淀物钉扎位错实现抗辐照性能的提高。 应力腐蚀开裂(SCC)的电化学-力学耦合模型: 提出了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界面能预测方法,用于评估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先进制造工艺与增材制造(3D打印) 本部分聚焦于突破传统加工瓶颈的革命性制造技术,特别是增材制造技术在复杂结构和异种材料集成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四章:激光与电子束增材制造(LBAM/EBAM)的冶金过程控制 详细阐述了高能量密度激光/电子束在粉末床熔融(PBF)和定向能量沉积(DED)过程中的热-流体-冶金耦合现象。重点分析了: 熔池动力学与缺陷抑制: 如何通过优化扫描策略(如“跳跃”扫描)和气体保护,有效控制气孔、未熔合和再凝固裂纹的生成。 异种材料的界面连接: 探讨了利用脉冲熔覆技术实现金属与陶瓷、或不同金属体系的冶金结合,避免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 原位组织调控: 研究了快速冷却速率下析出相的形貌控制,以及如何实现“打印即强化”的微结构设计。 第五章:高精度与超快制造技术 本章介绍了在微纳尺度上实现高精度制造的新方法。包括: 微立体光刻(Micro-SLA)的像素级分辨率提升: 分析了光引发剂、光敏树脂配方以及多光束光刻系统的协同优化。 超精密加工中的物理化学协同效应: 探讨了在超精密研磨抛光过程中,材料的化学反应层与机械去除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电化学加工(ECM)在复杂内腔制造中的应用优化: 关注电流密度分布的均匀化和电解液循环效率的提升,以保证深孔加工的精度。 第三部分:信息存储与光电子材料的革新 本部分紧密围绕信息技术对材料提出的高速度、低功耗、高集成度的需求,探讨了新型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应用。 第六章:下一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超越硅基技术,本章重点研究了宽禁带半导体(如SiC、GaN)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缺陷控制,以及二维半导体材料在超薄晶体管中的应用潜力。内容包括: 铁电隧道结(FTJ)的非易失性存储机制: 分析了薄膜应变与铁电畴壁运动对电阻开关效应的影响。 钙钛矿材料在光伏电池中的长期稳定性: 探讨了湿度、热应力和离子迁移对器件效率衰减的贡献,并介绍了新型钝化层设计。 第七章:自旋电子学与新型磁性材料 本章关注利用电子的自旋自由度进行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技术。 斯格明子(Skyrmion)的操控与应用: 深入研究了在拓扑绝缘体和铁磁体异质结构中实现斯格明子稳定性的条件,以及电场驱动下的高密度信息存储可能性。 磁电耦合效应的增强: 分析了通过界面应变工程,调控磁性材料与压电材料之间的磁化强度与电极化的强耦合,以实现低能耗的磁状态切换。 第四部分:生物医学与环境友好材料 本部分聚焦于材料学对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特别关注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与催化效率。 第八章:可降解生物医用植入材料的设计 研究了聚酯类、磷酸钙类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在体内降解速率、降解产物毒性及机械性能保持方面的平衡。重点讨论了: 动态降解动力学模型: 建立环境pH值和温度敏感的降解速率预测模型。 负载活性因子的靶向释放系统: 设计了多孔结构材料,实现抗炎药物和生长因子的时序释放。 第九章:高效环境催化与污染物净化材料 本章探讨了用于水处理和空气净化的新型多相催化剂。内容包括: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设计: 聚焦于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氧还原反应(ORR)中的电子结构调控。 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范围拓宽: 介绍了窄带隙半导体与敏化剂的复合技术,以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 第五部分:跨学科前沿:材料信息学与计算模拟 本部分阐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加速材料的发现和性能预测。 第十章: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性能预测 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材料特征描述符(Descriptors),并利用回归、分类算法预测材料的晶体结构、热力学稳定性及特定性能指标。内容包括: 高通量计算数据库的构建与筛选: 探讨了如何有效集成DFT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形成可靠的训练集。 逆向设计(Inverse Design)的挑战与进展: 如何从目标性能反推所需的材料成分和微结构参数。 ---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对已有通用材料学的重复论述,将重点放在 2010年以来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细分研究方向。书中案例多选取自国际顶级期刊的最新成果,并辅以大量的计算模拟结果和实验表征数据,确保内容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对于希望在材料科学领域实现技术跨越的研究人员而言,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汇编性质的官方文件,通常都会伴随着一种对“严谨性”的期待。是的,这本书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定义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确认,这是国家标准应有的品质。但这种过度追求零误差的严谨性,似乎也牺牲了必要的“可读性”和“系统性关联”。读起来总感觉像是在看一份份独立的、互不关联的草案拼凑在一起,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来串联起不同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级关系。对于一个想理解整个标准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信息是分散且孤立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能有更高层次的概述,解释这些标准是如何服务于更宏大的国家工程目标,而不是仅仅罗列出它们各自的参数要求。这种缺乏宏观视角的汇编,使得知识的吸收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而无法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应用”的层面。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质量,给我留下了一种非常“复古”的印象。它更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为了长期保存而特意选用的厚重纸张,虽然耐翻,但拿在手里确实有种负担感。我理解,作为汇集了大量官方文件的实体书,它需要考虑长期的物理保存价值。但是,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习惯于轻便和即时的获取方式。这本书的实体形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使用。每次需要查阅时,我都得小心翼翼地把它平铺在桌面上,生怕折损了某一页的关键信息,这种使用过程中的“谨慎”感,也无形中降低了使用的频率。如果能优化一下开本和纸张的重量,或者至少增加一些有助于快速定位的索引页签设计,或许能提升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让它更像是一个可以经常取用的工具,而非需要供奉起来的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规整的字体布局,透着一股官方权威感。拿到手里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光是厚度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敬畏。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来翻阅的,毕竟标题里的“国家标准汇编”听起来就意味着这是行业内的权威指南。然而,在初步浏览了目录和一些随机选取的章节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场煎熬。它更像是一部冷冰冰的法律条文集合,每一个条款都精准得令人窒息,但缺乏任何引导性的解释或实际案例分析。对于我这样只是想对某些特定领域的基础标准有个宏观了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过高,且排版极为紧凑,使得信息的摄取效率极其低下。感觉就像是直接把最原始的文本数据丢了过来,需要我自行去解读每一个缩写和每一个引用的编号。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能坚持看完一小部分,它更像是工具书,而不是可以细细品读的书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对技术标准的更新迭代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每次国家标准发布新的修订版或补充文件时,都希望能有一本集中、易于检索的工具书来快速定位差异。然而,这本书的组织结构虽然全面,但在实用性上却大打折扣。它似乎更侧重于“汇编”本身的形式完整性,而非“检索”的便捷性。比如,查找某个特定标准下的具体技术指标时,你不得不依赖于精确的编号记忆,一旦编号记错或不清楚,查找过程就会变得异常冗长和繁琐,频繁地在不同标准之间来回翻页核对,效率远低于使用电子数据库的即时搜索功能。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清晰标示出新旧版本对比、或者能提供上下文背景解释的版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技术参数会发生变化。这本书的风格,更像是图书馆里那些需要查阅历史档案的专家才会经常使用的工具,对于日常的快速参考来说,显得过于沉重和不近人情。

评分

当我试图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的设计流程中时,我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惑:如何处理标准之间的冲突和优先级的判断?这本书作为一份纯粹的“汇编”,它呈现的是所有已发布的标准文本,但并未明确提供一套用于解决标准间交叉引用或潜在矛盾的权威性解释指南。例如,当A标准中的某个技术要求与B标准中的某项安全指标存在轻微偏差时,读者需要自己去追溯发布日期、修订单位,甚至可能需要查阅更高级别的政策文件才能做出最终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准确性,但它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它只提供了“原料”,而没有提供“烹饪指南”。对于实践者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规范本身,更需要一套清晰的、应对复杂情况的裁决逻辑。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需要配合大量外部文档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基础资料库,单凭它本身,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